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隋朝的立法概况初唐法制的指导思想唐律的内容 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隋朝的疆域 唐朝的疆域 第一节隋代立法概况 一 开皇律内容的发展1 篇章体例定型化 开皇律 总结以往立法成果 以 北齐律 为基础 规定了名例 卫禁 职制 户婚 厩库 擅兴 贼盗 斗讼 诈伪 杂律 捕亡 断狱共 篇体例 使刑律篇章体例走向定型化 2 封建五刑法定化 开皇律 刑罚制度法定为笞 杖 徒 流 死五种 死刑为绞 斩两等 流刑分一千里 一千五百里 二千里三等 徒刑分一年 一年半 二年 二年半 三年五等 杖刑从杖六十到杖一百 笞刑从笞十到笞五十 各分五等 3 确立 十恶 的罪名 开皇律 吸收 北齐律 重罪十条 正式形成了 十恶 制度 所谓 十恶 是 一曰谋反 二曰谋大逆 三曰谋叛 四曰恶逆 五曰不道 六曰大不敬 七曰不孝 八曰不睦 九曰不义 十曰内乱 4 完善了官僚贵族的特权制度 开皇律 进一步发展了封建特权法 除规定八议 官当制度外 对九品以上官吏犯罪 还有 上请 例减 听赎 等项规定 使封建特权法进一步系统化 5 区分公罪和私罪 开皇律 规定 犯私罪者 五品以上 一官当徒二年 九品以上 一官当徒一年 犯公罪者 每官当徒多一年 当流者各加一等 开皇律 的地位 开皇律 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立法经验 兼收南北朝各政权法律之精华 使封建法典趋于定型 对唐律的制订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 开皇律 对隋初的经济发展 政权的巩固 社会秩序的安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 大业律 大业律 是隋炀帝于大业三年修成颁行的 共十八篇 五百条 大业律 与 开皇律 相比 有如下变化 篇目增加 刑罚有所减轻 大业律 较 开皇律 变重为轻者二百余条 关于施行枷杖 决罚 讯囚的规定也轻于 开皇律 删除十恶条目 据 唐律疏议 记载 大业律 删去 十恶 中的两条 存留八条 并入其它律文 第二节唐代立法概况 一 法律思想 礼法并用 1 法律宽简 稳定 划一2 宽严适中 简约易明3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4 法律不避权贵 黜陟不分亲疏 二 立法概况 1 武德律 高祖时期高祖武德年间以 开皇律 为基础 增加 条新格制成 武德律 2 贞观律 太宗时期 贞观律 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法典 贞观十一年颁行 十二篇 五百条 创设加役流刑 以为减死之罚改革 兄弟分居 连坐俱死 房强兄弟谋反案确立比附类推原则 3 永徽律疏 高宗时期 高宗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 令臣下对 贞观律 作慎重修改 颁布 永徽律 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 长孙无忌等大臣历时一年 完成 律文 的疏议工作 作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 并附律后 在永徽四年 公元653年 颁行天下 称为 永徽律疏 是中国封建社会代表性法典 即现在所称之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的篇章体例 12篇 500条 12篇分别为 名例 卫禁 职制 户婚 厩库 擅兴 贼盗 斗讼 诈伪 杂律 捕亡 断狱 名例律 1 6 共六卷 名者 五刑之罪名 例者 五刑之体例 卫禁律 7 8 共两卷 卫者 言警卫之法 禁者 以关禁为名 即关于宫廷警卫和边防 关卡 城镇的保卫规定 职制律 9 11 共三卷 言职事法制 即关于官吏责任 机构设置 行政程序 公文递送等法律规定 户婚律 12 14 共三卷 户口 婚姻事宜 古代人地不分 所以还包括土地分配 税收 徭役 北齐称婚户律 在汉律户篇附加婚 隋朝改为户婚律 厩库律 15 共一卷 厩者 鸠聚也 马牛之所聚 库者 舍也 兵甲财帛之所藏 主要涵盖官方的马牛饲养管理和官方仓库的保护擅兴律 16 共一卷 大事在于军戎 设法须为重防 前者指禁止擅自调兵遣将和兴兵备防 后者指禁止擅自行造工程 差遣丁夫 汉律为兴篇 曹魏加擅字贼盗律 17 20 共四卷 政治犯罪和严重的人身伤害 盗窃等犯罪斗讼律 21 24 共四卷 首论斗殴之科 此言告讼之事 斗殴致伤及其起诉程序 还包括一些特定犯罪和特定身份人的起诉禁令 诈伪律 25 共一卷 前者伪造 后者诈骗 前者为侵害国家 皇权的特殊主体的伪造犯罪 后者为身份欺骗和行为欺骗 杂律 26 27 共二卷 拾遗补缺 错综成文 班杂不同 主要包括市场管理 债权债务 犯奸失火等轻微的侵害社会秩序 经济秩序的犯罪 捕亡律 28 共一卷 若有逃亡 恐其滋蔓 故须捕系 以置疏网 涉及逮捕罪犯以及官私奴隶逃亡 甚至包括官员无故私逃的犯罪 断狱律 29 30 共二卷 是关于审讯 判决 执行和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 唐律疏议 的立法成就 