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doc_第1页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doc_第2页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doc_第3页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doc_第4页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 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通过婚姻家庭制度来控制着人们的生育行为。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婚姻与家庭的性质、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进一步揭示人口再生产的规律。这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7. 1 婚姻与人口再生产7. 1. 1 婚姻的涵义与性质1) 婚姻的涵义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结合, 确定合法的夫妻关系, 并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形式。婚姻从产生之时起, 就成为制约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婚姻的定义来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 婚姻通常为法律所确认。在社会生活中, 婚姻不仅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两性关系, 而且要受到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 是社会公认的合法的两性关系。第二, 婚姻的职能除满足生理需求外,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育。婚姻的生育职能使得整个社174会的人口再生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家庭的需要。2) 婚姻的性质婚姻具有双重属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其自然属性看, 婚姻关系借以建立的生理基础是男女两性的差别和性的本能, 在这一点上, 人和其他动物并无区别。但另一方面, 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定形式。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的人, 其自然属性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婚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1)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有不同的婚姻制度。原始社会初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必须共同劳动, 过群居生活, 这就决定了当时相应的婚姻制度是群婚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使人类由游牧式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 从而也为此时人类的婚姻制度对偶婚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再以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私有制的出现, 又带来了婚姻制度的巨大变化, 使人类从对偶婚走向一夫一妻婚。可见, 生产方式对婚姻制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 选择配偶、缔结婚姻和举行仪式等, 都不完全是男女双方的私事, 而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 如法律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人们的婚姻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过程。( 3) 婚姻具有法律形式, 通过立法, 国家可以对婚姻进行干预和保护。由此可见, 婚姻固然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但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7. 1. 2 婚姻制度的演变婚姻制度是指由有关婚姻的各种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同人口再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175系, 它是制约人类自身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人类还未有有效的手段对生育施加影响时, 婚姻制度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人类历史上, 婚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并且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原始社会初期, 人类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 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 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过一种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群居生活。人类的繁殖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 完全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处于杂乱性交状态, 这时不存在任何婚姻关系。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关系( 含两性关系) 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婚姻制度, 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和一夫一妻制三个基本婚姻制度的发展阶段。1) 群婚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 人类在劳动中已经发展到按年龄辈份进行分工, 原始群体的劳动和生活已比过去较为稳定。同时,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杂乱性交给人口质量和数量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于是出现了社会对人类生育行为最初的“ 禁忌”和限制, 两性关系逐渐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 和原始状态相比, 它已经不是“ 杂乱的性交关系”, 而是一种婚姻关系。它由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 称群婚制。在这种婚姻制度的初期, 两性关系是按代辈划分, 同辈男女互为夫妻, 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等的性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家庭形式为血缘家庭, 这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家庭形式。在群婚制的后期, 两性关系中又产生了新的禁忌, 即在血缘家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的性关系。最初是排除同胞兄弟姊妹发生性关系, 后来又逐渐排除了旁兄弟姊妹间发生性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家庭称为普那路亚家庭。这种婚姻制度是两性关系上的最大进步, 它开始对婚姻实行“ 禁忌”, 这对于当时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再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对偶婚制对偶婚是指一男一女对偶同居的一种婚姻形式。