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按照先后次序,由低向高依次排列,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 是指食物、空气、温度(衣服和住所)、排泄、休息和避免疼痛。2安全的需要 人需要安全、保障、受到保护和没有焦虑和恐惧。3爱与归属的需要 人渴望爱他人、被爱和有所归属,免受遭受遗弃、拒绝、举目无亲等痛苦。爱与情感、被群体接受和认可、爱的人和睦相处、与他人保持友谊。4尊敬的需要 人希望受到别人尊敬和自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指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物,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使人感到最大的快乐。 理查德凯利希增加了刺激的需要层次,列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两层次之间,刺激的需要包括性、活动、探索、新奇和操作。:(二)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马斯洛不仅将人的需要按照不同层次进行了划分,而且十分强调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指出: 1必须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然后再考虑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2通常一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更高一层的需要才会出现,并逐渐明显和强烈。3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低层次需要是要求立即和持续予以满足的,如氧气。4人们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活动基本相同,如对氧的需要,都是通过呼吸运动来满足。5随着需要层次向高层次移动,各种需要满足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越具有差异性。这是受个人的愿望、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身心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例如,有的人对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受他人尊敬的职位就很满意了,而有的人还要继续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不断改革和创新。6各需要层次之间可相互影响。例如,有些较高层次需要并非生存所必需,但它能促进生理机能更旺盛,使人的健康状态更挂小生活质勤由表如果不被满足,会引起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危及生命。7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状况成正比,当所有的需要被满足后,就可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反之,基本需要的满足遭受破坏,会导致疾病。人若生活在高层次需要被满足的基础上,就意味着有更好的食欲和睡眠、更少的疾病、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长的寿命。 (三)影响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因素 当人的基本需要大部分被满足时,人就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反之,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了解可能引起人的基本需要满足的障碍因素十分必要。 1生理的障碍:包括生病、疲劳、疼痛、躯体活动有障碍等,如因腹泻而影响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食物摄入的需要。2心理的障碍:人处于焦虑、恐惧、愤怒、兴奋或抑郁等状态时会影响基本需要的满足,如引起食欲改变、失眠、精力不集中等。3认知的障碍和知识缺乏:人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是要具备相关知识的,如营养知识、体育锻炼知识和安全知识等。人的认知水平较低时会影响对有关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如果健康保健提供者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也会使人群处于知识缺乏的状态,从而影响其采取科学方法来满足自身的需要。4环境的障碍:人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不适应,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大气污染,噪音等都会影响需要的满足。5社会的障碍: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社交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与亲人分离等会导致缺乏归属感和爱,也能影响其他需要的满足。6个人的障碍:个人的习惯、文化背景、信仰、价值观和生活经历可使不同人在寻求需要的满足时产生差异,如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元过的观念会阻碍自我实现。同时,个人的发育或成熟程度越低,越阻碍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7文化的障碍:社会的道德观、群体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会对需要的满足造成影响,如信仰佛教的人因不杀生的信仰而主张吃素食;某些文化群体的性禁忌观念会阻碍正常性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已被护理学者和实践者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此理论对护理实践的意义包括:帮助护士识别未满足的需要,即发现护理问题;使护士更好地理解病人的言行,即病人不只有基本的生理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爱和所属的需要;有利于护士预测护理对象尚未表达的需要,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即潜在的护理问题,以达到预防的目标;有助于按需要的层次识别和排列问题的轻、重、缓、急,并按此优先顺序制定、实施护理计划。患病时可能出现的未满足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1)氧气:缺氧、呼吸道阻塞(2)水:脱水、水肿、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3)营养:肥胖、消瘦、各种营养缺乏、不同疾病(如糖尿病需要)(4)体温:过高、过低、失调(5)排泄:便秘、腹泻、大小便失禁、胃肠手术后的调整(6)休息和睡眠:疲劳、各种睡眠型态紊乱(7)避免疼痛:各种急、慢性疼痛。 