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_第1页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_第2页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_第3页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_第4页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狄胜德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长春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时期,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不愁吃穿、衣食无忧,本该专心学习。然而却为何有如此多的犯罪问题呢?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更多的未成年人去犯罪呢?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讨与总结。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及主要特点 (一)基本状况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形势呈现出以下特点:(l)急剧上升的犯罪态势。据相关统计,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罪案占全部涉案人员的比重始终在70以上,约为10年前的3倍。(2)不断恶化的犯罪性质:一是暴力犯罪上升,其中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二是预谋犯罪上升。这一方面反映出未成年人,在作案过程中,手段凶狠、残忍,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明显的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3)团伙化的犯罪方式。据有关资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人或结伴作案的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这类犯罪能量大,范围广,得逞率高,社会破坏力强。(4)偶发性的犯罪动机和低龄化倾向的犯罪结构。(二)主要特点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犯罪特点上也呈现出与其他全体所不同的地方,有其独特的犯罪特点与规律,具体表现为:1犯罪年龄偏低在以前,如果听说有十四五岁的少年因为什么问题杀了人,一般人可能都会感到非常的吃惊。然而,在现在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的提前,犯罪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一项山东省某监狱的调查显示:在押188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的初次犯罪年龄分别为:14周岁的22名,历周岁的61名,16周岁的72名,门周岁的对名。他们初次犯罪的平均年龄为1561周岁,比在押末成年非独生子女初次犯罪的平均年龄低05l周岁,其中有8名在14周岁前就有违法劣迹行为。可见,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的低龄化,令人十分担扰。2侵财犯罪的多现在社会中,一般家庭物质生活一般都比较富裕,且一般都为独生子女家庭。作为家庭的处处受到娇惯的“小皇帝”,按理说他们在物资方面应该不愁,可是现实中却发现侵财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主要方式。原因何在?一般而言,未成年独生子女实施盗窃、抢劫、绑架勒索等侵财犯罪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受好奇、刺激的诱惑所为,二是为了吃喝玩乐。3犯罪危害严重近年来未成年独生子女由于受社会上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影视、书刊的影响,犯罪常常具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作案不计后果。4. 社会上闲散人员占大多数尽管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中的违法犯罪问题,可社会闲散的未成年人仍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辍学的一些未成年人因为无法受到正常的学校教育,他们整天无所事事,也便就成为了犯罪的主体。6家庭结构破裂的多同样是山东省那个监狱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犯中捕前长期生活在结构破裂家庭里的明显偏多,其中亡父的6名,亡母的14名,父母离婚的问名,父或母与他人私奔的2名,父或母服刑、劳教的3名,合计45名,占2394,比同类型木成年非独生子女犯所占的比数高出494个百分数,家庭结构破裂容易给子女打上极为有害的心理烙印,影响子女的社会适应,导致子女违法把罪。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心理破裂的家庭对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更有影响。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未成年独生子女犯中占468的人承认自己被捕前长期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对骂、充满紧张冲突气氛的家庭环境里。由此可见,家庭对于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影响。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行为表现及成因纠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从犯罪主体与其所初的社会环境两方面来看:(一)主观上讲,未成年人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心理构成易变,情绪仍为不稳定,容易冲动,往往只重表面,片面看待事物,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加之,大多数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又极为淡漠和贫乏。也正是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的阶段。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有:l、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现代社会一般家庭都是堵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家庭环境里,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家长对其处于服从地位,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和要求。过度的娇惯结果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十分任性。且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替别人思考,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都应该服从自己。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交往当中的矛盾,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2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大多一帆风顺,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习惯于被别人围着、护着、捧着,从未尝过“逆境”滋味,不知道什么困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能应付一些较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他们在遇到不顺利时,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沮丧情绪,甚至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条件和自我状况,使挫折的不利方面在其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以致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3、依附性强而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长期在家庭中做惯了“小皇帝”,多数未成年人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分的依赖别人,而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因为不习惯离开自己的父母,过与同学一起的生活,而退学甚至自杀。这都是家庭多分娇惯的结果,做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应始终管着,护着。5人际交往能力差。多数来年成独生子女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交往中表现出自私、任性、嫉妒、自卑、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常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而相互对立,甚至大打出手。他们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怀和忍让,很少真心体谅别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过多关注自己的需要,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旦交往受挫,即当自己的言行不被别人接纳、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自觉与人交往没有乐趣,进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苦闷、忧伤,成为“孤家寡人”,或者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未成年独生子女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所实施的,然而犯罪心理却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滋生的。客观上,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看未成年人生活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首先,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土壤。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热潮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些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也带来了一些“毒品”。现代社会人们过度的强调利益,忽视人们之间的感情。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书籍、影视过度泛滥。未成年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受到它们的侵害,从而萌发犯罪行为。2、其次,学校教育的失误成为未成人犯罪的温床。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重托,尤其是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环节。但是近些年来的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学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把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列入“坏学生”的行列,给学生先贴上了一个标签。面对这个,他们就会产生不平等的心理。再加上学校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犯法。于是就导致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犯了法。3、再者,家庭教育的失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推波助澜。家庭是未成年人生长的最初空间,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从上面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家庭过分的溺爱往往是造成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三、对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对策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心理特点与成因,我们就应该从中寻找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对策。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不正常的心理,而影响他们形成这种心理的则是他们的生活的环境氛围。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要对其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联合,对他们施加影响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l、加强家庭教育功能,把住家庭影响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气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等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当把住家庭影响这一关。从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原因可以看出。当前在家庭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品行端正,为子女作出表率,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增强爱的目的性、教育的自觉性,做到爱教结合、爱而有度,既不能百般溺爱,又不能简单粗暴,而是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把转化为教育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强大力量,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长对自己的心,不致于产生抵触情绪或离家出走。2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要在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引导个性发展的前提下,着重抓好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这样他们将来才会成为一名对祖国有忠心、对社会有爱心、对家长有孝心、对他人有关心、对自己有信心的高素质公民,才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精神垃圾的毒害。(1)做好“落差生“的教育转化。当今确有不少的独生子女任性、自私、贪玩,片面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怕苦怕累、无心学习,上进心不强,教师应与家长携手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而不该对学生进行分层和“贴标签”。(2)抓好社会化教育。部分独生子女从小骄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性差。学校应当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着重进行意识、品德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独立生活和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适应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3)抓好心理卫生教育。未成年独生子女一般所处的生活条件较好,身体发育较快,但是在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成熟过程相对而言比较缓慢,因而使中小学生产生大量的心理失衡现象。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以增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排解、自我调节的能力,帮助其克服和纠正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培养其自信自强、热爱生活、乐观处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仍需加大力度。(4)抓好群体教育。这是针对独生子女“独生”的特殊生活环境采取的一项对策。一个优秀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最佳环境。中小学生有好奇好强、爱说爱动的心理特点,乐意参加内容丰富广泛、形式新颖多样的集体活动。学校应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克服不合群、自私任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等心理缺陷,通过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培养他们从爱学校、爱家乡升华到爱祖国;从爱同学、爱长辈提高到爱人民。3净化社会环境,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社会环境不仅对成年人,尤其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因为未成年时期的认识能力、自身的行为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能力均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故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和诱惑。如今社会上的黄毒赌仍不同程度的严重存在,是腐蚀未成年人的污染物。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正当竞争,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非法交易和阴暗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未成年人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诱惑。故整顿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是当前预防独立子女犯罪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