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规律的探讨.doc_第1页
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规律的探讨.doc_第2页
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规律的探讨.doc_第3页
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规律的探讨.doc_第4页
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规律的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规律的探讨作者:赵斌斌,谢素君2李万瑶2(l广州市海珠区石溪中医院;2广州中医药大学,39蜂疗网)摘要:观察蜂针初期治疗者即刻肿胀的反应规律,为临床蜂针治疗中防治肿胀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选择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60例,随机分为蜂针直刺组和点刺组各30例。蜂针直刺组采用蜂针直刺法,点刺组采用蜂针点刺法进行治疗。隔日1次,每月15次,1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治疗后即刻对患者局部潮红面积及肿胀面积进行观察,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蜂针治疗后,皮肤局部肿胀的发生率为98.83%,几乎初期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蜂针治疗后,肿胀的发生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呈现出轻一重一轻的反应,前3次蜂针治疗后的肿胀程度与前次相当(P0.05),而第4-10次肿胀程度有明显的增加,第11次开始,肿胀程度较前次有所减轻。这样的一个反应过程一般在10-12次,肿胀程度变得较为平稳。点刺法控制蜂针后肿胀程度优于直刺法(P39e)、严重痰痒及肿胀者,则酌情减量,1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2.2.3.2点刺法点刺法是采用直刺法与散刺法相结合的方法。先将蜂针按直刺法将针刺入穴位,然后再迅速将蜂刺从皮肤穴位上拔出,或刺入后将毒囊挤扁后再拔刺,再将蜂针刺入其他穴位。也可每只蜂针刺1个穴点后,留针1-25s或lmin不等,再刺第2穴和第3穴,镊可离针。点刺时,注意从皮肤上拔出蜂刺针时要紧贴皮肤处将蜂刺拔出,沿蜂针刺的尖部而不要紧夹毒囊。用力要适中,刺要垂直,或沿着刺入方向拔出,否则蜂刺易断,无法刺入第2点或第3点,无法进一步排毒。判断蜂刺是否刺入,可用镊子轻拔蜂刺而无法从皮肤上脱落即为成功。蜂针点刺组每个穴位起始量也都为一针点刺,按照点刺法进行蜂针,每一只蜂针分刺2一3点,随后如果没任何不适反应或出现轻度肿胀等不适反应但可耐受,则在第3次或第4次治疗时再加一针散刺,随后可根据个人耐受情况及病情需要,加到3针及以上,第一针随刺随拔,第2-3点可留针10分钟,隔日1次,每月15次,期间如有高烧(T39e)、严重痰痒及肿胀者,则酌情减量,1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2.2.4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处理2.2.4.1单独红肿时可试用冰毛巾湿敷、涂祛风油、涂肥皂水以及运动等以初步探索减少肿胀的有效方法。2.2.4.2发热者适当服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APC、百服宁、扑热息痛,抗过敏药等。有风疹者,可服抗组织胺药物,每次扑尔敏4mg/片或苯海拉明25-50mg口服或息斯敏10mg/片等。如受试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及时进行抗过敏处理。2.3测量方法采用广陆三按键电子数显卡尺,按数显卡尺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潮红及皮丘(即肿胀)的面积,近似圆形者以最宽直径(d)为潮红、皮丘的直径,通过圆形面积公式s=(d/2)2得出其面积;近似方形者以最宽长度、最宽宽度的乘积作为潮红、皮丘的面积。每位患者均由同一人进行观察测量,始终用同一数显卡尺测量,每次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2.4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病史、舌脉、蜂针史、蜂针量、用药情况等;于患者每次蜂针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用数显卡尺分别测量,并记录各蜂针穴位局部潮红范围及皮丘(肿)的面积。2.5统计分析方法观测结果录入表格,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法或行X列表作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提示两组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3.2蜂针治疗后肿胀发生率的观察在临床蜂针治疗过程中,皮肤局部肿胀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对所有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蜂针后出现肿胀现象进行观察,结果见表3:表3显示:蜂针后肿胀发生率为98.83%,表明蜂针治疗后局部皮肤肿胀的发生是一项普遍存在的副反应,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现象,几乎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因此,在患者接受蜂针治疗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其顾虑。