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近几年来,全国卷没有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单独进行设题,对虚词的考查,落实到对整个文言文本的理解以及断句题、翻译题中。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对应学生用书p102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3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4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5.助词助词是指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1)结构助词:之、者、所。(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傲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改)【注】掾属:佐治的官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南阳宛人也也:_(2)卒业于太学于:_(3)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乃:_(4)人或讥焉焉:_(5)诚恐以财货污君以:_(6)是时阴就为府卿为:_(7)而求璧不可得而:_(8)若之何之:_(9)主簿以授晖以:_(10)晖顾召令史奉之之:_答案(1)助词,表判断(2)介词,在(3)副词,就(4)代词,他(5)介词,用,拿(6)动词,担任(7)连词,表转折,可是(8)代词,代指这件事(9)介词,把(10)代词,代指“璧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却。A项,均为连词,于是、就。C项,均为介词,因为。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答案B【参考译文】朱晖字文季,是南阳宛城人。起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都在长安学习,有旧交。等到光武帝即位后,探访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毕业于太学。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就送厚礼到阮况的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实在是怕用财物污辱了他。”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提拔朱晖,对他十分礼遇尊崇。正月初一,刘苍应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璧玉。这时阴就担任府卿,(自认为)高贵并且骄横,官吏傲慢而不守法。刘苍坐在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璧玉得不到,刘苍回头对佐治的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主簿手持璧玉,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却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玉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把璧玉给刘苍送去。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个义士,不要再向他要回璧玉了。”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你是个属官,你自认为和蔺相如相比怎么样?”皇上听说这件事称其勇敢,让朱晖担任卫士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节选自汉书张骞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其头为饮器以:_(2)月氏遁而怨匈奴而:_(3)无与共击之与:_(4)乃募能使者乃:_(5)汉何以得往使何:_(6)汉肯听我乎乎:_(7)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因:_(8)问欲何之之:_(9)而为匈奴所闭道所:_(10)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之:_(11)大宛以为然以:_(12)立其夫人为王为:_(13)既臣大夏而君之之:_答案(1)介词,用(2)连词,表递进(3)介词,和,跟(4)连词,于是,就(5)代词,什么(6)语气助词,吗(7)副词,趁机(8)动词,到(9)与“为”一起构成被动标志“为所”(10)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11)和后面“为”连用,认为(12)动词,做(13)代词,指代大夏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项,均为介词,给,替。A项,介词,凭借;介词,按照。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D项,代词,他(大月氏王)的;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答案C【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跑而且怨恨匈奴,但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王朝正想发动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这些话,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于是)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却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离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能用语言描述。”大宛认为可以,就送张骞他们离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注】肴馔:祭祀的酒食。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皇家猎场。蒐苗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吏虑其逃,絷之官廨之:_(2)语不逊,雍建笞之之:_(3)昨因圣体违和因:_(4)乃回宫未几乃:_(5)且古者蒐苗狝狩且:_(6)设使兽起于前于:_(7)谕以阅兵习武之意以:_(8)请移一藩镇抚其地其:_答案(1)代词,他们(2)代词,他,军吏(3)介词,因为(4)副词,才(5)连词,再说,况且(6)介词,在(7)介词,把(8)代词,那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岂能无万一之虑之二虫又何知D且两藩并建不出,火且尽解析B项,均为助词,表判断,是。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C项,助词,的;代词,这。D项,连词,表递进,况且;副词,将要。答案B【参考译文】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官广东高要知县。当时正有战事,总督(王国光)驻军高要县。军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之中。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祭祀的酒食送给民夫食用。军队索要榕树枝制作绳子来点炮,军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杨雍建鞭打了他。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奏疏推荐。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奏疏谏言:“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才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再说古时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各有规定的时间。如果野兽突然出现,马受惊狂奔,惊了您的车驾,怎么能不考虑万一的情况呢?”奏折呈入,皇上大怒,宣召杨雍建入朝觐见,告诉他自己狩猎是阅兵习武的用意。杨雍建奏报回答不失常态,皇上的怒气才消解。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共同镇守广东,杨雍建上奏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况且两藩王共同镇守,供应繁多。现在四川、贵州安定了,希望调移一位藩王镇守安抚那里,让广东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久就命令耿继茂调出广东镇守福建,这是杨雍建引发的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山东群盗任凤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天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患暑疾,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宜以言为事以:_(2)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则:_(3)俾人人得展其才其:_(4)尤端本澄源之要也之:_(5)且为国直陈为:_(6)乃命发湖广军前乃:_(7)以原品用以:_答案(1)介词,把(2)连词,那么(3)代词,自己的(4)结构助词,的(5)介词,为了(6)连词,于是,就(7)介词,按照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今天下所患某所,而母立于兹B实有大过人者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C乃按行山谷开饷道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却。A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名词,处所,地方。B项,代词,的地方;助词,起提顿作用,不译。C项,连词,于是,就;副词,却,竟,反而。