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绿色产业基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1页
呈贡绿色产业基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2页
呈贡绿色产业基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3页
呈贡绿色产业基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4页
呈贡绿色产业基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呈贡绿色产业基地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发布单位: 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07 年 1 月1.建设项目概述呈贡绿色产业基地是呈贡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呈贡新城建设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并积极接纳呈贡新城规划区内绿色产业向基地转移而设立。基地规划范围东至大哨大库及云铝收费站,南至平顶山、关山、吴家山、马头山北麓,西至石夹子落水洞及大风垭口,与昆明经济技术产业基地相邻,北至风口山、大山、支锅山、一座山南麓。用地南北为山地包围,处于山谷地带,呈东西长、南北短,狭长的不规则形状,面积约20.2km2。根据基地规划,产业基地定位为以绿色产品加工、生产、展示、研发为一体的呈贡工业园绿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业、绿色中药业及相关产业,建成七甸乡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绿色食品业:蔬菜、果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快蔬菜果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重点发展贮运保鲜、果蔬汁等产品及其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2、利用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发展绿色药品加工业,如:中药材、中成药、药品中间体、生物技术制药。3、相关产业:清洁能源、绿色材料等产业。园区位于滇池流域的汇水区范围内,可用水资源有限,周边植被条件良好,可发展污染小的节水型绿色产业及绿色相关产业,限制对环境有污染或耗水型产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人口规模:根据七甸乡水资源容量确定园区的人口在3万人。2.产业基地污染源废气按产业基地规划,区域工业用地面积220.7hm2,按区域产业情况,废气污染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及燃料使用产生的烟尘、SO2。粉尘主要为干原料及产品粉碎、搅拌、包装等过程产生,在新鲜蔬果加工、乳制品加工等类项目中不会产生,预计此部分污染物产生量不大。类比本区域粉尘排放量约为5.1t/a。按达标排放推算废气量,则废气量约4250万标m3/a。燃料使用产生的污染物方面,按规划要求,区域采用以电力为主,液化石油为辅的城镇能源结构按规划要求,区域内工业企业也应使用清洁能源。区域内原有环保已审批过的项目可保留原有燃料结构。SO2指标为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必须有环保管理部门核发的总量才可以排放。按照呈贡县SO2总量情况,呈贡县环保局拟核发给区域的SO2总量为100t。这样,区域烟尘排放量约22t,废气产生量约11118万标m3/a。其余项目按规划要求使用电力等清洁能源。工业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预计表项目废气量(万标m3/a)SO2(t/a)烟尘(t/a)粉尘(t/a)工业项1按基地规划,区域生活按全部采电及液化石油气为燃料,因此,不考虑生活废气污染物。废水根据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昆明分局编制的呈贡绿色产业基地水资源调查评价及供水能力分析报告的可供水量分析,区域内意思桥、中坝塘及碗家冲三座水库可向产业基地供生活饮用水147.8万m3/a,大哨塘、草海两座水库由于水质较差,联合调度供景观、绿化及生产等用水100.4万m3/a。根据云南省200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用水定额规定,城镇居民每人每天用水定额为100150升,本区域计算按120升计。则按产业基地规划的3万人,居民生活用水量即为131.4万m3/a。产业基地内食品加工行业对工业用水水质要求也较高,难以采用大哨塘及草海供水。则现基地可用水量为147.8万m3/a。规划预测区域需水量为1.1万m3/d,即401.5万m3/a。需外调253.7万m3/a水资源方能满足区域需要。规划区下游有呈贡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呈贡绿园排水管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5000m3/d,远期处理规模10000m3/d。该污水处理厂已通过审批,是产业基地污水处理污水的依托设施。远期实施调水达到规划用水需求量后,区域废水产生量约9350万m3/a,市政污水处理厂远期建设规划可接纳。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1706t/a、NH3-N119t/a、PO43-27t/a。区域近、远期生产、生活水污染物年排放量预计表项目废水量(万m3/a)CODCr(t/a)NH3-N(t/a)PO43-(t/a)近期125.66284410远期341.3170611927固体废物按产业基地工业类型,区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少量锅炉煤渣、废弃蔬菜、废包装材料等。煤渣产生量约2000t/a。蔬菜加工废弃物产生量与基地中该类项目数量以及具体加工品种有关,白菜、卷心菜等废弃量较大,豆类、辣椒等废弃量相对较小。废包装物主要为塑料类、纸类等,一般均可回收利用。区域规划人口为3万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1kg/人.d计,则区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950t/a。3.5 区域环境现状环境空气:评价区域无常规大气监测点和近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了解区域空气质量现状情况,建设单位单位委托昆明市西山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在三家村车站、七甸村、大哨村各设一个监测点位,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同期观测风向、风速、湿度、总云量、静风频率等气象条件状况。a.监测点位:三家村车站、七甸村、大哨村各设一个监测点。b.监测项目:SO2、TSP、PM10。c.监测时间及频率:2007年5月265月30日,连续监测5天;SO2、TSP、PM10每天采样18h。