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_第1页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_第2页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_第3页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_第4页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 传染病相关知识岗前培训感染性疾病科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 一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二 国家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类三 标准预防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 一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 谁来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 首诊医生负责制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 由感染管理科填写 报卡类别 二者 初次 订正 选一 姓名 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应与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 14岁以下的患儿填写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7 身份证号 门诊性病患者或儿童尽可能填写 住院患者必填 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别 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与年龄栏二者选一 最好填写出生日期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8 实足年龄 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 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 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 患者有工作单位一定要填写详细 14岁以下的患儿在此栏填写患儿学校及班级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9 联系电话 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手机或固定电话 肺结核患者 14周岁以下 必填家长姓名 要求必须准确真实填写 病例属于 只有章丘区管辖的区域选择本县区 章丘区或者其他县市区选本市其他县区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0 现住地址 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要求到门牌号 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 街道 居住三个月以上填写现住址 居住三个月以内填写户藉所在地址 乙肝患者按身份证填写 肺结核病人按现住地址填写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1 职业 仔细查看并选择相应的职业名打 病例分类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分为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 病源携带者 乙肝 丙肝 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2 梅毒 淋病 的病例分类只能为 确诊病例 和 疑似病例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3 发病日期 本次发病日期 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 例 乙肝病人应填写初检日期 诊断日期 本次诊断日期 市CDC报告填写HIV第二次初筛阳性结果检出日期 HIV患者诊断应以实验室出具纸质报告卡为准 要与感染管理科网络直报时间一致 即三者为同一天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4 疾病名称 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 尖锐湿疣 生殖道疱疹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结核性胸膜炎 水痘 不明原因肺炎 人感染猪链球菌 肝吸虫病 羌虫病 森林脑炎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现传染病名称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5 订正病名 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但仍然要填写完整的疫情报告卡 退卡原因 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 填写单位及科室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6 报告医生 为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的临床医生 需签全名 填卡日期 与诊断日期 网络直报日期一致为当天 注 报告卡带 部份为必填项目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7 报告卡填写要求 内容完整 准确 字迹清楚尽量不要涂改必须和门诊日志或病人出入院登记一致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8 二 国家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 2种 鼠疫 霍乱 报告时限 2h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19 乙类传染病 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H7N9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 炭疽 肺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 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淋病 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 报告时限 24h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0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措施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1 丙类传染病 11种 流行性感冒 包括甲型H1N1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 24h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2 重点监测传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 尖锐湿疣 生殖道疱疹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结核性胸膜炎 水痘 不明原因肺炎 人感染猪链球菌 肝吸虫病 羌虫病 森林脑炎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现传染病名称 报告时限 24h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3 传染病疫报卡报告流程 诊断或疑似传染病病人 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在各科室传染病登记薄上按规定项目记录 住院病人应在病程记录 门诊医生在门诊病历上注明 疫情已报 纸质卡由感染管理科专人收取 填写疫情报告卡收卡登记 感染管理科网络直报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4 几种传染病疫报工作注意要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 性病报告肺结核报告艾滋病疫报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5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 AFP 病例指 15周岁以下患者主要症状 急性进行性肢体软瘫痪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6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 14种急性弛性麻痹 AFP 1 脊髓灰质炎2 格林 巴利综合征3 横贯性脊髓炎 脊髓炎 脑脊髓炎 脑干脑炎 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散发性脑炎 疫苗后脊髓炎 4 多神经病 原因不明神经炎 感染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药物性多神经病 化学中毒性多神经病 5 神经炎 神经根炎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7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 6 外伤性神经炎7 单神经炎 下肢8 神经根和神经丛炎 周期麻痹9 四肢瘫 截瘫和单瘫 原因不明 10 短暂性肢体麻痹11 肌病 原因不明 中毒性肌病12 多肌炎13 重症肌无力14 肉毒中毒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8 性病报告 性病包括 1 乙类传染病病种的梅毒 淋病 艾滋病等 2 重点监测传染病中的 非淋菌性尿道炎 尖锐湿疣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29 肺结核报告 放射科发现疑似肺结核病例 临床医师临床医师确诊后 疫情报告 肺结核转诊单 一式三联 转诊单其中一联给病人并告知 到市CDC结核病防治科后续治疗 可获得免费药物治疗 另两联及疫情报告卡送保健科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0 艾滋病疫报 本院为筛查实验室初步筛查为阳性 电话报告保健科 暂不填报告卡 送市CDC检验室进行确证实验后 出具纸质报告单为准 阴性不予疫报 阳性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1 三 标准预防 1996年美国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提出主要内容 疾病分类隔离系统 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 飞沫隔离 近年增加了耐药菌的隔离 隔离措施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2 