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身体素质也称身体适应性 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 速度 耐力 柔韧 灵敏 协调及平衡等机能能力的总称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P142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并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主导下不同肌肉的协调性 P142 身体素质是基础 运动能力是身体素质在专门动作上的综合体现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 速度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P144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 P144 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一 分类 1 位移速度 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快速移动的能力 如30米跑 2 动作速度 指人体快速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 如步频 3 反应速度 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的快速应答能力 如径赛运动员在出发时对枪声的反应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 P144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形式 1 定距计时 如100M跑 2 定时计距 如4秒钟快跑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P145 150 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位移速度测量 50M跑 4秒钟快跑等 2 动作速度测量 两手快速敲击 坐姿快速踏足等 3 反应速度测量 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P150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不同属性的速度测验不能互相取代 2 位移速度的测验 受试者只穿运动鞋 不得穿钉鞋 3 注意安全措施 测试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以免受伤 4 测试后测试者应记着回表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 力量是指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 P150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 P150 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一 分类 1 静力性力量 肌肉做等长收缩 其最大值为最大肌力 其长时间维持亚极量的能力称静力性力量耐力 2 动力性力量 肌肉做等张收缩或等动收缩 又称速度力量 其长时间维持亚极量的能力称动力性力量耐力 爆发力是指肌肉做向心收缩时的最大输出功率 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注 爆发力 输出功率 P 肌肉收缩速度 V 肌肉力量 F 在最大P下 V与F负相关 例如 举重时 腿肌的F略大于体重 杠铃重 V较小 纵跳时 腿肌的F略大于体重 V较大 当V趋于0时 F趋于最大 此时的F即相当于静力性力量的最大值 最大肌力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 P151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形式 1 绝对力量测量 指以负荷量为成绩的测量法 2 相对力量测量 指以负荷量与受试者体重之比为成绩的测量法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P151 158 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最大肌力的测量 握力 背力等 2 爆发力的测量 立定跳远 纵跳 原地纵跳摸高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P158 四 测量注意事项 1 应选择适当的重量负荷 不宜过轻或过重 2 测试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注意测试的安全与保护 3 每次测后切记仪器指针回0 每测100次后校对一次仪器 误差不得超过正负0 5cm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 耐力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P158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 P158 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一 分类 1 有氧耐力 又称一般耐力 中 低强度 长时间 有氧供能为主 2 无氧耐力 速度耐力 力量耐力 