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_第1页
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_第2页
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_第3页
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_第4页
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多相流学术会议论文 编号: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雷威,贾志海*,王刚(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上海 )(Tel: , Email:)摘要:研究了在垂直振动作用下,液滴在微结构疏水表面的动态浸润特性。结果表明,液滴在振动过程中经历三个过程: “压缩”过程, “还原”过程, “脱离”过程。液滴实现了Cassie-Wenzel状态、Wenzel-Cassie状态的相互转变, 其中“压缩”过程液滴由Cassie状态向Wenzel状态转变, 且为一维转变模式; 在“还原”过程, 液滴由Wenzel状态向Cassie状态转变。同时, 结合表面物理化学和液滴动力学,建立了振动液滴动态浸润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微结构 疏水表面 振动 液滴 浸润0 前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功能材料制备的日臻成熟,将功能性疏水材料应用到冷凝器的研制中,实现空调蒸发器内部盘管表面由膜状凝结转变为滴状凝结成为目前采用的重要方法1,2。目前的滴状冷凝传热研究中,冷凝液滴需要生长到很大尺寸才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然脱落,即使在超疏水表面,蒸汽冷凝形成的液滴由于侵入到表面微结构内部使得液滴并不能表面迅速脱落,致使冷凝传热系数不能很大的提高,超疏水特性失效。因此,寻找冷凝条件下恢复超疏水性的方法成为当前滴状冷凝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3-5。研究认为,疏水表面液滴可以存在多种浸润状态6,其中两种典型的浸润状态分别为7-8:一种为Wenzel模型,如图1(a),假设液滴始终能填满粗糙表面凹槽,因此“粘”性极强,不易从粗糙表面脱落,存在很大的接触角滞后,其表观接触角w可由Wenzel方程3描述如下:(1) (a)Wenzel状态 (b)Cassie 状态图1 粗糙表面水滴浸润状态一种为Cassie模型,如图1(b),其假设固体表面时由两种不同物质组成,这两种不同成分的表面是以极小块的形式均匀分布在表面上,粘性微弱,因此能够轻易滚落,其表观接触角w可由Cassie方程描述如下:(2)滴状冷凝过程中,为了促使液滴快速脱落即要求形成Cassie状态液滴。研究表明,在外界施加压力9,加热10,蒸发11或者电压12的作用下,表面上液滴可以实现Wenzel状态和Cassie状态之间的转变。近年来微振动方法也被用于浸润状态转变的研究中13.14,Chen等15对振动作用下荷叶表面冷凝液滴浸润状态转变进行了研究,认为微振动传导到液滴的动能超过粘附能的两倍时,冷凝液滴实现Wenzel-Cassie转变。Bormashenko等16认为在振动下,当单位三相接触线受到的力超过一定的阈值,液滴的浸润状态则会转变。而Bhushan等17认为,振动传导给液滴的惯性力FI大于液滴与表面之间的粘附力FA时,液滴垂直“脱离”,脱离表面,实现浸润状态转变。同时,振动液滴的动态形态特性也有一定的研究,Noblin等18人研究了液滴在振动时的形态变化,发现粗糙表面的液滴在振动作用下,存在2种形变类型,即三相接触线移动与三相接触线固定类型,而这两种形变类型下又各包含两种不同的模式。分析可见,目前对于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过程中液滴的动态浸润特性的研究很少,液滴振动特性与振动信号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为此,本文通过对微结构疏水表面施加微振动,研究液滴瞬时动态浸润特性,分析微振动对液滴瞬时动态浸润特性的影响,探讨液滴动态特性与振动信号之间的关系,为更加有效的利用振动实现液滴浸润状态转变尊定基础。1 实验部分1.1 微结构疏水表面制备加工材料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该材料的本征接触角为113.7。采用微加工光刻的方法在其表面构筑微凸起柱状结构,首先,在硅片上旋涂厚度为30mm的SU8-25光刻胶;然后将掩膜板覆盖在US8-25上进行光刻,制作模子;最后将PDMS倒入模子中,在90的真空烘箱内放置约60分钟后取出,将PDMS聚合体从SU8膜上剥离,从而完成制作。图2为设计表面的方柱状微结构扫描电镜图,其中,r为柱体边长,a为柱间距,H为柱高,尺寸均为30mm。利用Kino SL200B型接触角测量仪测量的粗糙表面平均接触角为148.51.5,滚动角为19.5,液滴可以轻易滚落,接近超疏水表面19,如图3。所有测量在环境温度为251C,相对湿度505。根据该材料的本征接触角为113.7及使用Wenzel状态方程(公式1)和Cassie状态方程(公式2)理论计算出来的值分别为:143.5;148.3,则液滴在微结构疏水表面初始状态为Cassie状态。CA=151.80图2 PDMS微结构疏水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图3实验装置图1.2实验装置实验采用的实验装置结构图如图3所示。采用平面电喇叭振动膜产生的机械振动作为振动源激励微结构表面产生振动;通过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器调节输入频率和幅值。