标准预防概念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 是针对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不必考虑其诊断 根据预期的可能暴露选用手套 隔离衣 口罩 护目镜及安全注射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 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3 标准预防的设施及用品 配置洗手和洗眼设施 标准预防的用品 如口罩 手套 面罩等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4 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问题 隔离对象 将所有病人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视为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 接触上述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防护 强调双向防护 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 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 空气 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手卫生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5 手卫生 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合理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 咳嗽礼仪安全注射患者安置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设备 仪器 环境 织物的清洁消毒职业防护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6 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手套防护帽口罩 N 95口罩护目镜 面罩隔离衣 防护服鞋套 防水鞋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7 合乎规范地使用防护用品 戴手套 适时戴口罩 穿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 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 体液 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 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穿隔离衣或围裙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8 标准预防措施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39 疾病分类隔离系统 定义 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诊或疑似感染或定植有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 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的隔离措施 分类 基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分为三类 即接触隔离 耐药菌的隔离是特殊的接触隔离 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0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 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常见疾病 肠道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 皮肤感染等 隔离标识为蓝色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 应戴手套 摘手套后洗手和 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 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 应穿隔离衣 脱下的隔离衣按要求悬挂 每天清洗与消毒 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 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传播距离较远 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结核 肺鼠疫 水痘 麻疹等 隔离标识为黄色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3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 在不同的区域 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 应戴帽子 医用防护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呼吸防护器 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 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近距离 1米以内 传播 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 SARS 禽流感 百日咳 白喉 流脑 流感 腮腺炎等 隔离标识为粉色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5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 不同区域 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离开时按要求摘脱 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患者房间或隔离间前 应戴帽子 外科口罩 近距离接触可能产生喷溅时 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 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6 多重耐药菌的隔离与预防 尽量单间隔离 没条件时应床边隔离 接触隔离的警示 严格限制出入人员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防护 穿隔离衣 戴口罩 帽子 手套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手卫生 病人的器械物品尽可能一次性使用 需重复使用的必须严格消毒灭菌 病房物表及地面每天消毒 出院时终末消毒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7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8 一 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 实验室 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过程中 通过眼 口 鼻及其他黏膜 破损皮肤或胃肠外途径 暴露于含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 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49 二 职业暴露研究的背景 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 医护人员在护理或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 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 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制订了 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 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量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暴露的文件 1991年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局 OSHA 制订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血传播性微生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 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荐 2000年11月6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 我国职业暴露研究起步较晚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0 根据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显示 在我国从事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达590 7万人其中医生201 3万人 护师 士 有154 3万人 药剂人员32 5万 检验人员20 7万人 其他70 0万人 其他技术人员24 4万人 管理人员35 6万人 工勤技能人员51 9万人 如果再加上其它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 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医院或其它医疗 保健机构如血站等 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 时刻面临着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的危险 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1 2002 11 2003 6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SARS 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 内地诊断SARS病例5326例 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 死亡病例中约30 是医务人员 2003 3 26卫生部报告 北京出现10例SARS病例 3人死亡 其中2人是医务人员 卫生部正式公布医务人员感染率为18 38 天津39 38 北京25 43 山西17 64 北京医务人员中SARS感染 护士占48 8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2 SARS的暴发流行 