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Unix系统克隆方法.doc_第1页
2种Unix系统克隆方法.doc_第2页
2种Unix系统克隆方法.doc_第3页
2种Unix系统克隆方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在很多刊物都在介绍有关Windows系统克隆方法(如GHOST),但针对Unix系统克隆方法的介绍却很少。Unix系统是一种多用户、多任务、多进程的性能稳定且安全性良好的系统,广泛应用于石油、气象连同金融等领域。但Unix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假如加上各种大型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往往需要数小时。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2种Unix系统盘的克隆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管理和维护Unix系统时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一、 SGI的IRIX6.5系统克隆方法 - 1以终极用户的身份注册。- 2执行命令prtvtoc(不带参数),显示系统源盘分区表信息。 - 3显示出要克隆的目标盘的分区表信息。- 4比较系统源盘和目标克隆盘的分区表,如不相同,调用fx命令对克隆盘重新进行分区,使之和系统盘具备相同的分区结构。注意: 磁盘容量要大于等于系统盘。 - 5由于系统磁盘的卷头包含许多有关设备参数、分区表、fx版本数的文档连同一些标准程式(如sash就是系统引导时处理器的指定程式),所以需要调用dvhtool将系统盘的sash文档写进克隆磁盘,以确保和系统盘相同。 - 6在目标克隆盘上调用mkfs命令建立文档系统。 - 7在系统盘上用mkdir命令建立临时安装点。 - # mkdir /clone - 8安装克隆盘的root分区到临时安装点,调用命令xfsdump/dump进行文档系统复制。 - 9安装克隆盘的usr分区到临时安装点,使用上述方法进行复制。- 10卸掉安装在/clone目录上的的文档系统,并删除clone目录。 - # cd . - # umount /clone- # rmdir /clone - 至此,一个和系统盘一模相同的克隆系统盘就完成了,此法比重新安装一遍所花费时间要少得多。这样,在系统遭到破坏时,用户就能够很快使用备用系统了。二、SUN Solaris 2.6系统的克隆方法- 1确保系统源盘和目标盘的几何特性相同。- 2进入终极管理员用户。 - 3在使用主盘的系统中输入touch /reconfigure命令,有主盘的系统需要有/reconfigure文档,以便在重新启动时发现目标盘。 - # touch /reconfigure - 4输入命令init 0关闭系统。- # init 0 - 5将克隆盘连接到系统并开机。- OK boot - 6用dd命令将主盘复制到克隆盘。 - 7调用fsck命令检查新的文档系统。- #fsck /dev/rdsk/device-name- 8建立目录/clone,并安装克隆盘的root文档系统。- #mkdir /clone - #mount /dev/dsk/device-name /clone - 9编辑克隆盘上的/etc/vfstab文档,使之指向正确的设备名。 - 10卸载克隆盘的root文档系统,并关闭系统。- #umount /clone- #init 0 - 11以单用户方式引导克隆盘。- OK boot diskN s- 12输入sys-uconfig命令恢复配置复制盘,配置恢复后关闭系统。- 13输入命令boot diskN引导克隆系统盘。- 14提供主机名、时区、IP地址等相关信息。- 15系统启动完成,以终极用户身份检验各种信息。- 这样,在源系统出现问题时,就能够轻松启动备份系统,确保应用的顺利进行了。本文将逐步引导您在UNIX系统下对硬盘进行整体备份。为了进行安装或备份,需要建立系统映像。进行备份前,需要另准备一块相同或者更大的硬盘作为目标盘。这块盘要创建为新的启动盘,以便在引导失败时,用其替换先前的硬盘,启动系统并恢复到备份时的状态。尽管拆换系统硬盘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是这样做能够快速重新恢复系统。另外,在出现系统许可问题或者数据破损时,备份硬盘也是解决问题的妥善方案。