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息讼”思想主要内容“息讼”是古人为了追求实现“无讼”理想而诞生的一种处理诉讼纠纷的方法。在漫长的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不断努力,使“息讼”思想逐渐成熟,不断完善,成为了完全不逊于“无讼”的成熟法律思想。这一法律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关键词息讼 思想根源 政策措施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先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世界,由此产生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由尧舜禹的禅让到秦王的一统,再到唐宋明清的繁盛,直至今天中华文化依旧根植于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土地上。中华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包括哲学思想,道德宗教,科技文明和文化艺术等的中华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道德、传统、文化,自成一体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摘自浅谈“息讼”存在于中国的缘由 作者于游 “从文化的角度讲,法律虽未文明社会所必需,古人确有其文化的根本理想出发,尽可能将法律的应用降低至最低的限度。中国古代法律议伦常为其归依,其意不独在与社会关系之协调,而且是以祛除为己的主张来实现这种社会的和谐。以权利义务为其经纬的法律,只能解决纷争于事后,为中国古代法讲求礼义,旨在消灭争心于事先。实行权利之法,必不以多松为怪,中国古法的精神却正是要至于无讼。 摘自中国古法概说之法意与人情 作者梁治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无讼”是最高境界的追求。古文中这样描述讼-“讼,争也。” 语出说文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莫不是社会稳定从而巩固统治,而讼必会产生争端,有了争端便使人心涣散,社会不安定。在统治者看来任何社会的不安定都存在着动摇统治的可能性。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对争讼有着不约而同的观点,即是追求“无讼”。“无讼”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在实际的贯彻中采取“息讼”的方式。“息讼”,一方面是一种官吏处理诉讼的方法,另一方面是蕴含在整个法律体系中限制诉讼的指导思想 摘自浅谈“息讼”存在于中国的缘由 作者于游。古人为了追求实现“无讼”理想而诞生的一种处理诉讼纠纷的方法。在漫长的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不断努力,使“息讼”思想逐渐成熟,不断完善,成为了完全不逊于“无讼”的成熟法律思想。这一法律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息讼”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1 “息讼”思想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直紧密结合。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对土地有极大的依赖性,且商品经济的不发达,故中国古代社会人员流动性较差,在社会成员之间经常发挥重要的作用的是熟人伦理,人情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无论诉讼输赢,都可能会产生“结仇怨”的不良后果。这就导致了了纠纷产生后民众宁愿选择调解,息事宁人,以放弃自己的部分权益为代价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安宁,而不愿受诉讼所累,影响到日后的生产与生活。 摘自试论中国的“息讼”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我见 作者刑家新2 “息讼”思想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格,如不讲权利,没有个人,追求绝对的和谐等,实际上正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基本内容。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农民在遇到民事冲突和纠纷的时候,更多地在宗族祠堂里解决问题,而疏于法庭、衙门诉讼。礼法文化强调的是和谐,强调维护宗法制度和宗法关系。所以,诉讼成了坏事,不到万不得已而不为。 摘自法的文化解释 作者梁治平”1周易的“息讼”观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摘自百度百科 。周易在春秋战国百家之前,各家对其皆有所发展继承。孔子晚年好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周易作十翼,将其列为五经之首。道家同周易最为接近,吸收其中多数思想形成一家。法家借鉴了周易顺应天道的价值追求。可以说百家都从周易中吸取对自身学说有益的部分而完善自身学说。周易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关于诉讼的态度和对于争讼的解决方法。在周易的影响下,“贱讼耻讼”的诉讼态度成了古代中国对诉讼的基本观点,“调解调处息事宁人”的争讼解决方法成了中国古代对诉讼解决的主要方法。周易第六卦讼卦是其诉讼思想的主要体现。讼的卦辞这样记载说:“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语出周易.讼 ” 讼卦象征打官司:这是因为诚实守信的德行被阻塞,心中畏惧有所戒备引起,坚守正道居中不偏会有吉祥;坚持把官司打到底则有凶险,如有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出现则会有利,但出外远行、要渡过宽阔的大河则不会顺利 摘自周易译注作者黄寿祺 张善文 。关于此第六卦卦还有这样的记载:“象曰:上刚下险,险而健,讼。”“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语出周易.讼”象辞说讼卦的卦象是坎(水)下乾(天)上,为天在水上之表象。天从东向西转动,江河百川之水从西向东流,天与水是逆向相背而行的,象征着人们由于意见不合而打官司。