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实验讲义.doc_第1页
水污染实验讲义.doc_第2页
水污染实验讲义.doc_第3页
水污染实验讲义.doc_第4页
水污染实验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一 废水SS和浊度的测定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课(验证性)实验名称: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悬浮物的基本概念。2、掌握重量法测定水中悬浮物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1. 仪器操作演示。2. 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方式与手段:讲课、讨论 媒介:实验教材、板书具体内容: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2、掌握重量法测定水中悬浮物的原理和方法。二、 实验原理 水质中悬浮物是指水样通过孔径为0.45m的滤膜(滤纸),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按重量分析要求,对通过水样前后的滤膜进行称量,算出一定量水样中颗粒物的质量,从而求出悬浮物的含量。三、 仪器和试剂 1、仪器:常用实验室仪器和以下仪器: a全玻璃微孔滤膜过滤器或玻璃漏斗; bCN-CA滤膜(孔径0.45m、直径60mm)或中速定量滤纸; c吸滤瓶、真空泵; d电子天平; e 干燥器。 2、试剂: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四、 操作步骤 1、采样:按采样要求采取具有代表性水样5001000mL(注意不能加入任何保护剂,以防破坏物质在固、液间的分配平衡。漂浮和浸没的不均匀固体物质不属于悬浮物质,应从水样中除去。) 2、滤膜(滤纸)准备:将微孔滤膜(滤纸)放于事先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烘干1小时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其质量。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质量差0.2mg。3、 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150mL全部通过上面称至恒重的滤膜(滤纸)过滤,再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之后,仔细取出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滤纸)放在原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103105烘干一小时后移入干燥器中,使冷却到室温,称其质量。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到两次称量的质量差0.4mg为止。五、 结果的表示 悬浮物含量C(mg/L)按下式计算: 式中:C水中悬浮物浓度,mg/L; A悬浮物+滤膜+称量瓶重量,g; B滤膜+称量瓶重量,g; V试样体积,mL。B浊度的测定 (光电式浊度仪)一、原理 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中含有泥土、粉砂、微细有机物、无机物、浮游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等悬浮物和胶体物都可使水样呈现浊度。水的浊度大小不仅和水中存在颗粒物含量有关,而且和其粒径大小、形状、颗粒表面对光散射特性有密 切关系。 二、测定 采用光电式浊度仪测定水样浊度。六、 注意事项 1、采集的水样应尽快分析测定。如需防置,应贮存在4冷藏箱中,但最长不得超过七天。2、滤膜上截留过多的悬浮物可能夹带过多的水分,除延长干燥时间外,还可能造成过滤困难,遇此情况,可酌情少取试样。滤膜上悬浮物过少,则会增大称量误差,影响测定精度,必要时,可增大试样体积,一般以510mm悬浮物做为量取试样体积的适用范围。参考书目: 高廷耀等.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彭党聪.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实验二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课时安排:4学时实验课(综合性)实验名称: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教学目的要求:(1) 加深对活性污泥性能,特别是污泥活性的理解。(2) 掌握几项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教学内容:1. 采用沉淀法测定活性污泥的SV值。2. 采用重量法测定活性污泥MLSS值。3. 通过计算得出活性污泥SVI值,评价活性污泥性能。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方式与手段:讲课、讨论 媒介:实验教材、板书具体内容: 1 实验目的(1) 加深对活性污泥性能,特别是污泥活性的理解。(2) 掌握几项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2 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的能力,显示出生物化学活性。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除用显微镜观察外,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经常要测定的。这些指标反映了污泥的活性,它们与剩余污泥排放量及处理效果等都有密切关系。3 实验设备与试剂(1) 水分快速测定仪1台(2) 真空过滤装置1套。(3) 秒表l块。(4) 分析天平1台。(5) 马弗炉1台。(6) 坩埚数个。(7) 定量滤纸数张。(8) 100mL量筒4个。(9) 500mL烧杯2个。(10) 玻璃棒2根。(11) 烘箱1台。4 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 污泥沉降比SV() 它是指曝气池中取混合均匀的泥水混合液100mL置于100mL量筒中,静置30min后,观察沉降的污泥占整个混合液的比例,记下结果(表6-1)。