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阳病兼变证 甘肃中医药大学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 变证治则 原文 16 太阳病三日 已发汗 若吐 若下 若温针 仍不解者 此为坏病 桂枝不中 与之也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温针 坏病 不中 指针刺一定穴位 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 以使热力透入穴位 即变证 因误治而病情变化 证候错综复杂 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不可 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已发汗 若吐 若下 若温针 表证经过三日 约略之辞 汗不得法 病未尽解 反复误治 形成坏病 结局 坏病特征 1 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3 证候复杂 变化多端 2 不属传经之变 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通过四诊 收集病情资料 即辨证 寻找疾病的病因 病机 病位 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依证立法 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 辨证论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 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 恶寒者 虚故也 不恶寒 但热者 实也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气汤 提要 汗后虚实不同的辨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发汗后 可知原为太阳表证 汗后出现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归 1 虚证 恶寒 阳虚失于温煦 当伴有口中和 脉微细 必是无热恶寒虚故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素体阳虚 发汗太过 表证已罢 阳气损伤 治法 扶阳益阴 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2 实证 不恶寒 但热 汗后表邪入里化热 外无表证 里热炽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素体阳盛 汗法不当 胃津耗伤 化热化燥 转属阳明 治法 泻热和胃 方药 调胃承气汤 下之后 复发汗 必振寒 脉微细 所以然者 以内外俱虚 故也 原文 6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即震颤畏寒 指表里俱虚 振寒 内外俱虚 释义 振寒 脉微 脉细 阳虚失其温煦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扶阳益阴 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 下后复汗 损伤阴阳 致内外俱虚 三 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 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之下 而反汗之 为逆 若先下之 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表证当用汗法 而反先行攻下 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表里同病 里证急重 宜先攻下 若先发汗 更伤津液 也属误治 若先下之 治不为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示 表里同病应辨其轻重缓急 从而选用正确的治疗原则 原文 91 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清谷 不止 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 者 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泻下清冷水液 中夹未消化的谷物 指大便正常 下利清谷 清便自调 提要 辨伤寒误下后表里缓急的治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 阳衰阴盛 表邪未尽 表里同病 里证急重 病机 伤寒误用攻下 表邪未解 且伤及脾肾阳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先温其里 方药 四逆汤 温里之后 再治其表 宜桂枝汤 清便自调 里证已解身疼痛 表证未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发热 头痛 脉反沉 若不差 身体疼痛 当救其裹 宜四逆汤 原文 92 提要 再论表里同病的治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表证 里阳虚 太少两感 发热 头痛 身疼痛 脉沉 沉微无力 或见下利清谷 阳虚不化 治宜表里双解 可用麻黄细辛附子 若不差 里虚急且重 当急救其里 宜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发汗吐下后 虚烦 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 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四 热证1 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 76 77 78 发汗 若下之 而烦热 胸中窒 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 大下之后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 者 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自觉心中烦郁无可名状之感 即气少不足以息 指胸中窒塞憋闷之感 心胸部位如有物纠结而结聚作痛 虚烦 心中懊憹 少气 胸中窒 心中结痛 提要 论热扰胸膈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兼症 少气 呕 热郁胸膈 扰及心神 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烦热胸中窒 热壅气滞 里热外达 热郁气滞 血脉不畅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 郁热伤气 热郁胃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发汗吐下后 余热未尽 留扰胸膈 治法 清宣郁热 方药 栀子豉汤 清宣胸中郁热 清热除烦 宣透热郁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加甘草二两 益气和中 加生姜五两 降逆止呕 加味 若少气 若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杀菌 解热镇静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伤寒 副伤寒 黄疸 心肌炎 肝炎 胆囊炎 高血压病 急性尿路感染 胃炎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79 伤寒下后 心烦腹满 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 原文 79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腹满 卧起不安 热扰胸膈 心神不安 热壅气滞于腹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 伤寒下后 余热未尽 邪热内扰胸膈 气机阻滞于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清热除烦 宽中消满 方药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清热除烦 行气消满 