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布置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性能的仿真研究_第1页
不同结构布置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性能的仿真研究_第2页
不同结构布置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性能的仿真研究_第3页
不同结构布置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性能的仿真研究_第4页
不同结构布置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性能的仿真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结构布置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性能的仿真研究刘金平 , 郑青玲( 华南理工大学 电力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40 ) 摘要 在空调用翅片管冷凝器的几何结构尺寸相同 , 空气的进口状态和流量相同的条件下 , 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 研究了支路数 、管排数对翅片管冷凝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随着支路数的增 大 , 压降随之减小 , 最大值为 2 个支路时的 3318kPa , 最小值为 6 个支路时 , 仅为 019kPa ; 空气与制冷剂间传热温差增大 , 总传热系数减小 , 冷凝器的换热量递减 , 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3211 % 。随着排数的增多 , 压降增大 , 4 排管的压降是 1 排管的 413 倍 ; 空气侧换热系数与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的变化呈相反趋势 , 但 传热温差增大 , 换热量也增大 , 4 排管的换热量是 1 排管的 2145 倍 。 关键词 翅片管 ; 冷凝器 ; 支路数 ; 排数 中图分类号 TK 124 文献标识码 A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erf ormance of Fin - and - tube Condenser withDifferent Structural Arrangement in Air - conditioning SystemL IU J inping , ZHENG Qingling(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Guangzhou 510640 , Guangdong , China)Abstract : The effect of branch number and tube row number 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flow characteristic under thecondition of the same geometry size of condenser , air inlet 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 was analyzed1The results show that pressure drop decreases as branch number increases , the maximum pressure drop is 159 times as big as the minimum pres2 sure drop ; the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heat transfer rate of condenser decreases a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and refrigerant increases ,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rate is 3211 % greater than the minimum one ; pressure drop in2 creases as tube row number increases and the pressure drop of 4 row tubes is 413 times as big as 1 row tubes ;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t the air side shows an opposite trend with that at the refrigerant side , but heat transfer rate increases when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creases , heat transfer rate of 4 rows tubes is 2145 times as big as that of 1 row tubes1Key words : Fin - and - tube ; Condenser ; Branch number ;Tube row number换热器是一种在制冷 、空调 、化工等工业领域广泛采用的换热设备 , 尤其在空调行业中 , 与系统 中其他部件相比 , 换热器的运行不仅涉及管内制冷 剂的相变 , 而且涉及管外空气的传热传质 , 其过程 十分复杂 。因此有必要对换热器性能进行进一步研 究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1 。目前对换热器的性能研 究主要还以实验为主 , 对每一种结构布置的换热器 都需要对相应的样机进行测试2 - 3 , 费时费力 , 因 此 , 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已有不少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刘建 、丁国良等1 ,4 采用图论的方法对 6 种 典型的换热器设计流路布置方式进行了仿真建模 。 吴志刚等5 提出了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 翅片管换热器管路优化方法 。Lee 等6 采用逐段计 算 (把一根管分成很多段 , 一段为一个单元) 的方 法 , 对以非共沸混合工质 R407C 为制冷剂的蒸发器 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 并研究了空气速度对蒸发器 换热性能的影响 。Domanski 7 等对以 R600a , R290 , 收稿日期 : 2009 - 6 - 15基金项目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经费资助 (2006BAJ 03A06) ; 2007 年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 ( TC07BF09 - 5)作者简介 : 刘金平 (1962 ) , 男 , 工学博士 , 教授 , 制冷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E - m ail : mpjpliu scut . edu. cnNo . 3 , 2009 , Sep .R EFRIGERATION2 Vol . 28 ( Total No . 108 ) R134a , R22 , R410a 及 R32 等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进行了研究 , 并分析了不同结构布置的换热器性能对 系统 COP 的影响 。Liang 等8 采用仿真和实验相结 合的方法 , 对以 R134a 为工质的不同流路布置的翅表 1 冷凝器的已知条件和收敛条件制冷剂 ( R22)空气风量(m3 / h)进口温度( )进口压力( kPa)过冷度( )进口温度( )片管蒸发器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 :路设计时 , 如果加以适当的管路分流或并流 ,缩减约 5 %的管长 。在管可以6517500210027冷系统的关键参数 ,也反映了冷凝温度 ,它会影响压缩机的功率 , 而且同时 , 冷凝器的出口过冷度也本文在现有的模型基础上 , 将具体算法与程序设计结合 , 利用 VB1NET 语言 , 编制出一套冷凝器 仿真软件 , 此软件可进行不同工况 、不同管路结构布置下的冷凝器仿真计算 。此项仿真结果应用在实是一个重要参数 , 会影响系统的制冷量 。因此在冷凝器进行仿真计算时 , 以制冷剂侧 、空气侧的进口 压力和进口温度为已知条件 , 以冷凝器的出口过冷 度作为收敛条件 。本文仿真计算已知条件和收敛条 件如表 1 所示 。制冷剂采用 R22 。在空气侧 , 迎风管排每根管路入口空气的温 、湿度均相同 , 对于后排管路来说 , 每根管的空气流 量是前排中 2 根距离最接近管路流量的各一半之 和 , 入口状态为 2 股空气混合后的状态参数 。翅片 管 采 用 波 纹 片 , 空 气 侧 的 传 热 计 算 采 用 C1CWang10 的模型 , 忽略空气侧的压降 。在制冷剂 侧 , 流量在各支路间的分配采用阻力相同的原则 。 在模拟时 , 先确定制冷剂侧两相区和过热区的临界 点 , 并采用相应的传热和压降公式 。