(2) 污泥浓度MLSS 就是单位体积的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污泥的干重,实际上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数量,单位为g/L。 测定方法 a将滤纸放在105烘箱或水分快速测定仪中干燥至恒重,称量并记录(W1)(见表4-5) b将该滤纸剪好平铺在布氏漏斗上(剪掉的部分滤纸不要丢掉)。 c将测定过沉降比的100mL量筒内的污泥全部倒人漏斗,过滤(用水冲净量筒,水也倒人漏斗)。 d将载有污泥的滤纸移入烘箱(105)或快速水分测定仪中烘干恒重,称量并记录(W2)。 计算 污泥浓度(g/L)(滤纸质量+污泥干重)一滤纸质量10(3)污泥指数SVI 污泥指数全称污泥容积指数,是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单位为mL/g)。计算式如下 SVI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淀性能。一般在100左右有为宜。(4)污泥灰分和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 挥发性污泥就是挥发性悬浮固体,它包括微生物和有机物,干污泥经灼烧后(600)剩下的灰分称为污泥灰分。 测定方法 先将已知恒重的磁坩埚称量并记录(W3)(表4-8-1),再将测定过污泥干重的滤纸和干污泥一并故入磁坩埚中,先在普通电炉上加热碳化,然后放入马弗炉内(600)烧40min,取出故人干燥器内冷却,称量(Wd)。计算在一般情况下,MLVSS/MLSS的比值较固定,对于生活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其比值常在0.75左右。5 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 式中 W1滤纸的净重,mg; W2滤纸及截留悬浮物固体的质量之和,mg。 V水样体积,L。 式中 W3 坩埚质量,mg; W4坩埚与天机物总质量,mg其余同上式6 注意事项(1) 测定坩埚质量时,应将坩埚放在马弗炉中灼烧至恒重为止。(2) 由于实验项目多,实验前难备工作要充分,不要弄乱。(3) 仪器设备应按说明调整好,使误差减小。7 思考题(1) 活性污泥吸附性能指何而言,它对污水底物的去除有何影响(2) 影响活性污泥吸附性能的因素有哪些?(3) 活性污泥吸附性能测定的意义。参考书目: 高廷耀等.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彭党聪.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陈泽堂.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实验三 氯化铁的加药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课时安排:4学时实验课(综合性)实验名称:氯化铁的加药量对污泥脱水实验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2)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泥凝剂投加量。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原理。2. 如何运用本次实验结果指导实践,解决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方式与手段:讲课、讨论 媒介:实验教材、板书具体内容: 一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2)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泥凝剂投加量。二 实验原理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求此值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合剂后)的过滤性能。污泥比阻愈大,过滤性能愈差。过滤时滤液体积V(mL)与推动力p(过滤时的压强降,g/cm2),过滤面积F(cm2),过滤时间t(s)成正比;而与过滤阻力R (cm*s2/mL),滤液黏度g/(cm*s)成正比。 (3-1)过滤阻力包括滤渣阻力Rz和过滤隔层阻力Rg构成。而阻力只随滤渣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大,过滤速度则减少。因此将式(6-1)改写成微分形式。 (3-2)由于只Rg比Rz相对说较小,为简化计算,姑且忽略不计。 (3-3)式中: 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 滤渣厚度;C 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体积。 如以滤渣干重代替滤渣体积,单位质量污泥的比阻代替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则(3-3)式可改写为 (3-4)式中,为污泥比阻,在CGS制中,其量纲为s2/g,在工程单位制中其旦纲为cm/g。在定压下,在积分界线由0到t及0到V内对式(3- 4)积分,可得 (3-5) 式(3-5)说明在定压下过滤,tV与V成直线关系,其斜率为 (3-6) 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出b及C。 b的求法。可在定压下(真空度保持不变)通过测定一系列的tV数据,用图解法求斜率(见图3-1)。C的求法。根据所设定义 (3-7)式中 Q0污泥量,mL; Qy滤液量,mL; Cd滤饼固体浓度,g/mL。 根据液体平衡Q0Qy+Qd 根据固体平衡Q0C0Qy Cy+Qd Cd 式中 Co污泥固体浓度,gmL; Cy污泥固体浓度,gmL; Qd污泥固体滤饼量,mL。可得 代入式(3-7),化简后得 (3-8) 上述求C值的方法,必须测量滤饼的厚度方可求得,但在实验过程中测量滤饼厚度是很困难的且不易量准,故改用测滤饼含水比的方法。求C值。 式中 Cil00g污泥中的干污泥量; Cf100g滤饼中的干污泥量。例如污泥含水比97.7,滤饼含水率为80。一般认为比阻在1091010s2/g的污泥算作难过滤的污泥,比阻在(0.50.9)*109s2/g的污泥算作中等,比阻小于0.4*109s2/g的污泥容易过滤。 投加混凝剂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使污泥的比阻减小。