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也把人们以往并未十分关注的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职业暴露及职业安全问题充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提醒我们倍加重视与防范 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 护理与转运工作中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急性或慢性患者 他们当中有的是传染性疾病患者 常常不易识别且难以防范 使得医务人员被感染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2003年我国SARS流行期间 曾发生过为抢救一名SARS患者而导致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 说明隐藏在这一表象背后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的问题 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3 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分类 生物危害 HIV HBV HCV化学危害 抗肿瘤药 消毒制剂物理危害 运动功能性损伤 搬运重物 长时间站立操作 物理刺激 噪音 高温 紫外线 射线暴露等 锐器伤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4 锐器伤 针刺伤与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 不仅会引起皮肤粘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感染血源性疾病 美国报道护理针刺伤占职业暴露的2 3 护士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每人平均会发生针刺伤4 3次 在所有注射针头刺伤事件中 54 8 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 国内毛秀英等对1075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 被调查的护士中有80 6 发生过针刺伤 年人均为3 5次 其中74 5 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999年对长沙市几家大医院的441名护理员调研中发现 在1年内有83 的护士被利器刺伤1339次 平均每人每年3次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5 2008年杨西宁等对该院154名医学生在实习期间针刺伤及锐器伤进行调查 发现有126名发生针刺伤和锐器伤 共585人次 发生率为87 8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报道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次针头损伤或者其他污染的尖锐物损伤发生在医疗保健部门 并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 医务人员通过被污染的HIV 针头刺破或污染伤口 传染的可能性为0 3 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 感染的机会为6 30 只要0 01ml的含有HBV 血进人体内 就可感染HBV 如被带丙肝病毒污染的利器刺伤 受者有3 10 的机会感染HCV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6 五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 1 接触的病原未知2 接触的途径多 1 直接接触 2 间接接触 3 飞沫传播 4 空气传播 5 消化道传播 6 血液 体液传播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7 六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8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 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在发生科室完成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如有伤口 应当由近心段向远心段轻轻挤压 避免挤压伤口局部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59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消毒液 如用70 乙醇溶液或者0 5 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接触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追踪血清学病毒抗原 抗体检测 立即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 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卡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 报告相关部门 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随访和咨询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0 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 体液时 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 体液时 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 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 6周后检测HCV的RNA 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 体液时 短时间内口服抗病毒药 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 然后行周期性复查 如6周 12周 6个月等 在跟踪期间 特别是在最初的6周 12周 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 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 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1 七 个人防护 关键在于预防为主 做好标准预防 加强卫生防护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2 医务人员保护措施 1 当皮肤与血液 体液 组织液 粘膜 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 应戴手套 2 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 泼溅和喷溅至眼 口和其它粘膜时 应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 3 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4 正确处理锐器 5 不要将针头重新戴帽 折断或进行其它人工操作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3 6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它 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 8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 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 9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 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 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 10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 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 去污和其它处理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4 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处理 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 患者 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 对于需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确保在下一患者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灭菌 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 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 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处理 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 以防污染其它物品 引起微生物传播 锐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置 以防针刺伤 操作时针头套不必重新套上 当必须重新套上时应运用器具而不能直接用手 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取下 折弯 破坏或进行其他操作 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 输液器 针头 刀片和其他锐器应置于适当防水耐刺的容器内 以便于集中销毁 需重复使用的锐利器械也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 以便于运输及再处理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5 预防针刺伤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6 操作中损伤 感染的危险因素 各种注射时 经静脉输液时 传递中受伤 拔针时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7 操作后 整理用物时 被放在床旁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刺伤用后重新套上针头帽时刺伤 某护士抽血后的物品状况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8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69 戴手套 洗手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70 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