普遍存在于176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它也是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当时, 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 并且可以按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 这就要求男女两性关系相对保持稳定。显然, 群婚已越来越不可能了, 因而出现了对偶婚制。对偶婚制是两个氏族间的男女结为夫妻, 以女子为中心, 男子来自外族。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 而他对主妻来说也是她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 到后来发展为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过不稳定的配偶生活。当这种婚姻关系存在时, 男子在女子的家族劳动和生活, 但在氏族大家庭中, 夫妻都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 一旦这种婚姻关系结束, 男子便不再留在女家, 而另找伴偶, 但其子女属于女方家族。这种婚姻制度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母系公社时期, 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婚姻关系。现在, 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原始部落, 还保留着这种婚姻形式。3) 一夫一妻制随着生产的发展, 剩余产品的出现, 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同时父权制确立, 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提高, 为了确定自己血统的男子继承财产, 产生了独占妻子的要求, 这样就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新的婚姻家庭形式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这种婚姻与对偶婚不同的地方, 在于一个男子只有一个妻子, 并且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 不能随意解除。这种婚姻制度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指出的是, 在阶级社会中, 一夫一妻制实际是以财产和权势为基础的, 往往只是对女子的一夫一妻制, 妇女实际上沦为家庭的奴隶, 而男子掌握家庭的财产, 居于统治地位, 甚至过着公开的或变相的一夫多妻生活。和过去几种婚姻制度相比, 一夫一妻制更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发展。1777. 1. 3 婚姻状况与人口再生产婚姻状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中, 每个人在是否婚居方面所处的状态。婚姻状况一般分为四类: 未婚、已婚、离婚、丧偶。不同的婚姻状况对人口再生产有着不同的影响。1) 已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已婚对人口再生产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 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同, 分年龄组生育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已婚人口比例越大, 人口出生数越多, 出生率也越高。反之, 结婚人数越少, 已婚人口比例低, 人口出生率也低。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在这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发展中地区的结婚率与出生率大都存在着如前所述的正相关关系, 而发达地区却未必如此。由于发达地区婚姻、生育观念的改变, 已婚的人口群体不一定必然和生育发生联系, 而另一方面, 未婚同居导致怀孕生育的现象又时有发生, 因而, 对发达地区来说, 很难将其婚姻状况与生育之间的关系归入前面所述的一般关系中。2) 未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未婚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正好与已婚相反。在一个地区人口中, 如果人口年龄结构相同, 分年龄组生育率保持不变, 那么, 未婚人口比例越高, 出生人数会越少, 人口出生率会越低; 反之, 人口出生率越高。3) 离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 离婚率与人口再生产呈一种负相关关系, 离婚率越高的人口, 出生率越低, 离婚率越低的人口, 出生率越高。就目前世界范围看,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离婚率都呈上升趋势, 发达国家尤为明显。离婚率提高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 如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妇女地位的变化, 等等。离婚率的提高, 对178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离异的孩子, 往往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缺陷。4) 丧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丧偶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相对于前3 种状况来说比较小, 如果没有特殊因素的影响, 丧偶的大部分是已经过了生育期的人口, 因而对出生率影响甚微, 但丧偶对死亡率的影响较大。有统计表明, 处于丧偶状态的人口, 其死亡率高于其他人口死亡率。除上述几种主要的婚姻状态外, 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婚居形式, 即未婚同居。未婚同居本应划入未婚一类, 但它事实上是既成婚姻, 并且对人口再生产产生影响, 因而将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未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没有履行法定规定或认可的结婚方式而同居过夫妻生活。这种结合不具有法律效力。未婚同居人口比例的增大, 会使人口出生率降低, 对于那些人口呈减少趋势的国家来说, 会对其人口再生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7. 1. 4 婚龄与人口再生产1) 早婚与晚婚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婚龄反映的是人们结婚年龄的早晚, 它对于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婚龄的大小, 无论对于人口数量还是对人口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 身体健康的育龄妇女, 如果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 则其初婚年龄往往决定生育; 早婚往往导致早育、多育, 而晚婚则可能晚育和少育。2) 结婚年龄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结婚年龄的早晚, 对人口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早婚早育的父母, 其自身身体发育尚未成熟, 过早生育会使后代的身体素质受到影响; 而对于晚婚的人来说, 如果过晚生育, 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也会出现问题。有统计表明, 年龄过小或过大的妇女所生子女中, 患先179天性疾病和智力低下者的比例, 比正常年龄的妇女所生子女高出许多。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结婚年龄都有法律规定, 可能最主要还是从后一方面考虑的。应该说, 生产力水平越低, 经济越不发达的情况下, 婚龄对于生育及人口再生产的数量变化影响越大, 所以, 在古代社会, 政府往往通过提早婚龄、鼓励人们早婚来达到增殖人口的目的。而现今许多发展中国家, 又通过提高法定婚龄的方法来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在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情况下, 婚龄对于人口再生产数量变化的意义才会减弱: 第一个条件是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 第二个条件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条件是避孕技术先进。