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系民生著华章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对黄恩彤晚年写农作物的四首词做了解读分析,指出这一组词具有选材独特、描摹生动、用词精确、寓情于景等艺术特点,表现了作者情系桑梓、关注民生的思想情怀,单就题材而论,亦可称为古典诗词中少见的一束奇葩。 关键词:黄恩彤农事词关注民生 光绪十三年版宁阳县志艺文收录有黄恩彤晚年致仕归养后关于农事的四首词作。 黄恩彤(18011883)原名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山东省宁阳县蒋集添福庄人。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累官至广东巡抚。为晚晴著名官吏和学者。学养深厚,著述甚丰,有文集及杂著二百余卷。 在这几首词作中,作者满怀欣喜地描写了清代传入宁阳的四种农作物花生、甘薯、生姜以及杞柳,表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单就题材而论,亦可称为古典诗词中少见的一束奇葩。但因作者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已有研究的内容也多为其处理洋务之得失,这一组词作尚未引起重视。本文试对这几首词作初步解读,并借以略窥其思想情怀。 一、词作内容及艺术特点 其一、沁园春落花生,词云: 试种花生,地拣松沙,兼带坟垆。渐鳞鳞翠甲,朝开暮合;棉棉碧蔓,斜界平铺。浅可藏蛇,深难没鹤,帀野轮囷入望殊。须芟草,趁昨宵好雨,鸭觜频锄。莫愁结果全无,偏暗里生根得气腴。看黄倾金朵,飘零委露;白凝玉颗,络索联珠。胚孕土香,蒂连藤细,却似琅玕满腹储。霜寒也,好殷勤筛取,铁网仍疏。 落花生即花生,俗称长生果,宁阳习用其简称“长果”。原产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明末清初内地间有种植。清嘉庆初年,宁阳齐家庄人、监生齐镇清引种至当地,至咸丰初已“连阡接陌”,成为宁阳主要农作物之一。2 此词上阕,写花生的种植和管理。因花生在宁阳引进较晚,属于“试种”阶段,因而作者对其栽培技术颇为着意,描写起来不吝笔墨。落笔先写花生的种植条件:适宜于“松沙”土质,也可于“坟垆”间种植;然后描述了其在地上生长的过程:“渐鳞鳞翠甲,朝开暮合;棉棉碧蔓,斜界平铺。浅可藏蛇,深难没鹤,帀野轮囷入望殊”;穿插叙述了农人的田间管理:“须芟草,趁昨宵好雨,鸭觜频锄”。“鸭觜”,即鸭嘴锄,锄草工具。言雨后杂草易生,须及时芟除。 词的下阕写花生与当地传统农作物地上植株结果的不同,是“暗里生根得气腴”,结果于地下。当地面植株“黄倾金朵,飘零委露”之时,地下正“白凝玉颗,络索联珠。胚孕土香,蒂连藤细,却似琅玕满腹储”,已经果实累累了。待霜寒之后,就可以“殷勤筛取”,收获成果了。但花生果实因生于地下土中,要应收尽收、全无遗漏很难,故云“铁网仍疏”。 全词重在描述花生的栽培生长过程,这显然与当时花生在宁阳尚属新生事物有关。词的主旨在于让人们了解花生、推广花生。故其主要笔墨用于叙述和描写,而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之情,则渗透于字里行间。用词精准,描摹生动,而又相对通俗易懂。 其二、水调歌头甘薯,词云: 甘薯实番薯,野叟尽垂涎。新蒸脱釜醰醰,香味妙能兼。初自南洋吕宋,洊至瓯闽吴越,广莳到东山。青编元扈纪,十二胜喧传。破黄垆,抽碧颖,剧芳鲜。附根磊砢,还如圭璧种蓝田。漫道芋魁斗大,误认蹲鸱肥羜,玉糁记坡仙。无蜂能酿蜜,萍实许分甜。 甘薯原称番薯,宁阳俗称芋头、地瓜。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哥伦布发现后带回西班牙,由西班牙水手传至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徐光启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称其有“十二胜”。明朝后期在全国多处引种。清乾隆十七年(1752)曾诏令大力推广种植,山东成为主产地之一。宁阳在咸丰初年已“到处有之”。当时人口剧增,甘薯成为人们的主粮之一,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最成功的舶来品”。词的上阕写了甘薯的特点并叙述传入中国的历史。才出锅的甘薯,“香味妙能兼”,令“野叟尽垂涎”。这种作物最初从“南洋吕宋”传来,逐渐扩展到福建、广东、江南一带,清代时山东已大量种植。栽培技术被载于明朝晚期元扈先生(徐光启字元扈)的大作农政全书里,其中“十二胜”之说已广为人知。 