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生物制品的制造检定规程_第1页
一些生物制品的制造检定规程_第2页
一些生物制品的制造检定规程_第3页
一些生物制品的制造检定规程_第4页
一些生物制品的制造检定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库重组人干扰素2b注射液 Chongzu Ren Ganraosu2b Zhusheye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2b Injection 本品系由含有高效表达人干扰素2b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工程菌菌种 2.1.1名称及来源 重组人干扰素2b工程菌株系由带有人干扰素2b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 2.1.2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规定。 2.1.3菌种检定 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的菌种应进行以下各项全面检定。 2.1.3.l划种LB琼脂平板 应呈典型大肠杆菌集落形态,无其他杂菌生长。 2.1.3.2染色镜检 应为典型的革兰阴性杆菌。 2.1.3.3对抗生素的抗性 应与原始菌种相符。 2.1.3.4电镜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应为典型大肠杆菌形态,无支原体、病毒样颗粒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2.1.3.5生化反应 应符合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 2.1.3.6干扰素表达量 在摇床中培养,应不低于原始菌种的表达量。 2.1.3.7表达的干扰素型别 应用抗2b型干扰素参考血清做中和试验,证明型别无误。 2.1.3.8质粒检查 该质粒的酶切图谱应与原始重组质粒相符。 2.2原液 2.2.1种子液制备 将检定合格的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可含适量抗生素)中培养。 2.2.2发酵用培养基 采用适宜的不含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 2.2.3种子液接种及发酵培养 2.2.3.1在灭菌培养基中接种适量种子液。 2.2.3.2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发酵,应根据经批准的发酵工艺进行,并确定相应的发酵条件,如温度、pH值、溶氧、补料、发酵时间等。发酵液应定期进行质粒丢失率检查(附录G)。 2.2.4发酵液处理 用适宜的方法收集处理菌体。 2.2.5初步纯化 采用经批准的纯化工艺进行初步纯化,使其纯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2.2.6高度纯化 经初步纯化后,采用经批准的工艺进行高度纯化,使其达到3.1项要求,即为干扰素原液。加入适宜稳定剂,除菌过滤后保存于适宜温度,并规定其有效期。 2.2.7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3半成品 2.3.1配制与除菌 2.3.1.1稀释液配制 按经批准的配方配制稀释液。配制后应立即用于稀释。 2.3.1.2稀释与除菌 将检定合格加稳定剂的干扰素原液用2.3.1.1项稀释液稀释至所需浓度,除菌过滤后即为半成品,保存于28。 2.3.2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2 4成品 2.4.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4.2分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规定。 2.4.3规格 应为经批准的规格。 2.4.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3检定 3.1原液检定 3.1.1生物学活性 依法测定(附录X c)。 3.1.2蛋白质含量 依法测定(附录B第二法)。 3.1.3比活性 为生物学活性与蛋白质含量之比,每1mg蛋白质应不低于1.0108IU。 3.1.4纯度 3.1.4.1电泳法 依法测定(附录c)。用非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胶胶浓度为15,加样量应不低于10ug(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或5ug(银染法)。经扫描仪扫描,纯度应不低于95.O。 3.1.4.2高效液相色谱法 依法测定(附录B)。色谱柱以适合分离分子质量为560kD蛋白质的色谱用凝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0.1molL磷酸盐-O1molL氯化钠缓冲液,pH70;上样量不低于20ug,于波长280nm处检测,以干扰素色谱峰计算理论板数应不低于1000。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干扰素主峰面积应不低于总面积的95.O。 3.1.5分子量 依法测定(附录c)。用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胶胶浓度为15,加样量应不低于1.0ug,制品的分子质量应为19.2kD1.92kD。 3.1.6外源性DNA残留量 每1次人用剂量应不高于10ng(附录B)。 3.1.7鼠IgG残留量 如采用单克隆抗体亲和色谱法纯化,应进行本项检定。每1次人用剂量鼠IgG残留量应不高于lOOng(附录L)。 3.1.8宿主菌蛋白残留量 应不高于总蛋白质的O.10(附录c)。 3.1.9残余抗生素活性 依法测定(附录A),不应有残余氨苄西林或其他抗生素活性。 