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doc_第1页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doc_第2页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doc_第3页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第9卷第7期2003年7月中国内镜杂志ChinaJournalofEIo0pyVl01.9No.7Jua.2003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I”(423000)李衍军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胃镜或超声胃镜观察了324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经活捡或电切后行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内状隆起,其中以单个无蒂隆起为多,绝大多数在1.0an以内,大于1.0cm共5例.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病变有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良性淋巴组织增殖,肠腺上皮异型增生,腺瘤性息内,囊肿.平滑肌瘤及异位胰腺各1例.结论:本组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关键词十二指肠球部粘膜隆起内镜病理分类号R574.51在胃镜检查中,经常可以见到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有单个或多个小的隆起,内镜表现多种多样,其病变性质有待病理检查判断.本文观察324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粘膜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表现,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1资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病例取自1998年20o1年期间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24例,男230例,女94例,年龄482岁,平均43岁.患者因上腹不适,腹痛,食欲不佳或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而就诊,病程4周10年.1.2方法日本OlympusxQ一240电子胃镜,美国BostonMicrovasiveMULTIBITE多样本活检钳,OlympusGFUM200型超声胃镜,OlympusPSD一20型高频电发生器及圈套器;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粘膜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均在隆起部位钳取粘膜14块或高频电切后送病理检查.对于怀疑为粘膜下病变者行超声胃镜检查;病理检查:活检标本均为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2结果2.1内镜诊断粘膜呈圆形或半球形广基息肉状隆起,直径0.21.5cm不等,<1.0cm共319例,>1.0cm5例;无蒂共322例,有蒂2例,单个隆起259例(79.94%),?87多个(24)隆起50例(15.43%),簇状小颗粒样隆起15例(4.63%).2.2病理诊断全部病例均为良性病变,Brunner腺增生最多,150例(46.29%)占近一半;其次为胃上皮化生76例(23.46%),炎性隆起43例(13.28%),良性淋巴组织增殖32(9,88%),肠腺上皮异型增生16例(4.93%),腺瘤性息肉3例(0.92%),囊肿2例(0.62%).经超声胃镜及高频电切后确诊平滑肌瘤及异位胰腺各1例.见附表.附表十二指肠球部隆起病理分类表3讨论一般认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良性的上皮或间叶来源的肿瘤也不多见,临床最常见的是因慢性十二指肠炎所致的粘膜表面上皮或腺体增生而形成的局部粘膜隆起的息肉样(增生性)病变Il.这类病变目前尚无可靠的内镜学特征来区别其良,恶性,只能依靠病理活检诊断.杨秀萍等认为2】:内镜所见的十二指肠粘膜直径<lem的息肉状隆起,若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也无明显高0删tii!liiil中国内镜杂志第9卷低不平及糜烂者,则均为炎症所致的增生性病变,而非肿瘤性病变.对于>1.0cm的隆起可用高频电切除或动态观察,如内镜下治疗有困难则可考虑手术切除.超声胃镜对粘膜下平滑肌瘤及异位胰腺有较大的诊断价值.Brunner腺是十二指肠的粘液腺,长期受胃酸刺激可增生形成腺瘤,呈结节状,部分多发,目前未见恶变的报道.也有人认为可能属于错构瘤3.本文中此病最多,占近一半,其中1/3为多发.Brunner腺增生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大多数学者认为不需进行治疗【4J.但增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腺瘤,形成腺瘤时则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与胃酸分泌过高有关,而胃样上皮小岛的出现和扩大,为pH的感染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在炎症的刺激下成为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基础【5?6I.胃镜镜检查时,对疑有胃粘膜异位者,肉眼观察不明显时可采用粘膜染色法,如3%刚果红溶液染色使异位胃粘膜则转变成暗红色而与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显着区别.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异位的胃粘膜也可成为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基础.所以在治疗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时应积极抑制胃酸分泌和根治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属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上皮型肿瘤,以十二指肠第一段为多,以后减少,以单发为主,多发罕见.本病无遗传性,与癌的关系不确定,一般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异位胰腺可能是从胚胎的胰芽衍生而来,据统计.异位胰腺在胃肠道的分布为,胃25%-30%,十二指肠3o%,空肠15%20%,少数见于其他部位7l.此病在临床上如不发生溃疡,炎症可以无症状.以前此病的漏诊率较高,单纯胃镜检查不能确诊,超声胃镜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断.过去对此病的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但对患者损伤大,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用高频电圈套切除异位胰腺,损伤小,效果满意8.参考文献l徐少勇.于皆平,王小虎,等.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内镜杂志,2000;6(5):37382杨小萍,侯晓华.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组织学观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l7:23253WhiteheadR.Smallintestinalbi0psyindisease.In:LivolsiVA,eds.Mucosslbiopsyofthegastrointestinaltract.4thed.Philadelphia:WBSundersCo.1990:l791814李益农.Brunner腺增生.见:郑芝田主编.胃肠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业.5085o95AxonATR.消化性溃疡.见:范学工,夏华向主编.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基础与临床.第l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6-1016籍中苏,张文田,周杰,等.十二指肠球部胃粘膜异位的诊断(附1l例报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5:457诸琦,王兴鹏.异位胰腺.见:萧树东主编.江绍基胃肠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衽.7617628邬桂泉.胃及十二指肠异胰腺诊治方法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8;18(3)tl88189(2oo210-02收稿唐丽安审稿黄秋林编辑)(上接第86页)原切口3cm大多数可避开粘连部位.如原有上腹部正中切口,我们选择距原切口3cm远的脐缘下方作为气腹穿刺点.如下腹部正中切口我们选择脐上方为穿刺点.如果穿刺点距原切口太近(少于3cm),我们直接做小切口分层切开腹壁直视下进入腹腔造气腹.也可以在剑突右侧取小切口进入腹腔,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气腹针穿刺和第一个套管针盲目刺所造成的粘连组织的损伤2,3I.只要第一个套管针穿刺成功置入腹腔镜,其他的套管针都可以在腹腔镜直视下穿入.分离粘连组织最好不要用电钩,因为粘连组织被电钩钩断时,电流会使粘连带收缩,带动其相连的肠管自动向电钩靠拢,造成肠管电灼伤.用电剪刀边凝边剪就可以避免各种损伤.胃大部切除术所引起的胆囊粘连远比我们术前估计的要轻,胆囊周围多为疏松粘连.除非是胆囊本身反复发炎可引起的致密粘连.总之,原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不应再列为LC的禁忌证.参考文献l黄志强.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