破结消痞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 抑菌 镇静 镇痛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代谢 增强子宫收缩及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黄疸 伤寒 冠心病心绞痛 神经衰弱 菌痢 脱肛 疝气 子宫脱垂及某些胃肠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中寒的证治 伤寒 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 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主之 原文 8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身热不去 微烦 尚见食少 便溏 腹满痛 余热未尽 邪扰胸膈 脾虚中寒 病机 伤寒下后 热郁胸膈 损伤中阳 致上焦有热 中焦有寒 治法 清上温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栀子十四个 干姜二两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 解毒 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 胃炎 胃肠炎 胆囊炎 急性肝炎 慢性迁延性肝炎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81 凡用栀子汤 病人旧微溏 者 不可与服之 原文 81 词解 旧微溏 指病人平素大便稀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栀子汤禁例 释义 凡用栀子汤 病人旧微溏 指服用以栀子为主药的一类方剂 脾阳素虚 不可与服之 栀子药性苦寒 易伤中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宜寒温并用 可选用栀子干姜汤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 63 162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释义 汗出 喘 无大热 热蒸液泄 热壅于肺 肺失降肃 指表无大热 而热郁于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误用汗 下 致邪热内传 肺热壅盛 治法 清宣肺热 方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清宣肺热而平喘 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 调和诸药 和中缓急 宣肺气 清肺热 降气定喘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本方具有镇咳 祛痰 平喘 抗炎 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支气管炎 急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肺炎 急性咽喉炎 急性扁桃体炎 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麻疹合并肺炎 百日咳等 外科疾病 荨麻疹 玫瑰糠疹 风疹 皮肤瘙痒症 接触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痔疮等 眼科疾病 流行性结膜炎 角膜溃疡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麦粒肿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 34 词解 利遂不止 下利因而不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 释义 下利脉促喘汗出 热迫大肠 正气抗邪外出 里热壅盛 上蒸于肺 热迫津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表邪入里化热 下迫大肠 表邪未解 治法 清热止利 兼以解表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 解肌发表 升津止利 清泄里热 坚阴止利 甘缓和中 调和诸药 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甘草二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葛根芩连汤有明显的解热 抗菌 抗病毒 止痛 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和急性热病 如急性肠炎 急性菌痢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慢性腹泻 肠伤寒 流感 乙脑 病毒性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合并肺炎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与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 与黄芩汤 若呕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4 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原文 172 提要 论太阳少阳合病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下利 呕吐 病机 少阳邪热内迫阳明 胃肠功能失职 少阳邪热内迫大肠 传导失司 少阳邪热内迫于胃 胃气上逆 或见肛门灼热 腹痛 口苦 咽干 目眩等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方药 黄芩汤 清泄少阳邪热 敛阴和营 缓急止痛 益气和中 黄芩汤生姜一两半半夏半升 若呕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作用同前 和胃降逆止呕 治法 清热止利 或兼降逆止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热 镇痛 解痉 抗菌等作用 临床应用 方本主要用于治疗泄泻 痢疾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五 虚寒证1 心阳虚证 1 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 64 词解 叉手自冒心 双手交叉覆盖心胸部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心阳虚 心无所主 欲得按护 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心阳不足 空虚无主 治法 温补心阳 方药 桂枝甘草汤 辛甘合化 温通心阳 辛温助阳 甘缓益气 服法 顿服 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桂枝四两 炙草二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有较强的抗突变活性 临床应用 治疗心力衰渴 低血压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118 火逆 下之 因烧针 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118 词解 即误用火法治疗 即温针 火逆 烧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释义 心无所主 心神浮越 心阳虚弱 烦躁 心悸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心阳虚 神失所养 致神气浮越 桂枝一两 炙草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 治法 温补心阳 潜镇安神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辛甘化阳 温复心阳 重镇潜阳安神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 本方有改善血液粘度 降低血脂 改善心肌缺血 软化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神经衰弱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频发室早 