就世界范围来看, 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不具备。因此, 控制婚龄还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减的主要手段之一。7. 2 家庭与人口再生产7. 2. 1 家庭的性质和职能1) 家庭的性质家庭是社会的“ 细胞”, 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研究家庭对于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意义和婚姻研究同样重要。所谓家庭, 是指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与婚姻一样, 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首先, 家庭的基础是以男女两性结合或血缘联系、收养关系为自然条件, 必须具备其中之一关系的、生活在一起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才能称之为家庭。故家庭的自然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其次就家庭的本质看, 根本属性还是社会属性, 家庭的性质也就是它的社会性。180从历史上看, 家庭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一定的家庭形式总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家庭与婚姻一样, 并不是人类社会自始就有, 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社会初期, 人类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结成不大的群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在两性关系方面没有任何约束, 这时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家庭制度。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 人类在两性关系方面的禁忌逐渐增加, 相继出现了群婚制下的血缘家庭与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婚制下的对偶家庭以及一夫一妻婚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之后, 家庭的形式和职能、作用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 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组织, 成为独立的人口再生产基本单位。2) 家庭的职能家庭的职能是多方面的, 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会有所变化。归纳起来, 家庭具有以下4 种主要职能。( 1) 生产职能。从家庭产生伊始, 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以前, 生产一直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一家一户往往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除了生产供自己家庭成员需要的生活资料外, 还要生产与社会交换的产品。家庭生产的规模, 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生产资料, 如土地、劳动工具等的多少以及家庭劳动人口的数量。家庭经济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进入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大生产之后, 由于生产的社会化, 家庭的生产职能已经大部分消失, 但即使在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 社会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 家庭的生产职能也没有完全消失。如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场、商店、饭馆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亦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家庭的生产职能还将逐渐减小。( 2) 消费职能。消费的条件, 也是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基本方面。人只有消费, 才能维持生命并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从家庭产生开始, 它就一直是一个组织消费的单位。一般来说, 人们大多是以家庭为基础而实现消费的。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181和文化生活需要, 包括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等, 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的。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将逐步社会化, 但家庭的消费职能决不会完全消失。因为社会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满足每一个人的消费偏好, 以及给予每一个人家庭的天伦之乐。( 3) 生育职能。从家庭产生之日起, 就一直是实现生育行为、进行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单位。家庭对于人类繁衍的意义, 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和形式都不能取代的。人口再生产的世代更替和延续, 一般都要通过家庭才能实现。( 4) 教育职能。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愈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 家庭教育对于人知识的增长, 经验的积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 人们的教育会日益社会化, 但家庭的教育职能是不会因此而完全消失的。因为, 未成年人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家庭环境的质量, 家庭气氛和睦与否, 家庭的文化氛围, 父母的人生观、道德观、喜爱偏好等, 都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 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一些有意识的教育和训练, 也会对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人在幼年的时候, 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 即使是子女成年以后, 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会完全消失。故教育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7. 2. 2 家庭规模、结构与人口再生产1) 家庭规模与人口再生产家庭规模是指家庭的平均人口数。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 家庭规模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家庭的生育量, 生育数量越大, 家庭的规模也就越大; 反之, 成员的生育量越少, 则家庭的规模越小。另一方面, 是家庭结构类型的影响。一般复合家庭、直系家庭的规模比较大, 而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单身家庭182的规模比较小。家庭规模的大小, 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大家庭的人口再生产规模一般较大, 如果大家庭的比例高, 则会带来整个人口增殖速度的提高。大家庭有利于人口增殖的原因, 在于大家庭中传统的氛围比较浓, 家庭成员的生育观易受长辈的影响。同时, 大家庭中夫妻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 小孩也有人照看, 因而多生子女对夫妻的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小, 而且在私有制下, 多一个儿女, 就多一份财产继承权。因而, 大家庭中的夫妻一般生育率较高。从历史上看, 家庭规模的变动趋势是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发展, 家庭平均人口数有减少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的家庭规模已经很小, 据1982 年美国人口统计资料, 美国的家庭规模是2 . 