唐律12篇 500条 是古代中国在成文法典制定上的集大成作品 文字上的言简意赅 既反映了此时期中国在法律概念和条文之间逻辑组织能力的高水平 也体现出古代文言文作为一种法律语言自身的特性 此外 律典从本质上还是属于刑法 官方及民间对法律排斥的心态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自两汉开始的儒家注律活动 恰好能够让律典披上一件儒家的外衣 因此 两方面的因素 前者是技术性的 后者是价值观上的 都使注律成为一种可能 而且是必须的一项活动 4 开元律疏 玄宗时期 玄宗开元年间 下令修定 永徽律疏 删掉不合时宜的条款与称谓 颁行天下 时称为 开元律疏 5 唐六典 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玄宗时期制定 它以 以官统典 为原则 将内容分为治职 教职 礼职 政职 刑职 事职六部分 共 卷 涉及唐代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等封建国家机关的设置 奖罚 俸禄 休致 执掌等内容 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行政法典 对后世王朝制定行政法典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 法律形式 律 令 格 式 第三节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 一 行政立法与监察执行机构1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御史台三师与三公 唐初文官佣 三省六部 三省包括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六部为尚书省所属的六个职能部门 包括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 又有制约 既便于皇帝集权 又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能 御史台 御史台分设台院 殿院 察院台院设侍御史六名 在朝中行使监察权 主要负责纠弹百官 参加大理寺审判以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名 主要负责对朝仪的监察 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名 执掌地方州县的监察工作 唐朝初期地方监察区分为十道 后来增至十五道 监察御史的员额也随之增加 每一道为一个独立的监察区 由察院定期派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州县官吏 三师与三公 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九寺五监九寺 太府 户部 钱 司农 户部 粮 宗正 礼部 皇族 太常 礼部 祭祀 光禄 礼部 膳食 鸿胪 礼部 外交 卫尉 兵部 军器储备 太仆 兵部 马政 大理 刑部 司法 五监 国子 设祭酒 司业 军器 兵部 军器制作 设监 少府 工部 手工业 设监 少监 将作 工部 建筑 设大匠 匠 都水 工部 水利 设使者 丞 2 地方官制 秦汉郡县两级 隋唐州县两级 宋路州县三级 明清省府县三级唐代州县制度州 长官刺史 佐官有上佐 判司和录事参军 县 长官为县令 佐官有丞 主簿 尉 县下设乡 里 村等基层行政组织 城市设坊等居民组织 二 选官制度 科举制 历代选官制度 秦汉察举制 征辟 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制度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 在唐代 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 进士 俊士 明法 明算等五十多种 明经 进士两科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考生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考生由州县进者称为 乡贡 一种是由国子监所属各学保送者称为 生徒 明经重帖经 墨义 进士考诗词歌赋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唐代科举制 常科登第后 还要经吏部考试 叫选试 铨选标准有四 身 体貌壮伟 言 言辞辩证 书 楷法遒美 判 文理优长 合格后 方得授官 考生能否被录并不完全取决于卷面上的成绩 这突出表现在当时通行的 通榜 和 行卷 上 所谓 通榜 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 榜贴 名单 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所谓 行卷 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佳作 献给当时的社会贤达 求其赏识 向主考官推荐 宋代科举制 