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方名山.doc_第1页
寻访南方名山.doc_第2页
寻访南方名山.doc_第3页
寻访南方名山.doc_第4页
寻访南方名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访南方“十大屋脊”一、为高山正名,建立新的“名山”评价标准 年月,一个偶然的念头促使我登上了广西兴安县海拔米的华南最高峰猫儿山。尽管猫儿山有“华南第一峰”之称,尽管它是当之无愧的华南屋脊,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始终无法与人们心目中的“名山”相提并论,也许百分之八十的华南人至今不知道它的名字。 导致我走近猫儿山的最直接原因是好奇心。 好山乐水者大多因慕其名而逐其形。那些没有名气只有高度的高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外形是否真的毫无可观之处?我很想知道。没想到的是,猫儿山的景色意外地震撼了我,更没有想到的是,独坐山巅的我顿悟似地冒出一个计划既然无名高山亦有如此之美,我何不把南国那些可与猫儿山比肩的高山都找出来,完成一项南国十大最高最神秘山峰的寻访之旅。尽管当时我所知道超过米的高山仅有华东屋脊黄岗山和华南屋脊猫儿山两座。从那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长江以南、云贵以东这片被俗称“南国”地区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安徽、湖北、江苏部分区域往复逡巡,终于在2006年初完成了这一计划,共找到座米以上的南国高山,与我在猫儿山所设想的南国“十大屋脊”之数恰好不谋而合。2009年,我又发现2004年我曾到过的岑王老山,海拔高度竟为2062米,是我再次前往岑王老山,完成登顶心愿。 然而最让我想不到的是,在经历寻找、发现、记录、思考的过程之后,我萌生出一个叛逆而大胆的想法中国的“名山”评价标准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中国的许多高山被排斥在“名山”之外太久了,被埋没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应该为高山正名,我们必须为高山正名,不仅使高山回归“名山”的行列,而且将高山定义为“名山”的主体,成为“名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句“名言”,统治了中国“名山”评价标准1000多年,致使在中国人的名山评价标准中,高度成了一个最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可怜角色,这种标准导致目前中国名山的高度普遍偏低,大多仅以人文特色和景观特色知名,与国际上名山以高度为第一要义的评价标准相去甚远,忽视了“名山” 名在高,美在高的传统。按照国际流行的标准,高度历来是评价“名山”的第一要素,譬如世界最高峰,各大洲最高峰,各国最高峰,各省最高峰,各区域最高峰及各大山脉的最高峰等,始终被列为“名山”的第一梯队,是世界公认最著名的山峰。目前比较流行的“”中的“”,就是指各大洲的最高峰,虽然这些山峰中的一 部分并非极高山,其高度与世界著名高山比如“14座”相差不少,但因其是当地最高峰,故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名山”中的主角,受到全世界爱山人士的景仰,人们大都知道它们的名字。而那些不以高度出名的名山,比如“宗教名山”、“文化历史名山”、“地质名山”不论它们在当地多么出名,离开这个范围后便影响有限,与以高度知名的“名山”相比,其分量明显低一个档次。事实上,将高度作为名山最主要评价标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高度在名山评价体系中并不只是单一的高度概念。高度和广度成正比,高度越高,面积越大,体积也越大。高度的不同可以导致整座高山的综合内涵产生惊人变化。这里讲的“综合内涵” 既包括气候、地质、植被、地形地貌、野生动物等自然景观,也包括宗教、文化、历史等人文景观。高度越高,它所包含的“综合内涵”便越丰富,因此,高度应被视为一个综合体系和整体标准来考虑,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第二,高度是世界通用的评价标准,全人类皆认可,而“宗教名山”、“文化历史名山”等则只是当地人制定的单项标准,只得到部分人认可,不一定能得到世界公认,与其无关者并不一定认可其“名山”地位。中国大量没有高度支撑的“名山”只能吸引中国人,却吸引不来外国人就是证明。