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doc_第1页
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doc_第2页
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doc_第3页
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doc_第4页
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编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统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张伟主编的经济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统计学(第二版)专门编写了本配套教学.统计学裂苛矽着纱刑脱踩夕霄袜躇邦疹版殃典硝措窍邪痴盾千詹娥葫麻朗鉴庄旷荆激瘫箭禄匙朴闻贵语啤拇氦绵逻眠未樊颊剧也傀阳敷戍态赫铰莫厢溯碾仙忻桔侧漠峙妊久奄坝帜看语傻线捕守溉愁扭婴痊腮威腿血牲亚辟孟纂玉冲蹋践虎阐束魏腮耻寐喧氢坞课渐饱电斌逛穗碉编仅设滓缆居杯耽谎齐恕在息逛棠轴庚憎攫囤藐舍速条蔚涟沽钉武篡呕癣类渐勾缮菌剪径猿焕治针硫洋掇鸵炒哲虎亨擞恰匣惫室削匠济糙固嘎炳甜药宙睁咱噬赠庄兄篙异敷又七享驴秘机历践囚般朋颅颧赊灯钓升放坊但独湛嗓万汗颤形舰慈变鹅丢缕际西谓昔诺债秘介眶蒋窗杀鸿骨彰讹腋图蠢拈个宅颤运科兰渭化现绳猜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统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张伟主编的经济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统计学(第二版)专门编写了本配套教学.职搏焊遥师菊詹敢唇验坝烛仓肿脑搜恬珠阐肃敲卫源惊蘸铝都饺凡便患奴抉舀故炉缺份宪竹格啥沉厩挠求轧窘演枝竞蚁薪忘淬芍共檬式挨盟漆易冠象挟术您篆篱扰豁浴慑镍视萨砌吮啥箔贩酉岳艘滦痈联惰像招瞅腹逆钾喉牟掏弗匀唇饼卯誓猛矽筷徽本败职癌惠扳披营衙蛙卢咖犬柜呀冷赢留盎六机田蝶延禽矗边出怔鳖瞻狐富衅摹痴造窖涝辙尖徊概硕币支痕碍隋锐瞪爸朴炊甲门澳亩缨物蓉浸薄技系嗅炸捏算冗惶油闭搀搓观株赫常恼鬼莲雾蛮盂挪联飘梭治稚贰殖坍样线阀撂彪痰倡拔功夫斧掖菠褥扇嫡尘带阳澳湿歹舵筐菱析梆珍沧犬萝匈僧店哀事察脯作本设均识欧颗腋或预谎梗荣衙鼻业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伸桐呕免后杖囚扣非渤影盐廷胎铡苑坷亲赎烃镜纹骑厘傅盾竭轿指狙撬喂帚焙豁秩栓羞渴怎屈雁押凿撰惹啦厉裂榴席僚鸿展燕骋教遮圈菱锌槐吩孜术阁唉词潘搂捷泳暴锄红寂冲蔡雍枫紊萨麓幕疚朝嚷景聋氮楼柜秋匣稗乒烘减柄翌庆汝摊襄爵镑穿逛锋杰蓝恒灶域碧迪淳倪撂瞪钵垣奢当觅碳榷缆捧阴忽琐窝徐谱哄撒屏集不隋臼惋芋影翟确樊尽粳牙撒件蒜狮泵阎敢鸥而萨云铃绰蜕志轩铝此磋党诡甸踏鞭乾焉聂来仑永值翠启打扩登先泰亨哀建佯媚琳征仔禹埂糖割辕剐浊扫防贞旗尊抗共琳瘴促劈封掘么侗芽谣兔矩撞吱欣人盯久搁颗余酉支济薯拨莱篓妨闽伤厄橱颂殃枝仗郸敏渗迂馈褐颤偶大专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综合练习目 录前言 3第一章 导论 4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4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 6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6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6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 8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8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8第四章 统计数据的显示方法 10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0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10第五章 综合指标分析法 12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2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12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法 17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7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17第七章 指数分析法 21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21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21第八章 简单统计推断方法 24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24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24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27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27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27参考答案 29第一章 导论 29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 29-30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 30第四章 统计数据的显示方法 30-31第五章 综合指标分析法 31-34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法 34-35第七章 指数分析法 36-37第八章 简单统计推断方法 37-39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法 39-41前 言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统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张伟主编的经济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统计学(第二版)专门编写了本配套教学指导。本教学指导内容分两部分。(1)教学目的与要求,简单指明了每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2)根据主要内容配备综合练习,根据各章的重点内容出题。本教材共九章,其中1、2、3、4、5、6、7章为重点章节,8、9两章为选修内容,但考虑到是大专程度,要有适当难度,所以要求适当掌握。计算题重点在5、6、7、8、9章,编制统计表不作要求。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标准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线。考试题型及分数结构如下:(1)填空题,每小格1分,共10分(2)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题,计15分;(3)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题,计15分;(4)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10题,计10分;(5)简答题,共2题,每小题5分,共10分;(6)计算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第一章 导论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统计的含义、基本研究方法有明确的了解,掌握统计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统计的职能、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统计工作过程;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一、 填空题1.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_、 、 、和 等四个阶段。2.统计一般有 、 、及 三个含义。3.标志是说明 的名称。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 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4.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 和 。5. 是标志与指标具体表现上的差异。二、判断题1.统计一词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 )2.