3.1.10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300万IU应小于10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1.11等电点 主区带应为4.06.7(附录D)。 3.1.12紫外光谱扫描 最大吸收峰波长应为278nm3nm(附录A)。 3.1.13肽图(至少每半年测定1次) 依法测定(附录E),应与对照品图形一致。 3.1.14 N-末端氨基酸序列(至少每年测定1次) 用氨基酸序列分析仪测定,N-末端序列应为: Cys-Asp-Leu-Pro-Gln-Thr-His-Ser-LeuGly-Ser-Arg-Arg-Thr-Leu。 3.2半成品检定 3.2.1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300万IU应小于10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2.2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成品检定 3.3.1鉴别试验 按免疫印迹法(附录A)或免疫斑点法(附录1 B)测定,应为阳性。 3.3.2物理检查 3.3.2.1外观 应为澄明液体。 3.3.2.2可见异物 依法检查(附录V B),应符合规定。 3.3.2.3装量 按附录I A中装量项进行。应不低于标示量。 3.3.3 pH值 应为6.57.5(附录V A)。 3.3.4生物学活性 应为标示量的80150(附录X C)。 3.3.5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6细菌内毒索检查 每1次人用剂量应小于IO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3.7异常毒性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F小鼠试验法),应符合规定。 4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自分装之日起,按批准的有效期执行。 5使用说明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注射用重组人自介素-2 Zhusheyong Chongzu Ren Baijiesu-2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for Injection 本品系由含有高效表达人自细胞介素-2(简称人白介素-2)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冻干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1 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主符合“凡例”的要求。 2 制造 2.l工程菌菌种 2.1.1名称及来源 重组人白介素-2工程菌株系由带有人白介索-2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 2.1.2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规定。 2.l.3菌种检定 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的菌种应进行以下各项全面检定。 2.1.3.1划种LB琼脂平板 应呈典型大肠杆菌集落形态,无其他杂菌生长。 2.1.3.2染色镜检 应为典型的革兰阴性杆菌。 2.1.3.3对抗生素的抗性 应与原始菌种相符。 2.1.3.4电镜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应为典型大肠杆菌形态,无支原体、病毒样颗粒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2.1.3.5生化反应 应符合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 2.1.3.6人白介素-2表达量 在摇床中培养,应不低于原始菌种的表达量。 2.1.3.7质粒检查 该质粒的酶切图谱应与原始重组质粒相符。 2.2原液 2.2.1种子液制备 将检定合格的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可含适量抗生素)中培养,供发酵罐接种用。 2.2.2发酵用培养基 采用适宜的不含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 2.2.3种子液接种及发酵培养 2.2.3.1在灭菌培养基中接种适量种子液。 2.2.3.2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发酵,应根据经批准的发酵工艺进行,并确定相应的发酵条件,如温度、pH值、溶氧、补料、发酵时间等。发酵液应定期进行质粒丢失率检查(附录G)。 2.2.4发酵液处理 用适宜的方法收集处理菌体。 2.2.5初步纯化 采用经批准的纯化工艺进行初步纯化,使其纯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2.2.6高度纯化 经初步纯化后,采用经批准的工艺进行高度纯化,使其达到3.1项要求,即为人白介素-2原液。加入适宜稳定剂,除菌过滤后保存于适宜温度,并规定其有效期。 2.2.7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3半成品 2.3.1配制与除菌 2.3.1.1稀释液配制 按经批准的配方配制稀释液。配制后应立即用于稀释。 2.3.1.2稀释与除菌 将检定合格加稳定剂的人白介素-2原液用2.3.1.1项稀释液稀释至所需浓度。除菌过滤后即为半成品,保存于28。 2.3.2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2.4成品 2.4.