癫痫 消化性溃疡 萎缩性胃炎 病毒性心肌炎等 临床病例录像见光盘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 112 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 必惊狂 卧起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 112 词解 用烧针 火熨等火法强迫发汗 指心阳亡失 火迫劫之 亡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心阳虚惊狂的证治 释义 心阳虚 心神浮越 兼痰浊扰神 心阳虚 心无所主 惊狂卧起不安 心悸 病机 心阳虚损 心神浮越 兼痰浊扰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温补心阳 镇惊潜阳 兼祛痰安神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辛甘合化 温复心阳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 资助中焦 化生气血 以养心气 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涤痰开结 重镇安神 方药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发汗解热 健胃制酸 抗疟 抗流感病毒 减低兴奋性等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感冒 流感 疟疾 精神分裂症 癫痫 癔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4 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117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 更加桂二两也 4 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 117 词解 奔豚 即在红肿处各灸一个艾柱 证名 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痛苦异常 时发时止的证候 灸其核上各一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心阳虚发奔豚的证治 释义 针处受寒 寒闭阳郁 血液凝涩 心阳虚损 下焦水寒之气上乘 尚可见心悸 胸闷气促 恐怖欲死等症 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 核起而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烧针取汗 损伤心阳 下焦水寒之气上逆 阳虚阴乘 治法 灸其核上各一壮 温阳散寒 桂枝加桂汤 温补心阳 平冲降逆 桂枝五两炙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 温阳降逆 甘缓益气 辛甘化阳 增强桂枝温阳之功 缓冲气之急 并制桂枝辛散之性 温补心阳 方药 桂枝加桂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心脏病 眩晕 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阳虚兼水气证 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 65 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 阳虚兼水气证 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 65 提要 论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脐下悸 欲作奔豚 心阳虚 下焦寒水之气有上冲之势 还可见心下悸 小便不利 病机 发汗后 虚其心阳 下焦水寒之气欲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大枣十五枚炙草二两 治法 温补心阳 化气行水 渗湿利水宁心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助茯苓化气行水 甘缓补脾 以助运化 伍桂枝辛甘化阳 伍大枣温中补虚 全方共成壮心阳 健脾土 伐水邪之用 煎法 甘澜水煎煮 取其温阳降逆之意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假性痛症 神经衰弱 眩晕 癔病 慢性胃炎 胃酸过多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67 伤寒若吐 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67 词解 起则头眩 指病人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时感到头目眩晕 动经 伤动经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脾阳虚水停的证治 释义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脾虚失运 水停心下 饮阻气机 水气上逆 水饮中阻 清阳不升 沉主里 紧主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伤寒误用吐下 损伤脾阳 以致脾虚水停 治法 温阳健脾 利水降冲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炙草二两 淡渗利水 温阳化气 助茯苓淡渗利水 健脾燥湿 益气和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身为振振摇 阳虚阴伤 经脉失养 且水饮浸渍经脉 治禁 不可发汗 发汗则动经 若误用汗法 必伤动经脉 现代研究 实验药理学研究证明 本方具有强心利尿 增血液循环 促进机体消化及增强免疫机能等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如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肺心病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病 心律失常等 泌尿系统疾病 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 尿路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消化性溃疡 慢性结肠炎等 其它 如心包积液 胸腔积液 输卵管积液 特发性水肿等 影象资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 28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 28 提要 论水气内停致经气不利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病机 脾虚水停 饮阻气机 经气不利 水邪郁遏太阳经气 经脉不利 卫气郁遏 气化失司 水气内停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水邪凝结心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通阳健脾 化气利水 茯苓三两白术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草二两 健脾利水 破阴结 利小便 和中健脾 方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痛 解热及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心下有水气之心悸 水痞的治疗 也可用于治疗胃脘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脾虚证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66 发汗后 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 脾虚证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66 提要 论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腹胀满 脾虚气滞 病机 