2刺激的需要 病人在患病的急性期,对刺激的需要往往不很明显,当处于恢复期时,此需要的满足日趋重要。例如,卧床病人需要翻身、肢体活动,以减轻或避免皮肤受损、肌肉萎缩等。长期单调的生活不但引起体力衰退、情绪低落,智力也会受到影响。故应注意环境的美化,安排适当的社交和娱乐活动。长期住院的病人更应注意满足刺激的需要,如布置优美、具有健康教育性的住院环境,病友之间的交流和娱乐等。 3安全的需要 患病时的安全感会降低,包括担心自己的健康没有保障3寂寞和无助感;怕被人遗忘和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对各种检查和治疗产生恐惧和疑虑;对医护人员的技术不信任;以及担心经济负担问题。具体护理内容包括:(1)避免身体伤害:应注意防止发生意外,如地板过滑,床位过高或没有护栏,病室内噪音,院内交叉感染等均会对病人造成伤害。 (2)避免心理威胁:应进行人院介绍,讲解疾病的发展、治疗和护理措施、预后、康复和预防知识,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可信赖感,促进治疗和康复。 4爱与归属的需要 患病时,此需要往往显得更强烈,病人希望得到亲人、朋友和周围人的亲切关怀、理解和支持。应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思关系,允许家属探视,鼓励亲人参与护理病人的活动,帮助病人之间建立友谊。 5自尊与被尊敬的需要 在爱和所属的需要被满足后,病人也会感到受到尊敬和重视,因而这两种需要是相关的。患病会影响自尊需要的满足,病人会觉得因生病而失去自身价值或成为他人的负担,故应注意帮助病人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被他人接受的,如礼貌称呼病人的名字,而不是床号;初次与病人见面时,护士应介绍自己的名字;重视、听取病人的意见;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使病人感到自身的价值。注意尊重病人的隐私,如进行检查和各种操作时应遮盖身体的隐私部位;为病人保密;理解和尊重病人的个人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不要把护士自己的观念强加给病人,以增加其自尊和被尊感。 6自我实现的需要 患病常能影响各种能力的发挥,特别是有严重的能力丧失时,如失明、耳聋、失语、瘫痪、截肢等对人的打击更大。但是,疾病也会对某些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自我实现有所帮助。此需要的满足因人而异,护理的功能是切实保证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使病人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有潜力,并加强学习,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二)依据需要层次论确定护理计划的优先顺序 护理专家按照人的基本需要层次列出了确定护理诊断和实施护理措施时的主次或先后顺序,越排在前面的需要越重要,越需及早给予满足。 举例说明:某病人因消化道出血,早期休克住院,护士应首先满足其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护理措施包括止血、补充血容量以维持血液循环,给予氧气以维持呼吸,同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在血压恢复正常后,注意观察尿量和排便情况,给予保暖、预防感染、减轻疼痛、保持舒适体位等护理措施。病情逐渐稳定后,加强饮食管理和帮助病人活动,从慢慢坐起开始,然后扶着行走以至独立移动,保证病人安全。同时,对病人和家属进行有关合理饮食、观察大便性质和评估出血情况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应允许和鼓励亲朋好友探视,介绍病人与其他病友相识和交流,运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病人时,还应随时注意尊重病人的习惯和信仰,保护隐私,满足其爱和所属以及尊敬的需要。 医院环境 一、医院物理环境中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在医院的物理环境中存在以下各种可能危害安全的因素: 1跌倒 浴室和洗手问是较容易发生跌倒的区域,在这些场所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可将马桶坐垫调高的装置;在浴缸、淋浴处及马桶附近装上扶手;浴室内置防滑垫;淋浴开关设在患者坐在椅中即可触及处;室内安装呼唤协助装置等。以满足病人需要,预防跌倒,也便于护土及时了解并满足病人的需求。 2烫伤 3化学性伤害 化学性物质可能造成人体烧伤,中毒或出现刺激性反应。化学性伤害可能因误食药物、泊、油漆、清洁剂,以及吸人有害的气体造成。因此,护士应注意将这些物品放置在小儿及可以自由走动的患者拿不到的地方,尤其对心理障碍者(如有自杀倾向,意识模糊者),或可能滥用药物者,要加强防范意识。 (二)医院物理环境中影响患者舒适的因素1室温 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缺乏动力,也可能使患者在接受诊疗、护理时受凉。一般来说,保持18-22的室温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人、治疗室、检查室、手术室应维持室温在22-24为宜。2湿度病室湿度一般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时,蒸发减少,患者出汗受到抑制,可感到气闷,尿液排出增加,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湿度过低时,室内空气干燥,人体会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咽痛,烦渴等,尤其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的患者不利。3光线 分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阳光不可直射病人的眼睛。室内的灯光亮度,将影响患者的舒服感。比较弱的亮度通常有助于休息与放松。然而,因工作需要用眼睛近楼梯、药柜、抢救室、监护室内的灯光要明亮。普通病室除一般吊灯外,还应有地灯装置,来自地板的柔和灯光既可保证夜间巡视工作,又不至于影响病人睡眠。 4音响 WHO规定的白天病区适宜的声音强度为35-45dB.声音在30dB以下时为非常安静;50-60dB时会对人产生相当大的干扰;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焦躁、易怒、头痛、失眠。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使病室保持安静。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病室的门及椅脚应钉橡胶垫,推车轮轴定时滴注润滑油,以杜绝噪音产生。5.色彩 医院可根据不同的科室选取如绿色、蓝色、粉色、奶油色等暖色调作为装饰的主色调。