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4.2分装及冻干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规定。 2.4.3规格 应为经批准的规格。 2.4.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3检定 3.1原液检定 3.1.1生物学活性 依法测定(附录X D)。 3.1.2蛋白质含量 依法测定(附录B第二法)。 3.1.3比活性 为生物学活性与蛋白质含量之比,每lmg蛋白质应不低于1.0107IU。 3.1.4纯度 3.1.4.1电泳法 依法测定(附录c)。用非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胶胶浓度为15,加样量应不低于 10ug(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或5ug(银染法)。经扫描仪扫描,纯度应不低于95.0。 3.1.4.2高效液相色谱法 依法测定(附录B)。色谱柱以适合分离分子质量为560kD蛋白质的色谱用凝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 O.1moIL磷酸盐0.1molL氯化钠缓冲液,pH7.0;上样量不低于20ug,于波长280nm处检测,以人白介素-2色谱峰计算理论板数应不低于1500。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人白介素-2主峰面积应不低于总面积的95.0。 3.1.5分子量 依法测定(附录c)。用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胶胶浓度为15,加样量应不低于1.0ug,制品的分子质量应为15.5kD1.55kD。 3.1.6外源性DNA残留量 每1次人用剂量应不高于10ng(附录B)。 3.1.7宿主菌蛋白残留量 应不高于总蛋白质的O.10(附录C)。 3.1.8残余抗生素活性 依法测定(附录A),不应含有残余氨苄西林或其他抗生素活性。如制品中含有SDS,应将SDS浓度至少稀释至O.01进行测定。 3.1.9细菌内毒索检查 每100万IU应小于10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如制品中含有SDS,应将SDS浓度至少稀释至0.0025进行测定。 3.1.10等电点 主区带应为6.57.5(附录D)。 3.1.11紫外光谱扫描 最大吸收峰波长应为277nm3nm(附录A)。 3.1.12肽图(至少每半年测定1次) 依法测定(附录E),应与对照品图形一致。 3.1.13 N-末端氨基酸序列(至少每年测定1次) 用氨基酸序列分析仪测定,N-末端序列应为: Ala-Pro-Thr-Ser-Ser-Ser-Thr-Lys-Lys-Thr-Gln-Leu-Gln-Leu-Glu。 3.2半成品检定 3.2.1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100万IU应小于10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如制品中含有SDS,应将SDS浓度至少稀释至 O.0025进行测定。 3.2.2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成品检定 除水分测定外,应按标示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复溶后进行其余项目的检定。 3.3.1鉴别试验 按免疫印迹法(附录A)或免疫斑点法(附录 B)测定,应为阳性。 3.3.2物理检查 3.3.2.1外观 应为白色或微黄色疏松体,加入标示量注射用水后应迅速复溶为澄明液体。 3.3.2.2可见异物 依法检查(附录V B),应符合规定。 3.3.2.3装量差异 按附录I A中装量差异项进行,应符合规定。 3.3.3化学检定 3.3.3.1水分 应不高于3.O(附录D)。 3.3.3.2 pH值 应为6.57.5(附录V A)。 3.3.4生物学活性 应为标示量的80150(附录X D)。 3.3.5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6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1次人用剂量应小于IO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3.7异常毒性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F小鼠试验法),应符合规定。 3.3.8乙腈残留量 如工艺中采用乙腈,则照气相色谱法(附录c)过行,色谱柱采用石英毛细管柱,柱温45,汽化室温度15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每分钟4.0ml,用水稀释乙腈标准溶液使其浓度为0.0004,分别吸取1.0ml上述标准溶液及供试品溶液顶空进样400ul,通过比较标准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判定供试品溶液乙腈含量。乙腈残留量应不高于0.0004。 4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自分装之日起,按批H的有效期执行。 5使用说明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CHO细胞)Zhusheyong Chongzu Ren Cuhongsu(CHO Xibao)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for Injection (CHO Cell) 本品系由含有高效表达人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人促红素)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经细胞培养、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冻干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l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工程细胞 2.1.1名称及来源 重组人促红素工程细胞系由带有人促红素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的CHO-dhfr-(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缺陷型细胞)细胞系。 