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2 祭十二郎文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 ,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 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苏轼评价其“ ”。其传世的作品集有 。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2创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3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_”通“_”,_)(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_”通“_”,_)(3)敛不凭其棺(“_”通“_”,_)4体会下列加线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名词活用(1)东亦客也(名词作动词)_(2)吾书与汝曰(名词作动词)_(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_(4)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_(5)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_动词活用(6)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词作名词)_(7)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_(8)长吾女与汝女(动词的使动用法)_(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动词的使动用法)_(10)将成家而致汝(动词的使动用法)_(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动词的使动用法)_形容词活用(12)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作名词)_(1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形容词作名词)_(14)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_(15)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形容词作动词)_5写出加线词语的古今异义。(1)吾去汴州古义: 今义:(2)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 今义:(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 今义:(4)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古义: 今义:(5)志气日益微古义: 今义:1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文起八代之衰 昌黎先生集3(1)羞 馐 美味食物(2)世 逝 死去,离开人世(3)敛 殓 给死人穿衣入棺4(1)在东边居住;客居(2)写信(3)继承的事业(4)向西(5)一天天地(6)祭品(7)视力(8)使长大,养育(9)使夭折(10)使来(11)使殒命(12)诚意(13)尽头(14)保全(15)变得衰弱;变得微弱5(1)离开;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2)成家立业;(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3)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多少(用于反问)。(4)即使这样;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5)精气神;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1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2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3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4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角度或侧面描述了叔侄间的交往与相处情状?(1)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写起,然后交代了十二郎的有关情况。 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他与十二郎孤苦伶仃,相濡以沫,以维系韩氏一门的延续与发展,责任何其重,其情何其悲,其状又是何其哀。(2)详写韩愈与十二郎之间成年后的三次相聚与别离,其中三次别离又有不同的描述和感受。十多年间,叔侄间仅有三次相聚,以第三次聚首一年为最长,另外两次相聚的时间都很短暂。作者的怨尤之情凄婉动人,悔疚之语随心而发。(3)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书信中的话,抒写了十二郎之死出乎自己意料的诧异和难以置信之情。“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敢相信而不得不信,除了两鬓平添几缕白发以外,也只能喟叹命运,感慨人生的冷酷无情了。这样,三个层次依次铺写开来,写出了叔侄之间的悠悠深情,如杜鹃啼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作者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诵读第五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1)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出作者对十二郎忆念之深。(2)第五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四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接连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归取其孥(n)形单影只(zh)不省(xn)所怙(h)B衔哀致诚(xin)万乘之公相(shn)丞相薨(hn)C其余奴婢(b)冀其成立(j)兄殁南方(m)D令守汝丧(sn)长吾女(zhn)辍汝而就(chu)2对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家业C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吊唁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3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其然乎?其不然乎?呜呼!其信然邪?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A BC D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沛公安在 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6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无涯之戚抱着无边的痛恨B冀其成立希望他们成长立业C妄称以应之信口胡诌来应付他D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7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句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8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9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1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20字以内。文忌平淡,所以叙述总要讲究妙趣横生,波澜起伏。古人有“韩潮欧澜”的说法,正说明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是极讲究笔法的。前人说到韩愈,有“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的仿例它打乱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造成了时序的错位而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波澜,从而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感受。韩愈不愧为写文章的高手,他恣肆的文笔总要显示出他的独特性,一旦他寻找到的结构既符合行文需要又能合乎自然的律动与人们心中的节奏,便会在双方的审美心理上产生共鸣效应。这种结构有时更带隐蔽性,它甚至不必经过逻辑的过滤而直观地为人所接受,同样可以达到移人情性的效果。清代林云铭读韩愈的师说后,其感受是这样的:“其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的事业C敛不凭其棺凭:凭借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2下列句中画线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其传之非其真邪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非常强烈。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选文第二段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之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4翻译下列句子。(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注】子瞻:苏轼,字子瞻。苏辙:苏轼的弟弟。四年:这里疑有误,应为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涕:眼泪B少与辙皆师先君师:学习C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及:超过D平生笃于孝友笃:忠实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被病,卒于毗陵得复见将军于此B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窃为大王不取也C至其遇事所为诗其孰能讥之乎D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以其无礼于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墓志铭从苏轼之死起笔,突出苏轼死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落笔便见高潮。B苏辙在追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关门读书、挥洒文墨时,用大河奔流与文章气势相对比,突出表现苏轼文风为之一变。C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D文中所述“吾昔有见于中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早年思想里已掺和老庄之道,这些思想对他后来虽历尽坎坷而仍能乐观旷达奠定了基础。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2)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D项,“丧”(sn)。2C【解析】吊:抚慰。3B4C【解析】A项,羞馐;B项,世逝;D项,敛殓。5D【解析】D项,定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6A【解析】抱无涯之戚忍受无穷的忧伤,抱:忍受;戚:忧伤。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揣摩分析即可。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应该是“长为少祭”。9D【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10BE【解析】B项,“独”与“孤”应互换,E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11韩愈的文章追求波澜起伏的独特美。【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其大意;然后给语段内容划分层次;最后概括出重要信息形成关键词。在这里可利用分层法迅速筛选出文段的主要信息,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一)1C【解析】凭:临。2D【解析】D项,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3D【解析】作者只是以此表明自己悲痛之极,并非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4(1)也就是所说的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2)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灵魂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解析】第(1)题得分点为“理”“推”“寿”,第(2)题得分点为“形相依”“梦相接”。(二)1C【解析】及:达到。2A3B【解析】“用大河奔流与文章气势相对比”错。原文有“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之句,是比喻苏轼的文风之变,意思是其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4(1)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宇宙事物的真相,融合孔、老,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2)三本书写成后,他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参考译文】我的哥哥子瞻,被贬官到海南。元符四年春日正月,徽宗即位,施恩之广,波及鸟兽。夏日六月,他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船到江淮一带。秋日七月,他得了病,在毗陵去世。吴越一带的老百姓,一起在街上痛哭,士大夫们都在家中哀悼。噩耗传遍四方,不论贤愚都叹息落泪。太学生几百人,相邀到慧林寺向和尚施饭。唉!这颗文坛巨星坠落了,后辈还能景仰谁?他刚生病时,就写信嘱咐我:“死后,把我埋在嵩山脚下,你给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货车检车员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宴会定制服务师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竖井钻机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石膏煅烧熟化工艺改进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露天采矿单斗铲司机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4新版2025秋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第3单元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一)
- 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语文
- 印刷机械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银行总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账户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脚手架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下半年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社会公开招聘22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度企事业单位办公家具采购合同
- 2025福建厦门市公安局同安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巴彦淖尔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模拟试题(及答案)
- GB/T 5463.3-2025非金属矿产品词汇第3部分:石膏
- 2025至2030中国漂白粉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农药包装废弃物培训课件
- 无人机检测与维护课件
- 2025-2030海水淡化工程成本构成与降本路径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