静力性 动力性 亚极限速度 或力量 较短时间 无氧供能为主 注 从器官角度分 耐力分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两类 从能量代谢角度分 耐力分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两类 肌肉耐力既可能是有氧耐力 也可能是无氧耐力 肌肉在特定力量下维持运动的能力称肌肉的力量耐力 肌肉在特定速度下维持运动的能力称肌肉的速度耐力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 P159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形式 1 定量计时式 以完成特定动作次数 或距离 所用时间为成绩的测验 如 1500米跑 400M跑 等测验 2 定时计量式 以特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次数 或距离 为成绩的测验 如 12分钟跑 1分钟仰卧起坐 等测验 3 极限式 以特定强度运动至力竭时完成的动作次数 或距离 为成绩的测验 如 引体向上 俯卧撑 测验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P159 169 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耐力测量 女800 男1000 M跑 12分钟跑 50M 8往返跑等 2 速度耐力测量 400M跑 1分钟仰卧起坐等 3 动力性力量耐力测量 俯卧撑 引体向上 斜身引体 双杠双臂屈伸等 4 静力性力量耐力测量 屈臂悬垂 仰卧举腿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P169 四 测量注意事项 1 测试前应向受试者做必要的宣传鼓动工作 2 力量耐力测试应个别指导并及时纠错 错误动作不计成绩 3 测试后应让受试者做整理放松练习 4 定时计数的测试时间以30秒或1分钟较妥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三 测量注意事项 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 柔韧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 韧带的伸展能力 柔韧性的好坏取决于关节结构 关节的灵活性 韧带及肌肉的弹性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 P169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 P169 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三 测量注意事项 一 测量形式 1 绝对柔韧性 是指反映受试者本身或某部位所具有的柔韧性 2 相对柔韧性 是指受试者某一部位的柔韧性与另一部位 肢体 之比的一种相对值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 P170 175 三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绝对柔韧性测量 坐位体前屈 立位体前屈 俯卧背伸等 2 相对柔韧性测量 后屈体造桥 俯卧抬臂 转肩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三 测量注意事项 P175 三 测量注意事项 1 受试者在测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 2 受试者与测试者应密切配合 以确保测量迅速 准确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三 测量注意事项 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 灵敏性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 快速 准确 协调地改变身体姿势 运动方向的应变能力 它不仅与速度 力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有关 而且与年龄 性别 体型 肥胖 疲劳和神经类型等因素有关 因而是一种内容复杂的综合身体素质 P176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 P176 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三 测量注意事项 一 测量形式 1 跑方向的快速转换 如4 10M往返跑 十 字变向跑等 2 连续跳方向的快速转换 反复侧跨步 象限跳等 2 身体姿势的快速转换 如10秒钟立卧撑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 P176 181 三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跑方向的快速转换 如4 10M往返跑 十 字变向跑等 2 连续跳方向的快速转换 反复侧跨步 象限跳等 3 身体姿势的快速转换 如10秒钟立卧撑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测量形式二 测量内容与方法三 测量注意事项 P181 三 测量注意事项 1 应根据受试者的性别 年龄 群体特征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 2 严格控制测量条件 如动作规格 完成次数 测试时间等 3 测试前应做好准备活动 并指导测试者进行必要的练习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方法与内容四 