2.1.2细胞库建立、传代及保存 由原始细胞库的细胞传代,扩增后冻存于液氨中,作为主细胞库;从主细胞库的细胞传代,扩增后冻存于液氮中,作为工作细胞库。每次传代不超过批准的代次。细胞系冻存于液氮中,检定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2.1.3主细胞库及工作细胞库细胞的检定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规定。 2.1.3.1外源因子检查 细菌和真菌(附录A)、支原体(附录B)、病毒检查(附录c)均应为阴性。 2.1.3.2细胞鉴别试验 应用同工酶分析、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学和遗传标记物等任一方法进行鉴别,应为典型CHO细胞。 2.1.3.3人促红素表达量 应不低于原始细胞库细胞表达量。 2.2原液 2.2.1细胞的复苏与扩增 从工作细胞库来源的细胞复苏后,于含灭能小牛血清培养液中进行传代、扩增,供转瓶或细胞培养罐接种用。小牛血清的质量应符合规定(附录D)。 2.2.2细胞培养液 生产用细胞培养液应不含牛血清和任何抗生素。 2.2.3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全过程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细胞培养时间可根据细胞生长情况而定。 2.2.4分离纯化 收集的培养液采用经批准的超滤法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浓缩,多步色谱纯化后制得高纯度的重组人促红素,即为人促红素原液。除菌过滤后保存于适宜温度,并规定其有效期。 2.2.5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3半成品 2.3.1配制与除菌 原液加入适宜稳定剂,并用缓冲液稀释。除菌过滤后即为半成品。 2.3.2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2.4成品 2.4.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4.2分装及冻干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规定。半成品应及时分装、冷冻。冻干的全过程中,制品温度应不高于30。 2.4.3规格 应为经批准的规格。 2.4.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3检定 3.1原液检定 3.1.1蛋白质含量 依法测定(附录B第二法)。 3.1.2生物学活性 3.1.2.1体内法 依法测定(附录X B)。 3.1.2.2体外法 按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说明书测定。 3.1.3比活性 每lmg蛋白质应不低于1.2105IU。 3.1.4纯度 3.1.4.1电泳法 依法测定(附录c)。用非还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考马斯亮蓝染色,分离胶胶浓度为12.5,加样量应不低于10ug,经扫描仪扫描,纯度应不低于98.O。 3.1.4.2高效液相色谱法 依法测定(附录B)。亲水硅胶体积排阻色谱柱,排阻极限300 kD,孔径24nm,粒度10um,直径7.5mm,长30cm;流动相为3.2mmolL磷酸氢二钠1.5mmolL磷酸二氢钾-400.4mmolL氯化钠,pH7.3;上样量20lOOug,于波长280nm处检测,以人促红素色谱峰计算理论板数应不低于1500。按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人促红素纯度,应不低于98.0。 3.1.5分子量 依法测定(附录c)。用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分离胶胶浓度为12.5,加样量应不低于lug,分子质量应为3645kD。 3.1.6紫外光谱扫描 依法测定(附录A),最大吸收峰279nm2nm:最小吸收峰250nm2nm;在320360nm处无吸收峰。 3.1.7等电点 依法测定(附录D),使用pH值为3.05. O的两性电解质,等电点应为pH3.34.3。 3.1.8唾液酸含量 每1mol人促红素应不低于9.0mol(附录c)。 3.1.9外源性DNA残留量 每lO 000IU人促红素应不高于100pg(附录B)。 3.1.0 CHO细胞蛋白残留量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应不高于O.10。 3.1.11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lO 000IU人促红素应小于2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1.12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应不高于O.Ol。 3.1.13肽图(至少每半年测定1次) 供试品经透析、冻干后,用1碳酸氢铵溶液溶解并稀释至l.5mgml,依法测定(附录E),其中加入胰蛋白酶(序列分析纯),370.5保温6小时,色谱柱为反相C8柱(25cm4.6mm,粒度5um,孔径30nm),柱温为45士0.5;流速为每分钟0.75m1;进样量为20ul;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表中A为O1三氟乙酸水溶液,B为01三氟乙酸-80%乙腈水溶液)。