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家和”思想.doc_第1页
浅谈儒家“家和”思想.doc_第2页
浅谈儒家“家和”思想.doc_第3页
浅谈儒家“家和”思想.doc_第4页
浅谈儒家“家和”思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儒家“家和”思想杨文霞(博士)(益生文化秋季卷稿件选刊)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在出生以后,最先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个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家庭是其主要活动场所;即使个人在走向社会之后,家庭也仍然是其重要活动场地。尤其特殊的是,正如吉登斯所说,“传统的家庭包含着很多含义,在过去的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过各种各样的家庭和血缘体系,中国的家庭就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状况反映着国家的面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人常讲“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家和”的重要性。礼记礼运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认为父子相互笃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和谐幸福,是家庭的大幸。左宗棠在其家书中,曾对其家人谆谆教导,强调“家和”的重要。他说:“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严急烦细者,肃杀之气,非长气也。和而有节,顺而不失其贞,其庶乎用财有道,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寻常酬应则酌于施报可也。济人之道,先于其亲者,后其疏者;先其急者,次其缓者。待工作力役之人,宜从厚偿其劳。广惠之道,亦远怨之道也。”中国的“家和”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为了保持家庭的和谐美满,建立了包括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规范。一、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的龙头保证易经序卦传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首先必须有男女结为夫妻,成立一个家庭,然后才有子女的产生。而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夫妻之间的和睦。因此,中国古人对于夫妻和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传统观念把男女比作阴阳,并认为:“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因此,男女要结合才能实现阴阳的平衡发展。在男女两性组成的夫妻关系中,要夫妻互敬互爱。在反映我国早期社会风气的重要作品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描绘了夫妻恩爱、彼此眷恋的美好画面。如诗经小雅鹿鸣常棣就描写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兄弟和乐、夫妻和睦的美好家庭生活图景:“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为了争取美满的夫妻生活与幸福安康的家庭,中国的先人们制定了繁复的礼仪约束人们的行为。礼记礼运讲:“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从男女的订婚、成婚到生儿育女、抚育子女、娶妇嫁女,“礼”都为人们规定了详细的规则,以保证每个环节都有章可依,不至于发生额外的分歧与争执。仅以婚前礼为例,仪礼士昏礼规定,明媒正娶的婚姻仪式从议婚到完婚一般需经过六道程序,称为“六礼”,按照先后顺序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人之所以制定那么多繁复细密的礼仪与礼节,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夫妻关系达到和睦的理想状态。在古人看来,夫妻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和。诸葛亮郑重地说:“夫妇上下,以和为安”。而程允升在幼学琼林夫妇中讲道:“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家庭的和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夫妻的和谐。为了取得夫妻和睦的效果,古人提倡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互敬互爱。概括地说,在我国早期社会中,由于“三纲”、“五常”等约束女性的封建礼教尚未形成与巩固,婚姻相对比较自由,夫妻关系比较宽松。在那时候的一些家庭里,夫妻关系比较和谐、快乐。随着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夫权的不断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得以滋生、蔓延。由此引发出女性服从男性、妻子服从丈夫的思想。这种思想决定了家庭当中妻子与丈夫地位上的不平等。在夫妻地位严重倾斜的家庭中夫妻间的相敬如宾、互敬互爱之说自然大打折扣,在实际的生活中,夫妻之间的和睦、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却常常是以压抑女性的个性为代价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详谈。二、父慈与子孝-家庭和谐的重要内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说文解字老部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源学上讲,“孝”是子女对待父母的一种行为准则,其具体要求为“善事父母”、“子承老”,即善待父母,继承、传递,父母的生命、品性,尊重、顺从、实现父母的愿望等。在中国传统家庭里,比较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权威,所谓“父为子纲”。在讲究权威的同时不乏要求做父母的对子女要慈爱、要抚育并教导子女。子女则须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的说法。礼记礼运则将“父慈、子孝”列为十大“人义”之首。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讲道:“父不慈则子不孝,”父慈、子孝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父母须对子女施以慈爱与关怀,子女才能反馈父母以孝敬与顺从。父慈与子孝是构成中国传统家庭和谐的重要内容。父母对子女的慈主要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慈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抚育。孩子在幼年时期,身体孱弱,智力不健全,如果没有父母的关爱与抚育,就很难长大成人。在中国古代,由于过于强调父母的威严,使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以一种比较曲折、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其次,慈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除了抚育和关爱子女,父母还承担着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不仅应教以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以各种做人的道理,使子女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人。春秋左传隐公三年记载,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逸,佚),所自邪也。”春秋左传将教导孩子杜绝不良习气作为爱孩子的重要内容。三字经则讲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特别强调了父母尤其是父亲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 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的做人与成才。韩诗外传卷七云:“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蓄养其子。抚循饮食,以全其身。及其有识也,必严居正言,以先导之。及其束发也,授名师以成其技。十九见志,请宾冠之,足以成其德。血脉澄静,聘内以定之,信承亲授,无有所疑。冠子不詈,髦子不笞,听其微谏,无令忧之。此为父之道也。”这里所讲的“为父之道”比较全面,既包括父母对子女在物质上的供应,又包括对子女在知识、技术、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段话涉及到对子女进行教育时的方式与方法:“冠子不詈,髦子不笞”,是说如果孩子已经到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则不能责骂,以免伤害到孩子的体面、自尊心;孩子尚为幼童的时候则不能进行鞭笞这样的体罚。这里包含爱护孩子的身体、关注孩子的健康、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孝”就是指孝顺父母。