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共60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 “重农”的思想B. “靠天吃饭”的观念C. “不误农时”的思想D. “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 炭化谷粒B. 稻粒遗存C. 贮粮客穴D. 猪骨骨骸【答案】B【解析】粟是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A、C和D项局限于黄河流域,B项是长江流域的特点。所以本题选B。3.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妇起缝素。”对其解读恰当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女分工明确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反映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绝对不会生活自然悠闲,故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特点4.下图所示的唐朝城市中,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唐代进行海上贸易大城市扬州,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不符合题意;为唐代的首都长安,是唐代的政治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符合题意;为成都,是商业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不符合题意;为广州,是商业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5.考工记一书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生产工具、兵器、量器、制革、染色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书中不仅有详备的技术规范,还明确表明从事技术劳动的是“百工”(工匠),百工之上有专职官员管理。这表明先秦时期“百工”地位高考工记有官方色彩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发达民间于工业的曲折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先秦时期“百工”地位高的信息,故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正确。由材料“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生产工具、兵器、量器、制革、染色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可知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发达,正确。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不是民间手工业的曲折发展,错误。综上所述,错误,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6.探究历史知识内在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思维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A. 耕耙耱技术的普及B. 垄作法的应用C.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D. 代田法的推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本题是从唯物史观是角度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根据材料“私田开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合法性得到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等信息可知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C项属于生产力进步的表现,选C。耙是指将土地犁出沟,耱是将土地表层碾磨成粉末;耕耙耱技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与材料不符,排除A。垄作法属于耕作方式,利于集中施肥 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7.据史料记载: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绵(棉)等物;大德年间(1297年),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纺织为副业的有“千余家,所织棉布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这反映了元朝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纺织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可知元朝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正确。根据题干 “所织棉布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可知元朝棉纺织业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正确。根据题干可知没有涉及手工业与农业比重的比较,无法得出元朝棉纺织业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错误,排除ACD。根据题干“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绵(棉)等物”可知元朝棉纺织业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正确。综上所述,所以选B。8.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 “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白覆。”C. “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D. “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答案】A【解析】“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属于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于商周时期,B是三国时期翻车;C出现北宋时期;D是唐朝时期,选择A符合题意。9.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北方之货日夜运往南方,南方之货日夜运往北方,所以反应的是商品的长途贩运,物资交流频繁,正确的是D项,材料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10.“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农具是A. 耧车B. 翻车C. 曲辕犁D. 筒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代的筒车,筒车是灌溉的工具,故D项正确。耧车是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与材料的灌溉工具不符,排除A。翻车是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与材料强调筒车不符,排除B。曲辕犁是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来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材料不符,排除C。【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材料信息“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二是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各选项的史实,找到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即可。1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中日战争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造成中国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列强还在通商口岸私自开设船舶修理厂等,故A项正确;B项与“开始解体”不符,故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故C项错误;D项与“开始解体”不符,故排除。点睛:材料限定词是判断选项提供的方便。比如图片中“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故容易排除BCD .12.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两者都是A. 清政府的官办企业B. 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C.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 近代民族资木主义企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官办企业,排除A。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利用政权而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27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13.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答案】D【解析】甲段是1904年到1912年,而洋务运动随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故A错误;乙段是1912年到1915年,当时列强并未停止对华商品输出,故B错误;丙段是1925年到1937年,下降主要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故C错误;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官僚资本和日本、美国势力双重打压,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关知识,“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可以看作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再紧扣选项中涉及的阶段,对照曲线图和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主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B. 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C. 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D. 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答案】B【解析】“光绪中叶”是1895年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急需劳动力,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解体;C中生活方式传入是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D错误。15.下列对联中,反映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A.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 打开国门汇纳天下,融入世界复兴中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指新中国成立,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由“自主权”“富裕路”“责任制”等信息可知是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由“食堂”“公社”等信息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故选C。D项是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16.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时段类别综合理工农医师范其他调整前51783051调整后211083749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A.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B.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C.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D.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答案】A【解析】从表格的内容,我们能发现高校调整过后综合类院校有所减少,理工农医类院校有所增多,这体现出当时工业化发展需求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我们无法从材料中看到各门类的内容;C选项错误,我们无法从材料中看到学科专业是否齐全;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学习对象是谁。17.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C.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D. 中国军事工业的前世今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及考生的概括能力。