本文采用螺纹 管 , 单相区的制冷剂侧换热系数采用 Dittus 公式 , 两相区采用 Shah11 公式 ; 单相区的制冷剂侧压降 采用 Blasius 公式 , 两相区采用 J ung12 的公式 。翅片管冷凝器管路连接采用 “之字形”连接方 法 。如图 1 所示 。际工程中 , 有助于加快空调产品的开发速度 ,能源 , 降低开发成本 。节约1 仿真模型的建立111模型假设为建立适当又实用的模型 ,做出如下假设 : 管内制冷剂的流动为一维均相流动 ; 制冷剂在各支路上流量分配均匀 ;可忽略管壁导热热阻 ;因制冷剂流道管壁很薄 ,各管路内制冷剂沿轴向无导热 , 只考虑径向传热 ; 空气认为是不可压缩流体 , 作一维流动 , 忽略流动过程中的压降损失 。在 以上假设前提下 , 采用 Domanski 9 方法 , 将每根换 热管作为一个传热单元进行传热和流动特性计算 , 并建立相应的传热和压力特性的微元模型 。112仿真模型在翅片管冷凝器运行时 ,进口压力和温度是制图 1 冷凝器各种支路布置图2 0 0 9 年 9 月第 28 卷 第 3 期 (总 108 期)制冷3113 仿真算法在已知翅片管冷凝器进口状态 、空气进口状态 时 , 本文采用以下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 假设所 有换热单元具有相同的空气进口状态 , 沿制冷剂流 动方向 , 依次计算每个换热单元的热量交换 , 同时刷新每个换热单元的制冷剂和空气出口状态 , 直到 所有的换热单元计算完毕 ; 迎风管排进口状态不 变 , 后排管的进口状态采用前排管两个距离最接近新计算 。算法流程图如图 2 所示 。仿真软件平台的分析仿真软件的核心计算程序 、操作界面均采用 VB1NET 语言进行编写 。整个软件操作简单 , 可视 化程度高 。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 , 主要包括主模块 和子模块 , 各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1) 主模块 , 包括主界面的工具栏 、各级菜单 的功能的实现 , 以及调用子模块进行整体计算 。2) 管结构输入参数模块 , 主要包括管结构参2此管的出口状态的混合 , 转 ,比较计算过冷度与实际过冷度 ,重新开始计算 ; 如果误差在收敛精度内 ,则输出结果 ,结束计算 ;反之 ,则转 ,重数 ,如管排数 、支路数 、每排管数 、以及翅片形状图 2 仿真流程图No . 3 , 2009 , Sep .R EFRIGERATION4 Vol . 28 ( Total No . 108 ) 以及几何尺寸等 。3) 冷凝器输入参数模块 , 主要包括空气侧输 入参数 , 如空气进口风量 、进口温度 、压力等 , 制 冷剂侧参数包括设计换热量 、制冷剂的选择 、制冷 剂进口温度 、压力以及过冷度等参数 。4) 物性调用模块 ,在两相区和过热区 ,制冷剂 侧换热系数分别由不同的换热关联式计算 ,涉及到 的物性参数量有 Re 、Pr 、 、等 ,其中 Re 是间接 量 , Pr 、 、是直接量 ,首先必须确定 Pr 、 、的值 , 采用在 VB1NET 中调用物性数据库 Ref Prop71013 的方法 ,可以直接导出不同温度 、压力变化下 的物性参数 ,这样在实际运行中 ,更为方便快捷 。5) 核心计算模块 , 包括空气侧换热 、制冷剂 侧压降 、温度以及流量等的计算 。6) 结果输出模块 , 可输出换热量 、制冷剂流 量 、出口干度 、空气出口温度 、制冷剂出口温度等 参数 。还可把管内压降 、管内制冷剂干度等以曲线 形式表示出来 , 可以使仿真结果更清晰明了 。图 4 支路数对压每根管换热温差的对比支路的换热量比 4 个支路的换热量大 714 , 4 个支路的换热量比 6 个支路的换热量大 1619 % 。其中制 冷剂流量与换热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图 4 表明 ,随支路数的增多 ,冷凝器的压降随之 减小 ,最大值为 2 个支路时的 3318kPa , 最小值为 6个支路时 , 仅为 019kPa , 但曲线的斜率并不相同 , 2 路到 3 路的变化较大 ,支路数大于 3 时 ,变化趋势逐 渐减缓 。这与文献14 中的结论是一致的 。由于管外空气的进口状态 、流量 、风速分布等 基本相同 , 相应制冷剂在支路内的流动特性差别也基本不大 , 所以可选取其中一个支路进行详细分 析 。为分析方便 , 如图 1 所示 , 沿制冷剂流动方向 对管进行编号 。支路数对冷凝器的换热量影响显著 。影响换热 量的因素主要有换热温差 、总传热系数以及制冷剂流量 。随着支路数的增加 , 制冷剂侧压降减小 (如 图 4 所示) , 减小了制冷剂进出口温差 , 使换热器 表面温度分布比较均匀 。换热温差有增长的趋势 。 对于不同支路的每根管 , 换热温差分布比较平缓 。 