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简牍博物馆分析 PPT课件_第1页
长沙简牍博物馆分析 PPT课件_第2页
长沙简牍博物馆分析 PPT课件_第3页
长沙简牍博物馆分析 PPT课件_第4页
长沙简牍博物馆分析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简牍博物馆 与城市相融合 一 建筑师简介二 设计背景三 环境融合四 空间意象五 传统与现代 建筑师简介 田申申 出生地 北京祖籍 山东泰安肥城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英语学 设计背景 长沙市简牍博物馆 基地位于长沙市白沙路92号 天心阁东北侧 西临建湘路 东接白沙路 南面为规划的市民广场和城南路 以白沙古井为核心的白沙公园 是长沙市民不可缺失的生活 休闲 文化场所 博物馆天心阁 白沙井三者相距较近 具备整合一起形成城市文化核心区的地理条件 博物馆是保护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6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而建的专题博物馆 2000年方案标 2001年完成施工图设计 主体建筑2003年建成 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免费对外开放 2010年底南向市民广场建成投入使用 该工程获得2007年湖南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与城市融合 长沙简牍博物馆设计与反思 长沙简牍博物馆从城市空间 建筑空间 博物馆观众 内容与方式 营销与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探讨和构思 得出应该尊重和整合城市空间 引导城市空间展 博物馆建筑应该以人为主体 构成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场所 服务于社会大众达到与城市融 该博物馆主体采用了一种基本的简单抽象主义方法 该设计的本质体现在 传统的庭院和墙体之间的空间 可以留出空地种植绿色植物 这是一种中国式思维 总是试图去达到或追求某种目标 但却可望而不可及 该博物馆的建筑形式是非常少见的 我只用了黑色花岗岩与白灰泥墙作为对比 这种黑与白的设计理念 恰恰体现出了中国精神 长沙简牍博物馆整个建筑以方形体块进行组合 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 采用黑白色块给人视觉的刺激 在城市空间里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个性 在建筑内部空间里展示空间与庭院空间有效地组织和渗透 一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素朴 清新明朗的博物馆形态 二来打破了传统博物馆 以文物为中心 的封闭式空间组织形式 使室内展示空间尺度变小 形成具有亲切感的博物馆空间 获得环境的认同 长沙市简牍博物馆与城市广场结合 设计从整体出发 充分考虑博物馆与城市广场互动的效果 将博物馆规划在基地的北端 南端为城市广场 这样 使博物馆与南向的立交桥以及100m高的高层建筑有一个缓冲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给天心阁文物保护建筑留出了空间 不至于影响到该场城市的空间记忆 空间意象 博物馆建筑空间包括室外建筑空间和室内建筑空间 室外建筑空间主要界定在建筑周边较小的空间尺度范围之内 是小尺度城市空间的融合 与周边特殊的城市环境取得统一来实现 室内空间主要强调内部空间的组织 空间的序列安排 空间的利用和使用的效益以及空间的艺术效果等等 首层平面 水庭 负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长沙简牍博物馆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了简牍文物展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将简牍从实到虚 从点到面 从动到静依建筑的空间展示出来 环境设计遵循总体文化氛围的要求 营造与竹简相关的庭院空间和视觉意象 构建自然阳光展厅 使人 自然与文物三者达到统一 实现时空的艺术个性彰显 陈列流线 竹简与木牍其展示性是有限的 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物展示 场景复原 文字 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是远远不够 设计中 按照现代博物馆学的新思路 在博物馆室内空间中设置茶室 书吧 文物修复参观区 简牍衍生产品区 讲堂等等 陈列空间内强调人的感受和参与性 使新建的博物馆满足现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 长沙简牍博物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博物馆大门没有设计在中心对称的位置 设计上将入口设计在东面 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中心对称 庄重威严的形象 给人以亲切感 南向入口以一个水庭和竹子框景作为界面 通过一个2m宽的廊架沿水庭慢慢进入 到达东向入口处 转折90 宽度调整为4m宽平桥 在这里 竹子本身就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元素 装饰空间的同时体现出了它自身的含义 竹子和墙上的墨竹图案 体现出了该博物馆的内涵 在古代 人们在简牍上书写汉字 因此我们用墙面上精雕细琢的墨竹图案来设计该博物馆 墙变成了艺术的载体 这是一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博物馆入口 博物馆室内空间方面 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空间的手法 使博物馆室内空间充满自然采光 同时 通过空间横向变化来展现空间的层次感 并将现代的博物馆空间形式与传统的园林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博物馆内外公共空间形成三重庭院景观 一重庭 第一重水景庭院 通过白色钢质廊架和水庭使参观者从喧嚣的城市空间慢慢进入到安静的博物馆空间 同时着重表现简洁的建筑界面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的框景意境 利用黑墙巨大景框后的疏竹粉墙光影来形成立面特色 第二重枯荣庭园 只余断层来表达文物挖掘的场所特征与历史的沧桑 二重庭 三重庭 第三重下沉竹荫院落 利用密植丛竹来烘托空间的宁静幽远 三重庭院参观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 转 字 使庭院景观在建筑空间中得到很好延续 竹文化和中国文人精神在参观的序列中得到彰显 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得以很好的融合 大面积落地玻璃窗的使用 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通风和采光 庭院中竹影不离参观者视线 竹 竹简 中国文人精神 中国文化在空间中得以交织 景与物 物与情 情与文化交融 情随景动 物因情存 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参观者在博物馆内感受是轻松的 没有传统博物馆那样的压抑感 特别是在第三重庭院空间 全玻璃的廊道空间使参观者置身于竹林之中 清新而自然 博物馆作为新增的城市设施 应该是保护其区域空间的特色性 而不是去削弱其特色性 方案为地埋式屋顶台地绿化广场的布局形式 很好处理了博物馆与天心阁和市民广场的关系 经过近一年的方案修改和多方论证后 博物馆以两层10m的高度得以实施 10m的高度与古城墙一样高 整体空间上避免了与天心阁的对峙 高台建筑 取黑求白取消围墙 博2003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 传统的博物馆出于对文物安全考虑 围墙 大门 各种安全设施大都没有拆除 失去了城市文化的氛围 简牍博物馆通过研究 设计和运用先进的安防安控设施 剔除高大的围墙 将博物馆与城市 公众零距离接触 并且 充分利用公共空间的资源来解决博物馆诸如停车 人员疏散 公众参与 绿化 社区活动等问题 优化博物馆区域的周边环境 使博物馆以亲切的形态与公众对话 博物馆与城市很好的对接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主 从建筑的形式语言方面 我们为了取得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协调 从传统建筑和文化中提炼设计语言 以现代的材料来反映传统的文化内涵 突出环境的地域文化特色 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