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PPT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PPT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PPT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PPT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本章重点与习题 2 1 充分就业 2 价格稳定 3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 P457 3 一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 广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 包括劳动 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狭义上通常指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 失业者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 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者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008年末 中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 就业人员77480万人 其中 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2 4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 1 摩擦失业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 造成的短期 局部性失业 如劳动力流动不足 工种转换困难所引致的失业 劳动者寻找发挥自己特长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 3 非自愿失业 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2 自愿失业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失业 凯恩斯认为 如果消除了 非自愿失业 失业只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 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注意 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 失业的类型 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5 结构性失业 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特点是既有失业 又有职位空缺 失业的类型 周期性失业 指经济周期中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 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由于经济结构 体制 增长方式的变动 使劳动力在技能 工种 知识 年龄 性别 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6 奥肯定律 GDP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关系 GDP每增加2 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在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分析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 奥肯定律 注 第18章继续讨论奥肯定律的数学模型 教材P458 7 自然失业率 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 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作用时 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失业的类型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的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 1912 2006 美国经济学家 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世纪80年代初 是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政策顾问 1979 1990年 还是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经济顾问 教材P458 8 美国1960 2005年的失业率 10 8 6 4 2 0 1970 1975 1960 1965 1980 1985 1990 2005 失业率 1995 2000 自然失业率 5 5 1960 2005年 美国估算的自然失业率为5 5 不同国家的自然失业率为4 6 发展中国家更高一些 9 二 价格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整体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就是避免通货膨胀 说明 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 消费物价指数 CPI 注 18章介绍CPI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批发物价指数 PPI GDP平减指数 GDP折算指数 10 2008年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 9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 3 消费物价水平 第18章 继续讨论失业与通货膨胀 11 三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或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衡量 12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 0 GDP构成 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 比重为11 3 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 比重为48 6 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 比重为40 1 第20章 讨论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13 四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 也称外部均衡 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0 既无国际收支赤字 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 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 影响国内的就业 物价水平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如果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 赤字将由外汇储备或通过对外举债偿还 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 第19章 讨论开放经济的短期经济模型 14 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 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基础 物价稳定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 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 但短期中 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 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 例如 短期中 人们要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进行权衡取舍 15 一 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政府收入 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政府支出 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部分 第二节财政政策 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 就会发行公债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 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6 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比例税ty定量税t 5年 t 40年 3月 t 1年 1年 t 5年 17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 强制地 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政府的收入 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2008 2012年 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的基本税率17 石油液化气 天然气 化肥 农药 农机等税率13 营业税 交通运输 建筑 邮电通信业税率3 金融保险业税率5 服务业税率5 企业所得税 一般企业税率为25 小型微利企业税率20 高新技术企业税率15 18 2008年 中国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 不包括关税 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 增长17 0 中国税收 19 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购买军需品 机关用品 政府雇员报酬 公共项目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买 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 社会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2008年末 2334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0 二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 自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预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 