这些山只在局部范围具有“名山”意义,出了这个范围,其名山意义便消失了,可见,以单项标准凌驾综合标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为此,我认为有必要为“名山”的高度标准正名,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改为“山之不高,名之不远”,把被颠倒的标准颠倒过来,把那些仅靠尼姑道士,文字诗篇而成名的名山归入“单项名山”之列,让以高度知名的高山回归“名山”主流地位。 改变“名山”评价标准,其所具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意义,亦不可小觑,人们大可认真研究探讨。 我将目前的“名山”归结为以下五类:1.高度名山以极限高度出名的高山,是名山中的最高级者,如世界最高峰、洲最高峰、国家最高峰、地区最高峰、省市最高峰、山脉最高峰、座8000米以上高峰、南国“十大屋脊”等等;2.历史文化名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名山,如五岳及以诗文出名的天姥山、敬亭山等; 3.宗教名山以宗教地位及宗教设施闻名的名山,是信仰地位较高的一类,多为宗教信徒所崇拜,如佛教四大名山、八大神山、道教36洞天、72福地等;4.风景名山以地貌、植被、色彩、气候、云雾、野生动物等独具特色而出名的名山,多为旅游风景点,如花岗岩地貌、砂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等名山;5.地质名山以地质特色出名的名山,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目前已公布的194个地质公园中以科教为主要目的的高山。如冰川类、古生物化石类、溶洞类、火山类、板块构造类、地质灾害类、矿物类、昆虫类、物种基因库等。 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新的“名山”评价系统,对认识名山、开发名山、管理名山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巡访归来,感受颇深,望此事能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二、山高景自美,风光在险峰 在为期一年多的寻访之旅中,我始终把寻找高山之美,发现高山之美、记录高山之美,思考高山之美作为计划的一项主要内容,眼前这些藏之旷野,鲜有“渔郎来问津”的高山,真的无美可言吗?他们的美究竟在哪里呢?传统美学对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客观学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挺立的山峰,绚丽的色彩,茂密的森林,灵动的溪水,那就是美丽的。主观学派认为,美来源于观赏者内心,没有观赏者就没有美。火焰山色彩艳丽,但当地人将其视为畏途;喀斯特等峰林地貌外形好看,却不长粮食,张家界被发现前就是当地有名的穷山恶水,因此,有了外形并不等于就会让人感觉美。古人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说法,花鸟这些美好的东西在不同人眼里,可能看出不同的效果。主客观结合学派则认为,美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种因素才能产生,有了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仍不够,还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上还产生出一些新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美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产生错觉,同样的景物,既可以看成美,也可以看成不美。还有人认为,自然中的美景属“第一自然”,人眼所见的美景属“第二自然”,通过艺术手法所记录的自然属“第三自然”。在此我不想评价究竟哪一种理论更具合理性,我想指出的是,这些无名高山究竟美不美,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来自观赏者本身,因为审美具有不确定性,而山又在风雨雷电、春华秋实、阴晴明晦中不断变化,当主客观不断更替时,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既可能呈现为洪水猛兽,也可幻化为“伟大的风景”。尼采曾经说过,伟大的风景是为渺小的艺术家预备的,而平凡的风景是为伟大的艺术家预备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伟大的观赏者眼里,并不存在渺小的风景,山高则美景无处不在。