发汗后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气机壅滞 或见腹满时减 按之不痛 食少倦怠等脾虚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人参一两炙草二两 治法 温运脾阳 宽中除满 降逆开结 燥湿导滞 消补兼施 益气健脾 和中补虚 方药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行气除湿 宽中消满 辛温宣散 散饮和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胃炎 黄疸型肝炎 迁延型肝炎之腹胀 肠梗阻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小建中汤证 原文 102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2 小建中汤证 原文 102 提要 论脾虚悸而烦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病机 心脾不足 气血双亏 复被邪扰 悸烦 气血不足 心失所养 邪扰神明 且阴血不足 心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温中健脾 调补气血 桂枝三两饴糖一升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甘温补中 酸甘化阴 以补脾胃之阴 温中益气 辛甘化阳 以补脾胃之阳 方药 小建中汤 辛温助阳 酸敛益阴 和中缓急 合桂枝辛甘化阳 温运中阳 合芍药酸甘化阴 益阴和脾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方可抑制溃疡的产生 并具有镇痛 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消化性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胃炎 胃下垂 肠系膜淋巴结核 过敏性紫癜 溶血性黄疸 贫血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4 肾阳虚证 1 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 61 下之后 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 4 肾阳虚证 1 干姜附子汤证 原文 61 提要 论肾阳虚烦躁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病机 下后复汗 阳气暴虚 病不在三阳 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夜间阴气盛 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 里阳衰微 鼓动无力 有虚阳浮越之微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急救回阳 方药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大辛大热 急救回阳 服法 顿服 使药力集中 收效迅速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静 强心 抗休克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心性水肿 肝硬化腹水 肾病水肿 胃脘痛 低血糖眩晕 低血压眩晕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 69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2 茯苓四逆汤证 原文 69 提要 论阴阳俱虚烦躁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烦躁 病机 汗下不当 阴阳两伤 以阳虚为主 阳虚而神气浮越 阴虚而阳无所恋 烦躁不分昼夜 尚可见畏寒肢厥 下利 脉沉微等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茯苓四逆汤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人参一两茯苓四两炙甘草二两 治法 回阳益阴 破阴回阳 补益气阴 宁心安神 益气补虚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急慢性胃肠炎 结肠炎 肠结核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肺心病 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六 阴阳两虚证 一 甘草干姜汤证 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 29 伤寒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干 烦躁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 谵语 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 上下文 27 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 伤寒 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干 烦躁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 30 问曰 证象阳旦 按法治之而增剧 厥逆 咽中干 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 言夜半手足当温 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 答曰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 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 因加附子参其间 增桂令汗出 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 厥逆 咽中干 烦躁 阳明内结 谵语烦乱 更饮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 胫尚微拘急 重与芍药甘草汤 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 则止其谵语 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拘挛而屈伸不利 古文脚为小腿 足为脚 指手足逆冷 又称厥逆 指神识不清而胡言乱语 多由邪热炽盛 扰及神明所致 提要 表证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之法 挛急 厥 谵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脉浮 自汗出 微恶寒心烦脚挛急小便数 1 表证夹虚证辨析 太阳中风证 阴液不足 心失所养 筋脉失濡 阳虚不能摄津 病机 阴阳两虚之人 复感外邪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扶阳益阴兼解表 禁忌 不可发汗 2 误治变证及随证救治法 1 汗后阴阳两虚证 厥逆呕逆咽中干烦躁 阳虚失煦 阳虚阴盛 寒邪犯胃 阴液不能上承 心失所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表证夹虚误汗 表证虽除 但阴阳更伤 治法 先复其阳 继复其阴 方药 甘缓益气 温中复阳 辛甘化阳 阳复则厥回 芍药甘草汤 芍药炙草 各四两 益阴和营缓急补虚 酸甘化阴 以濡筋脉 其脚即伸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白芍 赤芍 芍药名称 初载 本经 从陶弘景开始 分为白芍药 赤芍药两种 目前药材 白芍药多为栽培种 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 但在个别地区 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 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 仲景所用芍 应为白芍 干姜 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 生姜 名医别录 列为中品 陶弘景谓 凡作干姜法 