区域内3个监测点在监测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SO2、TSP、PM10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地表水:评价区域属瑶冲河水系,该区域无现状监测资料,为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建设单位委托昆明市西山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7年5月2931日对瑶冲河的3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同时,本次评价将利用现状监测数据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瑶冲河在王家营车站断面的监测因子中总磷超过类水体标准要求,其余因子可达标准要求;石夹子隧洞断面的监测因子中,CODCr、总磷可达类水体标准要求,而氨氮则超过标准的要求;而在七甸草海出水口处的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因子中的总磷、氨氮可达类水体标准要求,而CODCr则超过标准要求。由于监测期间为瑶冲河两岸农田取水灌溉时期,随着周边农田浇灌所产生的废水汇入瑶冲河后,形成面源污染。同时,由于沿线有部分村庄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瑶冲河内,以及沿途各企业排放的废水也对瑶冲河水质恶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地下水: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该区域地下水出水作为呈贡新城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较为敏感。为弄清楚区域地下水现状质量,建设单位委托昆明市西山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7年6月24日对区域内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监测,其监测结果如表3-10。由于区域地下水环境较为敏感,因此,本次监测共选取了选取七彩云牛厂区、黑龙潭泉点、白龙潭泉点、三家村车站、水塘车站及旭龙农产品生产区地下水进行监测,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区域内地下水环境质量可达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水体标准要求。声环境:据现场踏勘,评价区域内主要的大型企业有云南天外天天然饮料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牛乳业有限公司、昆明七甸永圣酱菜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呈贡旭龙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及多孔煤渣砖生产线工程等项目外,无其他大型生产加工企业。区域内交通干道主要为石安公路、南昆铁路及昆和铁路。建设单位委托昆明市西山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7年5月30日及31日对区域内主要村庄声环境及干道交通噪声进行了监测,并在同期对安石公路车流量进行了统计。其监测及统计结果如表3-11、表3-12及表3-13所示。由上表可以看出,区域内各村庄昼间及夜间声环境质量可达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要求;由于安石公路车流量较大,且大中型车通过率较高,声环境质量在夜间超过4类标准的要求;根据监测结果,南昆铁路及昆河铁路噪声可达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中铁路边界噪声限值要求。3. 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评价环境空气预测方案及内容对正常排放状态进行预测。污染源为有组织排放源。预测因子:TSP、SO2。预测的污染源:规划区域内大气环境功能统一按2类区考虑;环评按整个区域总体进行预测评价;除建设期外,空气预测只考虑工业区为污染源,行政、服务区不核废气污染源。根据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区域的项目定位及规划要求,区域内的项目及其排放源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根据类似工业区或工业企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区内空气点污染源进行网格化处理。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网格取值按500500m进行划分,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40个网格,并假设各个网格区域上的源强相似。预测模式和参数选取评价项目的点源排放的地面浓度预测按H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中推荐的方法进行评价结论(1)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后区域内SO2排放对基地附近环境空气影响较小,在核定的污染排放源强及各种设定气象条件下预测地面浓度均未出现超标,预测浓度最大值基本集中在规划区域内及其边沿附近,对关心点影响不明显。(2)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后区域内TSP排放对基地附近环境空影响较小,在核定的污染排放源强及各种设定气象条件下预测地面浓度均未出现超标,对关心点影响不明显。地表水:污水特征根据七甸绿色产业基地规划,七甸绿色产业基地以绿色产品加工、生产、展示、研发为一体的呈贡工业园绿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业、绿色中药业及相关产业,建成七甸乡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区域内生产及生活废水均属于有机污染废水,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NH3-N、磷酸盐。近期基地优质水可用水量147.8万m3/a,即4049m3/d,废水产生量约3442m3/d。按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三级标准和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计,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628t/a、NH3-N44t/a、PO43-10t/a。远期实施调水达到规划用水需求量后,区域废水产生量约9350万m3/a,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1706t/a、NH3-N119t/a、PO43-27t/a。排水去向的确定由呈贡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呈贡绿园排水管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及雨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已通过审批。按呈贡新城上片区污水处理及雨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服务对象即为本评价区域。该项目预计于2007年9月动工。2008年11月完工,本区域废水可进入该污水处理厂处理。