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_第1页
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_第2页
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_第3页
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_第4页
体育旅游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旅游相关内容综述一、体育旅游的涵义 (一)国外学者关于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国外体育旅游始于19世纪末,Thomas等(2004)预测体育旅游在近十年仍会迅速增长,需要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呼吁研究者和从业的人员从事研究与实践。Glyptic等(1991)认为,“旅游和体育相结合被看作是旅游发展的方向”,已成为80-90年代体育旅游研究热点和企业发展的目标。Robinson, Gammon,Jones(2003)Sports Tourism针对体育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概括性了体育旅游的发展,Mike Weed, Chris Bull(2005)Sports Tourism :Participants,Policy and Providers书中提供了体育旅游的案例。Hall(1992,日本)年提出: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长积先生(1996,日本)提出了“体育旅行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Hall(1992,日本)年提出: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旅游”。长积先生(1996,日本)提出了“体育旅行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日常生活范围止的这样一个活动”的观点。国外有些学者从时间和距离上对体育旅游进行了界定,在澳大利亚在2000年出版的体育旅游战略草案中定义如下:国内体育旅游路程长于40公里包括至少一天的在外住宿。 Standeven等(1998)等,认为: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旅行、和居住经历的旅游活动 Steven, Sport Tourism,1999。另外,关于体育旅游停留的时间,Leiper(1979)提出“至少要在目的地停留2四小时以上”。而野川(1994)则将“当日往返型”的体育活动参观者或参加者称为“超小型体育旅行”或微型体育旅行。原田宗彦(1995)根据体育旅行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两大类。(二)国内学者关于体育旅游涵义的研究目前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体育旅游的概念仍然是各抒己见,国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国内学者的研究者认为:柳伯力等(2004) 中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 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6。谭白英, 邹蓉(2002) 认为“体育旅游, 即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 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戴光全, 杨丽娟(2005) 将体育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体育资源为依托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连桂红,刘建刚(2005) 根据属加种差定义法将体育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构进行的旅游活动”。吴畏(2004)提出:“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活动,其次才是一种旅游方式。”还强调,“体育旅游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消费行为。”于素梅(2005)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旅行者较长时间离开生活地以旅游和体育为目的、以休闲、娱乐、健身、探险等为动机,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体育大辞典解释为: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孙东敏认为:体育旅游是以旅游为目的,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孙东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6柳伯力, 陶宇平等,体育旅游导论M,2003.。陈峰(2001)认为,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感受参与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汪德根(2002年)等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游、刺激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等动机来满足旅游需要。林佩群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林佩群,李建萍.假日生意经文化消费篇.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2。吴永芳(2001年)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总和。黄贵(2000)认为: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旅游4黄贵等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J武昌:湖北体育科技2001,3。有些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界定的,如韩鲁安等(1998)认为:体育旅游广义地概括为: 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也可狭义地理解为: 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 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韩鲁安, 杨春青. 体育旅游学初探 J . 天津体院学报,1998, ( 4) : 61. 。朱竞梅等(2000)认为,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以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为主要目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球类运动和水上水下运动各类探险活动、康体休闲运动、汽车自行车越野、狩猎骑马、棋牌和武木等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游是旅游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体育与科学第21卷2000年 3月。陆芳等(2000)认为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体育竞赛、会议等的旅游,从广义上讲是参加体育各项活动,包括休闲、康体等的旅游,是体育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领域,其产业性质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陆芳,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1卷第2期2001年四月。 二、 体育旅游的特征 体育旅游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形式,除了拥有一般旅游的特点之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王贵忠(2002)在描述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中将体育旅游的特征概括为:一是健身与旅游相结合的特点、满足旅游消费的个性需求、体育旅游具有可重复性等特点,体育本身的魅力赋予了旅游更新的内容,游客在参加体育旅游过程中不仅会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在活动中体育会发挥出其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和其他诸如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等功能,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其它旅游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唐国梁(2002)和陈永军(2000)等认为,体育旅游适合大众需求的特点、具有享受性、健康性和刺激性特点。因为体育旅游目的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娱乐性和自由性。陈玉霞(2002)等认为:体育旅游的特点在于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用的综合性。