水淹三日 去皮置流水中六日 更乱去皮 然后晒干 置瓷缸中酿三日 乃成 李时珍谓干姜以母姜造之 以白净结实者为良 凡入药并宜炮用 姜品种古今无变化 但古代所称 干姜 最初可能是指 乾姜 系生姜或母姜的特殊加工品 而生姜或母姜的简单干燥品则被称为 干生姜 明清以后 后者逐渐取代前者 成为正宗的 乾 干 姜 今人冬季采挖 除去须根及泥沙 晒干或低温干燥 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 干姜片 干姜 拣净杂质 用水浸泡3 6小时 捞出 闷 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 晒干 炮姜 取姜块 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 外皮呈焦黄色 内呈黄色 喷淋清水少许 取出 晒干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邪从燥化 转属阳明 谵语 邪热炽盛 扰及神明 病机 阳复太过 或过用温燥 致津伤胃燥 治法 泻热和胃 方药 调胃承气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阳气大伤 病入少阴 脉微细 但欲寐 肢厥等 病机 反复误治 致阳气更虚 病入少阴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芍药甘草汤具有镇痛 镇静 解痉 解热 抗炎及松弛平滑肌等用 临床应用 治疗多种痛症 如头痛 项背痛 坐骨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痛经 结石绞痛 晚期癌症疼痛 胃肠痉挛性疼痛 他如膈肌痉挛 面肌痉挛 震颤麻痹综合证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芍药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68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 芍药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68 提要 发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反恶寒 脚挛急 脉微细 病机 发汗不当 致阴阳两虚 阳虚肌表失煦 阴虚筋脉失濡 阳虚鼓动无力 阴虚脉道失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扶阳益阴 酸甘化阴 濡养筋脉 温经扶阳 芍药三两炙草三两附子一枚 方药 芍药甘草附子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为止痛良方 临床对于各种痛症 如头痛 胸背痛 腰痛 关节肌肉痛 痛经 腹痛 坐骨神经痛等 具备阴阳两虚病机者 皆可应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炙甘草汤证 原文 177 178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3 炙甘草汤证 原文 177 178 提要 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辨结代脉的形态与预后 脉按之来缓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 更来小数 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 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者 名曰代 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 心阴阳两虚 心失所养 脉气不得接续 心阴阳两虚 心失所养 阴阳两虚 脉气不得接续 结脉代脉 止后复来 更来小数 止无定数 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良久方至 止有定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炙甘草四两人参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清酒 补中益气 以资脉之本源 补气滋液益脾养心 滋阴养血 宣通阳气 温通血脉 通经络 利血脉 方药 炙甘草汤 处方中写生地 干生地 干地黄 大生地 细生地 怀生地 淮生地均指干地黄 为鲜生地洗净 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者 干地黄 用水稍泡 洗净泥砂杂质 捞出焖润 切片晒干或烘干 生地黄炭 取洗净的干地黄 置煅锅内装八成满 上面覆盖一锅 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 上压重物 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 挡住火门 待凉后 取出 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 纲目 本经 所谓干地黄者 即生地之干者也 其法取地黄一百斤 择肥者六十斤 洗净 晒令微皱 以拣下者洗净 木臼中捣绞汁尽 投酒再捣 取汁拌前地黄 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本草图经 地黄 二月 八月采根 蒸三 二日令烂 暴干 谓之熟地黄 阴干者是生地黄 少食腹胀 便溏 舌苔腻者不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得此脉者必难治 此病阴阳两虚 较难治 预后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减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 恢复心肌传导 改善心肌代谢功能 纠正贫血 镇痛 解痉 健胃等功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1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如心律失常 冠心病 心绞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肌炎 风心病 季节性低血压等 2 呼吸系统疾病 如支气管炎 咽喉炎 支气管哮喘 老年性肺炎等 3 其他 如甲亢 肾病综合征 青光眼 白内障 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七 蓄水证 原文 71 词解 1 胃中干 2 消渴 指津液耗伤 胃中津液不足 此处指口渴而饮水不止的一种症状 非消渴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胃中干与蓄水证的辨治 释义 1 辨胃中干 成因 太阳病汗后表证虽解 但汗出太多 损伤津液 致胃中津液不足 表现 烦躁不得眠 渴欲饮水 汗后伤津 胃气失和 过汗伤津 胃中干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调护 少少与饮之 以和胃气 2 辨蓄水证 脉浮微热口渴小便不利 外邪不解 气不化津 津不上承 膀胱气化失司 水蓄下焦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表邪未尽 邪气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致水气内停 治法 化气行水 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健脾利湿 通阳化气 兼以解表 淡渗利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助胃气 资汗源 助药力以发汗祛邪 服法 1 白饮和服2 多饮暖水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表明 五苓散具有利尿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1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炎 尿潴留 肾盂肾炎 输尿管结石 早期肾功不全等 2 生殖系统疾病 睾丸鞘膜积液 结扎术后阴囊血肿 前列腺炎 卵巢囊肿等 3 呼吸系统疾病 如百日咳 哮喘 结核性胸膜炎等 4 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 小儿腹泻 肝硬化腹水等 5 其他疾病 如脑积水 神经性尿频 美尼尔氏综合征 垂体性尿崩证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72 