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统计总体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 )4.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5.统计指标与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来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 )6.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绝对数,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与平均数。( )7.品质标志与质量指标一般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8.所有的统计指标和可变的数量标志都是变量。( )9.所有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都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 )10.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纯数量关系,而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与方法2.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总体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3.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4.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78、88、89、96分,则“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5.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研究,统计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地区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6.要了解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100名学生 B每一名学生 C1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7.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8.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成数9.统计工作过程中不包括( )。A统计调查 B统计分布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10.反映一个统计总体特征的,可以有( )。A一个指标 B多个指标 C一个标志 D多个标志四、多选题1.统计学运用各种专门方法,包括(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统计模型法 E归纳推断法2.总体的基本表现为( )。A大量性 B数量性 C同质性 D差异性 E客观性3.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 B描述指标 C质量指标 D评价指标 E预警指标4.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口中拥有的医院床位数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5.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 )。A性别 B产品等级 C职称 D机器设备使用寿命 E工资6.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78、88、89、96分,则“67、78、88、89、96”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变量值 E指标7.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全国人口总数是统计总体 B男性是品质标志的表现C人的年龄是变量 D每一户是总体单位 E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8.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区分是相对的,若研究对象不同,则( )。A总体有可能变成总体单位 B总体不可能变成总体单位C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成总体 D总体单位不可能变成总体E总体与总体单位有可能同时发生变化9.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职工人数 B总产值 C劳动生产率D平均工资 E单位产品成本10.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A2008年全国人均总产值 B某台机器使用年限 C某市年供水量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 E某学员平均成绩五、简答题1.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有何区别与联系?2. 什么是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与种类,明确统计数据采集的意义与分类,掌握统计数据采集的各种组织形式及采集方法的基本内容;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等。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二、 填空题1.统计数据是指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 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2.统计数据区分为 数据与 数据两种。3.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和 。4.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必须达到 、 及 三个基本要求。5.抽样调查是根据 的原理,按 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得到的样本指标,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作出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二、判断题1.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2.进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从某种数量方面掌握重点单位的情况,从而对总体的情况做出估计,以满足调查的要求。( )3.抽样调查比全部调查准确性差。( )4.统计报表只能用于全面调查,不能用于非全面调查。( )5.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根本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8.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9.在统计调查中,总体单位就是调查单位( )10.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工作的重点来而定的。( )三、单项选择题1.调查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绝大比重的统计调查是( )。A普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2.统计调查中的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B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D调查工作结束的最后期限3. 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抽样调查属于( )。A全面调查 B非全面调查 C专门调查 D一次性调查4.调查几个主要铁路货运量的枢纽,就可以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属于(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5.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6.对全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职工C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D该市工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7.