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doc_第1页
农业经济学论文.doc_第2页
农业经济学论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一两点见解 摘要: 据联合国扶贫组织统计,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远超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接近拉美等国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贫富悬殊很大,照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一些不良隐患。本文就当今社会贫困人群中的主力军农民的贫困问题的原因做了着重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方案中最主要的是让农民在国家的支持下做到身份多元化,不仅仅是种地收割,还要从市场需求中谋得利益,最终达到致富之路。关键词 农民 贫困原因 身份多元化 致富 正文元曲作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纵观古今,这句话写的很是有些味道,让人读后很有感觉。可是细想起来,百姓到底是指整个非官僚阶级还是士农工商中的某一个群体?在我看来,如果在读这首曲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那么这句千古绝唱咏起来就没有那么铿锵有力。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经被文人墨客指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白鹿原上一段对话白嘉轩问鹿子霖:“为什么清政府被推翻了我们还是要交这么多税粮?国民军不是打胜了吗?”鹿子霖哂笑道:“那打仗是要耗大量的钱粮的,胜了就不要补这个窟窿了?哎,到头来还是要我们这群种地的来给他们擦屁股!”士农工商中,农民阶级乃国家之本,在粮食问题面前,任何欲望都是不切实际的。正是应为农民处在这个核心的地位,无论兴亡,首先压榨的都是农民。这个问题到现在都还存在,而且更为严重。当今中国社会,不但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其他阶级,而且隐形社会地位也在飞速下滑。这只能说明一点,中国飞速发展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民免费的血与汗。就像韩俊说的:“只要对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稍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判断:中国农民对中国的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之大、时间之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过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农村搞统购统销,1953年1978年,因为农产品11.25 2.83%的剪刀差,我们从农民那儿就拿了5000多亿,一直到 90年代中期,农民的这种贡献没有停止过。” 来自网站/postDetail.do?id=94132251,人民网强国论坛。虽说现如今中国政府在逐步重视农民利益,可是与农民相挂钩的词如农民工给人的感觉仍是脏,低下,素质低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农民阶级都是革命的主力军,所以若这种势头任由其发展,一旦被居心不良之辈利用,那么中国将面临很大的危机。那么要怎样才能改善现如今这种情况呢?先来看看为什么中国大多数农民走不出贫困的阴影。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而且由于制度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其中一个最为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就是分工,由于制度性抑制使得市场分工受阻碍。进而产生了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人群划分,这种人群的划分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的界定,分工问题的产生也是源自于制度性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涉农领域的行政垄断,垄断农产品购销。一些高回报的涉农行业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政府垄断了涉农领域的组织创设权和制度创设权等。影响分工深化的要素很多,诸如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产权明晰的界定与保护 内生交易费用的大小等。 来自路思远,制度抑制与效率损失:农民贫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方经济 2009年10期这样看来,还是农业经济政策有点问题。虽说现如今法律上定了好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但是对农产品的行政垄断经营是很多农民不能致富的根源。同时这种有点限制自由的贸易也使得很多农户丧失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虽说有很多政策倾斜,但是为其付出的代价是很多人难以忍受的。现如今很多农民选择成为为农民工,虽然收入没见的增加多少,可是至少从表面上看这种交易是公平的。由此推断,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想要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还得从经济贸易路线来找捷径。对于这一点,人大代表王一新提出的两点很值得深思第一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应该法定化,而不是每年根据某一农产品过剩,临时出台一些措施。有这个保证以后,农民才会进行一个长线的投资。第二,要通过一些立法或者办法,要求从事农业的加工贸易企业或者一些农村企业,跟上游的种植,企业或农户进行接轨,要让农民不仅仅从事种植,还要分享流通加工领域的增值好处,只有把这个上下游捆在一起,农业才是长久的 来自,/a/20090306/000535.htm,王一新代表:系统解决中国农民的福利问题。现我提出我的几点建议。第一,我觉得中国现在有些地方方针有点偏离三个代表思想之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据2006年不完全统计,中国13亿人口就有8亿多农民,“最广大人民”无疑农民是最核心的。可是现如今很多地方发布的政策目的不明确。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所谓的完成中央任务而努力前进。近些年来过度重视GDP就是这种不良现象的的产物。就像著名学者成思危指出,不要过分地去重视追求GDP。GDP是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非常严格的指标,它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指标。另外,GDP只代表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质量。 来自网站/moneychina/news/zjsd/20121212/594589.shtml,成思危:明年经济增速或为7% 不应过分追求GDP又如人民网上一篇文章上提到农村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诸如增产不增收、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义务教育缺乏和医疗保险薄弱等,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受到泛市场化论调的影响,一段时期内GDP指标的重要意义被片面地夸大了,结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被忽略了,导致农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产生活多种负面效益。 来自/GB/32306/33232/7234854.html,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国,不能片面追求GDP只要改变这种思想,真正达到一切政策实施都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那么下面的步骤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农业应该与贸易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其他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最近广受批评的中粮局,大量抢购粮食,哄抬粮价,直接将农户利益减少到最低。在我看来,要真正使农民富起来最关键的因素在与让农民的身份多元化,既是农户又是商人。国家应该做的事是先采购必须粮,然后给农民一个自由交易的空间,当农民卖不出去时再将余粮收购。当然不是说让农民给粮食给其他粮商,这样就可能造成物价哄抬上高。而是让农民将粮食加工或者与加工行业合作,这样中间转让费用差就可以赚到。一旦持续下去,农民手中有了富余资金,这样就可以多户合办企业, 这时政府就需要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当地特色,将地域优势发展利用,华西村就是这一方面的典范。虽说现如今有很多地方也在对当地特色农业等进行开发,但是整体还缺乏集体性,这一点进行完善,那么中国也就会多出很多类似华西村的乡镇企业。良性发展一旦循环,共同富余起来,这样农民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上去,更多底层农民工也就不会抛弃农活了。 由于知识面狭隘,提出的建议可能略显幼稚,但我觉得只要政策方向准确了,农民利益就会得到保障。那么张养浩的词也就仅仅是会成为历史的写照,中国农民一直在勤勤恳恳的为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