编号时间分钟流速mlAB1234567O.0030.0075.00115.OO120.00125.00145.OOO.75O.750.750.75O.75O.75O.75100. O85. 065.015.OO.O100.0100.0O.O15.035.085.O100.O0.00.O 肽图应与人促红素对照品一致。 3.1.14 N-末端氨基酸序列(至少每年测定1次) 用氨基酸序列分析仪测定,N-末端序列应为: Ala-Pro-Pro-Arg-Leu-Ile-Cys Asp-Ser-Arg-Val-Leu-Glu-Arg-Tyr。 3.2半成品检定 3.2.l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1000IU人促红素应小于2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2.2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成品检定 除复溶时间和水分测定外,应按标示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复溶后进行其余各项检定。 3.3.1鉴别试验 按免疫印迹法(附录A)或免疫斑点法(附录B)测定,应为阳性。 3.3.2物理检查 3.3.2.1外观 应为白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无色澄明液体。 3.3.2.2复溶时间 加入标示量的灭菌注射用水,复溶时间应不超过2分钟。 3.3.2.3可见异物 依法检查(附录V B),应符合规定。 3.3.2.4装量差异 按附录IA中装量差异项进行,应符合规定。 3.3.3化学检定 3.3.3.1水分 应不高于3.0(附录D)。 3.3.3.2 pH值 应为6.47.4或5.46.4(附录VA)。 3 333钠离子含量 应不大于190mmolL(附录J)。 3.3.3.4枸橼酸离子含量 应不大于190mmolL(附录H第二法)。 3.3.3.5蛋白质含量 依法测定(附录B第二法),应符合经批准的蛋白质含量范围。 3.3.4生物学活性 3.3.4.1体外法 按酶联免疫法试剂盒说明书测定供试品体外活性(IUml),根据标示装量计算供试品生物学活性(IU瓶),应为标示量的80120。 3-342体内法 按附录X B测定供试品体内活性(IUm1),根据标示装量计算供试品生物学括性(IU瓶),应为标示量的80140。 3.3.5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6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1000IU人促红素应小于2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3.7异常毒性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F小鼠试验法),应符合规定。 4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于8以下避光保存和运输。自分装之日起,按批准的有效期执行。5使用说明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注射用重组链激酶 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for Injection 本品系由含有高效表达链激酶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冻干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工程菌菌种 2.1.1名称及来源 重组链激酶工程菌株系由带有链激酶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 2.1.2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规定。 2.1.3菌种检定 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的菌种应进行以下各项全面检定。 2.1.3.1划种LB琼脂平板 应呈典型大肠杆菌集落形态,无其他杂菌生长。 2.1.3.2染色镜检 应为典型的革兰阴性杆菌。 2.1.3.3对抗生素的抗性 应与原始菌种相符。 2.1.3.4电镜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应为典型大肠杆菌形态,无支原体、病毒样颗粒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2.1.3.5生化反应 应符合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 2.1.3.6链激酶表达量 在摇床中培养,应不低于原始菌种的表达量。 2.1.3.7质粒检查 该质粒的酶切图谱应与原始重组质粒相符。 2.2原液 2.2.1种子液制备 将检定合格的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可含适量抗生素)中培养,供发酵罐接种用。 2.2.2发酵用培养基 采用适宜的不含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 2.2.3种子液接种及发酵培养 2.2.3.1在灭菌培养基中接种适量种子液。 2.2.3.2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发酵,应根据经批准的发酵工艺进行,并确定相应的发酵条件,如温度、p值、溶氧、补料、发酵时问等。发酵液应定期进行质粒失率检查(附录G)。 2.2.4发酵液处理 用适宜的方法收集处理菌体。 2.2.5初步纯化 采用经批准的纯化工艺进行初步纯化,使其纯度达规定的要求。 