宋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端的基础上 建立了严密的科举制度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 解试 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 不须再经吏部考试 直接授官 宋朝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及第 二等称赐进士出生 三等称同进士出生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 三百人 甚至五 六百人 从宋代开始 科举正式开始实行糊名 封弥 和誊录 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清科举制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 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 殿试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 合称连中三元 清代的科举考试沿袭明代 分三级 乡试 会试 殿试 三 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 唐朝对各级官吏 每年要进行一次考核 由本部门长官或地方州县长官主持 每四年要进行一大考 四品以下官吏由吏部考功司负责 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考核 考核标准 四善二十七最四善 德 清 公 勤 德是道德高尚 清是清正廉洁 公是公正公平 勤是勤劳尽职 二十七最 即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 分别提出27条具体专业要求 每合格一项为 一最 考核结果按官吏获得 善 与 最 的多少 评定为上 中 下三等九级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考课制度 但规则比唐代更严密 宋代朝廷在唐代 四善之法 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知州 通判 知县 县令的考课标准 宋代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 明代 官吏考课制度主要由考满和考察两部分组成 考满 主要考资历和治绩 考察 着重检察吏弊 解决吏治中存在的问题 考察有京察和外察之分 四 对官吏失职 渎职行为的处罚 署置过限 贻误公事 五 唐代行政法规的主要特点 法律规范范围广大 制度完备法律规范条文细密 立法成熟 规范以刑罚处罚作为行政处罚的主要方式保护官僚特权 第四节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发展 一 唐律的总则 名例律1 五刑 笞 杖 徒 流 死笞刑 五等 十至五十杖刑 五等 六十至一百徒刑 五等 一年至三年流刑 三等 二千里 二千五百里 三千里 均服劳役一年死刑 绞 斩二等 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 我判决 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 可能是暴风雨使船只失事 可能是染上疾病 也可能是饿死 或被野蛮人屠杀 或被野兽吃掉 无论怎样 你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死亡或生存 受难或幸福 我不愿再见到你 船将把你和你的罪恶一起从我眼前带走 你将再不会给我带来麻烦 2 十恶 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凡犯十恶者 为常赦所不原 疏议称 五刑之中 十恶尤切 亏损名教 毁裂冠冕 特标榜首 以为明诫 十种罪名大体可分为三类 威胁损害皇权危及封建国家的政治犯罪 谋反 谋叛 谋大逆 大不敬 严重威胁社会秩序的犯罪 不道 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 恶逆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3 八议 请 减 赎 官当 免官 八议 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优待的法律规定 凡属议亲 议故 议贤 议能 议功 议贵 议勤 议宾之内的特权人物 犯死罪者可以奏请皇帝减死为流 犯流罪以下 依法减刑一等 但犯十恶等重罪者 不适用八议 疏议 议者 原情议罪 原其本情 议其犯罪 八议的适用条件是死罪奏议 流罪以下减一等 请 规格低于议请的对象是 诸太子妃大功以上亲 大致是太子妃的侄孙以上 应议者期以上亲 大致是孙子以上 官爵五品以上适用条件 死罪上请 流罪以下减一等减 七品以上五品以下官员 上请者祖父母 父母 兄弟 姊妹 妻 子孙等适用条件 流罪以下同样减一等 赎 对象 议 请 减的适用主体 九品以上官吏 七品以上官吏的近亲属适用条件 