A项,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工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新中国制造的首批汽车,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故A项正确。B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错误。C项,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在题干中并无体现。故C项错误。D项,题干也并未提及军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8.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农村合作化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十年后又分地 ,耕者有其责”中的“责”当然是指责任制、责任田的意思,所以耕者有其责。”指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开发浦东是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上海的开放将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新发展上海定位于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折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成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符合上海,而错误,因为我们不能通过上海来推断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本题选A。20.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及其精神的变迁。下列流行语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实业救国”“改革开放”“互联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实业救国”出现于洋务运动后;“改革开放”出现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互联网”出现于1994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出现于1958年,因此先后顺序是。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21.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A. B. C. D. 【答案】C【解析】对外开放过程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C正确。22.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清朝中期中国的生产总值超过整个欧洲地区,经过近代外国侵略一落千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23.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坤舆万国全图中涉及的“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可知利玛窦描绘的世界地图已包含了世界的基本地理信息,联系材料中的“1608年”,可知这是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场,A错误。蒸汽轮船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项中的“广泛”材料中未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2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A.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 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C. 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D. 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广泛、全面的影响。A说法不全面,BC与材料核心无关。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25.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先后打败了A. 西班牙、荷兰、法国B. 西班牙、法国、德国C. 荷兰、葡萄牙、美国D. 法国、葡萄牙、荷兰【答案】A【解析】【详解】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故排除BCD,选A。26.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前,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三角贸易,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之后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7.下图是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各行业就业状况示意图,图中信息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农村广大劳动力发生了转移改变了英国经济产业结构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下降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故的说法是错误的,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所以均正确。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28.下表是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认为时间英国原棉进口量英国棉布产量1785年0.11亿磅0.4亿码1850年5.88亿磅20.25亿码A. 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支柱产业B. 英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C.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能力提高D. 英国产业工人人数不断增加【答案】C【解析】题干表格没有棉纺织业和其他产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只有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1850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提高,促进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大大增加,故C项正确。29.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A. 威力巨大的炮舰B. 物美价廉的工业品C. 先进的通讯手段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就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的商品增多,资产阶级通过炮舰打开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大门,将这些物美价廉的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密切联系世界各地的媒介,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都是为达到商品倾销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前提,不是媒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轻工业领域,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并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紧密相连,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就;故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D项正确。AC项属于第一工业革命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与题意不符,排除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要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3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西方扩张只是其客观作用,A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B项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D项正确。33.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本题可用排除法,由材料“大足板子毕业生”,可知是新式教育的发展,表述不正确,故排除。答案为D项。34.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是指中国民众不能再接受皇帝的出现,A错误。铁路是近代化的表现,材料中的效仿不是盲目的,C错误。殖民地特征是指中国受外国列强的控制,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不等于殖民地特征,D错误。35.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故A项正确。不能通过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推断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排除B。时务报是维新派创立,与清政府无关,排除C。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36.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A. 铁路B. 电报C. 电话D. 电影【答案】B【解析】“一线长”、“音信飞传”说明是电报的功能,故B项正确;A项不是通讯工具,C项与1874年不符,当时电话还没传进中国;D项不是通讯工具,与“音信飞传倏忽详”不符。37.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的开展B. 社会制度的变革C. 辛亥革命的胜利D. 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由“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可知,时间是辛亥革命前的一两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可知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性变革,故排除B项。“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可知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排除C项。【点睛】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点“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排除。38.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答案】D【解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D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A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B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C错误。39.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所以B不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所以C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所以D不正确,依据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得出A项正确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40.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胡佛和罗斯福总统都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但是切入点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切入点是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 改善社会福利待遇C. 挽救大公司大企业D. 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ABD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排除;胡佛主张自由主义,采取措施挽救大公司大企业,故C项正确。41.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和西方的矛盾B.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C. 