2.2.6高度纯化 经初步纯化后,采用经批准的工艺进行高度纯化,使其达到3.1项要求,即为链激酶原液。加入适宜稳定剂菌过滤后,保存于适宜温度,并规定其有效期。 2.2.7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3半成品 2.3.1配制与除菌 2.3.1.1稀释液配制 按经批准的配方配制稀释液。配制后应立即用稀释。 2.3.1.2稀释与除菌 将检定合格加稳定剂的链激酶原液用2.3.1.1项稀液稀释至所需浓度。除菌过滤后即为半成品,保存28。 2.3.2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2.4成品 2.4.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4.2分装及冻干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于规程”规定。 2.4.3规格 应为经批准的规格。 2.4.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 3检定 3.1原液检定 3.1.1生物学活性 依法测定(附录X I)。 3.1.2蛋白质含量 依法测定(附录B第二法)。 3.1.3比活性 为生物学活性与蛋白质含量之比,每lmg蛋白质,不低于9.00104IU。 3.1.4纯度 3.1.4.1电泳法 依法测定(附录c)。用非还原型SDS-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法,分离胶胶浓度为10,加样量应不低10ug,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经扫描仪扫描,纯度应 不低于95.O。 3.1.4.2高效液相色谱法 依法测定(附录B)。色谱柱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A相(三氟乙酸-水溶液:取1.0ml三氟乙酸加水至1000ml,充分混匀)、B相(三氟乙酸-乙腈溶液:取1Oml三氟乙酸加入色谱纯乙腈至1000ml,充分混匀)为流动相,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070B相)。上样量不低于lOug,于波长280nm处检测,以链激酶色谱峰计算理论板数应不低于2000。按面面积一化法计算。链激酶主峰面积应不低于总面积的95.O。 3.1.5分子量 依法测定(附录c)。用还原型SDS-聚丙烯酰胺凝堕电泳法,分离胶胶浓度为10,加样量应不低于1.0ug,制品的分子质量应为47.0kD4.70kD。 3.1.6外源性DNA残留量 每1次人用剂量应不高于10ng(附录B)。 3.1.7宿主菌蛋白残留量 应不高于总蛋白质的O.050(附录c)。 3.1.8残余抗生素活性 依法测定(附录A),不应有残余氨苄西林或其他抗生素活性。 3.1.9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lmg蛋白质应小于3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1.10等电点 主区带应为4.65.6(附录D)。 3.1.11紫外光谱扫描 最大吸收峰波长应为277nm3nm(附录A)。 3.1.12肽图(至少每半年测定1次) 依法测定(附录E),应与对照品图形一致。 3.1.13 N-末端氨基酸序列(至少每年测定1次) 用氨基酸序列分析仪测定,N-末端序列应为: Val-Lys-Pro-Val-Gln-Ala-Ile-Ala-Gly-Ser-Glu-Trp-Leu-Leu-Asp。 3.2半成品检定 3.2.1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lmg蛋白质应小于3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2.2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成品检定 除水分测定外,应按标示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复溶后进行其余各项检定。 3.3.1鉴别试验 按免疫印迹法(附录A)或免疫斑点法(附录 B)测定,应为阳性。 3.3.2物理检查 3.3.2.1外观 应为白色或微黄色疏松体,加入标示量注射用水后应迅速复溶为澄明液体。 3.3.2.2可见异物 依法检查(附录V B),应符合规定。 3.3.2.3装量差异 按附录I A中装量差异项进行,应符合规定。 3.3.3化学检定 3.3.3.1水分 应不高于3.0(附录D)。 3.3.3.2 pH值 应为6.97.9(附录V A)。 3.3.4生物学活性 应为标示量的80150(附录X I)。 3.3.5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A),应符合规定。 3.3.6细菌内毒素检查 每1次人用剂量应小于15EU(附录E凝胶限量试验)。 3.3.7异常毒性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F小鼠试验法),应符合规定。 4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自分装之日起,按批准的有效期执行。 5使用说明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伤寒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本品系用伤寒菌培育后取菌苔制成悬液,加甲醛杀菌,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每ml含菌3亿制成。用于预防伤寒。