对于无机混凝剂如FeCl3等投加量,一般为污泥干质量的510高分子混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碱式氯化铝等,投加量一般为干污泥质量的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1)实验装置如图3-2。图3-2 比阻实验装置图1真空泵;2吸滤瓶;3真空调节阀;4真空表;5布式漏斗;6吸滤垫;7计量管(2)秒表;滤纸。(3)烘箱。(4)FeCl3 (5)布氏漏斗。4 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 测定污泥的含水率,求出其固定浓度C0。(2) 配制FeCl3 (10g/L)和A12(SO4)3(10g/L)混凝剂。(3) 用FeCl3混凝剂调节污泥(每组加一种混凝剂),加量分别为干污泥质量的0(不加混凝剂),2,4,6,8,10。(4) 在布氏漏斗上(直径6580mm)放置滤纸,用水润湿,贴紧周底。(5) 开动真空泵,调节真空压力,大约比实验压力小1/3实验时真空压力采用266mmHg(3546kPa)或532mmHg(7093kPa)关掉真空泵。(6) 加入l00mL需实验的污泥于布氏漏斗中,开动真空泵,调节真空压力至实验压力;达到此压力后,开始起动秒表,并记下开动时计量管内的滤液V0。(7) 每隔一定时间(开始过滤时可每隔10 s或15s,滤速减慢后可隔30 s或60s)记下计量管内相应的滤液量。(8) 一直过滤至真空破坏,如真空长时间不破坏,则过滤20min后即可停止。(9) 关闭阀门取下滤饼放人称量瓶内称量。(10) 称量后的滤饼干105的烘箱内烘干称量。(11) 计算出滤饼的含水比,求出单位体积滤液的固体量C0。5 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测定并记录实验基本参数实验日期原污泥的含水率及固体浓度C0实验真空度/mmHg不加混凝剂的滤饼的含水率加混凝剂滤饼的含水率(2) 将布氏漏斗实验所得数据按表3-1记录并计算。表3-1 布氏测斗实验所得数据时间/s计量管滤液量V/mL滤液量V=V-V0/mL/(s/mL)备注(3) 以tV为纵坐标,V为横坐标作图,求b。(4) 根据原污泥的含水率及滤饼的含水率求出C。(5) 列表计算比阻值(表3-2比阻值计算表)。(6) 以比阻为纵坐标,混凝剂投加量为横坐标,作图求出最佳投加量。表3-2 比阻值计算表污泥含水比/%污泥固体浓度/(g/cm3)混凝剂用量/%Lg2=b/(s/cm6)皿滤纸量/g皿滤纸滤饼湿重/g皿滤纸滤饼干重/g滤饼含水比/%单位面积滤液的固体量C/(g/cm3)比阻值/(s2/g)布氏漏斗d/cm过滤面积F/cm2面积平方F2/cm4滤液黏度/g/(cm.s)真空压力p/(g/cm2)K值/(s.cm3)6 注意事项(1) 检查计量管与布氏漏斗之间是否漏气。(2) 滤纸称量烘干,放到布氏漏斗内,要先用蒸馏水湿润,而后再用真空泵抽吸一下,滤纸要贴紧不能漏气。(3) 污泥倒入布氏漏斗内时,有部分滤液流入计量筒,所以正常开始实验后记录量筒内滤液体积。(4) 污泥中加混凝剂后应充分混合。(5) 在整个过滤过程中,真空度确定后始终保持一致。七、思考题(1)判断生污泥、消化污泥脱水性能好坏,分析其原因。(2)测定污泥比阻在工程上有何实际意义。参考书目: 高廷耀等.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彭党聪.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陈泽堂.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实验结果整理1. 将实验所得数据按照表记录。2. 根据测的的滤液温度T(OC),计算动力黏度:3. 计算C值4. 以t/V为纵坐标,V为横坐标绘图,计算b值5. 计算实验情况下污泥的比阻,并说明污泥的脱水性能单位换算因素工程制(CGS)单位换成(SI)单位乘以换算因子比阻(r)s2/gm/kg or cm/g9.81103压力(P)g/cm2Pa or N/m29.8110动力粘滞系数g/(cm.s)Pa.s or s.N/m21.0010-1一般认为:比阻在1012-1013cm/g的污泥为难过滤污泥,比阻在(0.5-0.9)1012 cm/g 的污泥为中等,比阻小于0.41012 cm/g的污泥容易过滤。初沉污泥的比阻一般为(4.616.08)1012 cm/g;活性污泥的比阻一般为(1.652.83)1013 cm/g;腐殖污泥的比阻一般为(5.988.14)1012 cm/g;消化污泥的比阻一般为(1.241.39)1013 cm/g;这四种污泥均属于难过滤污泥一般认为进行机械脱水时,较为经济和适宜的污泥比阻是(9.811.39)1010 cm/g之间,故这四种污泥在进行机械脱水前必须进行调理。实验四 混凝实验课时安排:4学时实验课(综合性)实验名称:混凝实验教学目的要求:(1) 加深对活性污泥性能,特别是污泥活性的理解。(2) 掌握几项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教学内容:1. 采用沉淀法测定活性污泥的SV值。2. 采用重量法测定活性污泥MLSS值。3. 通过计算得出活性污泥SVI值,评价活性污泥性能。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方式与手段:讲课、讨论 媒介:实验教材、板书具体内容: 一 实验目的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二 实验原理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电位,实现胶粒“脱稳”。(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三 实验装置与设备(一)实验装置混凝实验装置主要是实验搅拌机。搅拌机上装有电机的调速设备,电源采用稳压电源。(二)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 1混凝试验搅拌机 ZR4-6型 1 台 3光电式浊度仪 GDS-3型 1台 4酸度计 pH3型 1台 5磁力搅拌器 1台 6烧杯 200mL 1个 7量筒 1000mL 1个 8,移液管 1、2.5、10mL 各2支 9注射针筒、温度计、秒表、卷尺等。四 实验步骤混凝实验分为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最佳水流速度梯度三部分在进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先选定一种搅拌速度变化方式和pH值,求出最佳投药量。然后按照最佳投药量求出混凝最佳pH值。