答案D【参考译文】杨素蕴,字筠湄,是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直隶南部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把向皇帝进言作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人担忧的事,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的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就没有多余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惟讷上书说:“杨素蕴最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他刚直的性情及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下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他,派遣他到湖广前沿阵地。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的路程险峻狭隘,船和车都无法通过,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使船只通过,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康熙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书命州县开仓赈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康熙二十八年,发生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了他的官职。对应学生用书p105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这是作出判断和翻译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则更能提高阅读和解题的效率。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皆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摘自淮南子人间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本题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项,“何”都位于开头,虽然都是表示疑问,但根据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对应,可理解成“什么”,作疑问代词;后者据句意,可判断为疑问副词,怎么。B项,“也”都放句尾,但据句意理解,前者是疑问句,表疑问语气;后者是陈述句,表陈述语气。C项,“因”都是介词,根据句意可判断出都是“趁,趁着”的意思。D项,“乃”都是副词,第一句根据句意“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可判断为“于是”;后者据句意可理解成“才”。答案C【参考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你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陈国。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译文:_(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译文:_(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译文:_解析(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答案(1)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2)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参考译文】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来懋斋)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了空摆设。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干,而干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翻译下列各组句子。(注意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位置和翻译)(1)(2)(3)(4)解析(1)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2)第一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3)第一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4)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答案(1)而黄干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难道还有谁能去讥笑他吗?(3)何基就是向黄干拜师学习的。我(苏轼)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4)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请允许我拥立太子做赵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就是向黄干拜师学习的,而黄干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译文:_(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译文:_(3)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译文:_解析(1)“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2)“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起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3)“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指代“(被砍足)这件事”。答案(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石,捧着它去献给厉王。(2)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3)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石,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玉石,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拿着那块玉石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玉石,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玉石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玉石,果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节选自涑水纪闻,有删改)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译文:_(2)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译文:_解析(1)“之”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代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之”放在动词“见”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指“求见的大臣”;“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代词,此句中的“其”为代词,作主语,代指“他们”。(2)“以”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常见多用作介词,此句中作动词,译为“认为”。“于”为介词,译为“比”。答案(1)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立刻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也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参考译文】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雀,有几个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立刻召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说:“我认为这些平常的事情也比打鸟雀更紧急些。”宋太祖更加生气了,用长柄斧子的柄打在大臣嘴上,打掉两颗门牙,那人慢慢捡起牙齿揣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回答说:“我不能告陛下的状,可陛下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有史官记载它。”太祖高兴了,赏赐给大臣金帛抚慰他。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节选自晏子春秋)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译文:_(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译文:_(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译文:_解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1)句中的两个“以”处于对称位置,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来”,第二个“以”词性和意义与之完全相同;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均作“务”的宾语,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它的”,第二个“其”也应译为“它的”。(2)句中的两个“其”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第二个“其”仍为代词,译为“他们”;两个“为”处于对称位置,意义相同,第一个为动词,译为“建造”,第二个也应为动词,译为“建造”;两个“以”所处句子位置对称,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为了”,第二个“以”也应为连词,译为“为了”;两个“者”和两个“也”均处于对称的位置,第一个“者”和第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