1 菌种1.1菌种来源制造伤寒菌苗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诊断血清,应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1.2 菌种检定定菌种可用pH7.27.4的肉汤琼脂、马丁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1.2.1 培养特性制造菌苗的菌株应具有典型的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1.2.2血清凝集试验用37培育1820小时的培养物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含菌6亿/ml,与伤寒菌诊断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充分混合后放37过夜,以肉眼见到凝集(+)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凝集反应之效价。凝集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并用伤寒Vi及O血清做凝集试验,应与Vi血清有凝集,与O血清不凝集,或仅有较低凝集。1.2.3 毒力试验用37培育1216小时的琼脂培养物以生理盐水稀释成6亿/ml、3亿/ml、1.5亿/ml及0.75亿/ml等浓度的菌液(根据菌种毒力情况稀释度可作更改也可增加稀释度)。每1稀释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体重1416g之小白鼠,最少5只,每只0.5ml,观察3天。使小白鼠于感染后3天内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为1个致死量(LD),1LD应不超过1.5亿菌。1.2.4 毒性试验用37培育1820小时之琼脂培养物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内,56加温1小时(或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杀菌试验合格后稀释为每ml含菌60、30及15亿共3个浓度,每个浓度的菌悬液以0.5ml腹腔注射体重1518g小白鼠5只,观察3天,注射7.5亿菌之小白鼠应全部生存,注射15亿菌之5只小白鼠可有3只死亡。1.2.5免疫力试验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1.2.5项进行。1.2.6 抗原性试验选体重2kg左右之健康家兔至少3只,用免疫力试验所用之菌液静脉注射3次,每次0.5ml,第1次注射7亿菌,第2次14亿菌,第3次21亿菌,每次间隔7天。末次注射后1014天采血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效价,2/3家兔血清之凝集效价不低于112800为合格。1.3 菌种保存菌种应冻干保存,冻干菌种保存于28菌种冻干后应抽取样品按1.2项进行检查,合格后可使用3年,以后每次生产前必须检查全部特性一次,合格者可继续使用2年。2 菌苗制造制造伤寒菌苗应选用2个菌株。2.1 菌种冻干菌种启开后应检查菌形、纯度及玻片凝集试验(包括用Vi血清做玻凝集反应),合格后即可使用,每启开1支冻干菌种用于生产不应超过6代。2.2 制造用培养基用pH7.27.4的马丁琼脂或肉汤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2.3 原液制造2.3.1 接种可采用涂种,接种后置37培育1824小时。2.3.2 采集采集前应逐瓶检查,有杂菌者废弃。刮取菌苔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中。2.3.3 纯菌试验原液采集后应逐瓶取样接种琼脂斜面1管,于37培育2天,24261天,如有杂菌生长应废弃。2.3.4 杀菌原液中加入不超过1.1%0.1%(ml /ml)的甲醛溶液杀菌。加杀菌剂后的原液应放在37,不得超过7天,以后保存于28。2.3.5 无菌试验纯菌试验合格的原液,应取样接种不含琼脂的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及普通琼脂斜面各1管,放37培育5天,如有本菌生长,可加培量复试一次;如有杂菌生长应废弃。2.3.6 原液合并无菌试验合格的原液按不同菌株或不同制造日期分别过滤合并。合并后应加不超过0.5%(g /ml)苯酚或其他适宜防腐剂,保存于28。2.4 原液检定2.4.1 镜检菌形应正常,无杂菌。2.4.2 凝集试验原液与相应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其凝集效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2.4.3 无菌试验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2.4.4 浓度制定应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测定浓度。2.4.5 免疫力试验原液于无菌试验合格后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进行,抽检批数不应少于生产批数的1/5。方法同1.2.5项,唯所用小白鼠每组至少15只,保护60%免疫小白鼠活存为合格。2.5 原液保存原液应保存于28。原液自采集之日起至用于菌苗稀释时不得少于4个月,保存效期自采集之日起为2年半。2.6菌苗稀释2.6.1 原液配合稀释前应先将不同菌株所制之原液按菌数等量混合,但每个菌株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个菌株之间在40%范围内互有增减。2.6.2 菌苗稀释稀释菌苗用含0.25%0.5%(g /ml)苯酚或其他适宜的防腐剂之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2.6.3 菌苗浓度每ml含伤寒菌3亿2.7 菌苗分批同组配合的原液用同一批稀释液在同一日稀释的各瓶菌苗为1批。大罐稀释的应按大罐分批,并按分装机分为亚批。2.8 检定稀释后每批应逐瓶抽样进行无菌试验及测定防腐剂含量(大罐稀时除外)。2.9 分装分装后每亚批应抽样送质量检定部门进行成品检定。3 成品检定3.1物理化学检查菌苗应为乳白色悬液,pH值为6.87.4,不应有摇不散的菌块及异物。