在中国山岳景色中有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雁荡之巧石” 、“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黄山天下奇 ,青城天下幽, 武陵奇奥甲天下”,及黄山以“奇松怪石传四海”,庐山以“匡庐奇秀甲天下”等赞语。用这些赞语衡量南国“十大屋脊”的美景,无论是雄伟、峻峭、奇秀、烟云、巧石,还是如行、如坐、如立、如卧、如飞,抑或是天下奇、天下幽、甲天下等,到处都可以找到对应景物。纵观南国这座海拔超过米的高山,由于具有高度优势,因此,其高山植被垂直分布比中低山更加丰富。虽然从地理学的角度,海拔1500米3500米被称为中山,3500米以上才是高山,但从植被实际分布看,这里的2000米已经是高山草甸区,相当于高原地区3500米高度的植被类型,因此我仍称之为高山。在这些山上,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矮曲林,直到高山草甸,林相相当整齐,景观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了西部高原地区高山植被中的灌木、草甸景观,而且具有东南沿海所特有的亚热带植被景观,部分山上还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及大量珍贵保护植物。这些高山,十之八九已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生态保护区。尤其是位置靠南的高山,林木覆盖之稠密,景色秀丽之程度,生态保护之完好,较那些传统名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譬如广西元宝山,从海拔三四百米的山脚直到海拔2081米的峰顶,均被原始森林遮蔽的严严实实,难见天日,深入山中,犹如进入一座密闭的绿色大棚,可谓“秀甲天下,幽冠东南”。此外,黄岗山之奇松古木,猫儿山之原始林海,罗宵山之十里红叶、万亩寒竹,石坑崆之五针蓝松等,都是在五岳、黄、庐等名山也难得一见的绝色景观;元宝山的冷杉王、八面山的银杉王、黄岗山的鹅掌楸王,圣堂山的铁杉王,树龄之古老,树形之奇特,都是只有植物专家才有幸一见的树中极品;在石坑崆、韭菜岭、齐云山、八面山等高山上,均有造型不让黄山的迎客松,这种被景观学家神话了的风景奇树,在南国“十大屋脊”的景观树中只能算作“小字辈”,只有见过比这些迎客松兄弟更奇更美的高山银杉、铁杉、冷杉、红豆杉兄弟,只有亲眼看到像圣堂山伞状铁杉王那样的奇树,你才会真正领会“天下奇树,尽出南国”的涵义。山势形态方面,罗宵山之雄伟、齐云山之峻峭、八面山之烟云、黄岗山之挺拔、壶瓶山之奇崛、韭菜岭之高山飞瀑、真宝顶之高峡平湖,均属传统名山中难得一见的佳品,尤其是圣堂山的五指插天、大南山的80里螺髻草原,更有未见者难以想象之美。【共有石坑崆(1903)、圣堂山(1979)、大南山(1940)、黄茅尖(1929)、4座海拔接近2000米的高山因高度限制仅差几米和几十米未能列入南国“十大屋脊”,但其都极有特点,故将其列入本文附录之中】套用清人魏源的想象,南国“十大屋脊”亦可比拟为:南风面如卧、二宝顶如坐、八面山如倚、元宝山如枕,猫儿山如蜷、壶瓶山如蹲、齐云山如立、真宝顶如行、黄岗山如飞、韭菜岭如奔。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将山水分为“可居”、“可游”、“可行”、“可望”四种境界。“可居”之山是指山上有田园,耕耘之可供糊口的山,以千米以下的低山为主,但在壶瓶山、大南山、元宝山等地势、气候独特的高山上也有罕见存在,被视为一绝;“可游”之山无疑是指山形峻秀,适于游览的风景名山,譬如黄庐;“可行”之山多属于界山,地处两省或两县之间,为交通要道,旅人交通,必经此地,这种“可行”之山是山之主体,在十大无名高山中亦相当普遍,像黄岗山的桐木关、南风面的江西坳、八面山的上中下三路、韭菜岭的48步、猫儿山的老山界等,均是著名的“可行”之山;“可望”之山指高峻险远之山,可望而不可及,可远观而难以亵玩,这种山是人们心中的圣殿,是神仙居住的场所,是山中的最高级者,应该说,此次寻找的这些高山尽可列于其中。辞海:岳者,高大之山也。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是说如看过著名的高山大岳就不喜欢看小山。徐霞客在游黄山后曾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有好事者将其改为“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是见过高山的人,深谙“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自然不会说出“不看岳”的话来,后人的附会反倒显得徐霞客浅见。事实是,黄山归来,霞客不仅继续看山,而且越看越多。