6、通风 通风可以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可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使病人心情愉快!一般通风30min左右。二、医院的社会文化环境病区的社会环境包括护患之间的沟通、群体之间的沟通、医院规则的理解。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护土的基本职责之一。 (一)促进患者的自控力,减少其失落感(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心理舒适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名词)医院感染是,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感染链由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基本条件构成。医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已感染的病人(是最重要的感染源)、病原携带者、病人自身、医院内因素如病房中的设施、食物、垃圾及用于病人的器械等用物。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名词)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携带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二)外源性感染(名词) 又称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引起感染。如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院工作人员之间。三、医院感染主要因素1、环境污染严重2易感人群增多3、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4、介入性诊疗手段增多5、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医院布局不合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做到:建立三级监控体系、健全各项制度、医院布局设施合理、强化业务培训和教育、合理使用抗菌药,加强耐药监控、人员控制。第二节清洁、消毒与灭菌一、概念(一)清洁 (名词) 是指清除物品上的一切污秽,如血迹、分泌物、油脂、污垢等。(二)消毒(名词)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三)灭菌(名词)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二、清洁法 分水洗法、机械去污和去污剂去污。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包括热力消毒灭菌、辐射消毒、空气净化、超声波消毒和微波消毒等。1热力消毒灭菌 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干热消毒灭菌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1)燃烧法 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烧灼法:一些耐高温的器械(金属、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采用此法。将器械放在火焰上烧灼12分钟。若为搪瓷容器,可倒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约12分钟。采集作细菌培养的标本时,在留取标本前后(即启盖后,闭盖前)都应将试管(瓶)口和盖子置于火焰上烧灼,来回旋转23次。燃烧时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汽油、乙醚等。燃烧过程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火焰上窜而致灼伤或火灾。锐利刀剪不宜用燃烧灭菌法,以免刀刃变钝。焚烧: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以及其它已污染且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污纸、垃圾等,应放入焚烧炉内焚烧。(2)干烤法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病毒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以及明胶海棉、液体石腊、各种粉剂、软膏等。灭菌后待箱内温度降至5040以下才能开启柜门,以防炸裂。微波消毒:用于食品、药品的消毒。湿热消毒灭菌湿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所需温度低、时间短。(1)煮沸法 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分钟可杀灭繁殖体,保持13小时可杀灭芽胞。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至12浓度时,沸点可达105,能增强杀菌作用,还可去污防锈。适用于不怕潮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煮沸前物品涮洗干净,打开轴节或盖子,将其全部浸入水中。大小相同的碗、盆等均不能重叠,以确保物品各面与水接触。锐利、细小、易损物品用纱布包裹,以免撞击或散落。玻璃、搪瓷类放入冷水或温水中煮;金属、橡胶类则待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均从水沸后开始计时。若中途再加入物品,则重新计时,消毒后及时取出物品,保持其无菌状态。经煮沸灭菌的物品。“无菌”有效期不超过6小时。(2)高压蒸汽灭菌法 压力103206kPa时,湿度可达121.3-126。高压蒸汽灭菌法就是利用高压和高热释放的潜热进行灭菌,为目前可靠而有效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压,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敷料、手术器械、药品、细菌培养基等。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事项: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类物品上,否则蒸汽遇冷凝聚成水珠,使包布受潮。定期检查灭菌效果。经高压蒸汽灭菌的无菌包、无菌容器有效期以1周为宜。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法中生物监测法是最为可靠的方法。而化学指示胶带法是医院最常用的方法。2光照消毒灭菌 光消毒主要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菌 体内的氨基酸、核酸、酶遭到破坏而致细菌死亡。紫外线通过空气时,可使空气中的氧 气电离产生臭氧,加强了杀菌作用。紫外线穿透性差,不能透过玻璃,尘埃,纸张和固体物质。光照消毒对杆菌杀菌力强,对球菌较弱,对霉菌、酵母菌更弱。对生长期细菌敏感,对芽胞敏感性差。当温度低于4,湿度超过50时,杀菌能力减弱。一般室温保持在1025为宜。