发汗已 脉浮数 烦渴者 五苓散主之 原文 72 提要 补述蓄水证的脉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主症 脉浮数口渴心烦 表证仍在 水蓄膀胱 气不化津 津不上承 非为邪热所致 乃因渴而致烦 治法 化气行水 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74 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而烦 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原文 74 词解 有表里证 既有太阳表证 又有蓄水里证 水逆 指因蓄水而致的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的证候 为蓄水重证的一种表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蓄水重证而致水逆的证治 释义 表症 有发热恶寒 头痛 脉浮等 里证 小便不利心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膀胱气化不利 因渴而烦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 拒而不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膀胱气化失职 水饮内停 上干胃腑 治法 化气行水 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 原文 73 原文 73 伤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 茯苓甘草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水蓄下焦与水停中焦的辨证要点 释义 渴 水蓄下焦 气化不行 津不上承 必见小便不利 1 水蓄下焦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化气行水 方药 五苓散 2 水蓄中焦 不渴 胃阳不足 水蓄中焦 气化正常 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 或见 厥而心下悸 等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淡渗利水 治法 温胃散水 方药 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草一两 通阳化气 温胃散水 益气和中 通阳化气行水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127 太阳病 小便利者 以饮水多 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 原文 127 词解 苦里急 即里急之痛苦 指小腹部有胀满急迫的不适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以小便利否 辨蓄水的部位 释义 水停中焦 可用茯苓甘草汤 未影响膀胱气化 水停胃中 水气凌心 小便利心下悸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小便少苦里急 水停下焦 可用五苓散 膀胱气化不利 水蓄下焦 八 蓄血证1 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 106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提要 论蓄血轻证的证治 此处膀胱代表下焦 非指膀胱一腑 热结膀胱 为邪热与瘀血蓄于下焦 指神志错乱 似狂非狂 较发狂为轻 指小腹部拘急疼痛 热结膀胱 如狂 少腹急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少腹急结 发热恶寒 头痛等表证仍在 瘀热上扰心神 血热结于下焦 病机 太阳病不解 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 证势较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转归 若血结较轻浅 则可蓄血自下 热随血去 病可自愈 即 血自下 下者愈 之意 1 其表不解者 先解其表 2 表解后 乃可攻之 活血去瘀 通下瘀热 治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草二两 活血去瘀 温通血脉 荡实除热 祛瘀生新 泻热软坚 调药和中 且防伤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服法 1 先食温服2 服后当微利 进食前服药 使药力下行迅捷 微利则瘀热自除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 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 消肿镇痛 调整内分泌失调 增强肠蠕动及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1 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 脑外伤等 2 泌尿系统疾病 如前列腺炎 前列腺肥大 泌尿系结石等 3 消化系统疾病 如急性肠梗阻 胆囊炎等 4 妇科疾病 如痛经 闭经 盆腔炎 经行发热 子宫肌瘤等 5 皮肤病 如痤疮 脂溢性皮炎 银屑病等 6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 细菌性痢疾 术后发热 流行性出血热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抵当汤证 原文 124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 也 抵当汤主之 2 抵当汤证 原文 124 词解 证候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 以胸膈胃脘部硬满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病证 指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化热 与瘀血相结 蓄于下焦 结胸 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蓄血重证的证治 释义 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指发热恶寒 头痛等症 瘀热上扰心神 瘀血结于下焦 气血阻滞 含有疼痛 邪结血分 未影响膀胱气化 瘀血阻滞于里 脉沉滞不起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瘀热互结 证势较重 治法 破血逐瘀 方药 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桃仁二十个酒洗大黄三两 破血逐瘀 熬 火干也 炒 活血化瘀 荡涤瘀热 使瘀血从下而出 剂量折算 水蛭10个虻虫10个桃仁7个酒洗大黄一两现代剂量 水蛭1 5 3g虻虫1 1 5g桃仁10g酒洗大黄15g注意 水蛭研末服 0 3 0 5g 虻虫研末服 0 3g 组方特点 水生动物中最善于吸血飞的动物中最善于吸血树上结的果实中的种仁中 最善于活血化瘀草本植物中 最善于破血逐瘀选活血化瘀药如果都是选的同类的 那他的力量很单薄 如果在不用的生态环境中 选择活血化瘀药 力量集合起来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到 这个组方思路 非常值得学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禁例 体弱 年高 孕妇 溃疡病 以及有内出血者当慎用或禁用 不下更服 下后不可更服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活血逐瘀 通经止痛的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症 如症瘕积聚 痛经 闭经 精神分裂症 癫痫 顽固性偏头痛 脑外伤后遗症 栓塞性静脉炎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125 原文 125 太阳病身黄 脉沉结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 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 也 抵当汤主之 词解 指无血症 此处指无瘀血 证据确实之意 无血 