在中国古代,格外强调“孝”,尤其是儒家。儒家将“孝”看做百行之本,儒家以仁爱为基础的学说也以孝敬双亲为家庭伦理的起点。据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曾向孔子询问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无违。”在孔子看来,顺从父母的意愿,无疑是一种孝的行为。当樊迟向孔子询问其含义时,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无论是父母活着还是死去,如果人们能够做到用“礼”的要求来对待父母,就能做到“孝”了。当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则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要关心、忧虑父母的疾病与痛苦。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心中尤其忧虑不安,在这个时候,作为子女,要特别注意安慰父母,并积极地为父母治疗疾病。孔子比较重视子女在精神上赡养父母,细心观察父母的精神状态,在精神生活方面体贴照顾父母,要做到在态度上尊敬父母,让父母保持愉快的心情。当子游向孔子问孝时,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为,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这样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故而,孔子将对父母的尊敬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人要对父母尽孝,难也就难在这精神的方面。他在论语为政中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亲、兄长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更加强调对父母、兄长精神上的愉悦。孔子认为,为人子者要尽孝道,还应该充分遵守与延续父母的心愿。他在论语中讲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孔子那里,“孝”是包含多方面要求的:既有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又有在精神上对父母的尊敬与关心,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体贴,顺从父母的意愿等等。甚至,孔子还进一步为对父母的孝行设定了可以考核与检验的标准:父母活着的时候要顺从父母的话,即使父母过世,也不能轻易抛弃在世时候的训导。总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都要按照“礼”的规定来对待父母。孔子及其弟子甚至把“孝悌”看作其仁爱学说的根基,并将“孝”的意义上升到国家政治问题的层面。孔子晚年的弟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同样会遵守社会法则,不会轻易犯上作乱,从而使社会能够保持安定和谐的状态。孔子的弟子有若接着说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故而,孔子认为身居上位的人厚待亲人,民众就会兴起仁爱的社会风气。他在论语泰伯中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总之,在孔子那里,“孝”具有非凡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突破了家庭地盘,走到了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离娄上中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他的这一思想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儒家把孝、悌、忠、信称为“四德”,不仅如此,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讲道:“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孝悌是做人的重要美德。而孝经中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儒家将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夫妻和谐的家庭看作家庭健康运行的标志,礼记礼运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反之,则是家庭的不幸:“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意思是:如果拉车的四匹马不互相配合,就走不了长路;父子不和,他们的世系就会破亡;兄弟不和,不能长久同居;夫妻不和谐,家庭就有大灾难。淮南子本经训中讲,“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致其爱而无憾恨其间。”认为父慈子孝可以使父子相爱。父慈子孝并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专利,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相关内容。然而,恐怕没有哪个民族会比中华民族更加强调“孝”。“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文化。尽管中国传统的“孝”因深深地打着“父为子纲”的烙印而带有更多父子不平等的色彩,不容否定的是,“孝”在维系中华传统大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漫长时间的作用,“孝”已沉淀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孝”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兄友弟恭-家庭和谐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古代的家庭一般都是大家庭,常常是多个兄弟在一个家庭之内共同生活,因此,协调兄弟及其各自小家庭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大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古代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对兄弟之间和睦相亲有相当的要求,强调“兄友弟恭”。在儒家看来,兄弟和睦对家庭与家族的巩固和兴旺非常重要。,“兄友弟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作为兄长的要关心和爱护弟弟。管子曾教导人们说:“为人兄者宽裕以诲。”而荀子也说:“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认为,慈爱弟弟表示友善。总之,作为兄长,对弟弟不仅要慈爱、友好、关爱,还负有一定的教诲的责任,要做出实际表率来。其次,弟弟须敬重兄长。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兄长对弟弟负有关爱的责任和教诲的义务,弟弟对兄长则要尊敬和服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弟敬而顺。”管子也有类似的言论:“为人弟者比顺以敬。”孔子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他认为,朋友之间切磋勉励、兄弟之间和顺相处才可以叫做“士”。孔子将兄弟和睦看作成为“士”的标准之一。孟子也对为人弟者提出了要求:“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荀子曰:“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他进一步强调了弟弟不仅要恭敬和顺从兄长,而且还不能马马虎虎。颜氏家训兄弟中的一段话阐述了兄弟相爱的理由,它是这样讲的:“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它只讲了人类各民族兄弟之情的一般由来。兄弟之情是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情谊,在中国兄弟之情受到格外的重视,其原因何在?这还要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影响中去寻找答案:受宗族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比较重视大家庭以及家族、宗族,在一个大家庭或者家族、宗族里,家庭成员或者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们不仅有着牢固的感情纽带,还常常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方面的联系。为了维护大家庭成员乃至宗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中国传统的封建礼仪制定了一整套繁复细密的章法来加强兄弟以及延伸的兄弟之情。在中国的文化里“手足之情”比较浓厚,这一点可以从汉语言中体现出来:在汉语词汇里,有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表叔、表舅、伯母、婶母、姑姑、姨母、堂兄、堂弟、表兄、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等等称呼,而在英语词汇里,则没有这么多的名堂,除父亲之外的男性长辈统称为“uncle”,而除母亲以外的女性长辈则统称为“aunt”,与自己辈分相同的男性统称为“broth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