75 人, 瑞典是2. 6 人, 联邦德国是2. 88 人。中国的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1982 年中国的家庭规模是4. 41 人, 1990 年的家庭规模为3. 96 人, 2000 年的家庭规模为3 . 44 人, 虽然有所减少, 但还是比发达国家规模大。应该指出的是, 家庭规模不是越小越好, 过小的家庭规模对人口再生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个家庭只有一二个人, 则意味着家庭没有子女或父母不全, 意味着孤寡老人或过独居生活的老年人较多。如果这类家庭所占比重很高的话, 则会导致人口再生产的萎缩。2) 家庭结构与人口再生产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结构类型, 一般可以划分为5 个类型。( 1) 复合家庭。父母和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除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外, 还包括横向的旁系亲属关系( 这一分类不涉及未成年的兄弟姊妹) 。这类家庭人口数量最多。( 2) 直系家庭。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只有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 3)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人口数少, 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 4) 不完全家庭。夫、妻、子女三者有所缺失的家庭。如丧偶、183离婚、未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单身者收养子女、未婚的生父或生母与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等。( 5) 单身家庭。指终身不婚、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这类家庭人口最少。近年来, 发达国家这类家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不同类型的家庭在人口再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复合家庭与直系家庭在家庭规模上属大家庭, 其育龄夫妇的生育率一般高于小家庭, 如果这两类家庭的比重高的话, 则会影响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向扩大的方向发展; 而核心家庭, 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在家庭规模上属小家庭. 妇女生育率低, 尤其是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 基本上处于不生育状态, 若此类家庭的比重较高, 则会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减慢。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会逐渐由复杂向简单转变, 复合家庭在减少, 直系家庭, 尤其是核心家庭在增加, 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家庭结构不是越简单越好, 过于简单的家庭结构, 如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对人口再生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这两类家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这种趋势会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口减缓现象更为严重。7. 2. 3 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从家庭的产生到这一家庭的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不论长短与否, 每一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 一般说来, 家庭生命周期比人的生命周期短, 但比人口再生产周期长。家庭生命周期可以按照家庭发生的主要事件, 划分为6 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新家庭产生阶段。从夫妻结婚, 组建家庭开始, 一直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这段时间的长短, 会影响妇女的生育期长短, 这一阶段时间长, 则妇女的生育期将会缩短, 这一阶段时间短, 则妇女生育期会相应延长。第二阶段, 是生育和抚养孩子阶段。从第一个孩子出生起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为止。这是家庭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时期, 也是家庭规模最大, 家庭经济负担最重的时期。184第三阶段, 是孩子陆续就业、结婚阶段。这一阶段家庭人口开始减少, 但家庭经济开始好转。第四阶段, 是家庭开始收缩阶段。父母与最后一个未婚子女共同生活时期, 这段时期的长短, 取决于最后一个孩子离家独立生活的时间。第五阶段, 是空巢阶段。子女均已另立家庭, 家庭中仅剩老年夫妻单独生活。第六阶段, 是家庭生命周期结束阶段。从老年夫妻一方死亡到另一方死亡为止。这段时期是老年夫妇剩下的一方独居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长短由人口平均寿命决定, 平均寿命越长, 空巢阶段和家庭生命周期结束阶段都会更长。以上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是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 非核心家庭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 家庭生命周期也不一样。一般说来, 经济落后的农业国, 家庭生命周期较短, 而经济发达的国家, 家庭生命周期却较长。研究家庭生命周期, 诸如家庭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家庭人口的性别构成、家庭人口再生产周期与平均世代间隔等, 是为了掌握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变动趋势, 更好地了解人口发展的规律。7. 2. 4 家庭经济与人口再生产1) 家庭经济水平与妇女生育率成反向变动趋势从宏观来看, 人口再生产的规模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从微观上看, 家庭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则主要受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家庭经济水平主要是指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一般来说, 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低, 与妇女生育率的高低往往成反比的关系, 即是家庭经济水平高, 则家庭中妇女的生育率低; 反之家庭经济水平低, 则家庭中妇女的生育率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用于购买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 对子女的质量要求一般比较高, 投在子女身上的培育费用也较高, 185故增加人口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 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却不同, 由于其生活水平低, 投在子女身上的费用小, 所以, 增加人口对家庭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故生育率较高。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生育率上的差别可以说明这一点。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编制的1990 年世界人口数据表发现, 1988 年, 发达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 830 美元, 其总和生育率为2. 0 , 而发展中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710 美元, 总和生育率为4. 0。