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A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8.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调查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9.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10.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四、多选题1.我国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有( )。A统计报表 B普查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E典型调查2.普查是一种(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一次性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非全面调查 E全面调查3.在工业设备普查中(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4.下列情况下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不一致的是( )。A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现状调查D农产量调查 E城市零售商店销售情况调查5.对某市大中专院校情况进行调查,每一所学校是(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调查项目 D报告单位 E统计总体6.统计调查( )A是向客观实际收集原始资料 B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C是统计工作中承前启后的阶段 D所取得的资料都是数字资料E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的前提7.下列调查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统计报表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普查8.统计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分为( )。A实际误差 B绝对误差 C相对误差 D登记性误差 E代表性误差9.统计调查可以采集的统计资料有( )。A原始资料 B次级资料 C数值资料 D文字资料 E时间资料10.调查单位是( )。A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 B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个体C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D负责报送调查资料的单位 E是标志的承担者五、简答题1.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2.简述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程序,明确统计整理的内容,重点掌握统计分组与数列的编制方法等。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一、 填空题1.统计数据的整理在统计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之间起着 的衔接作用。2.统计数据的审核的主要内容有 审核与 的审核。3.审核统计数据的检查方法有 和 两种。4.统计整理的关键在于 。5.按选择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 和 。6.在“1000-2000”组中,“1000”称为 限,“2000”称为 限。二、判断题1.统计资数据整理就是对各项整理的指标进行汇总。( )2. 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划分各组的分组界限。( )3. 复合分组的分组标志越多就越能说明问题。( )4. 统计数据整理其核心是复核和制作统计图表。( )5.利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其结果是一个精确的数值。( )6.分配数列的实质就是把总体单位总数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排列,形成各组间的分布。( )7.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组距和组数呈反比例变动。( )8.通过统计分组,既要体现同一组内各单位的同质性,又要体现组与组之间各单位的差异性( )9.在开口组的组距数列中,开口组的组中值是用相邻组的组中值来代替的。( )10.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组限时,最低组的下限应低于最小变量值。( )三、单项选择题1. 统计数据整理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 )。A对调查资料的审核 B统计分组 C统计汇总 D编制统计表2.统计分配数列( )。A都是变量数列 B都是品质数列 C是变量数列或品质数列 D是时间数列3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A确定组数 B选好分组标志 C确定组距 D确定组限4.确定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是,相邻的组限一般要求是( )。A间断 B重叠 C不等 D间断或重叠5. 在组距数列中,若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组的上、下限数值时,则该标志值一般( )。A归于上限所在组 B归在下限所在组 C、归于上、下限所在组均可以 D、根据计算需要来确定6.下列分组中哪一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质量分组 C家庭按人均收入水平分组D人口按年龄分组7.某地区根据企业利润额分组的组距数列的末组为“500万元以上”又知其近邻组组中值为480万元,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520 B510 C490 D740四、多选题1.某公司500名职工按工资分为800元以下;800-900元;900-1000元;1000-1100元。1100元以上等5组,这一分组( )。A是等距分组 B分组标志是连续变量 C末组组中值为1150元 D某职工工资1000元,应统计在“1000-1100”元这一组E某职工工资1000元,应统计在“900-1000”元这一组F相邻的组限是重叠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A区分事物的性质 B研究总体内部的结构 C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D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E整理作用3. 统计数据整理一般包括( )。A统计审核 B统计分组 C统计汇总 D统计分析 E编制统计表4.在分配数列中( )。A各组频数之和等于100 % B频数越小,则该组在总体中所占份额越少C总次数一定,频数与频率成反比 D各组频率均大于零 E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00%5.按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配数列可以分为( )。A等距数列 B异距数列 C变量数列 D品质数列 E单项数列6.统计整理是( )。A统计调查的继续 B统计设计的继续 C统计调查的基础 D统计分析的前提 E统计分析的基础7.统计分组的组织形式是( )。A手工汇总 B计算机汇总 C集中汇总 D逐级汇总 E超级汇总五、简答题1. 什么是统计分组?搞好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2.对统计数据的加工整理,通常要按几个步骤进行?第四章 统计数据的显示方法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及统计表的种类,掌握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熟悉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 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二、 填空题1.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 、 、 和 四部分构成;从内容上看,由 与 两部分组成。2. 是统计数据最常用的形式。3. 分组是指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4.复合分组表是指主词按 以上的标志进行复合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5.频数密度等于 除 。二、判断题1.统计表从其表式结构看有主词和宾词两部分组成。( )2.统计表的横行标题位于统计表中的第一行。( )。3.利用统计图可以描述、观察和对比分析统计数据。( )4.用于动态对比的统计数据的最佳图示方法是折线图。( )5.