词的下阕写甘薯生长过程与人们丰收时的喜悦。“破黄垆”,写甘薯苗从温床中破土而出;“抽碧颖”,写甘薯在田间铺开藤蔓迅速生长;“剧芳鲜”是写其地上植株茂盛之状;“附根磊砢,还如圭璧种蓝田”,写其地下块茎迅速成长。“芋魁”:宁阳人误称甘薯为“芋头”(芋头是另一种作物),并把收获的最大地瓜称作“芋魁”。作者指出这种叫法不对,就像误认为蹲着的鸱鸟是羊羔一样。“坡仙”,即苏轼,号东坡。苏轼在惠州时作有“过子(朝云)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一诗,其中所说“玉糁羹”,黄氏认为“似即以番薯为之”(作者原注),并不正确(因为宋代时甘薯还没有传到东南亚,更没有传入海南岛,且苏轼已明言玉糁羹以山芋做成)。这里作者固然是在辨证甘薯的名称,而其主旨则在于写甘薯丰收的喜悦。甘薯长得像斗一样大,农人兴奋之状不难想见,作者亦格外欣喜,故有此作。结句“无蜂能酿蜜,萍实许分甜”,盛赞甘薯之“甘”,犹如“蜂蜜”,又可比“萍实”。“萍实”,语出汉刘向说苑辨物:“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於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后遂以“萍实”称甘美的水果。作者以萍实与甘薯作比,足见其对甘薯的珍爱。 全词侧重叙述甘薯的栽培、生长及丰收的喜悦,对甘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因为用了一些典故,不如落花生一词通俗易解。 其三,水调歌头姜,词云: 此地乏姜产,捆运待江南。宣尼不撤,当年谁致杏坛边?惟有文林博物,善读鲁论章句,预卜地能迁。逾淮殊橘化,学种渐连阡。护苍篱,排翠剑,孕黄团。风暄露润,辘轳不放碧畦干。遮莫柔尖红晕,酷似匀妆才罢,微露指纤纤。老来滋味辣,怕惹万人嫌。 姜,也称“生姜”,本为山东原产,后盛于江南,山东反赖江南贩运。清道光中,宁阳齐家庄人、监生齐沐清试种成功,宁阳东部蒋集一带遂成重要产地,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且大量外销。 词的上阕写姜的引种过程。姜当地不产,久赖江南。但论语里早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宣尼”,即孔子,杏坛为其讲学之所。那么当年是谁把姜送到杏坛边上去的?博学善思的文林郎齐沐清先生(齐沐清字乐亭,赠文林郎)由此想到姜应该是鲁地的原产,本地应能种植,于是在家园试种,获得成功后,很快普及于乡里。此处借写姜的引种过程,褒扬了齐沐清的引种之功。 词的下阕描写姜的生长及管理、收获。“护苍篱”:姜性喜阴,不耐高温和强光,初苗期须置影草以遮阴;“排翠剑”,写姜苗茁壮生长;“孕黄团”,写姜的根茎正在发育。这时需要大量水分,应经常浇水,“辘轳不放碧畦干”。接着写“柔尖红晕”的嫩姜,以美少女的纤纤玉指作比,足见作者的喜爱之情。而“老来滋味辣,怕惹万人嫌”,则以幽默笔触,写出生姜的普遍应用,不可或缺,亦不宜多食。 全词上阕侧重叙述,下阕重在描写,使人读后可基本了解有关姜的知识。语言通俗活泼,读来轻松愉快。 其四,沁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股份商业银行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报告
- 年终工作总结自我评价
- 消防安全月培训教学课件
- 项目管理全流程课件
- 矿山合作协议及承包权转让与执行监管协议
- 离婚法律协议变更与子女抚养权调整执行顾问合同
- 家庭关系调整与财产分配分居协议示范
- 离婚协议补充协议范本:家庭财产分割补充条款
- 离婚房产分割及婚后财产增值补偿协议书
- 砂石料运输合同范本:绿色环保物流合作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两轮组合仪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4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学习课件
- 耕地保护培训课件
- MES追溯管理制度
- 质量专项改善管理制度
- T/CHES 79-2022大中型输水渠道工程维修养护规程
- 人工智能智慧体育课件教学
- GA/T 2187-2024法庭科学整体分离痕迹检验规范
- 盗窃谅解赔偿协议书范本
- GB 45549-2025石墨和萤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024年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