所以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谋远虑,从开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争端的因素 摘自周易译注作者黄寿祺 张善文。此第六卦最后记载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及。“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该两句解释为:初六,不久将陷于争端之中;虽然会受到一些非难和指责,但终久将获得吉祥和象辞说:不久陷于争端之中,说明与人争端决不可长久,决不可互不让步,相持不下;虽然受到一些非难指责,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可以明辨事非。 讼卦集中体现了“贱讼耻讼”的诉讼态度和“调解调处息事宁人”的争讼解决。到了春秋战国这些法律思想被儒家法家和道家等等吸收,影响各家的法律思想。2儒家的“息讼”观-以德息讼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希冀通过伦理道德观念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强调整体的和谐,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孔子曾经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语出论语.颜渊”其意思是:听讼判案,我跟别人的本事差不多。能不能一定让人们没有诉讼呢 摘自论语本解作者孙钦善?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孔子希望社会可以达到“无讼”境界的法律思想。孔子并不是绝对排斥诉讼和刑罚。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语出论语.为政”的观点。其意思是,用政令来训导来人民,用刑罚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逃避制裁而无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用羞耻心 摘自论语本解作者孙钦善。 “乱世用重典,盛世倡民德。简言之,依法治重整社会秩序,以德治维护社会秩序。这一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结构保持二千多年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摘自从历史文化传统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互补关系作者钟鸣”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使民达到无讼,不应强调听讼,而是实行德政,以礼治国。听讼只是从表面解决争讼,解决一起争讼还会有其他诉讼产生,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所以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诉讼,才能减少诉讼。统治者通过教化民众,让民众可以内心敬畏道德,行动遵从道德,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相处生活,这样便可最大程度减少争讼。这样一来,整个社会才可以安定,才能够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稳定而有秩序的国家。孔子的“无讼“法律思想被后人继承发展,如孔子的弟子有子用“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语出论语.学而”进一步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句话的意思为: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好就好在这里,大事小事无不遵循这一原则 摘自论语本解作者孙钦善。儒家的法律观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行德政来平息诉讼,达到社会稳定。要实行德政,要求统治者任用人才,爱惜民力和教化民众等等。“通过修礼复仁,教化育民,用道德的方法对前来诉讼的当事人进行积极的调解和思想教化,让他们逐渐提高认识,最终悔悟,在礼的感化下,妥协退让达成谅解,从而终止诉讼。使整个社会实现即无纷争又无犯罪,法律搁置不用的尧舜治世。 摘自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无讼”作者闫宇清”3道家的“息讼”观-无为息讼道家追求的是自然,认为世界的最原始状态是最好的,因此排除一切非自然存在的事物。在道家看来“法”不像“道”一般生于天地,而是人为产生的。因此要回到最原始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必须要消灭“法”这一非自然产物。而法是民众争讼的法律依据。道家强烈地排斥抵制“法”,其实也就是对争讼的排斥抵制。对争讼的排斥是为使民无讼,因为道家普遍认为“争”是罪恶的本源。作为道家的代表老子认为要平息诉讼追求无讼境界,必须要贯彻“无为之治”。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语出老子”,并且坚信,“安于居,乐其俗”,效法自然,道本无为,“若欲夺之必先予之”,想回到最原始状态的美好社会,必须放弃对私利的争夺,没有了私利的争夺诉讼定会减少。这样才可以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和谐大同之世。4法家的“息讼”观-以刑息讼法制是法家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但法家所追求的法制最终目标并不是刑杀,而是取消刑杀。对于争讼,法家于道家截然相反主张积极而为,主张重刑主义,主张运用重罚、轻赏来维护解决诉讼,稳定社会秩序。法家称“赏不遗匹夫,刑可及大夫”,此种说法有彰显法令的公平正义性的效果,但内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震慑民众,使其能敬畏法令而依法从事。简单解释这句话便是,统治者告诫民众,违反法令的大夫都必须受刑处罚,更何况普通民众。 法家为了实现自己“至德复立”的理想,走的是“以刑去刑”“杀刑之反于德”的特殊道路。商鞅在谈及自己的治国之道时曾说:“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也就是说真正的王者治理国家向来是刑多赏少,刑少赏多只会使国家积弱。