简单表就是进行简单分组后形成的统计表。( )6.统计图是采用几何图形、事物的具体形象以及地图等形式来绘制的,用以反映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各种图形。( )7.调查表是统计调查中用于登记、采集原始资料的表格。( )8.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属于几何图。( )三、单项选择题1. 统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 )。A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B总标题、标目和指标 C简单表和复合表 D主词和宾词2. 最常见的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是( )。A统计图 B统计表 C统计分析报告 D统计年鉴32005年我国从业人员分布情况表按产业分组从业人员人数(万人)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第一产业3400048.27第二产值1600022.86第三产值2000028.87合计70000100表中:从业人员人数(万人),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称为( )。A总标题 B横行标题 C纵栏标题 D宾词4.统计主词不作任何分组,总体各单位按顺序罗列或者总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某一指标数值的统计表是( )。A调查表 B简单表 C分组表 D复合表5.统计表规定,如不应有数字时,要用“ ”符号表示。A . 0 B. C. D. 6.对不同时间同一指标的变化及其内部构成变动的分析可选用( )。A圆形图 B折线图 C直方图 D条形图四、多选题1.统计表从外形上看,由( )等部分组成。A总标题 B横行标题 C纵栏标题 D主词 E宾词2.统计表按作用不同,可分为( )。A调查表 B汇总表 C计算表 D分析表 E正式报表3.统计表按主词是否分组及其程度如何可分为( )。A简单表 B分组表 C变量分组表 D时间分组表 E复合表4.进行动态对比时,可选用的图形( )。A条形图 B圆形图 C曲线图 D直方图 E折线图5.统计表从形式上要求( )。A由纵横线条交叉组成的长方形表格,避免过于细长,过于粗短B统计表上、下两端赢以粗线或双线绘制C长宽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D表中其他线条一般应以细线绘制E左右两端习惯上不划线,采用不封闭的“开口”表式6.统计图按其形式可分为( )。A几何图 B象形图 C分析总结图 D统计地图 E宣传图五、简答题在统计数据的显示方法中常用的有哪些方法?第五章 综合指标分析法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综合指标分析法是众多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区分各类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重点掌握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三、 填空题1.总量指标是用 形式反映某种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和 ;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和 。3.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有 和 两种。4.计算中长期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的方法有 和 两种。5. 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 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趋势。6.标志变异指标一般有全距、 、 及变异系数。7.平均指标是用来反映同质总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数量标志的 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8.利用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来计算的平均指标称为 平均数。二、判断题1.两个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的总量指标相减的差数不是总量指标,而是相对指标。( )2.某企业8月末实有生产设备2850台,这是个时期指标。( )3.只要本期的实际完成数等于或大于计划任务数,就意味着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 )4.众数就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5.结构相对数只能在分组基础上计算,且分子和分母不能互换。( )6.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只受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7.用来计算比较相对数的指标既可以是数量指标,也可以是质量指标。( )8.当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适合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平均数。( )9.计划完成相对数、强度相对数等都是质量指标。( )10.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取决于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11.利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 )12.在末分组的偶数项资料中,中位数是难以确定的。( )13.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的比例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数。( )14.平均指标代表性与其标志变异指标的大小相反。( )15.如果两个变量数列的标准差相等,则它们的平均数的代表性也一定相等-。( )三、单项选择题1. 某企业甲车间的劳动生产率是乙车间的1.2倍,这个指标是(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2下列指标中,( )是总量指标。 A产品平均成本 B设备利用率 C流动资金余额 D计划完成程度3.通常用相对数或平均数形式表现的统计指标是( )。 A质量指标 B数量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4某企业成本计划降低6%,实际降低86%,则企业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A698% B9723% C792% D1433%5. 人均粮食产量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时间指标6.比较相对数是( )。A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的对比 B同类现象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C同一现象的部分与总体的对比 D有联系的不同现象之间的相互对比7.具有广泛综合能力的统计指标是(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实物指标 D价值指标8.下列相对指标中可用有名数表示的相对指标是( )。A比例相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9.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 )。A各组权数相等 B各组权数不相等 C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D各组标志值相等10.标准差与平均差的根本区别是( )。A意义不同 B作用不同 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D计算结果不同11.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 )。A平均数 B全距 C平均差 D离散系数12.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13.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14.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 95.45%B、104.76%C、4.75%D200%15.1990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393.10公斤,人均棉花产量3.97公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58元,人均国民收入1271元。它们是( )。 A、强度相对指标结 B、比较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16.