由两类地区的整体差异, 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家庭内部的差异。2) 家庭人口投资与妇女的生育成反向变动趋势在家庭经济与人口再生产关系上, 还牵涉到一个家庭人口投资问题。一般说来家庭人口投资与家庭人口再生产存在反向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的家庭人口投资高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城市家庭人口投资高于农村, 反映在家庭人口再生产上, 前者趋于少生、晚生、优生、优育, 后者趋于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人口投资有较大差异。农村低于城镇, 城镇低于城市, 所以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大大低于农村。因为城市家庭人口投资较高, 劳动力培训时间较长, 加之职工退休后有退休费、晚年生活有保证等, 因此趋于少生、晚婚。而农村家庭人口投资低, 劳动力再生产周期较短, ( 10 岁左右可为辅助劳动力, 18 岁左右可成为主要劳动力) 能较早为家庭挣得收益, 加之农民年老后没有退休费, 社会保障差, 因此,“ 养儿186 防老”等仍是阻碍人口控制的主要因素。7. 3 生 育观7. 3. 1 生育观的涵义与内容1) 生育观的涵义生育观, 是指人们对待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生育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育观既然是意识形态, 它便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生育观。生产方式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是生育观变动的决定因素。此外,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生育观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即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生育观, 不会因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立即发生转变, 因而可能在一段时期中落后于社会存在。因此, 在社会变革时期, 往往既存在着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要求的、起主导作用的生育观, 同时又存在着与一定社会经济要求不相一致的生育观。例如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变时期, 旧的经济基础在逐渐消失, 而新的经济基础在开始建立。因而, 中国人口群体的生育观也处在一个转变的过程之中。这期间, 既有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早婚、早育以及多生、多育与重男轻女等旧的生育观, 也有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晚婚、晚育, 少生、优育, 男女平等的新的生育观。只有经过一段时期, 当新的经济基础稳固地发展一个阶段之后, 新的生育观才会占绝对统治的地位。2) 生育观的内容生育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生育的动机和目的。生育的目的, 就是人们为什么要生育后代, 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或增加劳动力呢, 还是为了巩固夫187妻感情、增加家庭乐趣。每一个人的生育动机都是不尽相同的。( 2) 生育数量、质量和性别要求。在生育数量上, 是愿意多生还是少生, 对质量的要求是高还是低, 或者根本无任何要求。有没有性别偏好, 是想生男孩还是想生女孩。( 3) 生育的年龄与生育间隔要求。在生育年龄上, 是愿意早生还是愿意晚育; 在生育间隔上, 是主张密育还是主张少育稀育。( 4) 生育态度。就是如何看待生育, 是以宿命论的观点看待生育呢, 还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育。很多宗教对生育的看法就带着浓重的宿命论观点。比如佛教、基督教等, 将一切都看成是命中注定, 在生育观上, 认为生育数量的多少, 生男还是生女, 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所以在生育上应顺其自然, 不可以人为地进行干预。而科学的态度却认为, 人类的生育行为是可以按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行调节的, 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避孕节育手段主宰自己的生育。以上是生育观的主要内容, 人们的生育行为, 无形中都是受了以上各个方面的影响, 而其中( 2 ) , ( 3) 款是对人口再生产直接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7. 3. 2 生育观的演变人口再生产的发展, 和生育观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可以清晰地了解生育观演变的过程。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人口群体的饥饿死亡率和疾病死亡率很高; 同时, 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生育处于一种自发、盲目的状态, 并且用宗教、迷信来解释生育行为, 把生育和人口的增殖看成是神的意志的表现, 有的地区还形成了对女性和生殖的崇拜。因而原始社会的出生率是很高的, 原始氏族公社的存在和发展, 完全靠人口的高出生率来维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由于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条件,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加上封建的等级制度、家长制度和长子继承制, 使得诸如“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多子多福”、188“ 男尊女卑”等观念十分盛行, 人们普遍早婚早育, 并且重男轻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 家庭经济的好坏和家庭劳动力( 尤其是男劳力) 的数量往往是呈正比关系的, 家庭劳动力越多, 家庭经济状况越好, 反之, 则家庭经济状况越坏。所以, 人们的生育率普遍较高。生育观方面主要强调的是人口的数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子女养老作用的降低与社会养老比重的提高, 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育的要求, 明显地从重数量转向了重质量, 也即数量求少, 质量求高, 并且一般都晚婚晚育, 在子女性别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这个时期,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展, 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避孕手段, 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育率; 另一方面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因而, 人口再生产呈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 三低”类型。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的生育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逐步发生着转变。通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可以将生育规转变的规律归纳为: 对生育数量的要求由多向少转变; 对质量要求由低向高转变; 生育性别要求上由重男轻女转向男女平等; 初育的年龄提高; 生育的目的由增加家庭劳动力转向增加家庭乐趣等; 从以宿命论观点对待生育, 转向科学地看待生育; 在生育形式上, 从盲目生育转向有计划地生育。7. 3. 3 影响生育观的因素我们已经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 生育观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的,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人们的生育观是不同的, 那么, 影响生育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于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