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家是傻子还是疯子?,为什么有的哲学家不承认唯物主义?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与之异曲同工的是战国时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些话不是太奇怪了吗?哲学家究竟是怎么想的?,还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上述例子说明,唯心主义并不全然是 毫无意义的胡说八道,它也可以包含深刻 的思想。它以一种片面的方式突出了人的 意识的力量,使人能够超越肉体生存的有 限性,投身到精神生活的无限性之中。但 同时唯心主义的致命缺陷也暴露了出来: 如果脱离了人的现实生存,这种由意识构 造的无限的东西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标准和 实现的条件。,要使人向无限的超越有一个客观现实的基础,首先就要承认人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正是在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唯物主义才具有了哲学意义。,与唯心主义相似,形而上学的产生根源是:企图用概念完全把握具体实在的事物,科学分析方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说万事万物无非都属于这两大现象,我们这个判断的前提又是什么? 其实,这个前提乃是人对必然和自由 的关系的追问。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题实际上是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在哲学 上最抽象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 定意识,并不仅是对一个事实的说明,而且是要使人类在把握必然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自由。,物质是什么?,古希腊人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以为世界由某种具体的物质构成。,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 “无定者”,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本原 是“气”,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认为整个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物质是什么?,近代哲学普遍认为,物质由原子构成,其本质是广延(体积)。然而,有体积的物质和无体积的意识如何能够统一,就成了当时无法回答的难题。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能量和场的客观 存在,而能量和场显然是不能用体积来定 义的。旧物质观再遭困境。,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思考题:意识是客观的吗?,意识具有主客观二重性,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恰恰是辩证的表现。 这种二重性:表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使得意识既有积极的能动性又有客观的规定性,因而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这一中介,不断参与到客观世界的运动过程中。这样,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外在关系,而是世界的内在关系、内部矛盾。,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确定了人从事活动的客观前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坚持了辩证法原则:物质一般形式和具体形态的对立统一,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物质通过运动显示其物质性。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尺缩钟慢效应,表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复杂性超出我们的想象。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人来自自然界,依赖于外界物质。“人只有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恩格斯语)在人受到的限制中,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客观,最难以抗拒和变通的。虽然人有意识,但是实践是用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人只能利用而不能改变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的社会关系同样具有独立于意识的客观性。,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人为什么要把握世界的物质性?根本上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是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要形式有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科学实验等。,思考与讨论,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两点合在一起如何理解? 为什么动物不懂得改造世界? 为什么狼用合围战术 捕杀羊群不是能动的改造 世界?,为什么狼吃羊不是能动 地改造世界?,不超出自然规律给定的生理需要。狼和羊之关系的性质是不变的,它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可见,实践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改变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而是改变旧的主客体关系,建立新的关系。,人类实践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人类制造工具、改造世界、建立新的主客体关系是为了满足自己需求。 那么为什么非要制造工具、改造世界、建立新的主客体关系才能满足需求?因为人的需求是开放的,永不满足的。 人有某种需求要以意识到自身的匮乏为前提。,黑猩猩的意识水平究竟如何?,观察和实验表明,动物并非没有意识,所谓“动物无意识”只是人类唯我独尊的偏见。 但是,动物基本上只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自己看见听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本身。所以,动物的匮乏基本上只是物质和性的匮乏。,而人不一样,人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因为意识相对于物质世界是空虚无力的,因为意识既反映着万物又不是它所反映的任何实在的东西,所以当我站在我的意识的角度上看问题时,我才发现我所缺乏的不仅是食物和配偶,而是整个世界。 对自己意识的意识使人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把人确证为一个有自己目标和意志的主体。,请问老师,用自我意识说明实践的产生,是不是唯心主义? 注意:这里并没有谈世界的本原问题,只是说从动物的同样是客观物质性的生存活动进化到人的实践活动,意识是怎样作为中介环节起作用的。,既然人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意识,那么就可以有意识地对感性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分类、抽象,以理性的、普遍化的方式把握世界,以语言和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抓住世界的本质规律。,为什么只有人能够实现对自己意识的意识呢?这个原因必须是一种客观的,但又并不自觉的活动,这就是,古猿下树,艰难求生,只有在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选择的时候,它才能意识到是自己的意识在进行选择,自我意识才得以产生。,人类首先形成的是社会群体整体的自我意识。随着人的实践能力发展提高,个人才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在相对自主的社会交往中,我发现自己和别人既相同又不同,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那么,我是谁?我应该是怎样的人?我怎么在依赖别人的时候还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个人的实践能力越强,这些问题就显得越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人才能形成更具体的个体自我意识。,人的存在:实践和自我意识的双层结构,外显层次:实践。为自我意识提供客观内容、材料。内隐层次:自我意识。通过自我反思为实践活动确定意义,确定价值评价标准。 由此看出,人和动物根本区别在于:(1)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主体性。(2)通过抽象符号,以有限方式把握无限世界。,马克思没有较多强调自我意识,是因为他以前的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过分强调了自我意识,所以他要作反方向的强调。而这一点,长期被教条化地理解了。,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恢复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有了更多重视和肯定。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实践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其内部矛盾是怎样展开的?如何评价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应当怎样检验真理?,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征,客观性相互性 网络性 总体性,普遍性 (微观) (中介) (宏观)条件性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两个事物能否联系,取决于特定的条件。