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_第1页
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_第2页
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_第3页
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_第4页
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 电子信息系2015 实训目的 1 了解电容器的作用与分类 2 理解电容器的标示方法和命名方法 3 熟练掌握用万用表测量电容的方法 实训材料 各种电容器 万用表 课时分配 理论4节技能实训2节考核2节 一 电容器的相关知识 1 电容器是一种能储存和释放电能元件 2 结构 它是由两个金属电极 中间夹一层绝缘材料 电介质 构成 3 在电路中具有隔断直流 通过交流的特性 4 通常可完成滤波 旁路 级间耦合以及与电感线圈组成振荡回路等功能 二 电容器的电路符号及单位 1 电容器在电路图中用字母C表示 常用的图形符号如图所示 二 电容器的电路符号及单位 2 电容器的单位 电容的基本单位为法拉 F 常用毫法 mF 微法 F 纳法 nF 皮法 pF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法拉 103毫法 106微法 109纳法 1012皮法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1 分类 按结构分类 固定电容器 可变电容器 半可变 又称微调 电容器 按介质材料分类 有机介质电容器 无机介质电容器 电解电容器和气体介质电容器等 按极性分类 无极性电容 有极性电容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2 常用的电容器纸介电容磁介电容 纸介电容制造工艺简单 价格低 体积大 损耗大 稳定行差 并且存在较大的固有电感 不宜在频率较高的电路中使用 磁介电容属于无极性 无机介质电容 以陶瓷材料为介质制作的电容 磁介电容体积小 耐热性好 绝缘电阻高 稳定性较好 适用于高低频电路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涤纶电容 涤纶电容属于无极性 有机介质电容 以涤纶薄膜为介质 金属箔或金属化薄膜为电极制成的电容 涤纶电容体积小 容量大 成本较低 绝缘性能好 耐热 耐压和耐潮湿的性能都很好 但稳定性较差 适用于稳定性要求不高的电路 云母电容 云母电容属于无极性 无机介质电容 以云母为介质 损耗小 绝缘电阻大 温度系数小 电容量精度高 频率特性好等优点 但成本较高 电容量小 适用于高频线路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薄膜电容薄膜电容属于无极性 有机介质电容 薄膜电容是以金属箔或金属化薄膜当电极 以聚乙酯 聚丙烯 聚笨乙烯或聚碳酸酯等塑料薄膜为介质制成 薄膜电容又被分别称为聚乙酯电容 又称Mylar电容 聚丙烯电容 又称PP电容 聚苯乙烯电容 又称PS电容 和聚碳酸酯电容 与纸介质电容器相比 它的优点是体积小 耐压高 损耗小 绝缘电阻大 稳定性好 但温度系数大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电解电容电解电容属于有极性电容铝电解电容以铝箔为正极 铝箔表面的氧化铝为介质 电解质为负极制成的电容 体积大 容量大 与无极性电容相比绝缘电阻低 漏电流大 频率特性差 容量与损耗会随周围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当温度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下 且长时间不用还会失效 钽电解电容以钽金属片为正极 其表面的氧化钽薄膜为介质 二氧化锰电解质为负极制成的电容 体积小 容量大 耐压高 性能稳定 寿命长 绝缘电阻大 温度特性好 但成本高 用在要求较高的设备中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3 命名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3 命名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3 命名 三 电容器的分类与命名 1 CD 11铝电解电容 序号为11 2 CC1 1圆片形瓷介电容 序号为1 3 CY3 4n7K 250V密封云母电容 4 7nF或4700pF 误差 5 耐压为250V 示例 四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1 标称容量 标在电容器外壳上的电容量数值称为标称电容量 2 允许误差 标称容量与实际电容量有一定的允许误差 