可惜的是,由于交通不便,徐霞客一生只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白岳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武当山、恒山、九嶷山、 罗浮山、武功山、盘山等历史名山,而在南国“十大屋脊”中,徐霞客真正登顶的可能只有广西的真宝顶。徐霞客日记中记述了其登上“金宝顶”的经过,该山位于广西全州西北60里处,与真宝顶十分接近,二者的读音也很相似,只是目前真宝顶上并无当年金宝顶上的竹林。此外,他还到过黄岗山下的武夷山、罗宵山北段的武功山、韭菜岭下的道县和元宝山下的贝江。他在贝江沿岸呆了13天,还掉到江中差点被淹死,但他却没有登顶这几座高山,主要原因是这些都不是名山,没有名气,徐霞客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能登上金宝顶也是一个偶然,当时徐霞客正从全州去桂林,途中看到西北方远处有一座高山巍然挺立,高耸入云,出于众山之上,他十分惊奇,便询问是什么山,当地人告知是金宝顶,超高的山峰加上独特的名字,使嗜山如命的他毅然改道,用三天时间爬上山顶。从登金宝顶可以看出,以徐霞客的性格,如果他当年能了解南国地区存在着武夷、罗宵、南岭、武陵、雪峰一横四纵5大山脉,并有10座超过2000米的最高峰,他一定会全部登顶,并写出更加精彩的游记和评语。我的今日之行不过是在完成徐霞客当年的未竟之事。宋代文学家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幸的是,当年徐霞客所到之山,我都到过,而霞客未到之南国大岳,我也到了,并从中得出“山越高,景越美”的感悟。“山高景自美,风光在险峰,欲穷登临意,须向屋脊行。”这是我在寻访南国十大神秘高山时写下的四句话。当你站在南国大地的一个个制高点上,环视360度无敌美景,体会“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整个南国大地尽在脚下的感觉,才能更深切领会到徐霞客在黄山极顶所发出的“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令人狂叫欲舞”的心情。身处高山极顶时的那种美感享受和心理满足是任何美景都难以比拟的。而且山越高,感觉越强烈,这正是高山带给攀登者的最大美感和真正魅力所在。三 难以忘怀的“八旅”之行 历时一年多的南国“十大屋脊”之行对我来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当你赋予其一定的内涵时,它就从一般的游玩升华为一种事业,一种追求,为此,我给此次旅行设置了一些目标和标准,具体归纳为“八旅”。探索之旅2004年6月,我在猫儿山顶酝酿探索南国十大神秘高山南国“十大屋脊”时,对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这片南国地区究竟有多少座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山,与当年的需霞客一样心中无数,只知道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和猫儿山超过2000米,至于还有哪些高山在2000米以上,共有多少座,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高度多少,景观如何等信息均一无所知,正是大量的未知因素激起了我的探索欲望。在我的观念中,“新”的分量始终要大于“美”,为此,每当有人问我到过的地方中那里最美时,我总是说,最美的地方就是我还没去过的地方。可以说,探索未知境界,发现新奇景观,是此次寻访之旅的第一主题。通过这次探索发现之旅,了解南国地区的山脉特点,高峰分布,景观特色,人文历史,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发现南国“十大屋脊”的现实存在,所处位置,实际高度,使用名称,行政区划,开发价值,交通住宿条件,地质地貌特点,及其目前经济、民族、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内容与状态是我的主要目标。发现之旅探索未必有发现,探索之旅未必能够成为发现之旅。在一年多时间里,我边寻找,边攀登,边发现,边记录,陆续得到一些收获:1.继黄岗山、猫儿山之后陆续找到8座2000米以上的高峰,全程共攀登13座1900米以上的高峰,累计攀登高度超过10000米,完成了南国“十大屋脊”的发现。最后两座超过2000米的高峰二宝顶和元宝山是在2005年7月原以为寻访行动已经结束之后又陆续发现的。由于高度在山岳开发、推介,甚至地图标注中经常被忽视,因此许多高山在地图或山岳介绍中根本找不到,我手边有十多本各种版本的地图,包括细致到村的汽车司机地图,仍有几座高山是地图上没有的,直到2005年我将南国有高山的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6省区的最新版地图册都买齐后,才敢有九成把握认为已经将南国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找齐了。