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课件_第1页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课件_第2页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课件_第3页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课件_第4页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 朱葵向 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脱色 复染 涂片制备 血液 分泌物 排泄物 穿刺液和液体培养物 直接在载玻上作薄涂片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或菌苔的制片 用接种环取1环9g L氯化钠溶液置载玻片中央 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的培养物在氯化钠溶液中磨匀 涂成人1CM 1CM大小的涂面 置室温下自然干燥或火慢慢烘干 固定 目的是杀菌 凝固细菌蛋白及结构 便于染色 避免在水洗过程中被水冲掉 通常用火焰加热固定 将涂片在火焰中迅速通过3次 以手背皮肤接触玻片不烫为佳 染色 根据检验目的不同 选择不同染色方法进行染色 染色时滴加染色液以覆盖涂面为佳 染色时间则随时间而定 媒染 使染料固定于被染物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常用明矾 鞣酸 金属盐和碘作为媒染剂 也可用加热法促进着色 脱色 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 常用乙醇 丙酮等作为脱色剂 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稳定程度 作为鉴别染色用 复染 复染液作为复染以便观察 复染不宜太强 以免掩盖初染的颜色 常用染色法 单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染色 常用吕氏美蓝 结晶紫和稀释石碳酸复红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颜色的染料进行染色 可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不同颜色 革兰染色 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 加结晶紫染液1min 清水冲去染液 加碘液媒染1min 水洗 甩干 用95 乙醇脱色 轻轻摇动约30S 至无紫色洗落为止 水洗 甩干 加稀释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液数滴进行复染 约30S 水洗 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 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 革兰阴性为红色 BASO革兰染液 抗酸染色 萋 纳抗酸染色法步骤 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 加石碳酸复红溶液 加热至有蒸气出现 切不可沸腾 染液因蒸发减少时 应随时补充 防止染液蒸干 持续5min 水洗 甩干 滴加3 盐酸乙醇脱色 不时摇动玻片至红色脱落为止 水洗 甩干 加吕氏美蓝复染液数滴复染1min 水洗 干后置显微镜下镜检 抗酸杆菌呈红色 非抗酸杆菌呈蓝色 BASO抗酸染液 染色法原理 单染色可选用任何一种碱性染料使细菌着色 观察到不同细菌形态大小及排列的特征 染色法原理 复合染色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 不同的细菌着色不同 不但通过形态及排列 可通过染色反应性来鉴别细菌 称为鉴别染色 常用有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 染色方法 先以结晶紫液初染 后以卢戈氏碘液媒染 使脱色的细菌显红色 为G 菌 末脱色细菌呈紫色为G 菌 涂片见G 杆菌 形似肠杆菌 涂片见G 球菌 呈葡萄状排列 涂片见G 球菌 呈链状排列 染色原理 最广泛接受观点认为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有关 G 菌细菌壁结构致密 肽聚糖层厚 脂质含量少 形成结晶紫 碘复合物 脱色过程中 虽然溶解细菌壁脂质成分形成小孔 脱水作用使细胞壁收缩又构成屏障 阻止结晶紫 碘复合物被乙醇溶出 细菌保持紫色 G 菌细菌壁疏松 肽聚糖层较薄 脂质含量高 乙醇溶解脂质 经复染细菌呈红色 应用 用革兰氏染色将几乎所有细菌分为G 和G 细菌两部分 不同染色反应细菌细胞壁结构差异较大 致病性各有特点 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别 在抗生素敏感试验中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是细菌着色后不被盐酸乙醇脱色的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 先将碳酸复红染色 加温促使菌体着色 再用3 盐酸乙醇脱色 最后用美蓝复染 末脱色细菌呈红色为抗酸性细菌 脱色细菌呈蓝色为非抗酸性细菌 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