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内在稳定器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教材P462 21 自动稳定器 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二是政府支出 转移支付 的自动变化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在经济萧条时期 由于失业人数增加 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 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会相对增加一些 起到抑制经济萧条的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期 农产品价格下降 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 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太多 在经济萧条时期 个人收入减少 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 虽然萧条时期的消费下降 但会下降得少一些 反之 在经济繁荣 经济过热 时期 个人收入增加 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 22 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 政府要审时度势 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 变动支出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萧条时期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经济中存在失业 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 来刺激总需求 以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繁荣时期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 来压抑总需求 以实现物价稳定 23 三 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预算盈余 政府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的余额 预算平衡 政府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预算赤字 政府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的差额 实际预算盈余 分别表示税率 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用y表示国民收入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Budgetsurplus 实际预算盈余 24 2 功能财政的思想 年度平衡预算 要求每个财政年度收支平衡 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财政政策原则 周期性平衡预算 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 如5年 中保持平衡 某年赤字 某年盈余 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 1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 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 否定了原有的平衡预算观点 年度平衡预算 周期平衡预算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 政府财政的积极政策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 预算可以是盈余 也可以是赤字 25 功能财政的中心思想 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时 政府有责任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实现充分就业 即使原来存在预算赤字 政府也要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 政府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 增加税收 即使原先存在预算盈余 政府也要继续实施紧缩性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应根据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需要有赤字就赤字 需要盈余就盈余 而不应单纯为财政收支平衡影响政府财政政策 财政预算可盈可亏 赤字 赤字多 怎么解决 26 两者区别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以追求政府收支平衡为目标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财政预算的平衡 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 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才是最终目标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功能财政的思想 27 四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BS变动 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 市场 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如投资增加 y BS 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 如投资减少 y BS 扩张性财政政策趋向增加赤字或减少盈余 如政府购买 BS 紧缩性财政政策趋向增加盈余或减少赤字 如政府购买 BS 二是财政政策的变动 政府政策 实际预算盈余BS为 28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 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 用y和y 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充分就业的收入 实际预算盈余BS为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为 P465 29 1 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准确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 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减少了或者预算赤字增加了 就说明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 2 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作用 BS的变动 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故不能用BS来判断财政政策方向 要用 来判断财政政策方向 30 例题 P483习题13 5 假设一经济有如下关系 c 100 0 8yd 消费 i 50 投资 g 200 政府购买支出 tr 62 5 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亿美元t 0 25 税率 求均衡收入 求预算盈余BS 若投资增加到i 100时 预算盈余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若充分就业收入y 1200 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为多少 若投资i 50 政府购买g 250 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 用本题为例 说明为什么要用BS 而不用BS去恒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31 P483习题13答案 y c i g 100 0 8yd 50 200其中 yd y t tr y 0 25y 62 5y 100 0 8 y 0 25y 62 5 250解得 y 1000 0 25 1000 200 62 5 12 5 赤字 y c i g 100 0 8yd 100 200y 100 0 8 y 0 25y 62 5 100 200解得y 1125 0 25 1125 200 62 5 18 75 盈余 由预算赤字变成了预算盈余 是因为私人 企业 投资增加 带动产出y增加 导致出现盈余 经济本身的变动 不是财政紧缩的结果 32 0 25 1200 200 62 5 37 5无论投资 50或100 为多少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均为37 5 0 25 1200 250 62 5 12 5 预算盈余BS的变化并不能看出财政政策的方向 在 中投资由50上升为100 收入增加 BS由赤字 12 5变为盈余18 75 但是政府的G TR没有变 是经济本身的变动 不是财政紧缩的结果 BS 中 充分就业的收入是一个稳定的量 只有当G TR变化 即财政政策变化时才会引起BS 的变化 在 中 盈余变成赤字 完全是由政府购买G从200上升到250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形成 所以要用BS 而不是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33 五 赤字与公债 向中央银行借债 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发高能货币 引发通货膨胀 例如 美国政府债务 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有 1 政府借债2 出售政府资产 向国内公众举债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企业和居民 和外国举债 政府借债又可分为两类 预算赤字的累积称为政府债务 34 美国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占GDP的百分比 1790 1810 1830 1850 1870 1890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在美国历史中 政府债务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战争 独立战争 内战 二战 一战 南北战争 1775 1783 1861 1865 35 一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和投资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代客户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 从中收取手续费 第三节货币政策 1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36 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 