这10座高峰包括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2158),罗宵山脉第一、二、三高峰南风面(2120)、齐云山(2061)、八面山(2042),南岭山脉第一、二、三、四高峰猫儿山(2142)、真宝顶(2123)、二宝顶(2020)、韭菜岭(2009),武陵山脉平原地区最高峰壶瓶山(2099),及九万大山最高峰元宝山(2081)。2.经过实地寻访 ,基本搞清了南方各省区和各大山脉的最高峰。它们是福建、江西最高峰黄岗山,广西最高峰猫儿山,湖南最高峰酃峰,浙江最高峰黄茅尖,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安徽最高峰莲花峰,海南最高峰五指山。华东屋脊、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华南屋脊、南岭山脉主峰猫儿山 ,罗宵山脉主峰南风面,诸广山主峰齐云山,八面山主峰八面山,都庞岭主峰韭菜岭,九万大山主峰元宝山,雪峰山南主峰大南山。最初,有资料显示湖南最高峰为罗宵山脉的主峰酃峰,即南风面,到南风面山下才知道南风面与酃峰是相邻的两个山峰,酃峰在湘赣边界上,而南风面则在江西境内。酃峰比南风面略低一些。我登酃峰是将其作为“湖南屋脊”来寻找的,但成功登上酃峰后却发现,近几年许多地图及舆论已将湖南屋脊改为壶瓶山,因为酃峰没有具体数值,其确切高度始终是个迷,我听说的高度是2056米,比壶瓶山低,因此又将壶瓶山视为湖南屋脊,直到2005年最新版的湖南地图才标出了酃峰的高度为2115米,再次确定为酃峰为湖南最高峰,而我买到这本地图已是2006年。由于酃峰与南风面距离很近,同属万洋山,相当于南风面的附峰,所以我未将其纳入“十大屋脊”之中,但其“湖南屋脊”的分量仍是至高无上的。3.在寻访中我发现,南国有两个县是高山密集区,具有开发高山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是湖南东南部的桂东县,罗宵山四大高峰均在其附近,南风面、酃峰在县北不远处,齐云山、八面山在县东、西边界上,可谓“四山抱一县”,高山资源非常丰富。另一个是桂北的资源县,这里也是高山富集区,猫儿山、真宝顶、二宝顶分别处在南、东、西三面的县境上,北边还有著名的八角寨,发展山岳旅游也极有潜力。4.摸清了各高山顶部的生存状态:至2005年底前,黄岗山顶有旧营房及小卖部,但不许登山者留宿。在距山顶不远的海拔1880米处有道班,可提供伙食。猫儿山顶有酒店、招待所。真宝顶山顶有电视差转台机房,可供伙食及一人借宿。齐云山顶有“仙场”,2004年修复,夏季有人居住,无客房。南风面、酃峰在海拔1700米至1900米处有农民的药棚可借宿。八面山1800米的二峰上有无人值守的了望塔,内有食宿设施,要借宿需事先与林场联系。韭菜岭1800米千家峒处有道县大江源村农民的隐蔽窝棚,内有生活设施,由主人带去可使用,自己找不到。溪边有露营场地,有石堆炉灶。二宝顶1700米和1900米处有看牛人的窝棚,但不在山路上,外人不易找到。壶瓶山1600米处有农家可食宿,山顶搭帐篷都比较困难。元宝山蓝屏峰山顶1950米处有房基,可搭帐篷,有季节溪流。除黄岗山、真宝顶、石坑崆之外,各大高山山顶至今仍处于无人状态。希望这些信息能为后来的登山者省去大量我曾经遇到的麻烦。5.探索南国无名神秘高山是此次行动的初衷,但对“名山”评价标准提出质疑,希望能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无疑是此行一个意外的发现。所谓名山,必是先有发现,再有介绍,得到认可,才有名山,如果评价标准订得不科学,许多很有价值的高山可能永远难入名山之列,将高度重新纳入新的“名山”评价标准,将使许多被埋没的高山重新纳入探索者与攀登者的视野,因此,这一发现是我自认为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6.昔日荒山,今日宝山。当年,这些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无名高山大多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许多居住在山上的山民因交通不便,收入微薄而抛家舍业,纷纷下山,寻找新的生路,但此行中我发现,如今这些住在山下的山民更加希望重返高山。在我到过的十多座山上,凡见到的山民不是希望继续留在山上,就是想离开山下重新上山定居。山上的旧房子也成了宝贝,能重返高山并在山上据有一席之地的人被视为有能人。