最后根据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求出最佳的速度梯度,在混凝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药剂可参考下列浓度进行配制: 1 精制硫酸铝Al2(SO4)318H2O 浓度10g/L 2 三氯化铁FeCl36H2O 浓度10g/L 3 聚合氯化铝A12(OH)mC16-m 浓度10g/L 4 化学纯盐酸HCI 浓度10% 5 化学纯氢氧化钠NaOH 浓度10%(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pH值、温度。如有条件,测定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2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2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3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实验搅拌机平台上。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混凝剂投加量相等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16号烧杯中。5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50r/min。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6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止沉淀5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1中。(二)最佳pH值实验步骤1取6个1000mL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2确定原水特征,测定原水浑浊度、pH值,温度本实验所用原水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相同。3调整原水pH值, 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1.0、0.5mL 10浓度的盐酸。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1.0mL10浓度的氢氧化钠。该步骤也可采用变化pH值的方法,即调整1号烧杯水样使其pH值等于3,其它水样的pH值(从1号烧杯开始)依次增加一个pH值单位。4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随后从各烧杯中分别取出50mL水样放入三角烧杯,用pH仪测定各水样pH值记入表1-2中。5用移液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照最佳投药量实验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而确定)8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50r/min。7关闭搅拌机,静置5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中,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2中。五 实验结果整理(一)最佳投药量实验结果整理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投加情况、沉淀后的剩余浊度记入表。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混凝剂加注量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药剂投加量关系曲线,并从图上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二)最佳pH值实验结果整理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酸碱加注情况,沉淀水浊度记入表。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水样pH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pH值关系曲线,从图上求出所投加混凝剂的混凝最佳pH值及其适用范围。六 实验结果讨论1 根据最佳投药量实验曲线,分析沉淀水浊度与混凝剂加注量的关系。2 本实验与水处理实际情况有哪些差别?如何改进?附录:实验结果记录格式实验小组号: 实验日期: 姓名:混凝剂: 混凝剂浓度:原水浊度: 原水PH: 原水温度: 最小混凝剂量(ml): 相当于(mg/l):表1-1 最佳混凝剂投加量水样编号123456投药量mg/l初矾花时间矾花沉淀情况剩余浊度表1-2 最佳pH水样编号123456盐酸ml烧碱ml水样PH剩余浊度七 注意事项1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投加药剂时希望同时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混凝效果悬殊。2在最佳pH实验中,用来测定pH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3在测定水的浊度、用注射针筒抽吸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同时,各烧杯抽吸的时间间隔尽量减小。参考书目: 高廷耀等.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彭党聪.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陈泽堂.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实验五 自由沉淀实验课时安排:2学时实验课(验证性)实验名称:自由沉淀实验教学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颗粒自由、絮凝沉淀的试验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絮凝沉淀规律。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原理。2. 如何运用本次实验结果指导实践,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方式与手段:讲课、讨论 媒介:实验教材、板书具体内容: 一 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0u的关系曲线。 