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直接照射物品,可提高消毒的效果。(1)日光曝晒法 日光由于其热、干燥和紫外线作用,将物品放在直射日光下,曝晒6小时,定时翻动,使物体各面均受日光照射。此法多用于被褥、床垫、毛毯、书籍等物品的消毒。(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消毒时间应从灯亮57分钟后计时,紫外线杀菌能力与其波长有密切关系。最佳杀菌波长为253nm(是细菌对紫外线吸收最快的波长)。用于物品消毒时,有效照射距离为2560cm,时间为2530分钟(物品要摊开或挂起,扩大照射面)。用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为3060分钟,照射前清扫尘埃,照射时关闭门窗,停止人员走动。 注意事项:注意眼睛、皮肤的保护,照射时嘱病人勿直视紫外线光源,可戴墨镜,或有用纱布遮盖双眼。用被单遮盖肢体,以免引起眼炎或皮肤红斑。紫外线灯管要保持清洁透亮。灯管要轻拿轻放。关灯后应间隔34分钟后才能再次开启。一次可连续使用4小时。定期监测灭菌效果。紫外线等使用超过1000小时后及时更换。紫外线灯管定期要用乙醇棉球进行擦拭。紫外线消毒,房间内应保持干燥清洁,适宜温度为20-40,适宜湿度在40%-60%。照射后开窗通风。(3)臭氧灭菌灯(电子灭菌灯)消毒法 臭氧主要依靠其强大的氧化作用而杀菌。使用灭菌灯时,关闭门窗,确保消毒效果。用于空气消毒时,人员须离开现场,消毒结束后20-30分钟方可进入。(4)电离辐射灭菌法 适用于忌热物品的常温灭菌方法。又称“冷灭菌”。尤其对一次性应用的医疗器材、密封包装后需长期储存的器材、精密医疗器材和仪器,以及移植和埋植的组织和人工器官,节育用品等特别适用。3空气净化(又称生物净化法)夏季应经常开放门窗以通风换气;冬季可选择清晨和晚间开窗,每日通风换气两次,每次2030分钟。通过过滤除菌使病室、手术室或无菌药物控制室内的空气达到绝对净化的目的。适用于无菌护理室、无菌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室、无菌药物制剂室、ICU等。4超声波消毒法 如超声洗手器,用于手的消毒。超声洗涤机,用于注射器的清洁和初步的消毒处理。(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利用化学药物渗透细菌的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损害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渗透性,破坏其生理功能等,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所用的药物称化学消毒剂。凡不适于物理消毒灭菌而耐潮湿的物品,如锐利的金属、刀、剪、缝针和光学仪器(胃镜、膀胱镜等)及皮肤、粘膜,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病室空气等均可采用此法。1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3)需消毒的物品应洗净擦干,浸泡时打开轴节,将物品浸没于溶液里。(4)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挥发剂应加盖并定期测定比重,及时调整浓度。(5)浸泡过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6)消毒液中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因这类物品可吸附消毒剂降低消毒效力。2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方法(1)浸泡法(2)擦拭法 (3)熏蒸法 适用于室内物品及空气消毒或精密贵重仪器和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以及传染病人用过的票证等),均可用此法消毒。纯乳酸 常用于手术室和病室空气消毒。每100m2空间用乳酸12ml加等量水,放入治疗碗内,密闭门窗,加热熏蒸,待蒸发完毕,移去热源,继续封闭2小时,随后开窗通风换气。食醋 510ml/m3加热水12m3,闭门加热熏蒸到食醋蒸发完为止。对流感、流脑病室的空气可进行消毒。此外,尚可应用甲醛或过氧乙酸等进行熏蒸灭菌(4)喷雾法 借助普通喷雾器或气溶胶喷雾器,使消毒剂产生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进行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消毒。如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0.2过氧乙酸溶液作空气喷雾。对细菌芽胞污染的表面,每立方米喷雾2过氧乙酸溶液8ml经30分钟(在18以上的室温下)。(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 特别适用于不耐高热和湿热的物品,如精密器械、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心肺机、起博器、书籍文件等,均无损害和腐蚀等副作用。3消毒剂的性质与消毒水平(1)高水平消毒剂 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漂白粉、三合一、次氯酸钠、优氯净等)。高水平消毒剂性质不稳定,需现用现配。(2)中等水平消毒剂 如碘伏、碘酒、乙醇、煤酚皂、高锰酸钾等。(3)低水平消毒剂 但杀菌谱窄,对芽胞只有抑制作用。如季胺盐类(新洁尔灭、杜米芬、消毒净)、洗必泰等。5常用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乙 醇 1.7075溶液作为消毒剂,多用于消毒皮肤, 95溶液可用于燃烧灭菌。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并定期调整其浓度。刺激性不宜用于粘膜及创面的消毒碘 酊杀灭芽胞 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 擦后20S再用75乙醇脱碘; 2.5溶液用于脐带断端的消毒。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不能用于粘膜消毒;皮肤过敏者禁用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低效 0.010.05溶液用于粘膜消毒; 0.1%-0.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有吸附作用,会降低药效,所以溶液内不可投入纱布 棉花等过氧乙酸 0.2溶液用于手的消毒浸泡12min; 0.2-0.5溶液用于物体表面的擦拭或浸泡10min; 0.5溶液用于餐具消毒 浸泡3060min; 12溶液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浓溶液有刺激性及腐蚀性 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胶手套须谨慎防止溅到它处 ; 因腐蚀性强不宜用金属器皿盛装存于阴处,防高温引起爆炸;易氧化分解可降低浓度和杀菌力 故须现配现用 漂白粉Chloriole of 能杀灭各种致病菌 病毒芽胞 0.5漂白粉澄清液用于餐具消毒,浸泡30min; 12澄清液用于肝炎患者的餐具消毒,浸泡12h; 13澄清液喷洒(100300ml/m3)消毒30min后通风或擦拭病室物品及厕所; 干粪5份加漂白粉1份搅拦,放置2h,尿液100ml加入漂白粉1g放置1h;有腐蚀及退色作用 不宜用于金属制品 有色衣物及油漆家具 布类消毒后应立即清洗 以防被腐蚀。 