测量注意事项 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 协调性素质是指机体不同系统 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某一动作或技战术的能力 P181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 P182 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方法与内容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一 分类 1 一般协调性 双脚连续跳 投远 投准等 2 专项协调性 足球曲线运球 对墙传球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 P182 三 测量方法与内容四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形式 1 测量按固定路线移动所需的时间 双脚连续跳 足球曲线运球等 2 测量在规定时间内所完成动作的次数 对墙传球等 3 测量掷远的距离及准确性 投远 投准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方法与内容 P182 185 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三 测量方法与内容 1 测量按固定路线移动所需的时间 双脚连续跳 足球曲线运球等 2 测量在规定时间内所完成动作的次数 对墙传球等 3 测量掷远的距离及准确性 投远 投准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方法与内容四 测量注意事项 P186 四 测量注意事项 1 受试者测验前做好准备活动 以免受伤 2 测试前指导测试者进行必要的练习 3 严格控制测量条件 如动作规格 完成次数 测试时间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 平衡性素质是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是人体中枢神经 前庭分析器 本体感受器及视觉感受器等机能能力的综合反映 P186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 P186 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一 分类 1 静态平衡性 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保持姿势稳定的能力 2 动态平衡性 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维持平衡的能力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 P186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二 测量形式 1 静态平衡性 以时间形式测量 2 动态平衡性 以时间 距离或分值等形式测量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P186 192 四 测量注意事项 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 1 静态平衡性 闭目单足站立 单足前脚掌站立 鹤立 踩木等 2 动态平衡性 平衡木行走 闭目原地踏步 直线行走等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一 分类二 测量形式三 测量内容与方法四 测量注意事项 P192 四 测量注意事项 1 闭目测量时 周围2M内不能有其他物体 以免碰伤 2 静态平衡性测量时要统一不穿鞋鞋子 3 动态平衡性测量前可先练习几次后再正式测量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一 国外常见的成套测验二 我国常见的成套测验 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一 国外常见的成套测验 P193 195 二 我国常见的成套测验 一 国外常见的成套测验 1 巴罗 Barrow 运动能力测验2 斯科特 Scott 运动能力测验3 埃黙里 Emory 运动能力测验4 勒森 Lerson 运动能力测验5 卡膨特 Garpenter 运动能力测验6 国际体力测验7 美国 日本等国标体力测验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一 国外常见的成套测验二 我国常见的成套测验 二 我国常见的成套测验 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验2 我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测验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一 国外常见的成套测验二 我国常见的成套测验 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验 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验 P195 196 2 我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测验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一 国外常见的成套测验二 我国常见的成套测验 