除法律明文规定不能赎的都可以以金钱赎免 即只要不死 在经过议 请 减后的余刑可以以金钱折抵 官当 适用条件 只要不是犯有五流 加役流 反匿缘坐流 子孙犯过失流 不孝流 会赦犹流 的和死罪的 即普通流刑以下的 都可以用官职折抵刑罚 方式是私罪的 五品以上 一官当徒两年 九品以上的 一官当徒一年 唐代官吏合职位 爵位于一身 前者被称为职事官 散官 卫官 后者被称勋官 先以最高的职事官折抵 再以勋官折抵 免 分为 免所居官 如果有不同官职 则免最高一等 免官的主要目的是让官员受刑但不去官 在一定时间过后可以继续为官 官员的特权适用还不仅于此 官员可以不用拷讯 只能适用众证定罪 即三人以上证明其犯罪犯流刑可以不服劳役 五品以上官犯死罪允许在家自杀 4 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 1 累犯加重唐律规定 如犯罪已被告发或已配决而更犯新罪 要累计前罪 从重科断 即数罪并罚 2 老幼废疾减免原则唐律规定 七十岁以上 十五岁以下及废疾者 犯流罪以下 一般可以收赎 八十岁以上 十岁以下及笃疾者犯死罪的 一般可以 上请 九十岁以上 七岁以下 虽犯死罪 一般不予追究 3 自首原则犯罪未被发觉而能自首者 一般可以免于处罚 罪犯犯有轻重二罪 若轻罪事发 能自首重罪者 则免除重罪的处罚 在知道他人要告发的情况下 向官府自首 减原罪二等处罚 自首不实不尽 免其自首之罪 对其自首不实不尽之罪给予处罚 如果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后果 即使自首也不能减免刑罚 4 共犯原则唐律的共同犯罪 指二人以上的故意犯罪 对共犯的处理 要分别首从 诸共同犯罪者 以造意为首 随从者减一等 造意 即主谋 是首犯 随从者是从犯 其罪减首犯一等 造意为先 家长为先 长官为先 夫为先 5 数罪并罚原则重罪吸收轻罪 刑罚等级相同单取一罪处罚 但赃罪除外 六赃适用累科 累计赃数 但倍论 折半论罪 6 类推原则举轻以明重 举重以明轻 7 化外人 犯罪的原则 名例律 规定 化外人同类相犯者 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 以法律论 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 按其本国法律处理 实行属人主义原则 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 按唐律处罚 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案例 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 贞观元年 627 唐太宗召长孙无忌入宫议事 长孙无忌匆忙之中忘记了解下身上的佩刀 径直而入 由于他是太宗身边近臣 私交甚厚 守门校尉也没有认真检查 等长孙出来的时候 守门校尉才发现他身上挂着佩刀 这可吓坏了校尉 在当时 臣子携带兵器入宫禁是很严重的事件 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和威胁 按律当斩 校尉害怕被追究看守不力的责任 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太宗 太宗接到奏报后 感到非常棘手 从自己与长孙无忌的关系看 他是自己长孙皇后的哥哥 也就是自己的大舅哥 属近亲 杀了他皇后肯定不干 从长孙的功劳开看 长孙长期跟随自己南征北战 战功卓著 玄武门之变 其立有汗马功劳 杀他也于情也不忍 如按律处置 必死罪无疑 这岂不是忘恩负义 不顾亲情吗 而如果不处置这件事 则枉法徇情 何以服众 想来想去 太宗决定 召集大臣们到朝堂之上 让大家讨论此案该如何处理 此时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上奏道 监门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宫 罪当死 无忌误带刀入 可处徒刑三年 罚铜 铜钱 二十斤 太宗听后 甚合心意 这样就可免长孙死罪 只罚金就可以了 正要按此执行 大理少卿戴胄提出了不同意见 陛下若念无忌之功劳 便不交由法司依法律处断 这样的那固然会宽恕长孙无忌 但若依法律 仅罚铜是远远不够的 守门校尉因无忌而致罪 若论过失 二人一样 若一人生 一人死 有悖于情理 所以 请对校尉也从轻发落 最后 太宗在群臣广议的基础上 将长孙无忌与守门校尉皆免死 选自 贞观政要 卷五 公平 案例分析 关于 十恶 犯罪关于 比事类推 唐律 大不敬 的规定 并没有禁止 带刀入宫 的规定 这里援用 大不敬 用的是 比事类推 关于 八议 法律适用中的情理问题 二 唐律分则 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 1 危害皇权与封建国家的政治性犯罪十恶2 侵犯人身的伤害罪 六杀 谋杀 故杀 斗杀 误杀 过失杀 戏杀 保辜 制度 手足伤人为十日 他物欧伤人为二十日 以刃及汤火伤人三十日 折跌肢体 破骨为五十日 如在期限内印伤害致死 则以杀人罪论处 期限外死亡的以伤害罪论处 3 侵犯财产的强盗窃盗罪六赃 强盗 窃盗 受财枉法 受财不枉法 受所监临财物 坐赃 前两者为普通犯罪主体 后四项为官吏 且分为监临长官与普通官吏4 贪墨罪5 伪造罪6 