实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 中央银行的三个职能 1 作为发行的银行 发行货币 2 作为银行的银行 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集中保管法定存款准备金 3 作为国家的银行 第一 代理国库 财政的 管家 第二 提供政府所需资金 第三 代表国家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第四 执行货币政策 第五 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活动 2 中央银行 37 二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流通中的现金 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居民和企业持有现金和存款 商业银行 法定准备金 为企业提供贷款 银行体系 一国货币供给的总闸门 存款 38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 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 法定准备率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 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给 指通货 现金 硬币和纸币 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法定准备金 银行存款中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 就是法定准备金 39 1 银行存款创造 举例 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 客户将其一切货币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 客户 公司甲 将100万元存入A银行 40 100万 20万 80万 64万 16万 12 8万 51 2万 银行的存款创造 准备金 准备金 准备金 原始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rd 20 两个假设 第一 商业银行只有法定准备金 无超额准备金 第二 银行的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 以支票形式支付 无现金漏出 存款 贷款 公司乙 公司甲 公司丙 公司丁 80万 64万 51 2万 存款 存款 存款 41 各银行的存款总和 各银行的贷款总和 各银行的准备金总和 500 20 100 万美元 是存款总和比例的20 法定准备金 银行存款中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 就是法定准备金 42 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rd 20 无现金漏出时 准备金总数量上等于原始存款 各银行存款总额 各银行贷款总额 43 存款总和 D 原始存款 R 法定准备金率 rd 从以上例子可知 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 三者关系 44 简单货币创造乘数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 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的倍 如果这笔原始存款R来自于中央银行增加一笔原始的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新增的这笔原始货币供给流入居民或企业手中 使活期存款总额扩大数倍 活期存款总和D为 2 简单货币创造乘数 45 有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 超额准备金 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率re 超额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 有超额准备金的情况 银行的实际贷款可能会低于其贷款能力 例如 银行在某一时期可能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 厂商因预期利润率偏低不愿借款 P470 例如原始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 超额准备金率为5 活期存款总和D为 3 有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 46 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货币创造乘数 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情况 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完全存入银行 而是抽取一定比例的现金rc例如 现金占存款的比率rc 5 4 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货币创造乘数 例如 原始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 超额准备金率为5 现金漏出比例5 活期存款总和 47 5 货币创造乘数 基础货币 以上的分析 我们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 而实际上通货 现金 硬币和纸币 也是货币供给 存款扩张的基础 基础货币 准备金总额 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准备金 加上非银行部门 居民 企业 持有的通货 现金 它会派生出货币 是一种高能量 活力强大的货币 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48 用H表示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超额准备金 流通中的现金 用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数量 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数量 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数量 基础货币 准备金 流通中的现金 用M表示货币供给 H Cu Rd Re M Cu D 说明 这里是把活期存款D和通货Cu看成是货币供给 是严格意义的狭义货币供给M1 49 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创造乘数 式中 rc为现金存款比率 rd为法定准备金率 re为超额准备金率 货币创造乘数 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 这若干倍货币供给 即货币创造乘数 50 货币创造乘数 与简单货币创造乘数比较 无现金漏出rc 0 无超额准备金re 0 货币创造公式 51 第16章 P483习题14答案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在关 一单位的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 这若干倍货币供给即货币乘数 式中 rc为现金存款比率 rd为法定准备金率 re为超额准备金率 上式表明 货币创造乘数与现金存款比率 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相关 52 第16章 P483第15题答案 货币创造乘数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 货币供给量增加 53 四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教材P472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1 再贴现率政策2 公开市场业务3 法定准备率其它 道义劝告 54 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 中央银行采取提高再贴现率措施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减少 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 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 抑制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再贴现率措施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 可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 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 刺激经济复苏 在经济萧条时 在通货膨胀时 教材P472 1 再贴现率政策 55 2 公开市场业务 西方经济中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把货币投放市场 基础货币增加 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 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 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时 对债券的需求增加 债券价格上升 引起利率降低 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 刺激经济复苏 在通货膨胀时期 在经济萧条时期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 货币回笼 抑制通货膨胀 扩大货币供给量 紧缩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基础货币H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6 3 法定准备率 在经济衰退时 降低法定准备率 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 增加货币供给量 降低利率 刺激总需求 在通货膨胀时 提高法定准备率 使银行减少可以创造的货币 减少货币供给量 提高利率 压缩总需求 三种工具之外的其它工具 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决定法定准备率 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自行掌握 现金存款比率取决于社会公众行为 57 2007年中国央行主要货币政策一览表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2007 01 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9 提高到9 5 2007 02 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9 5 提高到10 2007 03 17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2 79 1年贷款利率由6 12 提高到6 39 2007 04 16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0 提高到10 5 2007 05 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0 5 提高到11 2007 