从此不难看出,纵然依旧偏僻,但昔日荒山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宝山话: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证实了如今流行的一句红色之旅此次旅程中我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南国“十大屋脊”大多是当年共产党打天下时的红色根据地、革命老区,或红军长征路经之地,因此都是开辟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猫儿山,是红军长征中路过的一座著名高山,陆定一的著名文章老山界将它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韭菜岭、大南山等高山也都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至今,韭菜岭上仍有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大南山还保存着另一个红军路过的“老山界”,也是由陆定一题写的碑名。据当地人说,这个老山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否则陆定一不会在1983年4月19日专门为这里又题写一个“老山界”碑,并且注明“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2月8日路过此地 ”。这和陆定一在老山界文章中提到的“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正好相符。 真宝顶和二宝顶虽然没有明确是长征路经之地,但从长征路线图上看,也都处于长征路线上,只是没有人去发掘这段历史。南风面,属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范畴。南风面山下的江西省遂川县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核心地区,至今留有许多当年的革命遗迹。齐云山与八面山之间的沙田是毛泽东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地方,红军长征从这里经过。八面山有个红军村,当年一个村里就出了20多个红军。抗战胜利后,王震率领的南征部队到广东接应东江纵队,又到过这里,至今八面山上仍有王震路过时住过的石屋。黄岗山,是当年闽浙赣苏区的核心区。闽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七个主要根据地之一,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始发地之一。闽浙赣苏维埃主席、红十军团司令员、政委方志敏,新四军创始人之一黄道,红军挺进师长粟裕将军,及彭雪枫、肖劲光等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粟裕在黄岗山一带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独撑江南半壁江山。壶瓶山,当年是湘鄂川黔苏区的一部分。岑王老山、元宝山,是邓小平百色起义部队曾经驻扎过的根据地。如今,除猫儿山外,这些地方的红色旅游大多没有开发。 节俭之旅体现一个逾35年驴龄老“驴”以节俭为荣,吃苦为乐的本色,用最低的费用,最经济的方式完成整个探索寻访旅程,杜绝排场,不搞“腐败”,所有旅程平均费用均控制在千元以内,不坐飞机,不买卧铺,不住宾馆酒店,延用当年徐霞客的出行方式,挑米担肉,风餐露宿,在山上采集竹笋、野菜为食,尽享天然之乐。徐霞客游记中曾记载:“余自大鼻山刘家炙得观音笋,即觅一山篮背负之,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辄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村妪出所炊粥羹饷,余以炙笋酬之。”说自己在爬山途中见到竹笋、蕨菜、蘑菇等可吃的东西就采来放在筐里,到旅店后煮熟当菜吃。如果在村民家吃饭,就将自己采的山菜送给农家作为报答。我在山上也充分享受了这一乐趣,只不过是将采来的竹笋、韭菜和山民捉的山鼠和自己熏制的牛肉煮来当菜吃。徐霞客记载了当年山中的小三珍:“盖山中三小珍:黄鼠、柿狐、竹豚”是其向往的食品。我在山上有幸尝到山民捉到的山鼠,可惜不知是“黄鼠”还是“竹豚”。回归之旅从1970年开始独自上路,行走山水已有35年,1983年从业余走到专业,开始创办日报中为数不多的旅友专版,兼任编辑记者,整日匆匆行走于大江南北,1998年有了自己的车,开始自驾旅行,又从专业回归业余,2002年起,走阿里,穿越罗布泊,重返背包族的行列,完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轮回,因此,我将此次行走定义为一次回归之旅,它彻底摆脱了专业行走的一切外援,重返自力更生的境界。