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为瑶冲河,瑶冲河流经评价区域后,在三家村附近分支,部分经三家村隧洞、入石龙坝水库、洛龙河,最终进入滇池外海;部分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水体,在呈贡县黑、白龙潭出露,在石龙坝水库以下进入洛龙河,最终进入滇池外海。由于黑龙潭为呈贡新城正在建设的第二自来水厂水源,因此,区域污水不能直接排入瑶冲河。按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及雨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区域污水收集采取管道收集的方式,沿道路敷设截污主干管,污水用管道截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经三家村隧洞外排。区域内应完善污水支管及毛细管的建设,企业产生污水均采用管道接入市政污水截污管,不得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心区及乡村居住区也应完善排污管道,在完善新建区域的污染控制时,同时解决原有农村生活污染直接排放的问题。区内项目产生的污水应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及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方可排入市政截污管道。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已通过环保审批,该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可满足区域发展的污水处理需求。区域完善污水支管及毛细管的建设,企业及中心区、乡村居住区废水均采用管道接入呈贡新城上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不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地下水: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现状较好,黑龙潭暗河出口泉水大肠菌群超标倍数较小,大肠菌群超标可能与瑶冲河地表水汇流至三家村落水洞灌入地下补给有关。评价区域纳污水体为瑶冲河,瑶冲河接纳了七甸沿线工业、农业、生活废水以及沿库工业企业、居民生活废水排放造成。施工期拟建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水主要为工程废水和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生活废水。工程废水量小,工程废水和生活废水为短期临时性产生,由于施工期废水为短期临时性产生量较小,渗入孔隙水和裂隙水含水层的水量较小,由于岩层的过滤、吸附等作用,这部分水已基本净化,对地下水基本无影响。场地中裸露型岩溶区面积少,直接渗入地下的废水量很少,对岩溶地下水及黑、白龙潭的影响较小。运营期项目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分析基地近期及远期产生的废水量,市政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可接纳。基地内各企业产生的废水经自行处理达标后接进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各企业生产基地和仓储区地面应进行水泥硬化处理,并修建事故水池,事故水池平时应空置,杜绝事故时废水排入区内地表水体;加强污水管线的管理维护,这样,产业基地运营期对地下水环境无大的影响。运营期项目对地下水量的影响分析整个规划用地占面积占大新册水文地质单元面积的比例较小,仅3.78,对大新册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补给量影响较小,对大新册水文地质单元的影响较小;规划用地位于岩溶地层上的主要是西片区,岩溶地层大气降水的补给为富水块的主要补给量,西片区的建设对广南卫富水块段的补给量有一定影响。西片区的建设将使广南卫富水块段资源量减少约7000m3/d。目前仅有广南卫和三家村的开采井在此富水块段上,对开采井水量无影响。西片区的建设对黑、白龙潭暗河系统补给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地下水环境风险影响分析规划区东片区所处地层渗透性较弱,富水性较弱,规划区东片区发生地下水环境风险影响较小;规划区中心片区所处地层为P2,地层裂隙发育,地层富水性弱中等,废水泄漏,对云南天外天天然饮料公司和七甸永圣酱菜厂的机井这两口开采井的影响较大,对下游的开采井和黑、白龙潭的影响较小;规划区西片区所处地层为岩溶地层,地层渗透性好,富水性强。西片区发生泄漏事故,对下游开采井和黑、白龙潭泉水影响较大;规划区西片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诱发和遭受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发生岩溶塌陷,各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和接入污水处理厂的管道将可能遭到毁坏,毁坏部份的废水将全部直接进入地下水中,污染地下水,影响富水块段、下游开采井和黑、白龙潭泉水。因此,西片区的建设项目,以及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前均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设区隐伏岩洞的分布、规模、充填情况,为岩溶塌陷防治提供依据。按工勘结果,岩溶发育区不应再进行建设。污水处理厂主截污干管建设时应严格施工管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合理选择管线,管网必须有事故防护措施。加强排水管道的日常管理维护,一发现泻漏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可利用企业事故水池进行废水的临时储存。这样,可将风险发生几率大大降低,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固体废物:对于固废的处置,主要思路有两点,一是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及清洁生产控制出发,对工业固体废物中可以回收利用的进行充分综合利用,可依托呈贡县马金铺乡和呈家营乡失地农民就业园,尽可能形成产业链,使上游企业产生的固废成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二是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应及时收集、妥善处理,不得将其随意丢弃和堆放。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丢弃和堆放不仅占用土地,影响企业景观,而且长期经过雨水浸淋,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会发生迁移,不仅污染堆放地的土壤环境,还有可能随雨水径流进入周围水体,污染水环境;还有些会发生腐烂,产生恶臭和其他污染物,污染大气环境。煤渣可送煤渣砖厂为原料,废弃的菜叶等边角料送养殖场为饲料,废包装送有关单位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内的地质原因,不应在区内设置渣场。区内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应收集后及时清运出区外,可回收利用的应与回收单位签订协议,争取日清日运。这样,固体废物对环境无大的影响。