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补述蓄血脉症及辨证要点 释义 脉沉结少腹硬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身黄 血证谛也 气血凝滞 脉道不利 瘀血阻滞下焦 瘀热上扰神明 邪结血分 未影响气化 瘀血停滞 荣气不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破血逐瘀 抵当汤主之 3 抵当丸证 原文 126 伤寒有热 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为有血也 当下之 不可余药 宜抵当丸 3 抵当丸证 原文 12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不可余药 不可用其他的药 连药渣一并服之 提要 论蓄血症的缓治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自利 病机 表邪不解 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 病势较缓 太阳表证未解 邪结下焦 病在血分 为有血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破血逐瘀 峻药缓攻 方药 抵当丸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直入血络 破血逐瘀 活血化瘀 荡实除热 药后观察 睟时当下血 若不下者 更服 剂量折算 水蛭5个虻虫5个桃仁6个酒洗大黄0 75两现代剂量 水蛭1 5g虻虫1g桃仁5g酒洗大黄12g注意 古人用的是煮丸 煮散之法 疗效和安全性都得到增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九 结胸证1 辨结胸证 原文 128 九 结胸证1 辨结胸证 原文 128 问曰 病有结胸 有脏结 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词解 证候名 指有形之邪结于胸膈 以胸脘部硬满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是脏器虚衰 阴寒凝结的一类病证 结胸 脏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结胸证的脉证特点 释义 1 结胸与脏结的病机特点 结胸脏结 邪气内陷 与有形之痰水结于胸膈 其证属实 脏气极虚 阴寒内盛 复为邪结 证属虚中夹实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结胸的主要脉证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有形之邪结聚 邪结胸中 有形痰水结于心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热实结胸 1 大陷胸丸证 原文 131 2 热实结胸 1 大陷胸丸证 原文 131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也 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太早故也 结胸者 项亦强 如柔痉 状 下之则和 宜大陷胸丸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痞 柔痉 证候名 指以心下滞塞不舒 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 甚则角弓反张 其有汗者名柔痉 无汗者名刚痉 提要 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以及热实结胸偏于上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1 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病在表 反用下法 致邪热内陷 与素有的痰水相结 必成结胸 下之太早 病在里 里气素虚 反用下法 脾胃气伤 升降失常 气机壅塞 而成痞证 不应下而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 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 胸膈心下硬满疼痛 项亦强如柔痉状 水热互结与胸膈 气机阻滞不通 病位偏高 经脉不利 水热郁蒸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水热互结于胸膈 病位偏上 治法 泻热逐水 峻药缓攻 大黄半斤芒硝半升甘遂一钱匕杏仁半升葶苈半升白蜜二合 泻热荡实 泻热软坚破结 峻逐水饮 宣肺利气 泻肺行水 甘缓和中 方药 大陷胸丸 捣筛二味 内杏仁 芒硝合研如脂 和散 其如弹丸一枚 弹丸大约4到6克 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今天很难考查 北京第六医院根据病的轻和病的重从0 9克到1 5克使用 可供参考 用大黄 芒硝 杏仁 葶苈再加上甘遂 是直下肠胃 必须加甘缓的药如白蜜 使峻烈的药变成缓攻 剂量折算 原方为别捣煮丸散法 现代使用 可以按如下剂量 大黄125克葶苈子30克 熬 芒硝15克杏仁15克 去皮 尖 熬黑 200 250毫升 捣筛大黄 葶苈子二味 纳杏仁 芒消 合研如脂 和散 取如弹丸1枚 别捣甘遂末1克 白蜜20毫升 用水200毫升 煮取100毫升 温顿服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大陷胸汤证 原文 134 3 大陷胸汤证 原文 134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 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 数则为虚 头痛 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动数变迟 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 客气 动膈 短气躁烦 心中懊恼 阳气 内陷 心下因硬 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 但头汗出 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提要 辨表证误下形成结胸与发黄的证治 客气 外来之邪气 阳气 指表邪 热邪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1 辨病在太阳 浮则为风 即风邪在表 脉 浮动数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 动则为痛 指身体疼痛 数则为热 为虚 即邪热亢盛而内无实邪 太阳经气不利 风邪袭表 正邪相争 阳热较盛 且有入里之势 病仍在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发汗解表 2 误下后成结胸的证治 膈内拒痛短气躁烦懊恼心下因硬动数变迟 热水互结于胸膈 气机不利 邪结在胸 气机受阻 邪热内扰 热与水结 为有形之邪阻滞 邪陷热结 血行不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 误下后 表邪内陷 热与水结 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泻热荡实 软坚散结 峻逐水饮 剂量折算 古法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今法大黄 去皮 10 15克 芒硝 10 15克 甘遂 1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 1 先煮大黄 去滓后 纳芒硝 煮一两沸 2 冲服甘遂末 使药力速行 3 得快利 止后服 勿过利伤正 3 误下后发黄的变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湿热郁蒸于上 湿热不得外越 湿热不得下泄 湿热郁蒸 肝胆疏泄不利 胆汁外溢 病机 表证误下 邪热入里 与湿相合 湿热郁蒸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方具有泻下 抗菌 利胆 消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 急性腹膜炎 急性胰腺炎 溃疡病穿孔 腹水 精神失常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135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汤主之 