二 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本试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试验用沉淀管进行,如图。设水深为h,在t时间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速uh/t。根据某给定的时间t0,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0。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都可以全部去除。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0(mg/L),则沉淀率为:在时间t时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淀速度为:式中:c0原水中悬浮物浓度(mg/L)ct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自由沉淀试验装置三 实验装置与设备1、沉淀管、储水箱、水泵和搅拌装置2、秒表,皮尺3、测定悬浮物的设备:分析天平,称量瓶,烘箱、滤纸、漏斗、漏斗架、量筒,烧杯等。4、污水水养,采用高岭土配置。四 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高岭土投入到配水箱中,开动搅拌机,充分搅拌。2取水样200ml(测定悬浮浓度为c0)并且确定取样管内取样口位置。2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淀管到一定高度,停泵,停止搅拌机,并且记录高度值。开动秒表,开始记录沉淀时间。3当时间为1、3、5、10、15、20、40、60分钟时,在取样口分别取水200ml,测定悬浮物浓度(ct)。4、每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皆需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取二者的平均值。5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固体量。首先调烘箱至1051,跌好滤纸放入称量瓶中,打开盖子,将称量瓶放入105烘箱中至恒重,称取重量,然后将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其悬浮物的重量(还要重复烘干至恒重的过程)6悬浮固体计算:式中:1称量瓶+滤纸重量(g)2称量瓶+滤纸重量+悬浮物(g)V水样体积(100ml)五 试验结果整理1.根据不同沉淀时间的取样口距液面平均深度h和沉淀时间t,计算出各种颗粒的沉淀速度ut和沉淀率E,并绘制沉淀时间沉淀率和沉速沉淀率的曲线2利用上述资料,计算不同时间t时,沉淀管内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P(ct/c0)100以颗粒沉速u为横坐标,以P为纵坐标,绘制uP关系曲线。3讨论自由沉淀净沉曲线的意义。参考书目: 高廷耀等.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彭党聪.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实验六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氧总转移系数 KLa的测定课时安排:4学时实验课(设计性)实验名称:废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氧总转移系数KLa的测定教学目的要求:1. 测定曝气设备(扩散器)氧总转移系数KLa值。2. 加深理解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3. 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评价氧转移效率EA和动力效率EP教学内容:1. 氧总转移系数KLa在工程实际中的意义。2. 测试氧总转移系数KLa的方法。3. KLa对于评价曝气设备性能的作用。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方式与手段:讲课、讨论 媒介:实验教材、板书具体内容: 一、 实验目的(1) 测定曝气设备(扩散器)氧总转移系数KLa值。(2) 加深理解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3) 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评价氧转移效率EA和动力效率EP二、 实验原理根据氧转移基本方程式dc = KLa (cs-c)dt积分整理后 2.303 (Ig(cs-c0)-Ig(cs-ct)可得氧总转移系数 KLa = t 式中: KLa氧总转移系数,L/h ;t曝气时间,h;cs 饱和溶解氧浓度;c0 曝气池内初始溶解浓度,本实验中t=0时,c0=0;ct曝气某时刻t时,池内液体溶解氧浓度,mg/L。曝气是人为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常用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哪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要理为双膜理论。实验是采用非稳态测试方法,即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水以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渐提高,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c是时间t的函数,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a。 cs-c0 或以Ig 为纵坐标,以时间t为横坐标,如下式所示 cs-ct cs-c0 KLa Ig = t cs-ct 2.303 KLa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图,所得直线斜率为 2.303 。曝气充氧装置示意图见图 三、使用设备及仪器:曝气筒直径14.1cm,H=2.0m,扩散器,转子流量计,秒表,压力表,空压机,贮气罐溶解氧测定仪,碘量法测溶解氧的设备,天平,溶解氧瓶,滴定管,各种药品四、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