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生活垃圾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食物垃圾、废纸、木块、布、金属、器具、杂品、玻璃、庭院整修物、燃料、粪便等,有部分成分可以回收利用。生活垃圾除一部分会产生异味或恶臭外,还有很大部分会在微生物和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烂,发出恶臭,也成为蚊蝇滋生、病菌繁殖、鼠类肆虐的场所,是引发流行性疾病的重要发生源。因此若对生活垃圾疏于管理或不及时清运,而任其随意丢失或堆积,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呈贡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尚在选址中,短期内无法接收区域产生的生活垃圾。因此,生活垃圾的处置初期可选择运往官渡区垃圾焚烧场处理。根据从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了解的情况,在垃圾填埋场一期服务期满后将不再使用填埋方式进行垃圾处理,将采用焚烧法进行今后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将在“十一五”期间分别建设各自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规模按10002000t/d考虑,其中官渡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建在东郊白水塘垃圾场填埋场二期工程用地上,建设规模一期工程焚烧垃圾1600t/d,该项目已立项,预计在两年内完成建设,即在2007年底前完成。城市垃圾处理场适于对区域内生活垃圾的处理。远期在呈贡新城垃圾处理场建成后,可对本区域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区域地下水环境敏感,基地就设立完善的垃圾收集及清运系统,建设垃圾中转站,区内垃圾力争实现日清日运,禁止乱堆乱倒。这样,产业基地的垃圾可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声环境:控制目标环境噪声控制目标控制区域控制标准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混合区、商业中心区2类工业区3类规划区内交通干线两侧4类参照其他类似行业噪声源情况,产业基地项目噪声源主要为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却塔),噪声源强在65 dB(A)85dB(A);空压机、风机、水泵、真空泵等设备噪声源强在75dB(A)或以下,考虑多声源叠加效果,对外界影响的平均声级应该在80dB(A)或以下。产业基地运营期间,各企业生产机械设备发出的噪声以及区域道路上的车辆交通噪声可能会给区内人员的日常生活以及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使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应对各入住企业实行严格的噪声控制,督促各企业选择新型低噪设备、加强对交通车辆噪声的管理、合理布局、提前植树绿化等。使该区的噪声环境达到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相应类别的标准限值。规划中在东、西片的工业区保留部分居住功能,中心片的居住区保留部分工业功能,功能的混杂交错易造成扰民问题,建议进行功能合并。若不能进行功能合并,则工业与居住间应有防护带隔离。区域现有交道干道为安石公路、昆石高速公路、呈七公路及昆河铁路、成昆铁路。主干道昼、夜30m内噪声超过4类标准;次干道昼、夜20m内噪声超过4类标准。主干道两侧昼夜间60m外噪声可达3类标准;次干道昼间60m外噪声可达3类标准,夜间10m外噪声可达3类标准。由此可见,区域内主次干道交通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沿线60m范围内声环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噪声预测中虽然没有计算企业固定源噪声的影响,但并不说明其对环境没有影响,在企业建设前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应对固定噪声源的位置布局、控制措施提出要求,并在建设中落实“三同时”的要求,确保其达标排放。生态:土地用途改变后的环境影响分析 产业基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开发建设直接永久性占用土地。基地建筑设施等建设中的开挖和填筑的实施,将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并将永久性占用土地,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永久性占用土地外,还将临时占用部分土地,如取弃土场等。这些被征用土地的利用方式将发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利用方式改变为城市建设的利用方式。根据对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来看,规划区主要为旱地、水田、采矿地、果园、稀树灌草丛、荒草地、城乡居民用地。被占用的耕地将丧失原有的农业产出能力,给规划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使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由于区域开发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的农业收入和生活也将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切实执行基本农田占一补一的政策,本规划区内的用地将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由业务部门将该片区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按补划要求作适当调整,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预审要求。对规划区植被的影响分析基地建设对植物资源和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区内企业建设占地破坏植被使现有植被面积减少;二是使植被类型及植物的种类减少。但受影响的各种植被类型和种群不会因产业基地建设的破坏而消失。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虽经开挖、填方、弃土填埋,使征地范围内的各种植被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但由于损失的主要是农田和荒草地及稀树灌木丛,对自然植被中的林木植被影响不大,所以对植被类型和种群数量影响也不大。而且,产业基地建成后除路面及建筑物占地部分无法恢复植被外,其余地区还可以人工恢复植被,恢复植被也应尽量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恢复原有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对动植物的影响分析由于长期的人为干扰,规划区内植物种类相对较为简单,多是一些耐践踏、耐污染和干扰的植物种类。除了人工种植的树种外,其余乔木种类较少,草本种类较多。规划区内目前没有自然分布的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物种,也没有名木古树分布,多为滇中地区常见物种。