诬告罪 唐律 职制 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 一尺杖一百 一匹加一等 十五匹绞 不枉法者 一尺杖九十 二匹加一等 三十匹加役流 唐律 贼盗 诸监临 主守自盗 及盗所监临财物者 加凡盗二等 三十匹 绞 六赃罪的确立不尽合理 但都以财产为犯罪对象 第五节唐代的民事法律规范 一 权利主体和行为能力1 权利主体贵族官僚平民贱民2 行为能力 二 户籍和土地立法 由于国家按照人丁征收赋税 因此十分重视户籍的管理 凡是脱漏户口使国家的赋役受到损失者 都要处以刑罚 土地所有权是唐代民事法律中有关所有权的核心 唐朝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和私有两种形式 在均田制下 国有土地主要有口分田 职分田和公廨田 私有土地主要有永业田和部分宅地 三 债与买卖契约立法 在债务关系上 唐律重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唐律规定债务人如果不旅行契约 要受到处罚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唐律对契约之债的发生要求立契 契约东晋时称为文券 唐改称市券 市券是经过掌管市司的官吏加盖官印 另外还要官府批示 才有法律效力 四 婚姻家庭立法 婚姻的成立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制定婚书婚姻的限制性条件禁止同姓为婚 禁止良贱通婚 禁止僧道为婚 禁有妻再娶 禁监临官娶监临女为妻 唐朝崔氏女许配两家案 华州柳生与大姓崔氏女两情相悦 私定终身 后来 崔女之母王氏因兄长固请 又将女许配兄子王某 崔女不乐 说 我只愿意嫁给在曲江会上见到的柳生 能嫁他此生无憾 如果一定要我嫁给表哥 我不想活了 王氏心爱其女 想成全女儿 乃命婢女轻红到柳生寄居的寺庙 找到柳生说 夫人想成全你们 叫你在两三天内备齐聘礼 赶快结婚 柳生高兴极了 马上备好 数千百财礼 五天以后就在旅舍迎娶了崔女并轻红 后来 王氏死 舅家讼于官 官府判决 王家先下财礼 婚约在先 崔女应当归于王氏子 王氏子因特别喜欢表妹 也就不计较她先嫁柳生之事 婚姻的解除 七出三不去制度义绝制度 夫或妻有杀伤对方直系或旁系尊亲之行为者 构成法律上强制离婚的要件 和离3 家庭制度 放妻书 凡为夫妇之因 前世三生结缘 始配今生之夫妇 若结缘不合 比是怨家 故来相对 既以二心不同 难归一意 快会及诸亲 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 重梳婵鬓 美妇娥眉 巧逞窈窕之姿 选聘高官之主 解怨释结 更莫相憎 一别两宽 各生欢喜 颜真卿判词 杨志坚早亲儒教 颇负诗名 心虽慕于高科 身未沾于寸禄 愚妻睹其未遇 曾不少留 靡追冀缺之妻 专学买臣之妇 厌弃良人 污辱乡闾 伤败风教 若无惩戒 孰遏浮嚣 妻可笞二十 任自改嫁 杨志坚秀才饷粟帛 乃置随军 五 继承制度 1 财产继承 诸子均分制 唐律 应分田宅及财物者 兄弟均分 不均平者 计所侵 坐赃论减三等 2 身份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 第六节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 一 唐律的基本精神1 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精神十恶与八议的设定 家长权与家庭伦理原则的设定 男女 夫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良贱之间的不平等关系2 体现了封建家族伦理精神亲亲相容隐 依服制定罪 3 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一准乎礼以礼为立法依据 以礼为定罪量刑的标准 以礼注释法典 4 体现用刑持平的精神 刑罚比较宽缓 在制定唐律的过程中 删除了大量的死刑 流刑 在刑罚适用上尽量从轻 如对老幼废疾者多可以减免刑罚 甚至反逆大罪也区分情节并不一概处死 5 体现规范详备 科条简约的精神 法律规范极为完备周详 涵盖刑事 民事 行政 经济管理 诉讼 审判 监狱管理诸方面 并确立了一系列原则和制度科条简约罪名设置 量刑标准都较为成熟 符合高度发展的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的需要 二 唐律的历史地位 唐律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 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唐代承袭秦汉立法成果 吸收汉晋律学成就 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 唐律因具有封建法律的典型性 故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 2 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 唐律影响超越国界 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朝鲜 