苯酚含量应为0.25%0.5%(g /ml)。3.2 菌形及纯度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至少观察10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内不得有10个以上非典型菌(线状、粗大或染色可颖杆菌),并不应有杂菌。3.3 无菌试验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3.4 安全试验3.4.1 毒性试验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菌苗0.5ml,或用体重350450g之健康豚鼠2只,腹腔注射菌苗1.5ml,观察7日,应无死亡。3.4.2防腐剂试验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2只,每只皮下注射菌苗0.5ml,用苯酚作防腐剂的菌苗注射之小白鼠会发生战栗症状,但不应超过半小时,观察7日,不得有局部脓肿或死亡。4 保存与效期应保存于28。自稀释之日起效期为1年半。如原液保存超过1年稀释,应相应缩短效期(自原液采集之日起总效期不得超过2年半)。伤寒菌苗使用说明书本品系用伤寒菌培育后,取菌苔制成悬液,加甲醛杀菌,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制成。用于预防伤寒。本品为乳白色的混悬液,含苯酚防腐剂,不应含有异物或摇不散的凝块。接种对象重点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地的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地区的人群。用法1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消毒后皮下注射。2初次注射本菌苗者,需注射3次,每次间隔710天,注射剂量如下:16周岁:第1针0.2ml,第2针0.3ml,第3针0.3ml。6周岁以上14周岁:第1针0.3ml,第2针0.5ml,第3针0.5ml。14周岁以上:第1针0.5ml,第2针1.0ml,第3针1.0ml。加强注射剂量与第3针相同。禁忌1发热,严重高血压,心、肝、肾脏病及活动性结核。2孕妇,月经及哺乳期。3有过敏反应病史者。反应局部可出现红肿,有时全身有寒热或头痛。注意事项1用前摇匀。瓶内有摇不散的凝块、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曾经发生过冻结者都不能使用。2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以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之用。保存保存于28暗处。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本品系由百日咳菌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供儿童预防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之用。1 抗原要求1.1 百日咳菌苗原液应符合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2.4项的规定。1.2 精制白喉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的要求。1.3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的要求。2 制造2.1 配方每ml制剂中各种抗原成份含量如下:百日咳菌45亿90亿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精制破伤风类毒素5Lf2.2 吸附剂配制,见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5项。2.3 氢氧化铝稀释以蒸馏水按吸附后之总量将氢氧化铝原液稀释成1.01.5mg /ml。硫柳汞含量不超过0.01%(g /ml),氯化钠含量补足至0.85%(g /ml),高压蒸汽灭菌。2.4 吸附按计算量将精制白喉类毒素、精制破伤风类素及百日咳菌苗原液加入稀释好的吸附剂内。调节pH至5.87.2。2.5 分批同批吸附剂同批配合的原液同次吸附的制品为1批。如用大罐吸附时,所用抗原和吸附剂可以多批混合(精制类毒素不超过3批),每罐为1批。3 成品检定3.1 物理化学检查3.1.1 振摇后应呈均匀乳白色混悬液。不应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3.1.2pH值应为5.87.2。3.1.3 氯化钠含量为0.75%0.9%(g /ml)。3.1.4 硫柳汞含量为1.0%0.5%(mg /ml)。3.1.5 硫柳汞含量不超过0.01%(g /ml)。3.2 鉴别试验抽取样品,另枸橼酸钠或用其他适宜方法将吸附剂溶解后,离心沉淀百日咳菌体和残留的吸附剂,按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7.6项、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7.6项和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2.4.3项进行鉴别试验。3.3 无菌试验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3.4 毒性试验应符合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2.4.5项的规定。3.5 安全试验3.5.1 小白鼠法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5只,每只皮下注射检品0.5ml观察7日,不得有局部脓肿或死亡。3.5.2 豚鼠法用体得3004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