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1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2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3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语文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2012年 月 日 制作人: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主管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课题: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3. 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当天落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中的内容,熟记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题。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我的疑惑”处。一 相关知识作者及作品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二 教材助读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三 预习自测(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 ) 庐冢( ) 仆道( ) 梵语( ) 昏惑( ) 华山( ) 窈然( ) 瑰怪( ) 罕至( ) 胜道( ) 懈怠( )2.对照注释,理解相关词义。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解决)一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二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 基础知识探究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明确:三个点是: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提问:王安石字_,_时_人,著名的_家和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和“_”的道理。【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此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二) 知识综合应用探究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讨论后学生回答)明确:本文是游记,1、2两段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出前洞、后洞的方位,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了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这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提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3.提问: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点拨: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4.第三段着重写什么?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5.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明确:在前文的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6.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明确:五层意思:(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7.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8.第五段与前面的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一段是补叙,交待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9.提问: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10.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句子。明确:(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2)“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4)“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结果,“可讥”“有悔”和“无讥”“无悔”正反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第四段由于“古书之不存”照应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三 我的知识网络归纳梳理、整合内化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虚词 1、乃”2、而 3、其 4、以 四、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五、一词多义 道 盖 文 然 相 六、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四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A、今言“华(hu)”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o)然。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ng)道也哉。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ng)之。2、对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可鼻, 则有荷叶之清香, 荷花之异馥 馥: 香气B、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 责怪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相互帮助D、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 殆: 大概3、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分别是(1)例句: 舍相如广成传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屋舍俨然C、退避三舍D、四舍五入(2)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西门豹为邺令, 名闻天下B、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C、以起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例句: 是我于花之未开, 先享无穷逸致也。( )A、闲情逸致B、玲珑别致C、论天下事势, 致殷勤之意 D、专心致志(4)例句: 与向之噌者相应, 如乐奏焉。A、与民同乐 B、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C、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 D、金石丝竹, 乐之器也4、下列各组句子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 与例句加线词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1)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寸D、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2)例句: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C、其如土石乎D、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3)例句: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A、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B、自以为得之也C、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D、人之初, 性本善(4)例句: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夫戟者, 所以攻城也; 镜者, 所以照形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我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A、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B、故非笑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C、唯余马首是瞻。D、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E、人莫予毒。F、噌者, 周景王之无射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8、“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9、下面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褒之庐冢也”, 庐冢, 圹墓。B、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一而足。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 这样称呼朋友:“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出生地; 萧, 是姓; 君圭, 是名; 君玉, 是字。C、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 相传为西汉桑钦所作(一说晋人郭璞)。水经注, 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 该书对水经作注时将其内容作了很多的扩展和补充。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