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讲课_第1页
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讲课_第2页
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讲课_第3页
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讲课_第4页
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讲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风病传染和流行,中国疾控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严良斌 ,全国麻风病防治培训班 2016.10,培训目标,掌握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了解麻风传染两个影响因素了解麻风病流行特点了解麻风病流行现状,三怕,麻风菌特点,麻风病原体:麻风杆菌,麻风杆菌镜下呈杆状或束状麻风杆菌抗酸染色呈阳性治疗病人的涂片中呈颗粒状,麻风病的传染,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特点,传染源,(1)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宿主(2)也是本菌唯一传染源,传染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间接接触感染:有报告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中可存活9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则有被传染的可能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侵入门户,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粘膜有破损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提示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易感个体,麻风菌侵入人体后,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基因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自然因素,热带、亚热带地区麻风发病率较高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麻风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加上炎热潮湿气候使人体皮肤暴露部位增多,使接触麻风菌传染的机会增加另外皮肤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可使皮肤免疫敏感性降低,易致麻风菌侵入。在热带、亚热带及高原地区的麻风流行,可能与阳光中紫外线较强也有关系,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卫生状况改善、文化教育程度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可降低麻风的发病率。挪威等一些欧洲国家在砜类药物治疗时代,麻风即已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说明麻风流行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在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动乱、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和居住拥挤等因素,是造成麻风持续流行的因素之一,潜伏期长: 一般25年 甚至20年以上,传染途径,易感个体,传染源,未治疗的 麻风病人,机体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皮肤接触飞沫传播,麻风病流行病学,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传染途径,传染方式,入侵门户,皮肤与皮肤的直接密切接触,细菌飞沫被粘膜接触或吸入,细菌污染物作为载体的传播,暴露处皮肤,呼吸道粘膜,破溃,飞沫传播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 生活密切接触、文身等也可传播,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易感人群,特异性细胞免疫力,特异性遗传学素质,人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一般成人抵抗力较儿童强,麻风病传染二个因素,传染源:温度、湿度,传播途径:炎热后的躯体暴露 皮肤密切接触、容易外伤,易感人群: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免 疫力下降,,麻风病称:热带病流行病,自然因素,卫生状况:医疗条件,文化教育:健康知识,居住条件:接触机会,人口流动:疾病流动,风俗习惯:人为传播,,社会因素,麻风病称:社会病贫穷病,山东潍坊、云南文山的实例,经济发展与麻风流行,麻风杆菌感染后体内过程,卜,亚临床感染阶段,无临床表现,自愈,进展持久性疾病,瘤型,结核样型,LL,BL,BB,BT,TT,1亚临床麻风 2未定类麻风 3临床各型麻风,麻风杆菌感染部位及表现,流行的特点“三间分布”,人间分布,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年龄性别种族,地区家庭GIS,时点趋势预测,型别、残疾分布?,家庭分布,地理分布,型别差异,种族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麻风病流行特点,年龄分布,麻风高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通常为20岁左右麻风流行得到控制的低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上移,通常在40岁以上,性别分布,男性高于女性( 通常为2:1,中国为3:1.