美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答案】B【解析】苏联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就实际上停止了,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识形态的差异了,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B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时采取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30年代英美等国把大量机器设备销往苏联,对苏联来说是抓住了巨大的机遇,转嫁危机至苏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42.1933年10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1934年1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A. 提高商品价格B. 缓解债务危机C. 恢复银行信用D. 促进工业复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大危机期问物价下跌的局而,罗斯福政府放弃金本位制,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实行美元贬值,并增发货币,这势必造成物价上涨,A项正确。美国当时并不存在债务危机,B项错误;C项是银行休业整顿的结果;D项主要是罗斯福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的结果。43.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是:A. 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D. 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排除B。A项自由主义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错误,排除。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C正确。经济“滞胀”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但不等于说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排除D。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首先根据题意和图示对“A线”“B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利用判断的结果,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查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4.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这表明新政: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A. B. C. D. 【答案】B【解析】“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体现出新政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全国劳动关系法财产税法表明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说明政府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排除。45.管子乘马数中,管子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年岁凶歉的时候,人们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罗斯福新政中也有类似措施,该措施是指:A. 削减农业产量B. 改革银行体系C. 健全社会保障D. 推行“以工代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镇“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属于社会保障措施,故C项正确;A属于农业;市金融;D是救济的方式。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名师点睛】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46.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促进经济竞争力能够拓展经济活动领域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其意义在于都正确。故选D项。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科技革命的影响47.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是A. 资本的积累B. 知识的创新C. 工具的革新D. 商品的增加【答案】B【解析】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生产工具的革新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信息时代就是社会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作为基本的技术基础,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知识理论作支撑,故选B。48.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以后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于预。反映出本质问题A.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进行相应调整C. 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 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摇摆不定,故排除A项;“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不是题意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的内容,故排除D项。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故选B。【点睛】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上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49.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进行非场地交易,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令人难以想像。反映出信息化A. 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B. 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C. 提高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D. 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的信息说明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推动了资本的在全球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跨国公司的信息,无法说明资本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无法得出提高生产效率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了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资本的流动与产业优化升级无直接联系,故提高、刺激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均错误,排除CD项。50.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 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正是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B项正确;A项是1917年;C项是1921年开始,实行余粮征集制;D项1929年开始。所以答案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1.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政策的共同之处是A.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 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 对外开放国内市场D. 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不符合罗斯福新政内容;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国内市场不符合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因此ABC均错。三者改革国情不一样,政策也不一样,但是三者都是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政策考点: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理论。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核心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以支配自己的剩余产品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中国的特色。52.前苏联流传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 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弊端D. 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斯大林模式。分析题意可知,材料指出了苏联在实行工业化后工业高度发达而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比例不协调。故C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弊端53.苏联工业化资金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 余粮收集制B. 征收粮食税C. 农业集体化D. 农产品自由贸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故选C。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在苏俄时期一直未出现。考点:苏联的工业化点评:苏联在列宁去世后逐渐地偏离了新经济政策的轨道,1925年实行工业化,为了配合工业化的进行,实行农业集体化,为了向工业积累资金。这一做法一方面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另一个方面对农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54.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C. 粮食税的实行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暂时的退却、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由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故A项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55.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A. 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B. 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C. 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 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国际货币体系处于一个无序状态,各国货币呈多元形式存在于世界货币体系中;会议之后,美元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华能(上海)电力检修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市场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医美行业医美行业发展趋势与消费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健康行业健康管理智能化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行业智能家居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健康养生行业健康管理与养生保健产品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游戏产业市场规模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 2025年科技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物联网行业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物联网行业智能硬件应用前景分析报告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
- DB1311T 091-202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技术规范
- 共用检验设备协议书
- 采砂作业合同协议
- 排他协议合同协议
- 经济数学微积分 杨慧卿 第4版 教案 第1-3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一元函数积分学
- 脑卒中护理新进展
- 《2025年CSCO宫颈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标准》(第三版修订版)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单元测试试题含答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