戊二醛Gluaraldchyde2溶液用于各种内窥镜消毒,浸泡1h ;消毒后的物品 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碘伏3溶液用于体温计消毒浸泡30min;0.5%-1%碘伏液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和手消毒;(1)陈旧血渍:浸入过氧化氢溶液中,然后洗净。(2)龙胆紫污渍酒精或草酸擦拭。(3)凡士林或石蜡油污渍:将污渍折夹在吸水纸中,然后用熨斗熨烙以吸污。(4)墨水污渍:新鲜污渍用肥皂、清水洗、不能洗净时再用稀盐酸或草酸溶液洗.。也可用氨水或双氧水褪色。(5)铁锈污渍:浸入1热草酸后用清水洗,也可用热醋酸浸洗。(6)蛋白银污渍:可用盐酸及氨水擦洗。(7)高锰酸钾污渍:可用1维生素C溶液洗涤,或0.2%0.5%过氧乙酸水溶液浸泡清洗。第三节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的概念(名词) 1无菌技术 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办法。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求 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扫地、铺床等,减少人群走动,以避免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飞扬。 2工作人员 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需戴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和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无菌操作应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 3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有效期一周为宜,并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一经使用或过期、潮湿应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4取无菌物 操作者身距无菌区20cm,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镊),不可触及非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无菌物品取出后,不可过久暴露,若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5、一人一物 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个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三、无菌技术的操作方法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镊)应打开关节,浸泡在盛有消毒液大口镊子罐或其它容器中,容器底部垫以无菌纱布,消毒液面在持物钳轴关节上2.3cm或镊子的12处。每个容器内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镊)。2取放无菌持物钳(镊)时,钳(镊)端部应闭合。无菌持物钳(镊)不得触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或容器口。3使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钳(镊)端向下,不可将钳(镊)端向上持钳(镊),以免消毒液反流至钳(镊)端造成污染。4用毕应立即将无菌持物钳(镊)放回容器内。5无菌持物钳(镊)应就地使用。需要到远处夹取无菌物品时应同时搬移无菌持物钳(镊)和浸泡容器。 6无菌持物钳(镊)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触及非无菌物品,更不能用于换药或替代消毒钳(镊)。如有污染或可疑污染时应重新消毒。7无菌持物钳(镊)和浸泡容器应定期消毒,并更换消毒液。持物钳及浸泡容器每周清洁、灭菌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应每天清洁、灭菌,干置的容器及钳每4小时更换1次。(二)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 1打开无菌容器时应将盖子的无菌面朝上,置于稳妥处。用毕立即将容器盖严,避免容器内的无菌物品暴露过久。2从无菌容器内夹取无菌物品时不得触及容器的边缘。不可触及容器的无菌面。3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手指不得触及容器的边缘和内面。4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无菌容器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三)取用无菌溶液 1取用无菌溶液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核对药液名称、浓度、有效日期。(2)检查容器是否密封完好,有无沉淀、混浊、絮状物、变色等。(3)不可将敷料直接故人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以防污染。(4)已倒出的液体不得再倒回瓶内。(5)已打开过的溶液瓶如未污染最多可保存24h。若开启的为静脉输入或其他注射用无菌液体,有效期为2小时。2取用密封瓶装溶液的方法: (1)倒溶液时标签向上以防浸湿。倒溶液前先倒出少量液体冲净瓶口。 (四)无菌包的使用 2打开法 打开无菌包夹取无菌物品时应注意: (1)取出无菌包时应先检查名称、灭菌日期、包的干燥和完好程度。潮湿及有破损的包不能使用。(2)将无菌包放置在清洁、干燥、平坦、开阔处。(3)打开内角时应注意从内角反折下打开,不得触及内角。(4)用无菌钳夹取无菌物品,放在准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如包内用物不能一次用完,应按无菌原则按原折痕包好,并注明开包时间。开包后的有效时间为24小时内有效。 (五)铺无菌盘 无菌盘不宜放置过久,有效期不超过4ho (六)戴无菌手套戴手套时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内面。发现手套有破损,立即更换。戴手套时,防止手套外面(无菌面)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戴好手套的手始终保持在腰部以上水平、视线范围内。脱手套前,如手套上有血迹或污染严重时,应先在消毒液中浸泡清洗,然后翻转脱下。