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ppt_第1页
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ppt_第2页
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ppt_第3页
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ppt_第4页
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3 1 第二章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 民生细节成为中国政府执政重点 2011 3 2 第一节大同主义的福利思想一 基本含义二 大同思想演变轨迹三 大同主义的福利思想 2011 3 3 一 概述 一 基本含义1 谓天地万物融合为一2 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与 小康 相对3 指国家统一4 大体相同 二 学界分歧 颂论形躯 合符大同 大同而无己 庄子 在宥 今日天下大同 须为百代典式 颜氏家训 秋操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 虽颇异言 然大同 自相晓知也 汉书 西域传上 大宛国 2011 3 4 1 周桂钿 古代三种大同思想 庄子的宇宙间最广大的统一性 礼记 礼运 的大同社会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论 统一即同一 可以用 大同 思想来概括2 行月 在先秦思想中所反映出来的大同思想 主要是以孔 墨为代表和以老 庄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思想体系3 郭洪纪 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托 内涵上经历了从儒家人文精神到封建政治文化和封建伦理系统的蜕变 在外延上也经历了从追求 天下为公 的理想到主张 克己复礼 追求 内圣外王 的理想的变化 2011 3 5 4吴雁南 晚期儒家的大同理想视作为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第一次乌托邦思潮的总结和高峰 礼记 礼运 大同篇 实际是杂家的思想 涵盖了儒 墨 道 杂诸家的空想社会理想二 大同思想的演变轨迹 一 古代1 先秦时期 1 礼记 礼运 中的大同与小康 2011 3 6 2 墨家 有力者疾以助人 有财者勉以分人 3 道家 小国寡民2 东汉 1 经学家何休发展了 三世说 建立了儒家公羊派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思想 即 衰乱 升平 太平 2 太平道和 天师道 即五斗米教 教主张鲁 万年太平 的理想3 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的桃花源 2011 3 7 二 近代1 康有为 大同书 去苦求乐 具有了人道主义色彩 1 思想来源儒家的 三世说 历史进化论 礼记 礼运 中的 小康 大同 佛家的慈悲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 2011 3 8 2 大同书 的内容一是入世界观众苦 六苦 人生之苦 天灾之苦八 人道之苦五 人治之苦五 人情之苦八 人所尊尚之苦五二是救苦实现大同 方法是破除九界 即去国界合大地 去级界平民族 去种界同人类 去形界保独立 去家界为天民 去产界公生业 去乱界治太平 去类界爱众生 去苦界至极乐理想的社会 太平世 至平 至公 至仁 尽善尽美的世界 2011 3 9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 废除私有财产 实行财产公有 农工商 实行工资制 消灭阶级 人人平等 没有家庭 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女性成为世界公民是大同的第一个目的 是实现大同的出发点 3 大同世界的福利观从 人道论 到 批判论 将传统的儒家 仁 与西方的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仁道主义 抨击中国传统宗族福利模式的狭隘性 仁爱 不够广博 自亲其亲 2011 3 10 大同世界的福利模式 人人平等 贫富均等 去国 去种 去家 去产 以完全自由自主的个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将生育 教养 老病 死丧等作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即 公养 公教 公恤 评价 反映了先进人士和民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 将古代的大同与现代文明糅合在一起 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他所设计的福利制度具有空想的色彩 为后世人设计和改造中国的福利制度提供了思想资料 但也存在着实现路径的空想性以及福利等级性 惩罚性的缺陷 凡入恤贫院者 须做苦工凡入恤贫院者 皆别具衣服以耻之 2011 3 11 2 孙中山 1 民生概念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人民的生计 辞海广义 凡是同民生有关的 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 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 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等等 2011 3 12 1 含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 即是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解决人民的穿衣 吃饭和其他生活需要 民生就是政治的核心 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 一切社会活动中的原动力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又名共产主义 即是大同主义 孙中山选集 2 思想渊源 2011 3 13 西方各种流派的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大同思想的影响亨利 乔治的单税理论 3 发展阶段1921之前 天下一家 世界大同 最后几年 大同概念主要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与民生主义相一致将大同世界与民权 平等画上等号 即与民权主义联系起来 天下为公 就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 2011 3 14 4 康孙大同思想的区别研究如何逐步使其三民主义实现 以达大同之世 作了具体的探讨 提出了实际方案 认真地寻找通向大同之路 5 福利思想清除恩赐思想 明晰国家责任主张法制化在内容和对象上 救济工农 消灭贫富阶级 安老怀少 义务教育和养老金制度 实现模式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 2011 3 15 最终建立一个 四海之内 无一夫不获其所 的大同社会 三 共产党人的大同理想1 第一次把大同思想由空想变为现实2 毛泽东 1 早年大同思想的熏陶 新村 计划奠定了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及为之奋斗的感情基础和价值取向 2 成为共产主义后 2011 3 16 1939年 抗日军政大学报告1949年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分阶段才能完成的理想 不是一国的大同 而是世界性的建国后定性 共产主义与大同世界的相似性使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带有极大的空想成分 大同 思想中空想因素的影响人民公社是个主观设计 不是古人理想模式的简单复归 2011 3 17 在追求社会平等的同时 对一切不平等的现实表现出难以容忍和必欲取缔的态度2 邓小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 