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综述修改版.doc_第1页
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综述修改版.doc_第2页
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综述修改版.doc_第3页
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综述修改版.doc_第4页
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综述修改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综述(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1002 朱青)摘要:综述了西瓜连作障碍研究的成果,包括连作障碍的影响因素,克服连作障碍的新技术以及连作障碍的防治技术。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关键词:西瓜,连作障碍,新技术,隔地栽培,间作,蚓粪基质,防治1.什么是西瓜连作障碍?所谓连作障碍同一种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或频繁种植,而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或病害发生严重,造成死秧缺株减产甚至绝产。西瓜是一种忌连作的作物。设施栽培西瓜由于连续种植, 易产生连作障碍, 特别是一专业化生产基地, 多年连茬种植, 难于轮作倒茬, 常造成土壤和棚室中的病原菌、 虫卵连年积累。在西瓜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的同时, 一些土传病虫害连年发生,病情越来越重,成为设施栽培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 严重影响西瓜生长和品质。2.西瓜连作障碍的形成原因2.1土传病原微生物,尤其是镰刀菌属病原微生物由于连作使得西瓜枯萎病菌大量增殖,积累于瓜田,使得西瓜形成连作障碍。2.2.作物自身根系分泌物及其互斥反应任何一种作物其不在生长发育或衰败状态时都到分泌及释放出大量的分泌物到土壤里,同一种生物因连作,其根部分泌物经年累积,当达到某一浓度时即可与同种植物产生毒害性的互斥作用,从而形成连作障碍。2.3.土壤营养成分失衡同一种类植物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需求基本一样,由于连续种植形成对某种或某些营养成分的过度消耗,使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的分布失去平衡,并因此影响某些微生物的区系变化,是某种或某些作物的特需的营养成分过盛或不可给态,导致作物呈过盛毒化状态或饥饿自损状态,使作物生长不良或死亡。2.4.土壤酸碱度异常连续在同一块农田种植同一块或同一种农作物,除作物根系分泌物使土壤酸化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消耗大量正离子元素,也可促成土壤酸度增加,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促使土壤微生物区不发生逆向变化,土壤中拮抗微生物迅速减少,而促进西瓜枯萎病等嗜酸性微生物大量增殖。3.克服西瓜连作障碍新技术3.1.设施西瓜隔地栽培克服连作障碍新技术针对设施栽培中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虫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采用塑料薄膜将根域与外界隔离,用园土或园土基质混合物作为栽培介质, 研究隔地种植克服连作障碍新技术对西瓜生长生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隔地栽培西瓜收获期比对照西瓜提前 1周左右,沟宽对产量有影响,并且在沟宽 30 c m 时,隔地栽培西瓜实生苗和嫁接苗在收获期,单瓜重,产量、 皮色,口感,果皮厚度及糖含量上未表现出差异。隔地栽培能够提高中心糖含量与边糖含量, 对边糖含量的提高尤为显著。研究还发现沟宽30c m,深25cm, 填充介质为土壤+基质(体积比3 ;1)的处理发病率最低。3.2. 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改善西瓜连作障碍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盆栽方法研究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改善西瓜连作障碍的效果,传统微生物计数及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西瓜连作土壤上单作西瓜其枯萎病发病率为 66.7%,死亡率为 44.4%,与旱作水稻间作后西瓜生长正常。西瓜定植30d后,间作处理西瓜根际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低于单作;50 d后,间作西瓜根际土中的真菌数量显著低于单作,而细菌、放线菌及总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现,单作处理的西瓜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较多,细菌数量较少,而且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而间作西瓜根际则含有较多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间作处理西瓜体内的丙二醛(MDA)含量及保护性酶类如根系及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根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西瓜。西瓜与旱作水稻间作条件下西瓜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降低,根际微生物区系向细菌与放线菌占主导的趋势发展,有效防止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改善了西瓜连作障碍。3.3. 蚓粪基质克服西瓜连作障碍的应用效果研究将不同原料按一定配方混合配成育苗基质,采用穴盘育苗与盆栽试验,通过对早春红玉西瓜穴盘育苗的幼苗素质和移栽后的生长状况的观测,探讨蚓粪基质在克服西瓜连作障碍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蚓粪复合基质处理的西瓜早期幼苗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干重、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移栽后期, 蚓粪复合基质育苗的植株在克服西瓜连作障碍方面表现明显,2种蚓粪复合基质育苗的植物死亡率仅为27.5%和22.5%,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蚓粪复合基质育苗的植株主蔓长度最长, 分别达162.1、 171.8 cm,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蚓粪基质育苗处理的西瓜中心糖度、 边糖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其中70%蚓粪基质、 90%蚓粪基质处理的西瓜中心糖度分别为13.5%、 12.9%,边糖度均为10.3%。