原文 135 提要 论大结胸的辨证要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性质 热实结胸主症 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而紧 病机 表邪入里化热 与水饮互结成实 水热互结 气机阻滞 沉主里 主水 紧为邪实而主痛 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 大陷胸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136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 无大热者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但头微汗出者 大陷胸汤主之 原文 136 提要 辨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主症 往来寒热但结胸 心下硬满而痛 无大热 外无大热 但头微汗出 邪入少阳 正邪分争 与大柴胡汤 水热互结于胸膈 水热互结与内 不得发越于外 水热郁蒸于上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表邪入里化热 病机 表邪日久 入里化热 与水饮互结于胸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 大陷胸汤 原文 137 太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 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者 大陷胸汤主之 原文 13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提要 论大结胸兼阳明腑实的证治 日晡所 即下午三至五时左右 潮热 发热如潮水之涨落 定时而发 不可近 指疼痛而拒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 大陷胸汤 实热内结 腑气不通 津伤胃燥 水热互结 津不上承 实邪在里 水热互结 热不易外越 水热互结 气机阻滞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132 结胸证 其脉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则死 原文 132 提要 结胸证脉浮禁用下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结胸证 实邪内结 表邪尚盛 治应先表后里 邪盛正衰 治当扶正祛邪 有力无力 脉浮大 预后 下之则死 误下则 邪实更甚正气衰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133 结胸证悉具 烦躁者亦死 原文 133 提要 辨结胸证预后 词解 悉具 指主证全具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结胸证悉具 邪实盛极 烦躁 正气散乱 正不敌邪 预后 下之则死 误下则 邪实更甚正气衰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4 小陷胸汤证 原文 138 小结胸病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主之 4 小陷胸汤证 原文 138 提要 辨小结胸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治法 清热涤痰开结 邪结范围小 疼痛程度轻 浮主热 滑主痰 病机 痰热互结与心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小陷胸汤黄连一两15 625g半夏半升半夏一升 130克瓜蒌实大者一枚瓜蒌大小平均1枚 46克 苦寒泄热 化痰散结 清热涤痰而开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 本方具有抗菌消炎 强心扩冠 去痰止咳 利胆 健胃止酸等功能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 胆囊炎 溃疡病 冠心病 膈肌痉挛 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 寒实结胸 原文 141 寒实结胸 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白散 3 寒实结胸 原文 141 提要 论寒实结胸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咳喘气逆 短气畏寒喜温大便不通 寒实结胸 心下硬满疼痛 寒痰互结 阻滞气机 无热症 无发热 烦渴 面赤 苔黄 脉数等症 见身无热 口不渴 苔白滑 脉沉迟等症 寒痰互结还可见 寒饮结与胸中 寒凝气滞 津液不布 病机 寒痰水饮相结于胸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 温下寒实 涤痰破结 巴豆一分贝母三分桔梗三分 攻逐寒实 理气化痰开结 化痰散结 且可载药上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白饮和服 以养胃气 服法 2 根据体质差异 强人半钱匕 羸者减之 3 服药后 不利进热粥一杯 以助巴豆之力 利不止 进冷粥一杯 以缓巴豆之性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十 脏结证 原文 129 何谓脏结 答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 十 脏结证 原文 129 提要 论脏结的脉证及预后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上白苔滑 指心下硬满 疼痛拒按等症 邪结于脏 胃无实邪壅滞 脾肾阳虚 阴寒下趋 虚阳上浮 浮而无力 寒实于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程类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阆中市公开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1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商务局等单位招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招聘计划核销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绵阳市经开区考核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骨干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欧姆龙plc考试题库及答案
- 李宁羽毛球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地理学考试卷及答案
- 会计分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大名初一月考试卷及答案
- 2025济南市工程咨询院招聘(6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康复养老护理辅具研发
-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5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题附答案
- 2024(苏教版)劳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
- 2025秋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3)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年amOLED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国庆节前安全教育培训
- 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的护理
- JTS 206-2-2023 水运工程桩基施工规范
- GB/T 3452.1-2005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系列及公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