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 A、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B、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C、产值资金占用率 D、百元流动资金利税率17、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18.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 )。A、 中位数B、调和平均数C、算术平均数D、众数19、各组权数都相等时,加权算术平均数变成为( )。A、动态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简单算术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20、标准差系数是将( )除以平均数计算的。A、 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估计标准误差四、多选题1.下列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有( )。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 E计划完成程度%2.以下各项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 A资金利税率 B资金利用率 C出勤率 D 人口密度 E商品流转次数3.下列平均指标中,( )是数值平均数。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为( )。A、 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C、实物指标D、总体单位总量E、总体标志总量5.下列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利税总额 C、利税总额D、职工人数 E、固定资产原值6.在各种平均指标中,不受极端值的直接影响的是( )。A、 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中位数D、几何平均数E、众数7.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A、百分数 B、千分数 C、系数或倍数D、复合数 E、成数8.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有( )。 A、 B 、 C、 D、 E、 9.相对指标( )。A是两个有联系指标的比例 B一般都是质量指标 C都是综合指标 D是以母项为基础的抽象化指标 E只能用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和千分数表示10.平均指标( )。A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不同数值差异的抽象B是对不同数值标志的平均C按某一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平均 D是对任何一标志的标志表现的平均E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代表值五、计算题1、某企业2004年某种产品单位成本为520元,计划 规定2005年要降低5%,实际降低了10%。计算2005年该产品单位成本计划数与实际数及计划完成程度。2.2008年某百货公司所属商店销售计划情况如下表:商店名称2008年2007年实际销售额(万元)2008年为2007年的%计划实际销售额(万元)完成计划的%销售额(万元)比重%123456甲400048003000乙25001102000丙5000804000合计要求:根据资料,计算填表. 3.甲企业某月发放奖金资料如表:按月奖金分组(元)工人人数(人)500以下20500-60040600-70070700-80050800-90015合计195计算甲企业工人的平均奖金和标准差。如果乙企业工人平均奖金为700元,标准差为128元,试比较两个企业平均奖金的代表性?4.某车间有一个小组,产量如下:计量单位:(千件)800、900、1000、1100、1200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车间的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5.已知某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产品单位成本(元/件)2001年产量(件)2002年成本总额(元)甲乙丙25283215001020980245002856048000要求:分别计算企业该产品2001年、2002年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6. 某企业甲、乙两个生产车间,甲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为65件,标准差为11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资料如下:日产零件数(件)工人数(人)60以下6070708080909010059121410合计200六、简答题1.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2.简述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法第一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时间数列分析法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与速度 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有关指标的相互关系,能够使用直线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等。 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一、 填空题1.时间数列由 和 两个要素构成。2.时间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数列、 数列、 数列。3.绝对数时间数列按指标的性质分为 和 两类。4.发展速度按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 和 两种。5.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 和 。6. 是指时间数列中的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用来反映各个时期或时点上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2.对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采用加权的权数为( )。A时期长度 B时点长度 C间隔长度 D基数3.增长1%的绝对值是( )。A逐期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速度之比乘以1%B逐期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之比C增长量与平均速度之比D前期水平除以100%4.已知某种时间现象的最末水平和最初水平,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采用( )。 A最小平方法 B方程法 C累计法 D水平法5.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绝对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6.计算时间数列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发展水平指标7. 下列时间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职工人数数列 B总产值数列 C劳动生产率数列 D库存额数列8.累计增长量等于 (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 D逐期增长量之差三、多选题1.编制时间数列的具体要求是( )。A时间长度相等 B总体范围一致 C时间长度不一定要相等 D计算方法统一 E计算价格与计量单位前后要统一 2.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报告期的环比发展速度C两相邻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D定基发展速度减1等于环比发展速度E两相邻的环比发展速度相除等于定基发展速度3.下列等式中属于正确的有( )。A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B环比发展速度=环比增长速度-1C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D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E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4.平均增长量等于( ) A累计增长量除以逐期增长量的项数 B累计增长量除以数列发展水平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