体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集休闲、娱乐、健康、旅游等功能于一身,具有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广泛的 “社会亲和性”,因此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就成了当今社会最典型的休闲娱乐旅游生活方式之一。孙东敏 (2002)认为:体育旅游不同于其它旅游方式,具有:健身性、多样性、参与性、挑战性、自由性。黄燕飞(2000年)认为,体育旅游与一般意义的旅游有三点区别,一是目的不同;二、是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不同;三是最终的效果不同。由于体育旅游主要是围绕参与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等活动而产生,因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独具特色。 比较以上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特点的分析归纳,其共同点是强调体育旅游的健身性、参与性、娱乐性和自由性。三、体育旅游的类型在划分体育旅游活动的类型(通常简称体育旅游的类型)方面,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标准或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旅游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因而所划分出来的体育旅游类型并非总是相同的。Hall(1992,日本)指出体育旅游分为通过旅游参加体育赛事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赛事两种;原田(1995,日本)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Chilap(2010)体育旅游有以下六种类型:参与首要型,参与次要型,观赏首要型,观赏次要型,怀旧首要型,怀旧次要型。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可划分:孙东敏(2002)认为度假型体育旅游、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民俗型体育旅游。柳伯力等(2004)划分为度假型体育旅游、休闲型体育旅游、民俗型体育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根据体育旅游者分为:汪德根等(2001)按分为以下四类,有体育赛事旅游者、观摩体育赛事旅游者、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旅游者和参观体育胜地的旅游者。据戴维等(2000,香港)认为可分类为探险旅游、瀑布旅游、戒烟旅游、绿色旅游和潜水旅游等。柳伯力等(2004)按旅游者的年龄进行划分老年体育旅游、中年体育旅游、青年体育旅游和少年儿童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者的参与行为进行划分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涵义有其各自强调的重点。有的强调体育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即是因“体育”而引发的旅游活动,有的学者则强调活动的娱乐性和游憩性,即娱乐消谴性。四、体育旅游类型的特点根据国内大多数学者和专家赞同的分类标准,将体育旅游分为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和拓展型体育旅游,分类介绍特征如下表1。表1 体育旅游类型及特点序号类型基本特点代表性产品1观光型体育旅游审美体验、享受快乐、感受竞技体育魅力、对象是具有多样性参观体育场馆设施,历史遗留下来的体育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奥运会、亚运会等经典赛事2竞赛型体育旅游参与性强、亲身体验、挑战自我XX体育比赛,赛龙舟,登山比赛等3度假型体育旅游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休闲体育滑雪、钓鱼4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健身性、持续性、专一性健身大会,5拓展型体育旅游项目“新奇特”、刺激、惊险漂流、攀岩、溯溪五、体育旅游研究进展 Standeven Standeven,Sport Tourism-Sport Tourism Today 1999等(1998)认为:世界体育旅游的现状呈现出迅速增长、多样化、大众化的趋势;最大的商业利益,最小环境损耗;体育与旅游部门应密切的合作,应需要关注在体育旅游增长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系统的管理过程。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分为三个方面:更加广泛的接触大自然, 参与大自然,构建大自然,体育旅游的发展将呈现出社会环境的变化、体育和旅游的大众化、健康化的趋势。戴光全和保继刚(2003)对剑桥大学CSA文献数据库的检索表明: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体育旅游的研究集中于社会学、地理学、休闲旅游、规划、体育等几个学科领域。目前,西方体育旅游研究的主要问题(Gibson H. J., 1999)包括: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Gratton C., Dobson N. and ShibliS., 2000; Soonhwan Lee &Hyosung Chun, 2002 ,Soonhwan Lee, 2001)、体育赛事的服务质量评估(Chia-Ming Chang, Chin -Tsu Chen, Chin -Hsien Hsu, 2002)、体育赛事的财政平衡与财政贡献评价(Chalip L. &Leyns A., 2002)、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Bramwell B., 1999;Karlis G., 2003)、体育旅游与社会文化发展(Halsall M., 1977)、体育赛事目的地的发展战略(Flagestad A. &Hope C.A., 2001)。总的来看,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侧重与体育旅游具体内容和体育旅游市场相关方面的细节性研究。而我国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对体育旅游的定义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国外对体育旅游研究的进行对比,也可以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进步,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具体。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1 世纪初,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到2020 年, 中国每年将吸引1. 37亿国际游客, 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接待国际旅游者和出国旅游者将分别达到1.3亿人次和1亿人次。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其中西部地区显然占有明显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的50强。数据来源: 中国旅游报。可见我们国家对于体育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体育旅游的发展更趋向于大众化。表1 CNKI搜索体育旅游文章数量表关键词1979-1990年(篇)1991-2000年(篇)2001-2010年(篇)体育旅游2381328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近十年,过去研究重点主要是在体育旅游定义、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但是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对体育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从CNKI上搜索,近五年之间对“体育赛事”的文章是801篇,对“体育旅游市场”的文章是77篇,体育旅游产业133篇。从所检索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更注重对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研究,更多地追寻体育旅游的“意义”、“价值”、“效能”,而对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或案例分析较少。参考文献:1 Chalip, L. Marketing, media, and place promotion. In J. Higham (Ed.), Sport tourism destinations: Issues, opportunities, and analysis. Oxford, UK: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5. 2 Chalip, L., & Costa, C. Building sport event tourism into the destination brand: Foundations for a general theory. In H. Gibson (Ed.), Sport tourism: Paradigms and theories. London: Rutledge, 2006. 3 Standeven, J., & De Knop,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