4西瓜连作障碍的防治技术4.1降盐方法对连栋大棚可采取灌水洗盐法 即在早春西瓜收获后 清理藤茬 耕翻整地 封闭田沟 田面漫灌降盐 2到3次 每次灌水后等自然落干 再进行下 1次洗盐 降盐效果可达 61.3%对一般大棚采取揭膜淋雨法 即在种植间隙 揭去大棚顶膜 通过自然淋雨即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4.2综合防治法在选择抗病品种和进行科学栽培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营养土消毒,改良土壤,高温杀菌,防病治病等措施综合应用 能有效减轻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4.2.1营养土消毒 在营养钵育苗前 15天 用斯美地进行消毒 方法 准备好需要量的营养土 并将营养土以5cm厚铺好 用斯美地80倍液均匀浇洒需湿透 以上3cm再覆盖一层 再浇洒药液 重复成堆直至完成 药剂处理后用塑料薄膜封严 10 d后提膜 并将被熏营养土充分翻动1次 ,5 d后再翻松1次 使药气充分散尽即可装钵 这样既可杀灭土传病菌 又可有效防除杂草.4.2.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2 day挑选饱满种子 并剔除不符合品种形态特征的种子 将洗净的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15 分钟苗床预防用药 西瓜齐苗后 可选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倍液百菌清可湿性800倍液和 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若苗床湿度大选用阿米西达预防用药较好。4.2.3高温杀菌 选79 月份的高温天气 通过施入有机肥与适乐时或有机肥与土壤改良剂后灌水覆盖地膜 密闭闷棚 以上15d 达到灭菌杀虫效果。4.2.4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对肥水调控能力在西瓜移栽前用农汉土壤改良剂500倍液均匀洒于土壤表面 药液量每667平方米用500Kg 左右早苗期再用同样浓度撒于膜下或每株灌根0.5Kg 药液能减轻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西瓜产量且产出的西瓜品质好,爽口,汁多,瓤嫩,根据笔者的试验,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改良土壤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4.2.5大田西瓜药剂防治西瓜连作大田移栽前在定植穴内灌适乐时,浓度1500倍,每穴约0.5Kg 药液,伸蔓期(或刚发病时) 用 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500倍液灌根 每株0.5Kg,7-9d 后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使百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灌根这样轮换使用34次即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4.3嫁接栽培法用嫁接法可基本解除西瓜枯萎病的危害,但砧木好坏直接影响西瓜产量和质量 应谨慎选择 在嫁接栽培中病毒病,炭疽病,蔓枯病等发病较重也应加强防治。4.3.1砧木选择 小型西瓜春光可选将军砧木,中型西瓜8424,选华砧1号砧木较好,可提高西瓜产量,确保西瓜瓤嫩,汁多,无异味。4.3.2药剂防治 对病毒病可选用8%菌克毒克水剂800-1000倍液喷雾,对炭疽病,蔓枯病等病害,可选用适乐时 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 倍液喷雾。4.3.3嫁接技术 一般用顶插接法嫁接 嫁接如遇晴天,操作区上面应用无纺布及遮阳网,嫁接一结束,即用新地膜进行小环棚覆盖,上面再用无纺布和遮阳网覆盖。5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西瓜,属葫芦科,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双子叶开花植物,形状像藤蔓,叶子呈羽毛状。它所结出的果实是瓠果,为葫芦科瓜类所特有的一种肉质果,是由3个心皮具有侧膜胎座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成的假果。西瓜主要的食用部分为发达的胎座。果实外皮光滑,呈绿色或黄色有花纹,果瓤多汁为红色或黄色现阶段,它是我国夏季最常见的水果,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现阶段,关于克服西瓜连作障碍问题始终未能完全解决,无论是轮作还是隔地栽培,还是蚓粪基质培养,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翻阅资料,我以为,今后克服西瓜连作障碍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监测与改善上。参考文献1 郑良永, 胡剑非, 林昌华, 林昌华, 唐群锋, 郭巧云. 作物连作障碍的产生及防治. 热带农业科学, 2005, 25(2): 58-62. 2 邹 莉, 袁晓颖, 李 玲, 王欣宇. 连作对大豆根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微生物学杂志, 2005, 25(2): 27-30. 4 段爱民, 刘国胜, 焦定量, 张艳宁. 西瓜抗病品种选育. 天津农业科学, 2002, 8(2): 21-23. 5 吕卫光, 张春兰, 袁飞, 彭宇. 嫁接减轻设施黄瓜连作障碍机制初探. 华北农学报, 2000, 15(增刊): 153-156. 6 管怀骥, 陈莉, 丁克坚. 几种药剂防治西瓜枯萎病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1, 7(6): 43-45. 7 Haggag W M.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anagement of plant diseases. Biological Sciences, 2002, 2 (4): 280-284. 8 华中农学院黄冈分院植病组. 水旱轮作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研究简报.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3): 24-25. 9 Kato T, Tsunakawa M, Sasaki N, Aizawa H, Fujita K, Kitahara Y, Takahashi N. Growth and germination inhibitors in rice husks. Phytochemistry, 1977, 16: 45-48. 