因此,产业基地建设不会直接对该区域的植物种类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区域内无大型兽类的隐蔽地、栖息地和生活场所。因此,可以排除评价范围内有大型野生动物分布,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如今已很难见到野生动物踪影。在一些植被较为茂密的区域,偶尔有少量雀形目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如松鼠、田鼠、野兔等。据调查分析上述动物数量不大,并且游动性强,多为适应人类活动的啮齿目。整体上,评价区的动物种类贫乏、数量稀少、物种多样性低下。因此,基地建设对当地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很小。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区域地表水土流失水平由原生状况,逐渐向人工化状况演化。演化过程不会一次性全面展开,由施工带来的地面挖损具有面积集中、块状分布、施工期间流失水平较严重、流失时间较长等特点。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与降雨、土壤自身可侵蚀状况、地形条件、植被覆盖等均有关系;基地施工期由于地坪开挖造成土壤松动,较易产生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将由现状的微度轻度流失变为中度强度流失,若不采取防治措施,预计流失模数可达5500 t/km2a,区域内修筑道路、管线、开挖建筑平台而形成的“两坡面”是主要的水土流失源。施工期限间的水土流失可能通过瑶冲河进入地下暗河,使黑、白龙潭水质中SS指标升高,影响饮用水水源。因此,区域施工前应办理水保手续,严格按水保措施要求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经治理后,施工期水土流失可控制在轻度流失水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大大降低。产业基地应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后,项目水土流失可得到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产业基地建成后由于地表主要为人工水泥硬地系统,其余地表均为人工绿化系统,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较为微弱,属微度侵蚀区。社会影响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七甸乡发展至今,已具有一定发展历史,园区建设也有利于对区域企业的整合,为区域老企业二次创业创造条件。随着七甸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区工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不仅为周边乡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外,还可为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创造更大的税收收入,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居民搬迁、安置规划按照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园和失地农民绿色产业就业基地的意见的相关要求,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将着力培育酱菜加工、天然矿泉水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接纳呈贡新城规划区内绿色产业向基地转移,努力引进以绿色产业为主的新型加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大力吸收新城建设中的失地农民。开发建设对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该园区将走有云南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绿色产业化发展道路,推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云南建成中国西部经济强省,而经济和社会发展则会直接或间接促进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初期及将来入区企业的施工期间,将就地招工,能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基地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后,投资条件的改善,将吸引众多企业入住,大大促进物资的流通。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当地农民平均耕地面积减少甚至无地可种,产生一定数量的闲置劳动力。因此,政府今后应通过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来进行补偿,确保基地建设征地涉及的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或至少不低于现状。开发建设对区域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基地建设对周边社区生活环境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段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质量的影响上。施工期的影响预计较为突出,主要有施工噪声、交通噪声、货物运输产生的扬尘、交通量增加、路面破坏、泥泞引起交通堵塞导致出行不便等。运行期的影响预计可能发生在生产性企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及噪声等污染物,届时,将对区域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将影响企业周边居民的居住及生产环境。对该类污染主要是通过各企业在建设期配套完善的污染物治理设施,在营运期确保各项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各企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来杜绝。4. 总量控制大气:本评价采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 3840-91中提出的AP值法,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在大气染污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控制区排放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限值控制计算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的大气环境中SO2及颗粒物容量。根据以上条件计算的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建成后结果见表61。表61 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项目面积(km2)SO2排放量(t/a)TSP排放总量(t/a)总量限值其中低架源总量限值其中低架源合计20.21362.8204.4 3410511.5 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规划的排放量和本环评计算的排放量比较见表62。