2 我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测验 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验2 我国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测验 本套测验的测验单项分五类 分别代表 位移速度 一般耐力 下肢爆发力 上肢爆发力 和 力量耐力 素质 测验时每类任选一项测验 以总分为成绩 大学生组 各单项测验评分细则见表6 5及表6 6 评价 总分420 500为 优秀 350 415为 良好 250 345为 及格 215分及以下为 不及格 第05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速度的测量与评价第二节力量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第四节柔韧性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第六节协调性的测量与评价第七节平衡性的测量与评价第八节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结束 第05章 内容到此结束 谢谢 50M跑测验 P145 场地器材 在平坦的地面上 划若干条长50M的跑道 跑道宽122 150cm 地质不限 秒表 发令枪 口哨等 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至少二人一组 用站立式起跑快速跑至终点 计时员见到起跑信号开表 当受试者的胸部到达终点线垂直平面时停表 人到停表 以秒为单位记录成绩 精确至一位小数 受试者须穿平底鞋跑 不准抢道和串道 违例时可重测 评价标准详见P145表5 1 返回 50米跑测验 4秒钟快跑测验 P146 试者可用任何起跑方式 听到起跑令后 迅速沿跑道快跑 当听到停跑哨声时 即停止跑动 测验至少由两名测试者实施 一人发令兼计时 到4秒时发出停跑信号 另一人则在跑道前方预等 并随受试者的远近而移动 听到停跑哨音后 即记下受试者所跑的距离 测两次 以所跑的距离 米 为成绩 取最佳成绩 评价标准参考P146表5 2 返回 4秒钟快跑测验 两手快速敲击测验 P146 受试者站在测试车前 调节金属触板与其髂嵴同高 令受试者两手各执一支金属棒 用食指按着棒的前端 以免敲击时棒杆弹动 听令后 两手快速交替敲击金属触板 测2 3次 每次10秒 记录计数器的数值 10秒钟内重复动作的次数 取最佳成绩 次数 查P147表5 3进行评价 返回 两手快速敲击测验 坐姿快速踏足测验 P147 受试者两手扶快速动作频率测试车的车把坐于车鞍上 大小腿弯屈成直角 大腿成水平状 两脚快速上下交替做踏足动作 测2 3次 每次测10秒 记录计数器数值 10秒钟重复动作的次数 取最佳成绩 查P147表5 3进行评价 返回 坐姿快速踏足测验 简单反应时测验 P147 受试者坐在桌边 集中精力 手放在测试仪器按钮上方 作好准备 受试者两眼凝视灯光反应仪 听到测试人员 预备 口令后即进入测试状态 当红灯亮时 用中指以最快速度按下按钮 以秒为单位记录成绩 保留小数点后3位 测5次 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 计算剩下3次的平均值 正式测试前可先练习3次 评价见P148表5 4 返回 简单反应时测验 选择反应时测验 P149 受试者静坐声光反应测试器前 右手握着开关 用拇指按下开关键 注视信号屏 出现绿光时不作任何反应 出现红光时拇指立即离键 测试者按规定发出信号并记录时间 受试者必须连续6次对红光作出准确反应 否则重测 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以6次反应时间的平均数为成绩 秒 查P149表5 5进行评价 返回 选择反应时测验 握力测验 P1513 根据受试者手掌大小 调节握力计握把间距至感觉合适止 受试者一手持握力计尽力抓握 左 右手各测两次 要求身体必须保持正直 双臂自然垂于体侧 每次抓握后 记录读数 千克 并使指针回零 分别取左 右手两次测验中的最大值 除以自身体重 以其商为成绩 评价详见P152表5 6 握力测验 返回 背力测验 P152 受试者双足站在背力计底盘上 调节拉杠高度 握杠高度与受试者膝盖上缘平齐 受试者上体前倾 双手正握拉杠 身体用力上抬 要求肘 膝关节保持伸直 不要猛然用力 测两次 记录各次测验的读数 千克 然后使指针回零 取最佳值除以自身体重 以其商为成绩 评价见 P153表5 7 背力测验 返回 立定跳远测验 P155 起跳线放一条标志带 受试者赤足 脚跟沾些粉末 两脚并拢站在标志带后 屈膝摆臂尽力向前跳 丈量标志带至落点 后缘 的距离 cm 测3次 取值同前 评价详见P156表5 9 返回 立定跳远测验 纵跳测验 P156 受试者踏上纵跳板 双脚自然分开 呈直立姿势 测试时受试者屈膝半蹲 双臂尽力后摆 然后向前上方迅速摆臂 双腿同时发力 尽力垂直向上跳起 当受试者下落至纵跳板后 显示屏显示测试值 以cm为单位记录成绩 精确到0 1cm 测3次 取最佳成绩 评价详见P157表5 10 返回 纵跳测验 原地纵跳摸高测验 P157 受试者右手中指沾些白粉末 身体直立右侧靠墙 右臂上举 手伸直 先测原地摸高的高度 然后令受试者离墙20cm用力跳起摸高 测试者丈量其手触点上缘的高度 cm 测3次 用最大值减去原地摸高值为测量成绩 评价见P157表5 10 返回 原地纵跳摸高测验 女800 男1000 M跑测验 P159 受试者至少2人一组进行测试 受试者采用站立姿势站在起跑线后 当听到哨声后立即起跑 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 受试者跑完全程 当胸部到达绺线垂直百时停表 测1次 以秒为单位记录成绩 精确到0 1秒 评价详见P160表5 11 返回 女800 男1000 M跑测验 12分钟跑测验 P160 受试者采用站立姿势站在起跑线后 听到哨声立即起跑 