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doc_第1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doc_第2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doc_第3页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的关系摘要:隐含作者是美国学者韦恩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引发了叙事学界广泛的争议,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隐含作者的 现实作者的关系问题普遍存在争议,学界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在这里我初步探讨一下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的关系,首先对隐含作者的概念进行一下初探,这一概念一提出便引起学术界的大讨论,观点各异,学术界对此关注度很高。其次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一下梳理,在当时以文本为主的叙事学研究的大背景下,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可谓是一个惊雷惊醒了人们,所以对现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争论也很激烈。最后根据各方的观点,我得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关键词:现实作者 隐含作者 审美创造 二者关系“隐含作者”,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提出来的,他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在作者写作时,他会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1)这就是“隐含作者”。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隐含作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那么作者到底如何创造自己在作品中的隐含形象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一、隐含作者概念的分析作者是执笔写作的人,存在于作品之外,隐含作者是作者的创造物,存在于作品之内,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他的“第二自我”隐含作者形象。为了构建对“隐含作者”的一种理解,有必要从这一概念最初的提出开始进行剖析。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在他(作者)写作时,他不是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自己”的隐含的替身。“隐含作者”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我们阅读的东西;我们把他看作真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 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3) 布斯对“隐含作者”的界定,申丹已经作过细致而精微的分析(何为“隐含作者”)。布斯一方面将“隐含作者”视为真实作者所创造的“隐含的替身”、“第二自我”,另一方面又认为“隐含作者”是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推导出来的作者形象。申丹认为“隐含作者”是一个英明的概念,同时涵盖了编码(创作)和解码(诊释)的过程,既符合内在批评的要求,又使批评家得以考虑作者的意图、技巧和评价。然而,我认为导致概念混乱的恰恰是这种双重关注。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种种理解,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隐含作者是 1真实作者创造的: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的向导:布斯 2读者创造的:读者推测的作者,小于等于读者:查特曼、艾柯 3等同于文本意义(巴尔) 4赋予文本以意义者(尼尔斯) 5叙事交流结构中的发话者:查特曼 上述不同的理解使得“隐含作者”概念愈发含混了。例如第二种情况(隐含作者是读者创造的),究竞创造隐含作者的是真实读者还是隐含读者?假如是前者,隐含作者就是一个无法讨论的概念,因为每一个真实读者都会创造一个不同的隐含作者,而且鉴于许多读者的“业余”身份,可以推测很多情况都是不靠谱的。如果是后者,那不过是把阐释的负担从“隐含作者”转移到“隐含读者”概念之上,什么也没有解决。 但上述的分歧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对“隐含作者”概念的澄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真实作者、文本意义、读者等概念相关联的。毋庸置疑,从经验上来说,文本当然是真实作者“创造”出来的。并且,作者的创造往往不是无意识的创造,而是充分体现了他或她对文学规范的理解和对意义生成的控制。二、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关系的探知“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隐含作者艺术人格总是作者现实人格的投影,是现实人格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某些侧面或互补性的体现,是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与理想化的建构。 我们认为,隐含作者是一个既有别于现实作者的艺术现象,又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隐含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恰恰是作家的“艺术人格”,文本中所呈现的潜在的作者形象是作者的“艺术人格”的投影。所谓艺术人格,是指呈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作者的性格、心理、气质、能力与行为方式等特征的总和。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的现实人格往往是非常丰富、复杂,甚至是矛盾对立的,隐含作者的艺术人格只是作者现实人格复杂性的某一方面或某些侧面的体现。按照布斯的提法,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理想的、文学的0替身。那么,作为/文学的0替身,就意味着隐含作者是审美化的、蕴含有审美情感与体验的、甚至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的创造物。审美化又意味着要在现实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升华,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而抵达审美的境界。有关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许多研究者都有间接涉及,只是采用的是“隐含作者的立场”这一说法。如,申丹教授在论及“具体作品中的特定作者立场”的问题时指出:“在种族歧视方面,声音与疯狂中的隐含作者远比历史上的福克纳更为进步,更加有平等的思想”;在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一文中,她又指出:凯特,肖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有着“大相径庭的意识形态立场”;她还认为“作者在某一作品中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其通常所持的可能会有不同”,等等。在“隐含作者”新解一文中,乔国强教授明确提出:“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以乔治,艾略特和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说明不仅隐含作者身上有着实际生活中作者所处创作环境和生活的投影,隐含作者反之也会促使真实作者向自己笔下的人物靠近。这种互动的关系是以往的叙事学研究中少有论及的。费伦称:“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精简了的变体(astreamlined version),是真实作者的一小套实际或传说的能力、特点、态度、信念、价值和其他特征,这些特征在特定文本的建构中起积极作用。”首先,他肯定了真实作者的主体性特征,承认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创造物;其次,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变体”,是布思所言的“第二自我”,反映了真实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某种特征;最后,隐含作者只是真实作者的部分特征,它不等同于真实作者,即便是在态度、信念这些具有持久个性特征的方面也只反映真实作者的部分而非全部。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是母体和子体的关系,真实作者处于主体位置;作为他的创造物,隐含作者身上有母体的影子和血脉。但是,犹如新生命的诞生,新的文本一旦成立便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与和谐感,它与母体的关系是真真假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母体在于体身上延续自我的某些特征,子体也拥有异于母体之处。所以,作为母体的真实作者,对他的“第二自我”负有相应责任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责任和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真实作者只做单方面的施为,隐含作者也并非是纯然的受力。三、结语由上述论述,我们推导出隐含作者和现实作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现实作者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文学的替身即隐含作者,将自己需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观念,意志通过隐含作者之口讲述给读者。隐含作者是现实作者的第二自我,他是现实作者复杂人格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集合,现实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些其内在的特质,这便是隐含作者,他的存在与现实作者密不可分,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历史上的作者与隐含作者一样只是假定的结构物,他所具有的某些品行都不过是我们从一些侧面对他的认识,我们谁也不能真正完整地再现一个真实的作者。真实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生活中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铁板一块,永久不变。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另一方面,现实作者也离不开隐含作者,上面我们说过现实的作者是复杂的,甚至是充满矛盾的,所以隐含作者体现的就是现实作者复杂性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譬如鲁迅,他曾作过这样的自我剖析: “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它,想除去它,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以此。” (4)伟大如鲁迅,他自己都承认他身上有“毒气和鬼气”,而他的作品也正是其复杂人格的投影。一方面,在阿Q正传,孔乙已,祝福等作品中,隐含作者主要体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伟大人格;另一方面,在狂人日记,在酒楼上和孤独者等作品中,隐含作者人格则体现了鲁迅现实人格中的矛盾性,在这些作品中,隐含作者借“我”-吕纬甫,“我”-魏连受,“我”-狂人这样的叙述方式展示了极其矛盾、悖论的心境:他们既相信社会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既不愿消沉下去,又不知生路在哪里;既献身过民族的解放,又对这种献身表示怀疑。表达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这一“人生最大的苦痛”。(5)参考与注释:(1)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p80(2)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p83-84(3)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p77-97(4) 鲁迅 鲁迅全集 P431(5) 鲁迅 鲁迅全集 p159(6)韦恩布斯 小说修辞学 华明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7)佘向军:隐含作者与艺术风格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