表62 排放量的比较SO2排放总量(t/a)颗粒物排放总量(t/a)本环评计算的允许排放总量1362.83410地方环保局核准量10027.1根据以上分析计算,环评建议的排放总量为:SO2:100t/a 颗粒物:27.1t/a水:环评建议产业基地总量为达到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标准:近期废水量147.8万m3/a, CODCr628t/a、NH3-N44t/a、PO43-10t/a。远期实施调水达到规划用水需求量后,废水量9350万m3/a, CODCr1706t/a、NH3-N119t/a、PO43-27t/a。4. 规划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4.1 规划综合论证4.1.1 关于布局总体来看,产业基地兼有七甸小集镇发展及工业发展,但功能组团之间相对独立,相距较远,不会产生相互影响。但功能组团内保留了少量其他功能,组团内部会产生功能不协调问题,建议进行功能合并,居住功能与工业完全分开。若难以调整,也应在不同功能间设置30m以上的绿化隔离带,以减轻影响。4.1.2 关于选址产业基地选址有利处在于呈贡县农产品加工已得到较大发展,为基地奠定了绿色产业基础,产业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在呈贡新城建设后此类产业的转移,同时有利于解决新城建设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利处在于产业基地用地范围内地质情况,工业发展容易引起地下水污染,对建设的要求较高。而区域为新城饮用水水源黑、白龙潭的地下水补给区,区域地下水环境较为敏感,也对产业基地环保治理及环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产业选址在交通、电力、供水、排水等方面可得到支撑,但也存在不利因素。为减轻不利因素的环境影响,产业基地建设时须严格控制入区产业类型,加大环保投入。4.1.3 与所在区域规划符合性在“一湖四片”规划中,呈贡新城是近期发展的重点,发展以生物制药为主的医药产业、以花卉深加工为主的制造业、以农特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产业、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物流业五个主导产业。其中在七甸片区发展以农特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产业。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属全省30个重点工业园之一的呈贡工业园区五大片区之一,从全省工业基地布局来说,基地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产业符合全省发展布局。按产业基地规划,基地内无滇池保护条例中所禁止建设的行业,产业基地经开区建设是符合滇池保护条例相关规定的。因此,呈贡绿色产业基地的规划与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是协调的。4.1.4 生态适宜度产业基地规划总人口为3万人,参照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有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绿地四大类用地的用地指标的有关规定,产业基地四大类用地指标均远高于标准,说明产业基地规划人口与建设用地面积不匹配。产业基地兼有工业及集镇发展功能,因此,与单纯的城市用地指标有一定差异,人口数量与建设用地面积不匹配也是合理的。4.2 环境保护措施4.2.1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a、燃料使用产生的污染物方面,按规划要求,区域采用以电力为主,液化石油为辅的城镇能源结构。根据呈贡县环保局SO2总量分配情况,基地内燃煤锅炉设置应在总量限制之内,其余项目按规划要求使用电力等清洁能源。b、区域内使用燃煤锅炉的企业均应安装国家环保局推荐的高效除尘器处理达标。产生粉尘的企业应安装布袋或高效旋风除尘器处理。原、辅材料及废弃物易变质产生异味的应采取措施,减少贮量,废弃物及时清运。c、可实现有组织排放的应避免废气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污染源排气筒高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d、按基地规划,区域生活按全部采电及液化石油气为燃料。4.2.2 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a、区域内应完善污水支管及毛细管的建设,清污、雨污分流。企业产生污水均采用管道接入市政污水截污管,不得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心区及乡村居住区也应完善排污管道,在完善新建区域的污染控制时,同时解决原有农村生活污染直接排放的问题。b、区内项目产生的污水应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及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方可排入市政截污管道。c、鉴于区域地质情况,建议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废水可综合调配于呈贡新城其他区域进行中水回用。d、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营运后区内项目方可投入营运。4.2.3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1)区域内也不应建设使用化学危险品为原、辅材料的项目,仓储区也不应储存化学危险品。各企业生产基地和仓储区地面要进行硬化处理。(2)西片区的开发应慎重进行,工业重心尽量以东片区为主。西片区驻进企业在建设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设区隐伏岩洞的分布、规模、充填情况,为岩溶塌陷防治提供依据。按工勘结果,岩溶发育区不应再进行建设。基地内企业建设时应设置事故水池,发生故障时废水暂时储存,正常后排入市政污水处理厂截污管道,杜绝事故外排进入地表水体。(3)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开采地下水,存在诱发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应对地下水资源的取用量严格控制,如需开采地下水,必须开展地下水资源开采评价工作。区域内现有矿泉水厂已取用地下水为原料,大量发展该类项目对黑、白龙潭水资源会造成影响,因此应进行限制。取用地下水的企业均应安装流量计量设施,严格控制其用量。(4)呈贡新区七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地若发生岩溶塌陷,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其建设时也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设区隐伏岩洞的分布、规模、充填情况,为岩溶塌陷防治提供依据。污水处理厂主截污干管建设时应严格施工管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合理选择管线。管网必须有事故防护措施。(4)监测发现地下水质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加大取样频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及时查出泄漏原因及部位,停产事故企业,以便进行补救。