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爱莲说 》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爱莲说 》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爱莲说 》教学实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爱莲说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bu,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我国文人的笔下赞莲的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 “荷尽已无遮雨盖”。)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检查预习情况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请同学做好准备。三.录音范读课文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见预习提纲: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生: 蕃 (fn)-多 亵( xi)-亲近而不庄重濯(zhu)-洗涤 鲜(xin)-少三.解析课题,明确目标、解题爱莲说及周敦颐(1)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谁来说说“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论说或谈谈喜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等下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2)出示作者图片,简介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烘托主题的方法。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板书: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运用衬托烘托主题3.批判追名逐利世态、追求高洁品格五.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全文(朗读可借用录音带或由学生录音)水陆草木之(的,助词)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者隐居的人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少有闻。 莲之爱,莲是花中的君子 。 哎,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应该乎众矣。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少了。 六.分组自学,交流讨论。、分组自学要求:、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互相讨论。、由一个代表口译全文,其他认真听,并指出其错误,予以矫正。、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七、品味赏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角度特点品质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品行端正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姿态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小黑板上,并配以出荷花的图片)小结: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但它不沾染污秽,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李白的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充分展示了了荷花质朴、自然、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荷茎里面通透,外形笔直,不爬藤牵蔓,不岔生旁枝,展示了荷花豁达的胸怀、端正的品行。香气远播,沁人心脾。莲花笔直地站在那里,只适宜远远地观赏,不可任意地去玩弄,显示出莲花的清高和庄重。、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生:荔枝蜜。、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用菊花、牡丹作衬托,突出莲花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2.文章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呢?、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陶渊明 菊 (正衬) 隐逸者世人 牡丹(反衬) 富贵者予 莲 君子 、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因为菊花不与白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配以陶渊明的画像)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官场后对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因为牡丹色彩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唐诗中有这么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位同学知道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唐白居易买花。意思是:一从深色的花,相当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师:唐朝刘禹锡也赞誉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配以牡丹的图片)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趋炎附势、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的象征,它虽然也孤傲高洁,但它是避污泥而洁,出世以求洁,对污浊的尘世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方式。莲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身处尘世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相比之下,菊花便稍逊一筹。所以不愿象陶渊明一样,逃避现实的矛盾而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牡丹色彩绚丽,娇艳妩媚,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作者也不愿象世人一样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他愿意自己象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尘世中,坚贞不屈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高洁的品行。*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八.归纳小结写作特色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c.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九、再次听朗诵录音,加深理解,学生齐读,当堂背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二、三道题目并作答。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