允许误差用百分数或误差等级表示 允许误差分为五级 1 00级 2 0级 5 级 10 级 和 20 级 有的电解电容器的容量误差范围较大 在 20 100 四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3 额定工作电压 耐压 电容器的额定工作电压是指电容器长期连续可靠工作时 极间电压不允许超过的规定电压值 否则电容器就会被击穿损坏 额定工作电压数值一般以直流电压在电容器上标出 四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一般无极电容的标称耐压值比较高有 63V 100V 160V 250V 400V 600V 1000V等 有极电容的耐压相对比较低 一般标称耐压值有 4V 6 3V 10V 16V 25V 35V 50V 63V 80V 100V 220V 400V等 四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4 绝缘电阻 是指电容器两极间的电阻 或叫漏电电阻 电容器中的介质并不是绝对的绝缘体 它的电阻不是无限大 而是一个有限的数值 一般在1000兆欧以上 一般漏电电阻越大 漏电电流越大 电容器的性能就越稳定 故判别电容器质量的好坏可测其漏电电阻 五 电容器的标注方法 1 直标法 是将电容器的容量 耐压 误差等主要参数直接标注在电容器外壳表面上 470pF 10 160V表示容量为470pF 误差为 10 耐压为160V 示例 五 电容器的标注方法 2 文字符号法 文字符号法是将需要表出的电容器参数用文字和数字符号按一定规律标注 其规则为 整数 单位符号 p n 或R 小数部分 p33表示容量为0 33pF6n8表示容量为6800pF2R2表示容量为2 2 F4 7表示容量为4 7 F 示例 五 电容器的标注方法 3 数码法 是用三位数字表示容量的大小 从左到右 第一 二位数字是电容量的有效数字 第三位表示前两位有效数字后面应加 0 的个数 此处若为数字9则是特例 表示10 1 单位均为pF 103表示容量为10000pF331M表示容量为330pF 20 479K表示容量为4 7pF 10 示例 五 电容器的标注方法 当电容器所标容量没有单位时 若容量数值有小数且其整数部位为零的单位表示为 F 0 22表示容量为0 22 F 示例 注意 五 电容器的标注方法 4 色标法 电容器色标法与电阻器的色标法相似 色标通常有三种颜色 沿着引线方向 前两种色标表示有效数字 第三色标表示有效数字后面零的个数 单位为pF 有时一 二色标为同色 就涂成一道宽的色标 如橙橙红 两个澄色标就涂成一道宽的色标 表示3300pF 六 电容器的检测 电容器的常见故障断路 电容器的引脚在内部断开 表现为两电极之间电阻 且不能充电放电 短路 击穿 电容器两极之间的电介质被破坏 介质变导体 表现为两电极之间电阻为零 漏电失效 电容器使用时间过长 电容受潮或质量不良 内部电介质绝缘性能变差 导致漏电电阻变小 漏电电流过大 六 电容器的检测 1 小容量 小于1 F 无极性电容器的检测 用万用表欧姆挡 R 10K 红 黑表笔接电容的任意两引脚 看指针摆动幅度 很小 对调表笔后 指针摆动的幅度应略大一些 再根据指针摆动情况判断 小于6800pF的电容检测时 无法看到表针的摆动 可借助外加直流电压 不能超过被测电容耐压值 万用表调相应直流电压档 黑表笔接电源负极 红表笔接正极 再根据表针摆动情况判别 六 电容器的检测 2 有极性电容器的检测 1 根据电容量选择合适的档位小于10 F选用R 10K10 F 100 F之间选用R 1K大于100 F选用R 100 2 用表笔短接两引脚 放电 3 黑表笔接正极 红表笔接负极 测其正向电阻 表针先向右大幅摆动 然后再慢慢回到 4 放电 对调表笔 测其反向电阻 表针先向右摆动 然后再慢慢返回 但不能返回到 处 符合上述情况为正常 表针偏转幅度越大 返回较慢 则性能越好 六 电容器的检测 3 极性判别有极性电容一般为铝电解电容和钽电解电容 铝电解电容标记负号一边的引线为负极 钽电解电容正极引线有标记 用万用表R 10K档 测电解电容器的漏电电阻 因电解电容器正反不同接法时的绝缘电阻相差较大 调换表笔测两次漏电电阻 阻值大的那次 黑表笔接电解电容器的正极 红表笔接负极 六 电容器的检测 3 可变电容的检测可变电容容量通常都较小 主要是检测电容动片和定片之间是否有短路情况 1 用手缓慢旋转转轴 应感觉十分平滑 不应有时松时紧甚至卡滞现象 将转轴向前 后 上 下 左 右各方向推动时 转轴不应有摇动 2 转轴与动片之间接触不良的可变电容 不能继续使用 六 电容器的检测 3 将万用表置于R 10K挡 一只手将两个表笔分别接可变电容的动片和定片的引出端 另一只手将转轴缓慢来回转动 万用表的指针都应在无穷大位置不动 如果指针有时指向零 说明可变电容动片和定片之间存在短路点 如果旋到某一角度 万用表读数不是无穷大而是有限阻值 说明可变电容动片和定片之间存在漏电现象 七 技能操作训练 1 认识各种类型的电容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