如图 5 所示 , 2 个支路时换热温差最大 , 6 个支路时换热温差最小 , 其中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了约8 % , 而随着支路数的增加 , 冷凝器的制冷剂总流 量降低 , 如图所示 3 , 则某个支路内的流量差别更 为显著 , 2 个支路时每个支路的流量为 8814kg/ h , 而 6 个支路时每个支路的流量为 2013kg/ h , 制冷剂流量的显著减小 , 引起管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减小 , 如图 6 所示 , 最终引起总传热系数的减小 , 如图 7 所示 , 因此 , 冷凝器的换热量随着支路数的增加而3 冷凝器仿真性能的结果及分析311冷凝器随支路数变化的特性分析当管排数 ( 选取 2 排管冷凝器) 、翅片管结构 参数以及空气侧进口状态以及风量一定时 , 仅考虑支路数的变化 。图 3 图 4 表明了冷凝器的换热量 、制冷剂流量及管内侧压降随支路数的变化 。图3 所示随支路数的增多 ,换热量递减 ,最大值为 2 个 支 路 时 的 7182kW , 最 小 值 为 6 个 支 路 时 的5192kW , 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3211 % , 其中 , 2 个支路时的换热量比 3 个支路时的换热量大 512 % ,3 个图 3 支路数对换热量 、制冷剂流量的影响2 0 0 9 年 9 月第 28 卷 第 3 期 (总 108 期)制冷5减小 , 如图 8 所示 。对于同一个支路中 , 制冷剂由过热区过渡到两 相区 , 在过热区 , 管内制冷剂的冷凝换热系数比较 小 , 而两相区由于受制冷剂干度的影响 , 换热系数逐渐减小 , 因此 , 管内的冷凝换热系数遵循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 , 如图 6 所示 。过热区换热系数的减 小导致制冷剂温度的快速下降 。312冷凝器随管排数变化的特性分析对于相同支路 ( 选取 2 个支路) ,相同的翅片管 尺寸 ,以及相同的空气进口状态以及风量 ,仅考虑管 排数的变化。图 9图 10 为换热量 、制冷剂流量 、 压降以及空气换热系数随着管排数变化的曲线 。图 9 所示换热量随着排数的增加而增加 。最小值为 1 排 时 的 322416W , 最 大 值 为 4 排 时 的788413W , 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2145 倍 。但曲线斜率并不相同 ,排数较少时 , 斜率较大 , 随着排数增加 , 斜率逐渐变小 。其中 , 2 排时的换热量比 1 排的增大了 6115 % , 3 排时的换热量比 2 排的增大了3218 % , 4 排时的换热量比 3 排的增大了 1319 % 。 其中 , 制冷剂流量与换热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图 10 表明压降随着排数的增加而增大 ,1 排时 的最大压降为最小值 4 排时的最小压降的 413 倍 。 随着排数的增加 , 曲线斜率逐渐变小 。图 10 还表明 ,空气侧表面换热系数随管排数的增加而递减 ,其中 ,峰值为 1 排时的 12716 , 最小值为 8518 , 其中 , 2排时的空气侧换热系数比 1 排时的减小了 1118 % ,3 排时的比 2 排时的减小了 1214 % , 4 排时的比 3排时的减小了 1219 % , 基本上呈单调递减趋势 。 对于管排数对冷凝器特性的影响 , 采用相同的支路 、管的几何结构尺寸以及相同的风量 、风速分No . 3 , 2009 , Sep .R EFRIGERATION6 Vol . 28 ( Total No . 108 ) 布以及相同的空气进口温度 , 因此 , 可以选取一个支路内换热器的特性进行分析 。仍然按照图 1 对管表 2 每根管的换热量对比2 排管3 排管管编号进行编号 。按照空气流动的方向给管排排序 ,为第 1 排 、第 2 排 、第 3 排 。依次第 1 排第 2 排第 1 排第 2 排第 3 排1171912913138121361913418132111281912512120181151310812971914013631899119713961495119317911989198714847913123101301913111128191281212411122181171411517108121051691178416671094159319921691158917881385188319791975161231993156819671866126616641465116213631158145912123456789101112管排数对冷凝器的换热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如表 2 所示 , 当为 2 排管时 , 其中第 1 排 ( 迎风管 排) 的换热量比第 2 排的大了约 3219 % 。当冷凝器 是 3 排管时 , 其中第 1 排管的换热量比第 2 排的大 了 3819 % , 比第 3 排的大了 6611 % 。由此可知 , 在 冷凝器换热时 , 迎风管排的换热占主要部分 , 约占 总换热量的 4311 % , 第 2 排管占总换热量的 31 % , 第 3 排管占总换热量的 26 % 。