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doc_第1页
诗词知识.doc_第2页
诗词知识.doc_第3页
诗词知识.doc_第4页
诗词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知识GTL/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唐代是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期,唐代初期,边疆战争频繁,一些怀有建功立业抱负的士人纷纷到边塞参军,并以边防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到盛唐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边塞诗的内容复杂多变,有借边疆壮丽雄奇景象表现诗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有抒发慷慨御侮的爱国思想的;有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之情的;有诅咒不义战争的。体裁上以五言、七言古诗和绝句为主。风格有的气势奔放,有的激昂慷慨,有的幽怨缠绵。代表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等。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长调“长调”是词的一种体式,指篇幅较长的词。习惯上把篇幅在九十一字以上的词称为长调。 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的四位杰出文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四杰” 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歌创作,也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与前人相比,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代表作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 在狱咏蝉等。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汉代刘向把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后王逸作楚辞章句增入己作九思。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是楚辞的突出特征。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词词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是诗歌的一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词是配合乐曲歌唱的文学体裁,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体裁。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五代,盛行于宋代。 词的特点在于它的句式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大概的情况基本如此。 词牌词牌是填词所用的曲调名称。最初的词,配合音乐歌唱,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腔调,或者按词制调,或者依调填词。曲调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但到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和音韵结构的定式,形成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不同的各种格式,不再起标志乐调的作用。词牌各不相同,每个词牌都要求一首词要“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一般必须按谱下字,不能随意改变。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词牌的得名,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沿用唐代教坊曲名,如菩萨蛮、天仙子等;二是来自民间曲子,如竹枝、孤雁儿等;三是取自诗词名句,如醉春风、忆秦娥等;还有的词牌为词人或乐工所制。钦定词谱载词牌826个,加上别体,共2306个。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律诗中的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为“出句”,下句称”对句”。对仗的一般规律是词性相同,平仄对立,出句与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中间二联必须对仗, 绝句对于对仗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可对可不对的。对仗方式大致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颜色名词、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对仗非常工整。“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借对”是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流水对”是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流水对,但它一般用在最后一联。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或诗三百。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可划分为风 、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诸侯国)的地方音乐,称为国风,它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来的歌谣,共160篇。“雅”是周王室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平铺直叙,开门见山。例如豳风七月就是赋体,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出了农夫一年生活的辛劳。“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如魏风硕鼠就是比体,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寄寓了极大的讽刺。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兴”就是起兴,先说其他的事物,借其他的事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如周南关雎就是兴体,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再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例如秦风蒹葭第一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赋、比、兴手法运用得非常圆熟,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歌行体“歌行体”是古代诗体的一种,有“长歌行”和“短歌行”。它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的真正形成是在唐代。唐代初期,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很多标题和歌辞流传了下来,有许多诗人都模仿创作。有的沿用旧的乐府标题,所写的内容大多与标题相合;有的不再沿用旧题,而是根据诗篇所反映的现实内容另立新题。有些新题,还带有旧乐府标题的“歌”、“曲”、“行”、“吟”、“怨”、“引”等字面,也有些新题,没有这些字面。这些诗,篇幅较长,保留了古乐府诗的叙事特点,内容充实生动,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不拘平仄,可以换韵,句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也有的杂以三、五、九言的句子。很明显,它属于古体诗范围。于是人们便把这些古诗演化出来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诗称之为歌行体。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哀江头和兵车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等,都是歌行体的名篇。古诗古诗,又称古体诗、古风,它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在唐人看來,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古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较近体诗自由。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诗作较多,五言古诗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言古诗可能在汉代也出现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古诗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到了唐代,七言古诗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言古诗为长句。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指以宋代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宋词创作一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作品感情豪爽开朗,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虽然苏轼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也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他的名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宋朝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辛派词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