绕跑道跑12分钟 要求受试者在规定的12分钟内 尽力跑最长的距离 测试人员负责给每一名受试者报圈数 当听到 停止 信号后 记下受试者所处的地点 丈量所跑距离 测1次 以米为单位记录成绩 12分钟跑距离越远 表明受试者心肺功能越好 评价详见P161表5 12 12分钟跑测验 返回 50M 8往返跑测验 P161 在平坦地面上划若干条长50米 宽2 2 5米的跑道 在离起点与终点线0 5米 向场内丈量 处各立一根标杆 标杆高1 2米以上 于跑道正中 受试者若干人一组 用站立式起跑 绕杆往返跑8次50米 共400米 绕标杆时不得扶杆 不得串道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 应事先讲明注意分配体力 用匀速跑 对开始跑得过快的学生 应加劝阻 我国大学生均值 男1分31秒 女1分55秒 50M 8往返跑测验 返回 400M跑测验 P162 受试者采用站立姿势站在越跑线后 听到哨声立即起跑 要救尽快跑完全程 测试人员发出 跑 口令同时开表计时 当受试者胸部到达绺线的垂直面时停表 测1次 以秒为单位记录成绩 精确到0 1秒 评价详见P162表5 14 400M跑测验 返回 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 P154 受试者屈膝仰卧 大小腿成90度 两手手指交叉置头后 一助手双手握住受试者两侧踝关节处 将双足固定于地面 测试者发出 开始 口令并计时 受试者双手抱头 收腹使躯干完成坐起动作 双肘触及或超过双膝后 还原至开始姿势为成功1次 记录1分钟内完成的总次数 以次为单位记录成绩 评价详见P154表5 8 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 返回 俯卧撑测验 P163 受试者俯身 两手撑地 手指向前 两手相距与肩同宽 两腿伸直 前脚掌着地 身体保持平直 屈臂降体至肩 与肘平齐 两肘与头部成正三角形 降体时躯干保持平直 然后用力撑起至双臂伸直 按上述方法反复做至力竭为止 计其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测一次 以受试者正确完成动作次数为成绩 评价详见P164表5 15 俯卧撑测验 返回 引体向上测验 P164 受试者跳起双手正握杠 两手与肩同宽呈直臂悬垂 静止后 两臂同时用力引体 身体无附加动作 上拉至下颌超过横杆上缘为完成一次 测一次 记录完成次数为成绩 评价详见P165表5 16 引体向上测验 返回 斜身引体测验 P165 调节或选用适宜高度的低单杠 使杠面高度与受试者胸部 乳头 齐平 受试者双手正握杠 握杠间距与肩同宽 两腿前伸 两臂与躯干呈90度 两脚着地 并由助手压住两脚 使身体斜下垂 身体保值挺直做屈臂引体 使下颌能触到或超过横杠 然后伸臂复原为完成1次 以完成的次数为成绩 评价详见P165表5 16 斜身引体测验 返回 双杠双臂屈伸测验 P166 调节两杠之距与受试者肩同宽 受试者双手握杠 然后跳起成直臂支撑 当身体下降至两肘成直角时 即计其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测一次 每一名受试者由一名测试者测试 要求肘未成直角 支撑时臂未伸直 撑起时收腹或蹬腿 身体不成直线等 均不计其次数 评价详见P166表5 17 双杠双臂屈伸测验 返回 屈臂悬垂测验 P167 受试者站在凳子上 用双手正握 或反握 单杠 屈臂 使下颌位于横杠之上 受试者双足离开凳面时开表计时 受试者尽量保持该姿势至力竭为止 当下颌低于上马杠上缘时停表 以秒为单位记录持续时间 精确到0 1秒 评价详见P167表5 18 屈臂悬垂测验 返回 仰卧举腿测验 P168 受试者成仰卧姿势 头触地 两臂向两侧外展 两腿伸直 两脚并拢 举腿至脚面触到橡皮筋时开始计时 当两脚下降脚面离开橡皮筋时 令其向上举腿 若出现两脚2次下降时停止计时 以秒为单位记录持续时间 精确到0 1秒 仰卧举腿测验 返回 坐位体前屈测验 P170 受试者直腿坐地上 双足跟 赤足 置基准线后 两脚相距15cm 一同伴在其体侧按双膝 令上体前屈 向前伸臂 用两中指端一起向前推动引尺 直至不能前移为止 测验时上体不得左右摆动或前后弹振 双手不得离开引尺 测量2 3次 记录量尺读数 cm 精确到0 1cm 评价详见P171表5 19 坐位体前屈测验 返回 立位体前屈测验 P172 受试者立于测量台 两腿并拢伸直 足尖与固定直尺的台缘平齐 上体徐徐前屈 同时双手与臂充分伸直 沿直尺尽力向下伸 记录中指尖停止不动时所触及的刻度值 台面下为正 齐台面为0 台面上为负 连续测3次 取最大值为成绩 测试时不用爆发力 注意保护以免受试者向前摔倒 评价详见P172表5 20 立位体前屈测验 返回 俯卧背伸测验 P173 受试者俯卧于地 双手背叠于臀上 腿伸直 由一同伴按压其两大腿 受试者尽力向后仰体抬头 测试者在其前方 置尺的零端于地 当受试者后仰至最高点时 迅速上移引尺直至引尺上端触及鼻尖 要求后仰至最高点时 保持1 2秒的稳定 以便测量 测2 3次 记录量尺的读数 厘米 评价详见P173表5 21 俯卧背伸测验 返回 后屈体造桥测验 P174 先测脐高 脐点至足底之距 再测桥高 受试者仰卧 两手分开与肩同宽 双掌在颈两侧反撑 屈膝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 手足同时用力 缓慢撑起身体使呈弓状 桥状 测试者置尺的零端于弓最高点测2 3次并记录 cm 以 脐高 最大桥高 为成绩 桥高愈接近脐高 成绩愈好 后屈体造桥测验 返回 俯卧抬臂测验 P174 受试者直立 两手下垂于体侧 测量其右臂长 令受试者俯卧 下颌着地 两腿伸直 双臂前伸 两手相距与肩同宽 正握木棍 然后两臂尽力上抬 可伸腕 肘伸直 双臂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测试者持尺在受试者前方 置尺的零端于地 当受试者两臂上抬至最高点时 迅速上移引尺直至触及木棍下缘中点为止 要求测验时下颌始终着地 测2 3次 记录量尺的读数 厘米 用 右臂长 最大上抬高度 