影响换热量的因素主要有制冷剂流量 、传热系数以及传热温差 。从图 9 可知 , 排数变化对制冷剂流量有显著的 影响 。随着排数的增加 , 制冷剂流量增加 。最小值 为 1 排时的 6419kg/ h , 最大值为 4 排时的 16017kg/ h , 其中 , 2 排时的制冷剂流量比 1 排时的增加了6115 % , 3 排时的制冷剂流量比 2 排时的增加了3315 % , 而 4 排时的制冷剂流量比 3 排时的增大了1419 % 。从此可知 , 制冷剂流量随排数变化的斜率 不同 , 排数较小时 , 斜率较大 , 随着排数的增加 , 斜率逐渐平缓 。由于制冷剂流量的变化 , 引起管内制冷剂侧表 面换热系数的变化 。随着排数的增加 , 制冷剂流量 逐渐增加 , 从而管内流速增大 , 使得制冷剂侧表面 换热系数增大 。再者 , 由于空气侧表面换热系数随 着管排数的增加而递减 , 抵消了一部分管内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的影响 , 因此 , 排数对换热器的总传热 系数影响不是很大 。如图 11 所示 。换热器的传热 系数斜率较为平缓 , 在两相区 , 基本上是在 30 50 之间变化 。排数对冷凝器的传热温差影响显著 。如图 12所示 : 对于 2 排管 , 第 1 排的平均温差比第 2 排的 大了 2713 % 。对于 3 排管 , 第 1 排的平均温差比第2 排大了约 2811 % , 比第 3 排大了约 4616 % 。因此 在冷凝器的换热过程中 , 传热温差是导致换热量变 化的主导因素 。2 0 0 9 年 9 月第 28 卷 第 3 期 (总 108 期)制冷7热器仿真模型 J233 - 2381 机械工程学报 , 2005 , 41 ( 06) :结论(1) 随着支路数的增加 ,翅片管冷凝器的压降 最大值为 2 个支路时的 3318kPa ,最小值为 6 个支路 时 ,仅为 019kPa ,压降的减小 ,减小了制冷剂进出口 温差 ,使冷凝器传热温差分布比较均匀 ,由于制冷剂 流量随着支路数的增大而显著减小 ,导致管内制冷 剂侧换热系数的减小 ,从而引起总传热系数的减小 , 因此 ,冷凝器的换热量随着支路数的增加而减小 ,最 大值为 2 个支路时的 7182kW ,最小值为 6 个支路时 的 5192kW ,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3211 % 。(2) 随着管排数的增加 , 压降增大 , 4 排管的 压降是 1 排管的 413 倍 ; 空气侧表面换热系数与制 冷剂侧换热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 , 因此冷凝器的总 传热系数变化比较平缓 。随着排数的增加 , 制冷剂质量流量与冷凝器的传热温差均增大 , 因此 , 冷凝4吴志刚 , 丁国良 , 浦晖 1 基于知识及遗传退火混合算5法的翅片管换热器管路优化方法 J2007 , 58 (10) : 2444 - 24491 化工学报 ,6J angho Lee , Young - Chul kWon1 , Moo Hwan Kim1An im2 proved method for analyzing a fin and tube evaporator contain2 ing a zeotropic mixture refrigerant with air mal - distribution J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12003 ( 26) : 707 -720Piotr A1Domanski , David Yashar , Minsung Kim1Performance of a finned - tube evaporator optimized for different refriger2 ants and its effect on system efficiencyJ 1International Jour2 nal of Refrigeration 2005 ,28 :820 - 827Liang S Y ,wong T N ,Nathan G K1Numerical and experimen2tal studies of refrigerant circuirty of evaporator coils J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1 ,24 :823 - 833Domanski , P A1Simualtion of an evaporator with non - uni2 form one - dimensional air distributionJ 1ASHRAE Transac2 tion ,1991 ,97 (1) :793 - 802Chi - Chuan Wang , Young -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