(严刑寡恩的政策)一国行之则一国安,两国行之则两国安,如果整个天下都行此方法,必能“至德复立”,使整个国家回复到大德治世的状态 摘自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无讼”作者闫宇清。因此法家虽重视法律,但本质上坚持的是以刑去刑,以重刑来平息诉讼以至无讼的思想路线。法家通过严格地实行法律,采用重刑使民众发自内心害怕因违法受酷刑惩罚而遵守法律。从今天的观点看,法家制定一系列法令来警示民众,预防民众犯罪。民众如果都能够依法从事,整个社会便可井然有序,和谐安定,这样一来即可最大程度减少争讼,那么就达到了法家“以刑息讼”的法律思想了。可以说,古经周易影响百家,百家影响万民,自此“息讼”思想不管是在统治者还是在平常百姓之间,逐渐变得根深蒂固起来。二,“息讼”思想的政策措施古代中国是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将权力集中与一身,一定要使民众之间以及民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矛盾不尖锐。这样的要求下,统治者必定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平息诉讼,防止社会波动不稳,尽可能减少威胁到自身统治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了贯彻“息讼”以达到“无讼”,古代统治阶级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具体措施:1在立法中贯彻“息讼”思想,通过立法的严格限定来阻止讼争的产生。(1)法律中对诉讼的主体资格、起诉范围等进行了限定。如唐律规定:“诸被囚禁,不得举他事。其为狱官酷己者,听之。即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者,听告谋反、逆、叛、子孙不孝及同居之内为人侵犯者,余并不得告。”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因状诉自己丈夫张汝舟而入狱。按宋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使属实,也得徙二年”。李清照因此而陷囹圄。后来,找了曾与高宗皇帝共过患难的翰林学士綦崇礼出面营救,才得出狱。(2) 法律中对诉讼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唐朝和宋朝规定:“受理词讼的时间是每年的十月一日至第二年的三月三十日。” 为了使民间诉讼不至于影响农业生产,各朝各代都像唐代对诉讼时间进行了严格规定,客观上打压了百姓诉讼的积极性。(3)规定了起诉所需承担的责任。如指控的事实不能达到完全真实,就须受到制裁。如唐律规定:“指陈事实,不得称疑。违者,笞五十。”(4) 规定严格的审级制度,限定越级诉讼。如唐律规定:“诸越级及受者,各笞四十。”(5)订立法律严惩讼师及其他帮助他人进行诉讼的人。如明律.刑律和大清律例.刑律就曾设立“教唆词讼”罪,打击教唆他人进行诉讼的行为。2、在司法中贯彻“息讼”思想,严厉打击诉讼,力争通过道德教化在民间树立以诉讼为耻的观念来解决纠纷。明朝的王阳明在做官时就曾在其推行的十家牌法中规定“十家之内有争讼等事,同甲即时劝解和解,劝解无效才许见官。”“心要平恕,毋得轻易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在封建官员征集考擦中,诉讼的多少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管辖地区的案件越多越表明本地父母官的失职无能,反之,越少的诉讼即证明官员道德教化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有诉讼临门,他们往往会故作姿态,或闭门思过,或痛哭流涕,或大发雷霆,种种举动,无非是想方设法唤起当事人耻辱与负疚之心而主动息讼。经过封建官吏们的长时间摸索,逐渐形成了打压诉讼的四大息讼术拖延、拒绝、感化、设置教唆词讼罪。 摘自中国社会厌讼思想成因浅析3注意发挥乡长、亭长、里长的准司法职能,鼓励民众接受他们的调处,而调解通常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主要方法,以达到息讼的目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有其价值权衡的,即“乡党耳目之下,必得其情;州县案牍之间,未必尽得其情。是在民所处,较在官所断更为允矣。”正因如此,明朝时还专门设立了“申明亭”,“凡民间应有词讼,许耆老里老准受于本亭剖理”。“凡不由里老处分,而径诉县官,此之谓越诉也。”4、注重对民众的礼仪教化,倡导“息讼”,在民间树立以诉讼为耻的观念。中国注意培养民众的宽仁温厚的品格,鼓励善良的风俗,控制民众中的暴戾性情,以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视频剪辑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中的应用报告
- 现在进行式的课件
- 现代高效农业知识培训会课件
- 现代文阅读鉴赏课件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模拟试题汇编解析版
- 2026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化学高二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卷:冲刺押题及错题解析
- 新坐标英语2010年度市场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计划
- 测量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2025年四川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标准化产品需求文档编写方法
- 2025年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新高考Ⅱ卷)
- 2025-2026学年人教精通版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年【高压电工】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2025版《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解读 4
- 徒步小组管理办法
- 2025年初级(五级)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真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试卷真题(精校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