成人和多菌型更为明显),种族分布,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黑种人、黄种人和混血人种:可能与种族异感性有关可能与不同种族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有关,地理分布,世界: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分布特点:限局性、集簇状分布历史:北纬38度以南的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当前: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湖南,地理分布,家庭分布,麻风流行的家庭聚集现象发病次序:长辈先发病,也有子女先发病,但以长辈先发病为多见配偶被传染不多(不超过5%)麻风病人邻居发病率较高与传染源接触有关易感性的证据尚待研究,家庭分布,型别差异,定义(新麻风病例中多菌型病人占比例)在麻风流行的初期型比较低,随着流行得到明显控制,型别比则有所上升印度50%以上的病人是单块皮损的少菌型麻风中国各地麻风的型别比相差不大,在麻风流行程度较高时,型别比在30%左右近十年流行程度改善,型别比有所上升。全国新发现麻风病人型别比59.6%67.9%,全球麻风病疫情,麻风流行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亚热带地区根据121个国家和地区上报的资料2014年度新发麻风病例数为213,899例2014年底登记病例数为175,554例2014年度新发病例数大于1000例的国家13个13个国家新发病例数(200,808例)占全球的94%,WHO报告2014年度麻风病流行情况(1000例国家),2014年度中国邻近国家麻风病流行情况,流行情况,50/60年代,全国86%的县(市)发现过病人 患病率在1/10万以上的县(市)占69.1% 1/万以上的县(市)占42.6%(19个省、区、市患病率在1/万以上)1949一2015年累计登记病人数51万人,目前存活约20万人 1万名以上有13个省,其中:5万名以上有广东、山东、江苏、云南患病率最高1966年22.83/10万下降到2015年的0.24/10万新发现病人数1958年发现3.48万例,减少到2015年度发现678例,中国麻风病防治三个阶段,控制传染阶段(1951-1980年)基本消灭阶段(1981-2000年)消除危害阶段(2001年之后),控制传染阶段(1951-1980年),20世纪50年代即提出“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 采取“边调查,边隔离和边治疗”和“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和早期治疗”的防治措施60年代开始提出“查、收、治、管、研”综合性防治措施 “查”是早期查找患者 “收”是将患者收入麻风院(村)隔离 “治”是普遍治疗患者 “管”是做好防治管理 “研”是防治科学研究,基本消灭阶段(1981-2000年),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以县(市)为单位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1994年以后,我国开始对所有多菌型麻风患者均给予2年联合化疗,麻风病患者联合化疗覆盖率95%。按WHO消除标准(以国家为单位患病率1/10万的县数,2015年底全国麻风病例数,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进展情况,2016年1-6月全国麻风疫情,比2015年同期分别增加7.25%和8%,防治经验,政治承诺和政府重视-根本经验 保持健全麻风防治体系-持续保障 根据防治形势采用适宜的防治策略措施-重要原因 注重麻风防治队伍和业务骨干的培养-关键因素 社会各种机构和国外组织参与麻风防治-重要法宝,局部仍有麻风病流行区,截止2015年底,我国云南、四川、广西和湖南等西部地区仍然存在麻风病局部高流行区,有124个县患病率大于1/10万目前我国麻风新病人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误期为2.5年,新病人的2级畸残率为20%,为全球最高,临床表现,麻风杆菌,1985-2015新病人发现趋势下降缓慢,1985-2015新病人中2级畸残比例很高,并发症20%,1985-2015年新病人中MB比例很高,1985-2015年新病人儿童患者比例没有下降,(%),1985-2015年联合化疗后复发不稳定,麻风病漏诊、延误诊断严重,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麻风病进入该地区的危险性增加,防控形势严峻。北京、上海和浙江十二五期间新发病例中,迁入占100%和75.89%(85/112)武汉报告有66.25%的麻风患者被漏诊,其中有28.8%的病人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而收住院治疗山东报告的88例麻风病人因为医疗机构漏诊而延误诊断的平均时间长达257个月,2011-2015年流动人口新病例前4位省份,麻风杆菌耐药导致的风险,中国作为全球7个耐药监测点之一,对治愈后发生复发的麻风病患者进行常规的耐药检查五年间共对48例联合化疗复发病人进行了耐药检测,发现1例为利福平耐药,8例为氨苯砜耐药。利福平耐药患者是在上海打工江西农民因治疗不规则,历史遗留疾病负担重,全国仍有麻风治愈存活者约20万人,其中10万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畸残,劳动能力完全丧失近4万人,滞留在各地麻风院村者约2万人根据2015年调查,在麻风院村内的治愈者中,71.7%有2级畸残,47.6%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畸残给麻风治愈者的精神和生活造成痛苦,加之社会的歧视和偏见,迫切需要医疗和生活的关怀,继发性畸残10万人,麻风院(村)问题,全国有省、市、县三级麻风病院(村)共593所,其中2007年国家改造麻风院(村)102所居住人数少,多为老残人员,照顾较难多数院(村)医疗服务不够,保障经费较低,居住人员生活艰苦政策、人员和经费没有到位,一些省修建的麻风院(村)仍然有空置现象,建议,作为国家重点防控疾病之一,建立健全麻风病防治服务体系,稳定麻风防治队伍未来以消除麻风危害为目标,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