05 15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 提高到5 2007 05 18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3 06 1年贷款利率由6 39 提高到6 57 2007 05 21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将人民币每日波幅从0 3 扩大到0 5 2007 06 0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1 提高到11 5 2007 07 21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 33 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6 84 2007 07 30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1 5 提高到12 2007 08 22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3 60 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7 02 2007 09 15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3 87 1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7 294 2007 09 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2 提高到12 5 2007 10 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2 5 提高到13 2007 11 26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3 提高到13 5 2007 12 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由13 5 提高到14 5 58 总结 货币政策的运用 扩张性货币政策 1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2 降低再贴现率 3 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业务 紧缩性货币政策 1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2 提高再贴现率 3 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业务 经济萧条 经济中失业问题严重 经济过热 经济中通货膨胀严重 59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是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两大思潮的交替和反复的演进 新古典综合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经济自由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强调微观基础的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期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1937年希克斯IS LM模型1956年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20章 1958年菲利普斯曲线 18章 18章 经济滞胀 单一规则 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 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 60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对解决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 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解决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无疑开拓了人们视野 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危机以及本世纪的经济危机 2008全球金融危机 使得凯恩斯主义又再一次活跃起来 61 第16章重点与作业题P482 P483 一 名词解释 充分就业 自动稳定器 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创造乘数二 选择题 第1 7题二 简答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4题补充 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三 计算题 作业题 第13题 第 1 6 小题第15题 62 P482 第16章 第1 7题 选择题 1 C消费支出2 B政府税收增加3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4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提示 形成超额准备金的原因有多种 银行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吸收的存款太多 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5 B减少提示 市场利率上升 说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 银行会让更多的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通过信贷进入市场 否则 银行损失大 若这一部分货币资金不予运用 则意味利息的损失 故银行准备金减少 6 A增加提示 贴现率降低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 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 进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7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63 P483 第16章 第8题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预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帐 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税率越高 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三部门经济 比例税 的投资乘数为税率t越大 投资乘数越小 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 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提示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是否税率越高 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64 P483 第16章 第9题 1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 政府要审时度势 主动采取财政措施 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经济处于衰退时 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刺激总需求 以实现充分就业 当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时 政府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 增税 2 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是指为确保经济稳定 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一些货币措施 即变动货币供给水平影响利率 进而影响投资以及总需求 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在经济萧条时期 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降低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采取买入国债业务 在通货膨胀时期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采取卖出国债业务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要 逆经济风向行事 65 P483 第16章 第10题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 主要分两种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 如5年 保持预算平衡 功能财政思想则认为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的稳定 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需要有赤字就有赤字 需要存在盈余就有盈余 而不应单纯为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而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财政政策 可见 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否定 两者区别在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以追求政府收支平衡为目标 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 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 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才是最终目标 66 例题 P483习题13 5 假设一经济有如下关系 c 100 0 8yd 消费 i 50 投资 g 200 政府购买支出 tr 62 5 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亿美元t 0 25 税率 求均衡收入 求预算盈余BS 若投资增加到i 100时 预算盈余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若充分就业收入y 1200 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为多少 若投资i 50 政府购买g 250 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 用本题为例 说明为什么要用BS 而不用BS去恒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67 P483习题13答案 y c i g 100 0 8yd 50 200其中 yd y t tr y 0 25y 62 5y 100 0 8 y 0 25y 62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