为成绩 俯卧抬臂测验 返回 转肩测验 P175 测量受试者肩宽 受试者直立 两手正握皮尺 左手虎口与尺的零端处对齐 两臂同时上抬 逐渐绕至体后 当两臂后绕时 若感觉所握的尺距太窄 右手可向尺的外侧滑动直至刚好能使两臂绕到体后的位置 然后再由体后绕至体前 仍然握着尺 要求两臂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直臂 身体不得扭动 不得提足跟 测2 3次 记录右手虎口握尺处的读数 厘米 以 两手握距的最大值 肩宽 为成绩 转肩测验 返回 4 10M往返跑测验 P176 按P176图5 28设计场地 受试者立于S1线后 听到信号即向S2线快跑 然后往返于S一 S2线之间 依次用手触摸S一 S2线 触线后迅速转体变向快跑 最后10米直接向A线冲刺 测2 3次并记录 秒 取最佳成绩 评价详见P177表5 22 4 10M往返跑测验 返回 十 字变向跑测验 P177 按P178图5 29设计场地 受试者站在起点线后 听信号即开始快跑 绕E杆后依次绕B C D杆 每绕一杆都须绕E杆 绕杆时均向右侧变向 最后一次绕E杆后 应全速冲刺 测2 3次 记录完成测验的时间 秒 评价详见P191表5 23 十字 变向跑测验 返回 反复侧跨跳测验 P178 按P178图5 30设计场地 受试者双脚骑跨在中线上 听信号后 右腿跨向标记线和端线 一步一线 触及或跨过线为止 接着收右腿跨步返回中线 然后再以左腿向左跨步 方法同向右跨步 以此往复跨步10秒 跨步腿每触及或超过一线计一次 包括中线和标记线 测2 3次 记录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评价详见P179表5 24 反复侧跨跳测验 返回 10秒立卧撑测验 P179 受试者从站立姿势开始 1 屈膝下蹲成蹲撑 2 双腿向后伸直 两臂伸直成俯撑 3 还原为蹲撑 4 站起成开始姿势 连续做10秒 1 4 各计一次 完成动作共计四次 凡出现下列情况均不计数 两臂弯曲 两腿弯曲 还原成下蹲姿势时 双足距离手着地点远 在完成下蹲动作前手已离地 站立不直 测2 3次 记录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评价详见P180表5 25 10秒立卧撑测验 返回 象限跳测验 P180 按P180图5 32设计场地 受试者站在起点线后 听信号即以双脚跳入第一象限 然后依次跳入第二 三 四象限 按此法反复跳10秒 每跳入一个象限计一次 要求跳跃时必须双脚同时起跳 同时着地 踏线或跳错象限不计其次数 测2 3次 每次10秒 记录完成次数 取最佳成绩 评价详见P180表5 26 象限跳测验 返回 足球曲线运球测验 P182 受试者站在起点线后 听到开始信号后出发 两脚按箭头方向绕标志物运球 快速回到起点 测2次 以秒为单位记录成绩 取最佳成绩 评价 足球曲线运球所需时间越短 则受试者协调性越好 足球曲线运球测验 返回 双脚连续跳测验 P182 受试者两脚并拢站在起跳线后 当听到 开始 信号后 双脚开始向前起跳 连续跳过10个软方包停止 在受试者在起跳线上起跳时开表计时 当跳过最后一个方包双脚落地时停表 以秒为单位记录成绩 精确到0 1秒 测2次 取最佳成绩 评价详见P183表5 27 双脚连续跳测验 返回 对墙传球测验 P184 受试者持球站在限制线后 当听到开始信号后 对墙反复传球 记录在15秒钟内完成传球的次数 测3次 取最佳成绩 评价 对墙传球的次数越多 则受试者的反应速度 球反弹的节奏感以及眼与手的协调性就越好 对墙传球测验 返回 投远测验 P184 受试者投掷前可以助跑3 5步 向投掷区域内用力投掷球 须由肩上将球掷出 以米为单位记录成绩 投3次 取最佳成绩 评价 投掷距离越远 则受试者全身做动作的协调能力越强 投远测验 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工程进度监理服务协议
- 2025公务员审计面试题及答案
- 公共行政中的包容性治理模式-洞察及研究
- 疾控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消费后纺织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缓激肽B1受体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宣传册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有关心肺复苏教学课件
- 智能监控中心建设及维保服务合同范本
- 双方协议离婚房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协议书
- 2025年新护士招聘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绍兴杭绍临空示范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5资产抵押合同(详细)
- 辅警摄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农业机械安全知识课件
- 轴承质检员培训课件文档
- 2025至2030有机聚合物钽电容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沈阳各区县(市)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数量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普通中学高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
- 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解读课件
- 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