振动频率为0200Hz,振幅为04mm,输入波形采用正弦信号。采用OLYMPUS i-SPEED 3高速摄像机采集图像,采集速度为2000帧/秒。2 结果与讨论2.1微方柱疏水表面振动液滴的动态行为特性实验发现,在频率f=70Hz下,随着振动的进行,液滴在超疏水表面开始产生弹性变形,液滴的瞬间动态特征,液滴半径R,液滴高度H,固-液湿接触直径D等也随之不断变化,并为时间t的函数。当振动幅值达到某一阈值时,液滴会从微结构疏水表面脱离。图4为频率f=70Hz时,液滴脱离超疏水表面时的动态图像。A. t=-7.0msB. t=-9.0msC. t=-10.5msD. t=0msE. t=-4.5msF. t=-1.5msG. t=-3.5ms图4 振动超疏水表面上液滴瞬时图像(取t=0为液滴脱离超疏水表面时刻) 同时,实验输入波形采用正弦曲线波形,振动幅值随时间周期性的变化A(t)=A0sin(2ft),其中A0为最大输入幅值,f为输入频率;通过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实验图片,得到平板振动瞬时的幅值A(t)及对应的固-液湿接触直径D(t)、液滴高度H(t),接触角,如图5(a),(b),(c)。分析图5可以发现,随着外加振动振幅交替性的增大与减小,液滴瞬时动态特性也呈相应的增大与减小。观察图4(A-C)与图5(a),可以发现:当振动幅值由平衡位置向正方向增加时,由于惯性,液滴顶端速度小于液滴底部速度,液滴被“压缩”,使部分液体浸入到微方柱内部;因此,液滴高度减小,三相接触线长度增加,瞬时接触角也减小。然而,当时间t=-7.0ms(液滴脱离表面的时间点为t=0ms)时,振动幅值达到最大,液滴高度并不是最小;当t=-9.5ms时,液滴高度最小;可见,振动幅值与液滴瞬时高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Dt。分析认为,一方面,由于液滴表面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粘附作用,另一方面,液滴为弹性物体,而非刚性;因此液滴瞬时高度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样,液滴瞬时固-液接触线D(t)与液滴瞬时接触角都存在滞后性,如图5(b),5(c)。ABCDCE图5 振动液滴瞬时动态特征及幅值A演变图当振动幅值由正方向最大处向平衡位置减小时,液滴瞬时动态特性向相反的趋势变化,液滴被“还原”,如图4C-4E。此时,由于惯性力与粘附力的相互作用,液滴顶部与液滴底部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液滴被“拉伸”,液滴瞬时高度H增加,固-液接触线D也随着振幅减小而减小,三相接触线发生变化,液滴浸润状态改变;当振幅减小为0mm时,固-液接触线相比初始状态基本没变,液滴状态还原为Cassie状态。然而,此时接触角缓慢增加但小于初始表观接触角;分析认为,液滴(对比初始状态液滴)被“拉伸”,液-气接触线发生变化,如图4(A)、4(E),因此,此时Cassie状态的接触角小于初始表观接触角。进一步观察图5与图4(E-G),随着振动幅值负(相反)方向的增加,液滴脱离疏水表面“脱离”。由固体表面与液体之间的粘附力,在Y方向,液滴底部运动速度大于液滴顶部速度,液滴进一步被“拉伸”。因此,液滴瞬时高度H继续增加直到最大,固-液接触线D也进一步减小,最终脱离振动表面。综上,振动液滴瞬时浸润特性分三种不同的过程:“压缩”过程,“还原”过程,“脱离”过程。2.2振动液滴瞬时浸润状态分析“压缩”过程中,液滴被“压缩”,使部分液体浸入到微方柱内部;由于部分液滴浸入微方柱内部,则三相接触线变化,液滴浸润状态将发生转变。研究表明,Wenzel状态与Cassie状态之间存在能量差,实现液滴浸润状态转变需要克服两者之间的能垒14-16。“压缩”过程中,液滴润湿微方柱,需要克服表面自由能;“单元”微方柱被润湿时,所需克服的表面自由能为17:(3)式中,为固、液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为固、气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为气、液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由于液体与本身蒸汽的吸附对液体本身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很小,所以近似有,为材料的本征接触角。研究认为17,存在着一维和二维2种不同的浸润状态转变模式,而润湿微方柱的个数取决于浸润转变模式,在此过程中,三相接触线、接触角缓慢且有规律的变化,不存在突变行为;分析认为,液滴未被刺穿,浸润转变为1D转变模式。图6为微结构疏水表面振动液滴动态过程及模型图。观察图6(a),则被润湿微方柱的个数为: (4)因此,液滴“压缩”过程所需克服的表面自由能为: (5)其中Rmax、Ro分别为液体与固体表面最大接触半径、初始接触半径;a,r分别为微方柱边长、间距;h为液体浸湿微方柱高度。实验中的电喇叭振动膜,对其施加一定频率和振幅的微振动,振动产生的能量通过微结构疏水表面传递到液滴的动能Ek为15: (6)同时,对液滴施加的外部振动频率和其固有频率相等14,即f=fn时,使其达到共振,以最大限度的传递能量,假设为1。因此,实验中传递到液滴的动能Eko为: (7)其中为液滴密度;V为液滴体积;f为振动频率;A为振幅。液滴获得的动能EK0提供了润湿微方柱所需克服的表面自由能E,则: (8)由实验测得, 2Rmax=Dmax=1.71mm,2R0=D0=1.05mm,A=0.31mm,f=70Hz,V=4mL, ,和,可以计算得到液滴润湿微方柱的深度h: (9)显然,此时液滴浸润状态接近完全Wenzel状态,即在液滴“压缩”过程,实现了液滴由Cassie状态转变为Wenzel状态转变;且浸润转变模式为1D模式,验证了前文的分析。