第四节隔离技术一、隔离的概念(名词) 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分别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性隔离,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使其免受感染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 1划分清洁区与污染区 凡末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称为清洁区(名词),如办公室、治疗室、配膳室、库房、值班室,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污染区(名词),如病人的病室,厕所,浴室等。有可能被病人接触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半污染区(名词),如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病区走廊、化验室和出院处等。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准带离污染区。 2划分隔离单位 可以病人为单位划分,每一病人有独立的环境与用具,与其他病人进行隔离称床边隔离。也可以病种为单位划分,同种传染病的病人,可住在同一病室,但应与其他病种的传染病人相隔离。凡未确诊或发生混合感染及重、危病人有强烈传染性者,应住单间隔离室。 3按要求准备隔离单位 (1)正确区分隔离种类,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实施护理。(2)病房和病室门口应悬挂隔离标志,门口放用消毒液浸湿的脚垫,门外设立隔离衣悬挂架,备消毒液、清水各一盆及手刷、毛巾、避污纸。(3)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单位必须按规定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穿隔离衣前,备齐所需的物品,不易消毒的物品可用纸或放入塑料袋内避污。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一切操作要严格遵守隔离原则,每接触一位传染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均要消毒双手。(4)病室空气可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雾,每日进行消毒;病室墙壁,地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床及床旁桌椅在晨间护理后,用消毒液擦拭。(5)传染源隔离病人的衣物、信件、钱币、票证等经消毒后才能送过;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及各种引流物须按规定消毒后处理;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置污物袋内,袋外应有明显;病人接触过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按规定消毒。(6)解除隔离需经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执行。(7)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病人及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处理。1)病人的终末处理 消毒液棉球填塞尸体孔道,有伤口的更换敷料。用一次性尸单包裹尸体,送传染科太平间。2)关闭门窗、打开窗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熏蒸后打开门窗换气,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血压计及听诊器送熏蒸箱消毒;被服类消毒处理后再清洗;床垫、棉被、枕心可用日光暴晒或用紫外线消毒。 三、隔离的种类 传染病除严格执行以上隔离制度外,还应在隔离期间按其病原体排出和传播的途径,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1严密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与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染的烈性传染病,如白喉、鼠疫、霍乱等。 (1)严密隔离的病人应住单间(或与同种病人合住一室),病人不得离开病室,应禁止探视,病室通向走廊的门窗应关闭以防飞沫向外播散传染他人。 (2)病室的用具应尽可能简单,并使用耐消毒的用品,室外要挂严密隔离标志。 (3)接触此类病人,必须戴好口罩和帽子,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裁手套。 (4)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及一切用过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 (5)病室应每日消毒一次,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o2的漂白粉澄清液作喷雾消毒。门外放垫子,每日用1的过氧乙酸或5的来苏洒湿2次。 对实行严密隔离的病人要注意对其进行情感上的支持,以防病人产生恐惧及孤独感。并向病人及其家人解释限制或禁止探视的原因,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特殊情况下,病人家属需探视时,应对其进行严格保护并做好相应解释工作。 2呼吸道隔离 适用于经呼吸道分泌物引起感染的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炎,肺结核,百日咳等。 (1)患同种疾病的病员可安置在一室。如有可能,应使此种病人远离其他病区。同居一室的病人床位间距1米以上。病室通向走廊的门窗须关闭,出入应随手关门。 (2)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口罩须干燥,潮湿时应立即更换,且口罩的内面为清洁面,外面为污染面。 (3)病人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需用等量的20漂白粉溶液或生石灰混合搅拌后静置2h后方可倒掉,也可将痰液煮沸30min或焚烧。 (4)与病人口、鼻或呼吸道分泌物接触过的用物,如痰盂,饮食用具等用后必须消毒。 (5)病人外出进行会诊或治疗时要戴口罩。 3消化道隔离 适用于由病人的粪便传染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1)不同病种最好能分室居住,如条件有限时,也可同室而居,但需做好床边隔离;病人的活动范围限床边周围,不互相接触或互用物品等以防交叉感染。 (2)每一病人应有专用食具及便器,用后消毒(每餐食具消毒时应先冲洗干净,然后煮沸消毒30分钟;便器可用2-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h)。 (3)接触病人前,须按病种分别穿隔离衣,并在接触每个病人后消毒双手。隔离衣如挂在室内,污染面向外,开口背向病人;如挂在室外,则清洁面向外,开口向墙。 (4)室内或隔离单位内的墙、窗台、暖气、地面以及病人的一切用物包括床、桌、椅等都是污染的。但为了工作方便,门的外面要保持清洁。病室应有防蝇设备,保持无蝇、无蜂螂。 4接触隔离 适用于病原微生物经体表或患处排出(如伤口分泌物,皮肤脱屑等),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引起的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及绿脓杆菌感染等。 (1)病人应住单间或间隔单位内。 (2)密切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换药时要先换干净伤口,再换污染伤口。换药后刷手2 min,冲净后再在消毒液中泡手2min。工作人员的手或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接触病人或进行伤口换药,必要时应带手套等进行保护。 (3)接触伤口的一切用具均应包好以高压蒸气灭菌。破伤风、炭疽等均为带芽胞的杆菌,此类杆菌芽脑不易被杀灭,故污染的敷料应予焚烧,不可回收。 (4)凡病员接触过的一切污染品如被单,衣物等,应严格灭菌后才可清洁处理。 5昆虫隔离 适用于由昆虫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由野鼠和螨虫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 (1)病室应设有防蚊设备,如纱门、纱窗、蚊帐等。室内每日喷洒灭蚊药物。主要用于乙型脑炎、疟疾病人隔离。 (2)斑疹伤寒的病人在人院时要灭虱,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需沐浴更衣,并将其衣服煮沸或高压消毒灭菌。6血液隔离 适用于由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此类病人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及各类导管等应先在病房内进行消毒,然后到供应室交换。7保护性隔离 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易感染的病人,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早产婴儿、白血病病人及脏器移植病人等。 (1)保护性隔离的病人应住单间病室。病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1-2次,每次30min,每日用01的新苯扎溴胺(新洁尔灭)溶液或1来苏水擦洗家具及地面1-2次。 (2)接触此类病人时,医护人员须先清洗双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外面接触病员为清洁面,内面为污染面)。工作人员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应避免接触病人。 四、隔离技术操作纱布口罩使用4小时后更换,一次性口罩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口罩污染或潮湿应立即更换,每次接触严密隔离病人后立即更换。如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清洁面向内,挂在衣钩上。如为不再穿用的隔离衣则将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翻,卷好投入污衣袋中。处理原则为先灭菌、后清洗。隔离衣长短要合适,须全部遮盖工作服,有破洞则不可使用。保持衣领清洁,穿脱时避免污染衣领及清洁面;脱隔离衣勿触及隔离衣的外面。穿隔离衣前应先备好工作中一切用物,避免穿着隔离衣到清洁区取物。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可进入情洁区。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内面污染时应立即更换。第三节清洁与舒适一、口腔护理(一)目的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2防止口臭、口垢、增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3观察口腔粘膜、舌苔的变化及有无特殊口腔气味,协助诊断。(二)常用漱口溶液1正常口腔用清水、生理盐水、朵贝尔(复方硼酸溶液)液用于抑菌除臭。2口腔糜烂、口臭用13 过氧化氢(遇有机物时放出氧分子,有防腐、防臭作用),23硼酸溶液(酸性防腐药,可改变细菌的酸碱平衡,起抑制作用),0.02呋喃西林(有广谱抗菌作用),以及甘草银花液等。3酸中毒、霉菌感染用14碳酸氢钠溶液(属碱性药,对霉菌等真菌有抑菌作用)。4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用0.1%醋酸溶液。5.0.08%甲硝唑溶液 用于厌氧菌的感染。6中西药制成的含漱消炎散、口洁净等,具有消炎止痛,防治口腔疾患作用。二操作方法重病人的口腔护理 用于高热、昏迷、危重、禁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口腔粘膜如有溃疡,可用珠黄散或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等撒布溃疡处,口唇干裂可涂石蜡油,取下毛巾,整理用物,清洁消毒后备用。注意事项1擦洗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口腔粘膜。特别是对凝血功能差的病人,要防止损伤黏膜及牙龈。2昏迷病人禁忌漱口及注洗,擦洗时棉球不宜过湿,要夹紧防止遗留在口腔。发现病人喉部痰多时,要及时吸出。昏迷病人需使用张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助其张口)。3对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应观察口腔粘膜有无霉菌感染。4传染病人用物须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卸下的假牙浸泡在冷水中,以防遗失或损坏;暂时不用的假牙,可泡于冷水杯中加盖,每日更换一次清水。不可将假牙泡在热水或酒精内,以免假牙变色,变形和老化。二、头发护理(一)床上梳发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护士协助梳发。如头发已纠结成团,可用50酒精湿润后再慢慢梳顺。附:灭头虱与虮卵法发现病人有头虱,应及时杀灭,若为男病人或病儿,应动员剃去头发,女病人应将头发剪短后再行灭虱(剪下的头发,应用纸包好烧毁,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常用灭虱药液:20百部酊(百部30g浸泡于50酒精中24小时即可)。百部煎剂(百部30g,水500ml煮30分钟)。操作方法:将头发分为若干小股,用纱布蘸灭虱液,顺序擦头发,用帽子或三角巾严密包裹头发,取下纱布、棉球,整理消毒用物。24小时后打开帽子,用篦子去死虱和虮卵三、皮肤护理(一)沐浴目的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病人舒适。2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3观察全身皮肤有无异常,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二)沐浴方法1盆浴和淋浴 适用于全身情况良好的病人,怀孕7个月以上的孕妇禁用盆浴。衰弱、创伤和患心脏病需要卧床休息的病人不宜盆浴或淋浴。调节室温在2224上,浴室不宜闩门,以便发生意外时及时入内;饭后须过1小时才能进行沐浴,以免影响消化。水温不宜太热,室温不宜太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晕厥或烫伤等意外情况。浴盆中的水位不可超过心脏水平,以免引起胸闷;浸泡时间不可超过20分钟。