有的条件已知,有的未知,已知的是对人有现实意义的,由此产生的联系是具体的,可把握的。对未知的条件,也应假定其存在,为认识的发展保留空间。它一旦被认识,原来的抽象联系就可以向具体联系转化。,蝴蝶效应,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联系和运动,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在运动中联系。联系本身就是运动,因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必然对事物的存在造成某种改变。运动本身就是联系,事物在运动中自己和自己相联系。绝对不变的A=A空无内容,而运动中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这样的自我联系才有意义。事物与自身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质变。但是,发展并不一定都是质变。“发展”不等于“发展的实质”,后者是说,发展要得以成立,事物内部必须存在质变。但是,事物微观要素、部分的质变不等于整体的质变。,“发展”的判断标准,我们以什么来判断前进和上升?对自然界而言,根据的是自然史的总趋势。自然界演化的总趋势是结构复杂化,自组织性增强。所谓自组织性,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条件下,以自身条件获得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核素进化 化学进化 生物进化,“发展”的判断标准,对于社会而言,一方面,它有和自然界相通的趋势,即结构复杂化,自组织性增强。,古代社会:规模小,功能不分化,功能简单粗陋,不善应变。现代社会: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高度分化、精细,适应力强。,社会自组织性发展的实质,是随着人实践能力的增强,人与人关系相协调的同时人的需要得到更大满足,自由个性得以发展。因为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本能,社会必须满足人的需要,能更好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才是更有生命力、自组织性更强的社会。,“社会发展”的判断标准,人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生产力)的增强。 这一因素导致的宏观结果:社会自组织性增强; 导致的微观结果:个人自由的增加。,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和动力。联系:两个事物不同一对立;联系:对方参与自身存在统一。发展:自己和自己对立统一。正因为有内在矛盾,所以事物不能满足于静止状态,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寻求矛盾的新的解决方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2)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矛盾:主要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因为人有意识的活动而使对立面之间具有对抗性。非对抗性矛盾:大和小,冷和热,塞翁失马,爱情和爱情破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无斗争性就无同一性,纯同一的A=A无内容无意义。无同一性就无斗争性,有同一性才能斗争得起来。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作用,事物存在的前提,事物保持相对确定的质的规定性的前提。吸收对方有益因素,克服自身片面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促进双方力量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促成质变。,对“斗争哲学”的反思,我们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很多失误,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多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斗争的对抗性。其实,既然斗争性是绝对的,那么我们就更应该有意重视对立面的统一、和谐。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表现有: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共性做事方法规则矛盾特殊性个性具体现实,矛盾结构的非均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人成长中的根本矛盾人与客观世界的矛盾青春期的主要矛盾独立自主愿望和自主能力的矛盾青春期的次要矛盾自己和父母的矛盾,自己和老师的矛盾,人与客观世界的矛盾中,哪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独立自主愿望和独立自主能力呢?,我个人认为,我们不一定每次都要硬性区分主次要矛盾和主次要方面,这种方式固然可以使我们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但也可能使我们犯错误。因为一件事情一旦被判定为“次要的”,我们就会对它有意加以忽视,而它的作用、 影响并不一定都被我们掌握清楚了。,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注意!,度经常没有明确的标志,所以应当破除二元对立思维,使我们的思维保持足够的复杂性。,量变和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注意:这种中断往往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质量互变规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部分质变,在改革开放中,许多探索性的实践都需要经过试点,先搞局部试验,试验成功了再全面推广。这些试点和试验都是部分质变的表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特别是三大战役,就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表现。,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质变中量的扩张,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肯定即“是”。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肯定即否定,肯定A即否定“非A”,事物总是要通过他者来确定自身,尤其是通过对立面来确定自身的本质。,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为什么是自否定?,事物运动、发展是否定过去的自身。缘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事物发展的条件,讨论:过分强调内因是否片面?,唐山大地震,内因事物不能摆脱自己内部矛盾导致的结果才有必然性外因无以说明两个事物为什么必然发生关系外因的否定具有偶然性,故不是辩证法所关心的所以,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他否定也应视为自否定,事物的变化、发展统一于自身的活动,即使受动也要通过自身的活动表现出来。两个事物统一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任何否定都是部分否定,(1)人性都是善的。(2)人性都是恶的。 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全盘否定吗?,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经过一次否定,往往会产生和原来相反的新的片面性,因此需要再次否定。经过一次否定之后,前后两个状态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才能较完整的显现出来,这样经过再次否定才能实现对立面的统一,更好的吸收双方的积极面,避免其消极面。,唯物辩证法:既是规律又是方法,客观辩证法:事物客观的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对客观规律的理论揭示,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偶然性:事物既可以这样存在,也可以那样存在的不确定的性质。必然性: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这样存在,不能那样存在的确定的性质。,注意!,现象上的重复出现并不是真正的必然性。必然性必须是规律性,必须出自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发展动力。,偶然的事情是否毫无规律?,这就说明,以人的认识为中介,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互转化的,偶然性向必然性转化,有原因皆有必然个别偶然可以汇总为总体必然,必然性向偶然性转化,必然性以偶然性为外在表现绝对必然性在逻辑上不可证明,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归纳与演绎,归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演绎:从一般原理中推导出个别结论,归纳,优点:论据可靠,来自具体事实缺点:归纳不完全,不能抓住本质,演绎,优点:结论可靠,推理严格缺点:前提不一定可靠,分析与综合,分析:把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追求精确性,但是可能导致思维的静态性、孤立性。综合:在把整体分为各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法。力求揭示动态性、具体性、辩证性。,抽象与具体,感性具体 理性抽象 理性具体 分析 综合,形而上学擅长做前一步工作,其基础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 (1)同一律: A是A (2)矛盾律:A 不是非A (3)排中律:A 和非A必有一真一假,形式逻辑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清晰性、可传达性,是思维在形式上的要求,撇开了内容。但是,形式力图规定内容,内容却往往超出形式的规定。辩证法是关于内容的逻辑,通过揭示具体联系和运动使理性抽象上升为理性具体。辩证法不是不重视形式,而是把形式内容化,不把形式看作不变的,而是看作在矛盾中变化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历史:现实的、实在的、具体的过程,逻辑的客观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