3.3蜂针后即刻肿胀程度的观察蜂针刺入机体后几分钟内,皮肤就开始出现苍白色、淡红色或红色的皮丘,但是,肿胀程度因人、因时等有异。通过对所有纳人研究的患者蜂针后20分钟局部皮肤肿胀面积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见表4。表4显示,蜂针后20min皮肤肿胀面积以300mm2以内出现的人次最为多见,占81.03%。600mm2以内者占94.82%,而超过600mm2以上者仅占5.18%,说明20min以内出现严重肿胀者少见。3.4不同蜂针方法及蜂针次数对肿胀程度的影响蜂针初期治疗的患者,肿胀程度会随蜂针次数及蜂针方法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改变,通过对直刺组与点刺组患者前12次蜂针后20min肿胀面积进行观察,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 同组治疗前3次前后2次肿胀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同组治疗前3次肿胀程度相当;同组治疗第4、5次与前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蜂针治疗第4、5次后肿胀程度与前次相比有所增加;而直刺组第 n 次于第 10次肿胀面积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直刺组蜂针从第11次开始,肿胀程度较强有所减轻。两组治疗后,同一次序肿胀面积经统计学处理 ,第1-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直刺法与点刺法对蜂针后肿胀有一定影响,点刺法导致的肿胀程度较直刺法轻,故临床在进行蜂针治疗时,如发现患者上一次治疗后肿胀程度严重者,可采取点刺法进行治疗减轻肿胀程度。图1不同蜂针方法及蜂针次数对肿胀面积影响折线图3.5蜂针后不同时间段红、肿程度的观察蜂针治疗后,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皮肤潮红、皮丘(肿胀)的反应各不相同,通过对蜂针直刺组与点刺组患者不同时间皮肤潮红、肿胀的面积予以观察,结果见表6:表6直刺组与点刺组不同时间段红、肿面积表6所示,同组间前后比较,直刺组在10分钟、20分钟与前一时间段的潮红面积、肿胀面积相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直刺组在10分钟、20分钟在潮红面积、肿胀面积上均较前明显;点刺组在10分钟、20分钟与前一时间段的肿胀面积相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点刺组在10分钟、20分钟的肿胀面积较前一时间段明显。直刺组与点刺组组间比较,10分钟时的潮红、肿胀面积相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直刺组与点刺组在10分钟时的潮红、肿胀面积有显著差异;在20分钟时的肿胀面积相比,p0.05),而第4-10次肿胀程度有明显的增加,第1次开始,肿胀程度较前次有所减轻。这样的一个反应过程一般在10一12次左右后,肿胀程度变得较为平稳。因此,临床治疗时在患者蜂针第4一10次更应该控制蜂针量,防止严重肿胀的发生。4.4直刺法与点刺法对蜂针后肿胀程度有一定影响,直刺法在5分钟、10分钟、20分钟皮肤肿胀程度均较点刺法严重。不同治疗次数时,点刺法导致的肿胀程度也较直刺法明显轻。点刺法在控制肿胀程度上明显优于直刺法。故临床在进行蜂针治疗时,如发现患者上一次治疗后肿胀程度严重者,可采取点刺法进行治疗减轻肿胀程度。5结语及展望本研究从蜂针疗法的安全性角度出发,对蜂针治疗后导致肿胀的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为临床应用蜂针一治疗时控制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为了探讨蜂针后肿胀的发生规律,本研究设立直刺组与点刺组进行观察,以肿胀面积大小作为肿胀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经过临床观察和分析,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5.1蜂针一治疗后即刻皮肤局部肿胀的发生是一项普遍存在的副反应(发生率为98.83%),不仅是一种偶然现象,几乎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但即刻肿胀程度一般较轻。5.2蜂针治疗后即刻肿胀的发生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呈现出轻一重一轻的反应,一般前3次蜂针治疗肿胀反应较轻,第4-10次肿胀程度有明显的增加,第1次开始,肿胀程度又相对减轻。这样的一个反应过程一般在10-12次左右后,肿胀程度变得较为平稳。5.3点刺法导致的即刻肿胀程度较直刺法轻,点刺法肿胀持续时间较短,对于蜂针初期治疗的患者宜采取点刺法减轻肿胀反应。然而,本研究仅观察了肿胀发生的临床症状指标,缺乏相应的生化检测,若能在生化及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将有助于研究蜂针后肿胀的发生具体机制,若能够观察肿胀对疾病疗效的影响将更具有临床意义。参考文献:1李万瑶.蜂毒疗法,北京:中国中医院出版社,2003:1.2姚海,姚京辉,陈云,等.活蜂鳌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98例.中国针灸.2008,28(5):395-396.3王法祥,王兴彬,杨汝伟.蜂毒治疗风湿性关节炎9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3,11(6):23-24.4程林兵.蜂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