(5)禁止利用渗坑、岩溶裂隙、溶洞排放污水和堆放固体废物、垃圾。4.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a、煤渣可送煤渣砖厂为原料,废弃的菜叶等边角料送养殖场为饲料,废包装送有关单位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内的地质原因,不应在区内设置渣场。区内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应收集后及时清运出区外,可回收利用的应与回收单位签订协议,争取日清日运。b、生活垃圾的处置初期可选择运往昆明市东郊垃圾填埋场。在垃圾填埋场一期服务期满后将不再使用填埋方式进行垃圾处理,在官渡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远期在呈贡新城垃圾处理场建成后,可对本区域生活垃圾进行处理。c、区域地下水环境敏感,基地就设立完善的垃圾收集及清运系统,建设垃圾中转站,区内垃圾力争实现日清日运,禁止乱堆乱倒。4.2.5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a、经本评价预测计算,各种噪声级声源应离开厂界的距离见表。本表只计算了单个声源在没有隔声屏障前提下的影响距离。如果一个厂内声源为2个以或以上,还要考虑两个声源的相互叠加的影响。不同噪声声源应离开厂界的距离声源噪声级(dB)应距离厂界(m)100180951009057853280187510园区内企业应按自各噪声源情况,采取合适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如风机类设备采取消声措施,产生振动的设备采取减振措施,以及车间的隔声、吸声措施。并且在厂区布局上考虑噪声污染问题,产噪较大的设备应布置于远离厂界的地方,可参见上表距离声源噪声值按经处理后的噪声值考虑时的情况进行布置。b、基于以上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园区主干道两侧30m范围内噪声超过4类标准要求,建议设置成绿化带,3060m范围内设置成对声环境质量要求不高的工业。次干道20m范围内建议设置成绿化带,2060m范围内设置成对声环境质量要求不高的工业。要中心片区对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应充分注意安石公路的交通噪声影响,3060m范围内设置成商业带,居住及医疗、学校等置于商业带后。若商业带建筑低于三层,居住等敏感功能区应离主交通干线180m以上。c、交通管制降噪建议方案包括限制车速、禁止鸣笛、禁止大型车辆在敏感区附近行驶等措施。在非交通干道的重要道路、一般道路附近都可以采用。d、在企业建设前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应对固定噪声源的位置布局、控制措施提出要求,并在建设中落实“三同时”的要求,确保其达标排放。4.2.6 生态影响防治措施a、各功能区之间建设绿化隔离带,既明确其功能界限,又减轻相互之间的影响。b、区内主干道及对外主干道划出1050m的绿化控制带,形成产业基地的道路生态廊道。c、区域施工前应办理水保手续,严格按水保措施要求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d、瑶冲河在区域中部自东向西穿过,贯穿整个区域,不仅可形成区域重要景观绿带,而且是自然形成的生态廊道,生态河道的建设可对区域发展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产业基地应在沿河建设绿化控制带,禁止在绿化控制地里进行开发。按生态河道理念进行河道的保护建设,做好沿线的截污工作,保持河流水质,保持河道自然流向,避免“裁弯取直”;河中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创造保持空气、水分流通、交换的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采取生态护坡,避免使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石等阻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改用干砌石、卵石笼、大块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并可在这些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适当开发利用“植物生长砌块”“火山岩植生材料”“土工笼”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材料。采用植物护坡,可采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的护岸形式,或在坡面分层栽种柳条等当地土生植物,形成植物为主的护坡工法。借鉴相关经验,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岸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景观造景,固土植物可以选择的主要有刺槐林、黄檀、龙须草、金银花、油松、黄花、常青藤、蔓草等等。水生植物在河道中的使用对固岸、固泥和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水分蒸发等多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河道植物造景的极佳材料,因此在综合型河岸护坡设计中应多考虑水生植物的作用。水生植物种植环境的设计往往要结合各种坡岸的绿化种植,一般在河道底坎的坎基外侧设置静水槽或称沉水槽,使水生植物在水位较稳定、水流较缓的地方开始生长,并形成规模。种植各类岸上林、草及水边林之外,还可以种植湿生植物、挺水植物等等。4.2.8 社会影响防治措施a、切实执行基本农田占一补一的政策,本规划区内的用地将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由业务部门将该片区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按补划要求作适当调整,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预审要求。b、按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失地农民的生产安置。4.通过工业圆牵头,组织劳务输出,解决部分就业问题。4.3 入区产业宏观控制及环评要求4.3.1 入区产业宏观控制按规划,基地内工业发展方向具体为:蔬菜、果品等绿色食品加工,加快蔬菜果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重点发展贮运保鲜、果蔬汁等产品及其综合利用。利用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发展绿色药业,如:中药材、中成药、药品中间体、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产业:清洁能源、绿色材料等产业。规划中限制对环境有污染或耗水型产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由于基地所处区域为黑、白龙潭地下水补给区,对区域发展产业应严格控制。在规划允许发展行业中,为防止对地下水环境的环境风险,区域内也不应建设使用化学危险品为原、辅材料的项目,仓储区也不应储存化学危险品。食品加业、制造业中,耗水较大污染物较严重的制糖、屠宰、酒类酿造及啤酒生产也不应在区域内建设。饮料制造业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区域内现有矿泉水厂已取用地下水为原料,大量发展该类项目对黑、白龙潭水资源会造成影响,因此应进行限制。