硬盘校验与准备首先需要验证系统能够识别第二块硬盘,您需在/dev下查看目录列表。如图A。在目前这一系统下(带有两块IDE硬盘的FreeBSD 6.1系统),第一块盘显示为ad0,第二块则为ad1。您可查看您的UNIX系统的文件确定磁盘在列表中的确切名称。在本文中,ad0 (位于第一IDE硬盘通道的主硬盘)为源硬盘,ad1 (第一IDE硬盘通道的从盘)为备份的目的盘。通过检验证实系统能够识别目的盘以后,需要对硬盘进行正确分区和贴标。运行以下命令对磁盘进行初始化:1dd if=/dev/zero of=/dev/ad1 bs=1k count=1 这一语句会在磁盘上写入1024个0以确保磁盘洁净。2fdisk -BI ad1 这一命令将创建一个整个磁盘区域用以进行初始化。如果您希望在这块硬盘上采用与默认不同的启动工具,请查阅fdisk文档或者手动在这一硬 盘上安装不同的启动工具。3disklabel ad0s1 /tmp/savedlabel 在临时文件上保存源盘的卷标。4disklabel -R -B ad1s1 /tmp/savedlabel 在新硬盘上写上原来的卷标。5newfs /dev/ad1s1a newfs /dev/ad1s1b newfs /dev/ad1s1d newfs /dev/ad1s1e newfs /dev/ad1s1f 我们在创建的每个分区上再创建新的文件系统,其中分区的数量是由FreeBSD系统默认规定的。您可以通过/dev查看目录列表以确保在硬盘ad1上所创建的每个分区都已经创建了文件系统。6mkdir -p /_bk mkdir -p /tmp_bk mkdir -p /usr_bk mkdir -p /var_bk 如上操作就给备份的新命名的文件系统创建了空间。当然,您的文件系统可能与此有所差别,可酌情而定。7. vi /etc/fstab 这样可提取vi中的fstab文件进行编辑。我们对这个文件的编辑是为了使系统能在重新启动后可使用新的分区。如果您不喜欢使用vi, 也可以选用文本编辑器。初始的fstab文件如图B所示。我们将在ad0盘上复制全部信息,这样ad1上的新区就能被加载、使用与原来分区一致(带有_bk扩展名的,第六步中命名一致)的名称。因此不用再对交换部分重复建立入口 (如Fstype卷所注明的)。 8无需重新启动系统,我们对新文件系统进行检验并加载。按照我们对fstab改动后的目录和分区,执行如下命令: mount /dev/ad1s1a /_bk mount /dev/ad1s1e /tmp_bk mount /dev/ad1s1f /usr_bk mount /dev/ad1s1d /var_bk 9最后一步是进行备份: cd /_bk & dump L -0 -f - / | restore -r -f - cd /tmp_bk & dump L -0 -f - /tmp | restore -r -f - cd /usr_bk & dump L -0 -f - /usr | restore -r -f - cd /var_bk & dump L -0 -f - /var | restore -r -f 这一命令将对整个文件系统进行复制并立即改变其修复命令。如果备份的是实时文件系统,-L能够规定复制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文件系统映像;如果所备份的不是实时文件系统,可以省略-L;如果无需立即生成备份硬盘映像,我们可以命令将复制输出成为一个文件,以便于新生成分区映像的使用。10编辑/bk/etc/fstab 文件删除所有涉及另一硬盘的文件,以便于其像原始的fstab文件。如果你关闭这个复制硬盘,另一硬盘就会代替其位置,系统将不会这块“不存在”的磁盘上加载文件系统。或者,您也可以编辑备份硬盘(/_bk/etc/fstab)上的fstab文件,使其与原始盘完全一样,这样去掉原始盘后不用移动备份磁盘就可以正常启动。如果您使用这种方法,请确保ad1s1b作为替换分区。而具体采取哪种方法要完全根据你在硬盘发生故障时的切换方法来定。在这里,如果您打开/_bk, /usr_bk, /tmp_bk和/var_bk的目录列表,您将能看到列表与原始目录中完全一致。为了检验备份,关闭计算机,将设置相同的备份硬盘换下原来的硬盘并重新启动计算机。您的计算机应该能够重新启动并恢复到进行备份时的状态。总结:请注意,无论何种方法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由于对硬盘进行了完整的备份,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