高丽律 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 日本文武天皇制定 大宝律令 也以唐律为蓝本 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 刑书 大都参用唐律 第七节唐代的司法制度 一 司法机构的系统化 三法司 大理寺 刑部 御史台 大理寺 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 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 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 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 须送刑部复核 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 同时大理寺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 刑部 以尚书 侍郎为正副长官 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 对中央 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 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御史台 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 下设台 殿 察三院 作为中央监察机构 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 刑部的审判工作 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 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 三司推事 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 由刑部侍郎 御史中丞 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 称为 三司推事 有时地方发生重案 不便解往中央 则派大理寺评事 刑部员外郎 监察御史为 三司使 前往审理 都堂集议制 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 皇帝下令 中书 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以示慎刑 2 地方司法机构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 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 均设佐史协助处理 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 县一级设司法佐 史等 县以下乡官 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 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 结果须呈报上级 二 诉讼制度的完善化 1 对于告诉作全面规定 1 禁止越诉 2 亲属相容隐 3 老幼笃疾不得告 4 在囚不得告他事 2 严格逮捕的各项程序3 完善审判制度严格限制用刑实行法官回避制度法官须依诉状问案严格依律令格式定罪判决结果必须宣读 4 严格规定上诉 复审及死刑复核程序 上诉和复审程序 案犯不服提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协议合同-劳务派遣合同2篇
- 港盛荷馨苑环评报告
- 方案变更工程联系函(3篇)
- 安全文明标化培训心得课件
- 电路改造工程采购方案(3篇)
- 安全文件宣贯培训课件
- 安全教训培训小结课件
- 分局电视监控工程方案(3篇)
- 房屋工程管理服务方案(3篇)
- 堤防工程运行度汛方案(3篇)
- 委托书办理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
- 稀土知识讲座
- 河道堤防冲刷深度计算(新规范)
- 世界现代化理论
- 消防校外机构培训课件
- (完整版)数字1到10的描红(田字格带笔画提示)
- PFMEA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 车险综改理赔考试试题题库
-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课件
- GB/T 539-2008耐油石棉橡胶板
- GB/T 11270.1-2002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圆锯片第1部分:焊接锯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