10 Kong C H, Xu X H, Zhou B, Hu F, Zhang C X, Zhang M X. Two compounds from allelopathic rice accession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y on weeds and fungal pathogens. Phytochemistry, 2004, 65: 1123-1128. 11 Macario B J, Sara A F, Elsa V Z.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oot exudates from rice (Oryza sativa)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chemotactic response of endophytic bacteria. Plant and Soil, 2003, 249: 271-277. 12 宋亚娜, Petra M, 张福锁, 包兴国, 李 隆. 小麦/蚕豆, 玉米/蚕豆和小麦/玉米间作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26(7): 2268-2274. 13柴强, 黄鹏, 黄高宝.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草业学报, 2005, 14(5): 105-110. 14Hill T C J, Mcpherson E F, Harris J A, Birch P. Microbial biomass estimated by phospholipid phosphate in soils with diverse microbial communities. Soil Biological Biochemistry, 1993, 25(12): 1779-1786.15 齐鸿雁, 薛凯, 张洪勋. 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03, 23(8): 1576-1582. 16 Macnaughton S J, O Donnell A G. Tuberculostearic acid as a means of estimating the recovery (using dispersion and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of actinomycetes from soil.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4, 20: 69-77. 17 Zelles L, Bai Q Y, Ma R X, Rackwitz R, Winter K, Beese F. Microbial biomass, metabolic activity and nutritional status determined from fatty acid patterns and poly-hydroxybutyrate in agriculturally- managed soil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4, 26(4): 439-446. 18 Jain D K, Stroes-Gascoyne S, Providenti M, Tanner C, Cord I.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eep ground water from granitic rock.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97, 43: 272-283. 19 Riley D, Barber S A. Salt accumulation at the soybean root-soil interfac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Proceeding, 1970, 34: 154-155.20 布斯C著. 陈其焕译. 镰刀属.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8: 31-37. 21 Komada H. Development of a selective medium for quantitative isol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rom natural soil. Review of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1975, 8: 114-125. 22 Zelles L. Fatty acid patterns of phospholipids and lipopolysachrid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a review.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9, 29: 111-129. 23 Bligh E G, Dyer W J. A rapid method of total lipid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959, 37: 911-917. 24 Bossio D A, Scow K M. Impacts of carbon and flooding on the metabolic 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5, 61: 4043-4050.25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119-124. 26 李琼芳. 不同连作年限麦冬根际微生物区系动态研究. 土壤通报, 2006, 37(3): 563-565. 27 杨建霞, 范小峰, 刘建新. 温室黄瓜连作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05, 6: 441-443. 28 唐咏, 梁成华, 刘志恒, 须湘成.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0(1): 29吴凤芝, 赵凤艳, 刘元英.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综合分析与防治措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3): 241-247. 30蔡燕飞, 廖宗文, 章家恩, 孔维栋, 何成新. 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3): 349-353. 31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22-927. 32 阎芝芳, 马春红, 魏建昆. 稻瘟病致病毒素对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专化性致病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1): 56-61. 33 Prasad T K. Role of catalase in inducing chilling tolerance in pre-emergent maiz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