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大同思想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找到了实现 共同富裕 达到大同之境的正确途径 共同富裕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众的普遍 均平 心态 又超越了传统的大同思想 2011 3 18 3 当代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三个层面 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生存状态 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生计来源 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生活质量 1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 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011 3 19 三 大同主义的福利思想1 一种不断继承与超越的理念 是中国本土的理想化思想 激励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2 大同主义的福利观不仅仅物质方面的 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幸福3 大同情结激励着人们建设福利社会4 大同社会福利的终极设计 既实在 入世又模糊笼统5 容易导致空想化和理想化的福利制度设计 2011 3 20 第二节均平主义的福利思想 一 均平概念二 均平思想与平均主义 2011 3 21 一 均平概念 一 上古汉语一种公正的社会秩序 平 太平 平均 均平1 程序上的公正无私2 结果平等 二 佛教无差别 indifference 赫赫师尹 不平谓何 诗经小雅 印度佛教文化 事实判断的无差别 无价值判断处世态度 价值取向 神学平等 2011 3 22 二 均平思想与平均主义1 在个体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反对贫富悬殊 要求缓和贫富对立的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念2 平均主义 也称绝对平均主义 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 要求平均享有社会性的一切财富特点平均主义的目的是保障合符资格者拥有相等的分配结果 此要求假设只要符合这个分配结果就是好的 不符合便是不好的 诸子均分制 平均主义都那么可怕么 2011 3 23 三 不同阶层和时期的均平思想 一 地主阶级思想家 政治家的均平思想1 维护统治秩序 缓和贫富矛盾 要求改善贫民生活 抑制富豪的政治主张 例 论语 季氏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朱熹 均 谓各得其分 安 谓上下相安 2011 3 24 均无贫 并非提倡绝对平均主义 相对的平均比较 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优士丁尼 法学总论 2 均 平 的议论 既有政治内涵 即指施政公平齐一 也有经济内涵 即指 分田制禄 或赋税徭役征调的相对平均 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具体表现3 汉唐以后 士大夫和执政者在关注施政 均平 时 多是以经济问题即如何使土地占有和赋役负担相对 均平 为焦点的 即 调均贫富 和 斟酌贫富 并提出具体建议或措施 2011 3 25 例 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 杖六十 唐律疏议户婚律 二 农民的均平思想1 按资产均分赋役的思想 是一种相对平均主义 是一种反对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夺 要求改变地位 取得生活温饱的朴素的平等思想2 宋朝以后 天朝田亩制度 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均 均平 凡差科 先富强 后贫弱 先多丁 后少丁 2011 3 26 三 资产阶级革命者的相对均富思想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均富 四 建国后 身份等级下的平均主义1 一大二公 公有制2 身份相同者分配结果均等3 原因 1 历史传统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经济因素 供给制脱胎而来 3 意识形态 2011 3 27 五 均平主义的福利思想1 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文化因子2 适当调节贫富差距 相对平均 缓和矛盾3 不是经济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 而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 带有机会平等的意思4 是在承认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均平 是在一种等级秩序上的公正和公平 2011 3 28 思考题1 均平 公平的含义2 大同思想与乌托邦的比较复习题1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来源及其福利设计2 平均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建国后平均主义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2011 3 29 参考文献1 刘明华 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 1 2 陈建华 等 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 求实 2000 1 3 康有为 大同书 华夏出版社 20024 吴义雄 孙中山与近代大同学说的终结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5 汪志强 大同 思想对毛泽东关于党的最高纲领的影响 攀登 2003 1 2011 3 30 6 孙万智 中西空想社会主义之比较 理论探讨 2000 6 7 王松涛 小康社会 邓小平对传统大同思想的超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 8 米祖旭 论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 重庆大学学报 2001 3 9 曾宪玉 等 关于平均主义与社会公正的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 10 李振宏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学术月刊 2006 2 11 超越平均与效率的 均平 主义 2011 3 31 大同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 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 恶其不出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吃饭不要钱 2011 3 32 小康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 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一笃父子 一睦兄弟 一和夫妇 一设制度 一立田里 一贤勇知 一功为己 古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禹 汤 文武 成王 周公 由此起选也 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 以著其义 以考其信 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 是为小康 2011 3 33 研究者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划分成五种类型 一 依托远古 向往原始社会 勾画出大同社会的美妙蓝图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