2床上擦浴法 适用于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水温4750。脱下上衣(先近侧后远侧,如有外伤则先健肢后患肢);骨突部位用50酒精按摩,防止褥疮的发生。3床上沐浴法 适用于夏季卧床的病人,不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四、卧有病人床的清洁整理法(一)卧有病人床整理法1目的 使床平整、舒适,预防褥疮,保持病室的整洁美观。2用物 床刷、毛巾袋套或扫床巾。为防止交叉感染,采用一床一消毒巾湿扫法。五、晨晚间护理根据病情需要,为危重、昏迷、瘫痪、高热、大手术后或年老体弱的病人,于晨间及晚间所进行的生活护理,称为晨晚间护理。轻病人的晨晚间护理,可在护士指导与必要的协助下进行。(一)晨间护理1目的(1)使病人清洁舒适,预防褥疮及肺炎等并发症,保持病室的整洁。(2)观察和了解病情,为诊断、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3)进行心理护理及卫生宣传。(二)晚间护理1目的 使病人清洁、舒适、易于入睡。第四节 压疮的预防及处理褥疮(名词)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形成组织坏死的压力性溃疡。造成压疮发生的物理力主要有三种: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剪切力(名词)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动所引起的,由压力和摩擦力相加而成。一、褥疮发生的原因1局部长期受压,经久不改变体位,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组织营养不良。见于不正确的半坐卧位或坐位、瘫痪、昏迷、年老体弱、消瘦、水肿及手术后不能自己移动体位者。2皮肤经常受潮湿及磨擦等物理因素的刺激,如大量汗液、大小便失禁、分泌物、呕吐物、衣服不平整、床单皱折有碎屑、翻身时拖拉、使用脱漆便器等,可导致皮肤角质层受损。抵抗力降低。3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时,衬垫不当,松紧不适,致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4全身营养不良或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和防病能力降低,都易导致褥疮的发生,如长期发热及恶病质等病人。二、褥疮的易发部位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如枕部、耳廓、肩胛、肘部、脊椎体隆重突处、髋部、骶尾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足跟部等处。俯卧时还可发生于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膝部等处。易发部位与病人卧位有关。三、褥疮的预防控制褥疮发生的关键是预防,措施落实即可避免褥疮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疗效。因此要求做到六勤,即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一)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经常更换体位 使骨骼突出部位交替地减轻压迫。应鼓励和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常翻身,每23小时翻身一次,最长时间不超过4小时,必要时每小时翻身一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翻身时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2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病人体位安置妥当后,可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或海棉垫,酌情在骨隆突处和易受压部位垫橡胶气圈、棉圈、水袋,使受压部位悬空,必要时可用护架抬高被毯。以避免局部受压。水肿和肥胖者不宜使用气圈。因局部压力重,用气圈反而影响血液循环,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3使用石膏、夹板或其他矫表器械者,衬垫应松紧适度(松则易移动,起不到固定作用。则影响血液循环)尤其要注意骨骼突起部位垫,应仔细观察局部和肢端皮湿的变化情况重视病人的主诉,经予及时调整。(二)避免局部受刺激1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皱折,干燥、无碎屑。2有大小便失禁、呕吐、出汗者,应及时擦洗干净、衣服、被单随时随换;伤口若有分泌物,要及时更换敷料,不可让病人直接卧于橡皮单上。3使用便器时,应选择无破损便器,抬起病人腰骶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售楼部装饰装修与绿色建筑认证合同
- 2025年度挖掘机整机及配件销售合同
- 2025版服装生产车间承包及订单加工合同
- 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2025年资金申请研究报告
-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2025:工业应用案例与市场前景分析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智能工厂生产设备智能化融合创新报告
- 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评估与流通行业市场细分领域发展研究报告
- 重难点解析鲁教版(五四制)8年级数学下册测试卷(易错题)附答案详解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直属单位2025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C2C二手交易平台信誉评价体系建立方案
- 血透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物业管理的风险管控
- 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6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S7-200 SMART应用教程2版习题答案 高职SMART习题答案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3.2《解决温标转换问题-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案
- 专升本计算机教学课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023新版大纲)
- DB3502T 090-2022 居家养老紧急事件应急助援规范
- 合作共享协议书
- 投标财务状况承诺书范本
-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预赛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