对现有矿泉水厂对地下水资源的取用量严格控制,不应扩大。新建项目不得再取用地下水。其他现有取用地下水的企业均应安装流量计量设施,严格控制其用量,不应超过现有用量。医药制造业中,可建设植物药生产项目,不应建设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业的药品生产项目。植物药生产建议原料药提取不应在区内进行,在基地内建设污染物产生较小的制剂生产项目。医疗卫生方面的建设只应针对集镇民众需要建设综合性医院,其他涉及传染性、放射性疾病治疗及实验、研究的项目均不应在区内建设。另外,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园区内不得引进产业政策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禁止类行业。产业基地在项目引进时,必须严格按规划充许行业,以及本评价提出的补充限制引进。非规划充许行业,以及在规划充许范围内但为本评价提出不应建设的项目,禁止引入。4.3.2 对入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1)对符合产业基地发展方向,但目前尚未预计到的项目,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对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建设项目,在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在下列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简化:对于部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可简化环评程序,省去大纲编制环节,直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化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推荐利用产业基地执行区域环境监测计划获得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简化大气影响预测工作:在规划的工业用地范围,采用清洁能源的建设项目,可以只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测算。简化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所有项目需要测算废水量和水污染物排放量;对于通过工艺流程分析,重点在节水和水的重复利用分析。 简化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分析:重点在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分析,其次才是固废无害化处置,以及企业内部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的要求,不能实现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的项目应于否定。(3)对符合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产业要求的大型建设项目,在涉及到的环境制约因素方面需要详细评价的问题。对于在生产工艺上可能为高耗能的项目(包括电、气、油),应对能源的来源保障和此类能源使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影响评价。4.4 产业基地跟踪环评的要求4.4.1 时间产业基地建设的初、中、后期。4.4.2 环评的主要内容跟踪评价,可认为是本次评价基础上的回顾评价。因此,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1)产业基地规划方案的修订情况;(2)产业基地污染源调查与统计(工业和生活);(3)入园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分析;(4)园区环境质量状况调查;(5)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情况;(6)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对策措施。5. 公众参与本项目公众参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分为普通公众及社会团体两个部分,其中普通公众发放调问卷50份,收回47份,回收率94%;社会团体发放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本项目公众参与个人部分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七甸绿色产业基地范围内各村委会的民众。社会团体调查对象包括七甸乡广南、头甸、七甸、大哨村委会、七甸乡政府、呈贡县水利局、呈贡县林业局、呈贡县人大、县政协等10家单位。普通公众:(1)调查对象中,有98%的公众认为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选址于此是适宜的;有1位公众(占调查人数的2%)认为项目选址于此基本适宜,但其中的各项目在今后运营时应避免对区域环境造成大的影响;(2)被调查的对象均认为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3)47%的公众对区域现有环境质量是满意的,53%的公众认为基本满意;(4)15%的公众对产业基地的建设可能造成的地表水环境污染表现出关心,28%的公众对空气环境污染比较关心,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关于征地的补偿,占了被调查群众的55%;(5)被调查群众均认为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及建成后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是空气污染;(6)所有的被调查者认为产业基地应通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减轻入区项目对区域环境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公众普遍对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持支持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对区域污染的担心,希望通过环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减轻环境污染。产业基地在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公众意见,采取各项措施减轻公众顾虑,保障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社会团体接受调查的单位均认为呈贡七甸绿色产业基地的选址是适宜的,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普通公众的意见相似。大多数单位认为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是空气及地表水污染,认为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减轻建设及营运过程中的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