(a) 压缩过程t=-7.0mst=-9.0mst=-10.5ms (b) 还原过程t=-7.0mst=-4.5mst=-3.5ms (c) 脱离过程t=-3.5mst=-1.5mst=0ms 图6 振动超疏水表面上液滴瞬时图像及模型图(取t=0为液滴脱离超疏水表面时刻)液滴的“还原”过程,可近视认为是压缩过程的可逆过程,实现了液滴由Wenzel状态到Cassie状态转变,图6(b)为此过程液滴动态过程及模型图。同时,实验表明,在一定频率下,当振动幅度达到某一阈值时,液滴向上脱离,脱离超疏水表面。分析认为,只有当外加振动能量Ek大于液滴和微方柱粗糙表面之间的黏附功Ea,液滴才能脱离疏水表面“脱离”,所以存在振动阈值;如果液滴与表面之间无粘附作用,则此时液滴将脱离表面。图6(c)为此过程液滴动态过程及模型图,液滴都为Cassie状态,液滴和固体表面间的湿接触直径逐渐减小,直至液滴完全脱离。3 结论通过研究,可以获得以下结论:1、在微柱状结构超疏水表面,施加某一共振频率(正弦波形)的微振动时,随着幅值波峰与波谷之间的交替变化,液滴产生交替性收缩和拉伸的弹性形变;振动液滴经历三种形变过程,即:“压缩”过程,“还原”过程,“脱离”过程。2、对于微方柱疏水表面一个初始状态为Cassie状态的液滴,振动过程中,液滴经历由CassieWenzelCassie的浸润状态转变过程。3、在“压缩”过程中,液滴由Cassie状态向Wenzel状态转变,且为一维转变模式;“还原”过程为“压缩”过程的可逆过程,实现了液滴由Wenzel状态到Cassie状态转变;“脱离”过程,液滴和固体表面间的湿接触直径逐渐减小,当外加振动能量大于液滴与固体表面之间的黏附功时,液滴脱离表面。参考文献1 Ma X H, Rose J W, Xu D Q, et al. Advances in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inese research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0, 78(2-3):87-93.2 Rose J W. Dropwise condensation theory and experiment: a reviewJ. Proc. Inst. Mech. Eng.,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2002, 216(2): 115-128.3 马学虎, 彭本利, 兰忠等. 滴状冷凝传热的多尺度规划与最佳接触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 32(2): 321-325.4 廖强, 顾扬彪, 朱恂, 王宏. 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滴状凝结换热J. 化工学报, 2007, 58(3):567-574.5 张莉, 齐宝金, 徐宏, 朱登亮. 水蒸气在垂直钛板表面的冷凝传热特性.工程热物理学报J, 2011, 32(8): 1409-1412.6 Edward Bormashenko. Wetting transitions on biomimetic surfacesJ. Phil. Trans. R. Soc. A 2011, 368(1929):4695-4711.7 Paul Roach,Neil J.Shirtcliffe. Michael I.Newton. Progress i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developmentJ. Soft Matter, 2008, 4(2):224-240.8 赵亚溥. 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73-1919 Forsberg P, Nikolajeff F, Karlsson M. CassieWenzel and WenzelCassie transitions on immers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J. Soft Matter, 2011, 7(1):104-109.10 Liu G, Fu L, Rode AV, Craig VS. Water Droplet Motion Control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Exploiting the Wenzel-to-Cassie TransitionJ. Langmuir, 2011, 27(6): 25952600.11 Luo C, Xiang M M, Liu X C,et al. Transition from CassieBaxter to Wenzel states on microline-formed PDMS surfaces induced by evaporation or pressing of water dropletsJ. Microfluid Nanofluid, 2011, 10(4): 831-842.12 B.Vaibhav, G.V. Suresh. Electrowetting-Based Control of Static Droplet States on Rough SurfacesJ. Langmuir, 2007, 23(9): 4918-4924.13 贾志海,雷威,贺吉昌等. 振动诱导微结构粗糙表面水滴Wenzel-Cassie状态转变特性J.化工学报, 2014, 65(2):544-549.14 Lei W, Jia Z H, He J C, Cai T M. Dynamic properties of vibrated drops on a superhydrophobic patterned surface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4, 62(2): 507-512.15 Boreyko J.B. Chen. C.H. Restring Superhydrophobicity of Lotus Leaves with Vibration-Induc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