几乎所有人在业余行走阶段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行走和工作联系到一起,能花公家的钱,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各种帮助,过上“出有车,食有鱼”的“游士” 生活,但真正进入专业阶段后方知,那种行走要受许多限制,要去许多你已去过,或并不想去的地方,远不如业余时自由,而真正想去的地方,等到头发白了,花儿谢了,仍没有机会,比如这个计划,行程总时间累计达100多天,即使是专业机构也很少能拿出这么长时间让人去搞一个专题,要完成这么大的行动,只有靠业余行走才能做到。此外,搞专业有太多时间要浪费在应酬方面,本来的时间就有限,又要拿出许多时间吃饭,这是我最怕的一件事,你这里还没搞好,那边要等你吃饭了,不去就拂了主人的面子,想多看看也不行,经常搞得不胜其烦。由于长期过着被飞机、卧铺、专车接送、酒店、酒席、专业协作配合包围的“游士”生活,不仅思想产生惰性,而且个人行走能力也明显下降,以至我曾常常感叹不知哪天才有机会坐一次长途卧铺班车,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竟然成了我的一个梦想,尽管它近乎一个笑话。它预示着,我已经脱离了真正的山水和地道的行走生活。那并不是我内心想要的行走方式。讲享受,最好呆在家里,出门行走,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收获和满足。因此这次我决定所有山峰均靠自己寻找,不向当地政府部门寻求物质帮助,最多是问一下路,真正做到自寻自访,借助有限的地图和网络资料,聘请向导带路,迈开双腿实地探访,独力完成全部寻访旅程。寻访的全部费用个人承担,包括车马费、住宿费、门票、摄影费用、向导挑夫报酬、装备购买、资料费、伙食餐饮等等。影像之旅用数码相机记录南国“十大屋脊”的自然、人文景色,用画面向世人展示其最真实的内容。为保证照片尽可能完美,最大限度延长在山上的拍摄时间,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座山至少驻留三天,在山上至少住一至两夜,以保证尽可能见到日夜晨昏各个时间段的景色。我最多在一座山上住过8天,有几座山去过两次,只有个别不允许在山顶留宿的国家级保护区和已经开发为旅游区的除外。为了完成拍摄,我陆续购买了一些摄影器材,包括尼康D70数码单反相机、佳能A70数码相机、三洋 5X数码摄像照相机、尼克尔AF-S DX 12-24 F4、 尼克尔 PC 28 F3.5移轴、尼克尔 50 F1.4D、尼克尔AF-S28-70 F2.8D IF-ED 、尼克尔 AF-S VR70-200 2.8G IF-ED 、尼克尔 AF-S PC-20E增距镜等镜头,肯高近摄接圈、 尼克尔遥控器、金钟NEO640碳素三脚架、云台、B+W77UV镜、CPL镜、各种滤色镜、20G数码伴侣、全波段收音机,以及单肩、双肩摄影包、摄影箱等。在一年多的行程中共拍摄数码照片10000多张,虽不能展示出这些南国无名高山的最佳风采,但基本可以反映出其基本风貌和特色。因拍摄条件较差,D70数码单反相机上盖和底盖均因破碎而更新,为了高山防潮,专门购买了具有密封功能的摄影箱。为在山顶过夜,穿越罗布泊,走阿里都没买过帐篷的我,专门购买了一顶三人帐篷,供我和向导、挑夫使用。我还买了一台微型的全波段收音机,在阒无人迹的大山里,它是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外界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收音机面前,手机、MP3等现代时髦用品经常显得黯然失色。扶贫之旅对那些至今仍很贫困,尚未开发,当地群众守着宝山却未能收益的高山,通过摄影、文字、口头等形式宣传,进行软性扶贫,希望吸引游人及开发商前来游览、消费、投资,使当地群众尽快利用高山致富。四 原生态的实地记录 我有些旅行日记的习惯,只要是出门旅行便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已经写了许多。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录。从1983年起,因为身份发生变化,成为记者,变成职业旅行写作,感觉那种公务旅行与自己喜欢的旅行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写的东西也不再一样,一种是工作,一种是自己的心灵感受,一种是在方方面面协助下的布置,一种是每一分钟都要自己去思索,去争取,去奋斗,以至自己都感觉将那些记录下来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此中断了工作旅行日记,直到最近又开始纯自主旅行之后,才又恢复。这些文字与有意识的写作并不相同,它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也非布局谋篇、选题立意而后生出的文字,它们诞生在路上,都是在车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