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条文解读ppt课件_第1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条文解读ppt课件_第2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条文解读ppt课件_第3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条文解读ppt课件_第4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条文解读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TGD30 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Haiwi692015 JTGD30 2015SpecificationsforDesignofHighwaySubgrades 条文解读 提纲 1 总则2 术语 符号3 一般路基4 路基排水5 路基防护与支挡6 路基拓宽改建7 特殊路基 1 总则 1 0 1目的1 0 2适用范围1 0 3路基设计准备工作1 0 4路基设计原理1 0 5路基设计原则1 0 6 四新 技术应用1 0 7与其他标准规范关系 1 0 1目的 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提高公路路基设计技术水平 使公路路基工程设计符合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的要求 1 0 2适用范围 各级公路新建路基设计 各级公路改扩建的路基设计 等外公路路基设计可参考 1 0 3路基设计准备工作 路基设计时 应做好公路沿线工程地质勘察试验工作 查明沿线地质条件 获取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1 0 4路基设计原理 路基工程具有足够的强度 稳定性和耐久性 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和汽车荷载的作用 1 0 5路基设计原则 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 保证稳定性 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节约土地 保护环境 通过技术经济比选 确定路基高度 利用挖方材料 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1 0 6 四新 技术应用 积极采用新技术 新结构 新材料和新工艺 提高路基工程质量 1 0 7与其他标准规范关系 路基设计符合本规范规定 还应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3 一般路基 3 1一般规定3 2路床3 3填方路基3 4挖方路基3 5路基填挖交界处理3 6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3 7深挖方路基3 8填石路堤3 9轻质填料路堤3 10工业废渣路堤3 11路基取土与弃土 3 1一般规定 3 1 1路基设计之前 收集公路沿线气候 水文 地形地貌 地质 地震 筑路材料等资料 做好沿线地质 路基填料勘察试验工作 查明地层岩土性质 厚度 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物理力学参数 3 1 2路基设计时 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 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过20m 中心挖方深度超过30m时 结合路线方案与桥梁 隧道等构造物或分离式路基作方案比选 3 1 3水浸淹路段路基 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 波浪侵袭高 以及0 5m的安全高度 各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3 1 3规定 3 1 4路基设计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 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 沿河路基不宜侵占河床 根据冲刷情况 设置必要的防护支挡工程 妥善处理好路基废方 应避免河床堵塞 河流改道或冲毁沿线构造物 农田 房屋等 3 1 5路基填料设计与土石方调配 满足路基强度和回弹模量的要求 对移挖作填 集中取 弃 土 填料改良处理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充分利用挖方材料 以节约土地 3 1 6路基设计 应控制路基工后沉降量 对于软弱地基 路基与桥涵结构物连接处 路基填挖交界处 高路堤 陡坡路堤等 应采取综合措施 防治路基不均匀变形 满足路面的要求 3 1 7路基设计 应充分考虑水和冰冻对路基性能的影响 设置完善的防排水系统或防冻害设施 以及必要的路基防护工程 防治路基病害 3 1 8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高填方路基 陡坡路堤和挖方高边坡路基 应采用动态设计法 动态设计必须以完整的施工设计图为基础 适用于路基施工阶段 3 2路床 3 2 1路床设计 应与公路路基结构相适应 根据公路所在地区的气候 水文 工程地质等条件 结合公路等级 交通量及其轴载情况 路基填挖高度和路面结构形式等 合理选择路基结构形式 3 2 2路床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及其轴载组成确定 轻 中交通的公路路床深度范围为0 8m 重 特重交通的公路路床深度范围为1 20m 对于特重轴载的公路 应单独计算路基工作区深度 确定路路床深度范围 3 2 3路基结构设计 应充分考虑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对路基长期性能的影响 合理确定路基设计参数 保证路基结构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 3 2 4组成路基结构的路基土 应均匀 其最小承载比应符合表3 2 4的规定 3 2 5路床应分层铺筑 碾压密实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 2压实度应符合表3 2 5的规定 3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3 2 6路基结构 应以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 以路床顶面竖向压应变为验算指标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应与交通量等级相适应 并应符合表3 2 6的规定 3 2 7新建公路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E0 可由标准状态下的路基回弹模量按式 3 2 7 1 确定 并应满足式 3 2 7 2 的要求 3 2 8标准状态下路基回弹模量值 应综合考虑公路等级和设计阶段 根据路床深度范围内路基土 或粒料 的回弹模量 按下列方法确定 1根据路基结构应力水平 采用重复加载三轴压缩试验获得 2受试验条件限制时 由附录B表B 1 B 2查取 3初步设计阶段 由 3 2 8 1 3 2 8 2 估算 3 2 9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时的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 1可参照附录C 根据路基相对高度 路基土组类别及其毛细水上升高度 确定路基干湿类型 并预估路基结构的平衡湿度 2路床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3路基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可参照附录D确定 3 2 10路基结构的填料CBR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和竖向压应变 路基湿度状态等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根据气候 土质 地下水赋存和料源等条件 经技术经济比选后 采取换填 处治 排水 加筋等措施 1换填可选用粗粒土 粒料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等 并合理确定换填深度 2细粒土处治可为物理处治或化学处治 物理处治可采用砂 砾石 碎石等进行掺和 化学处治可采用石灰 水泥 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或综合稳定 细粒土路基的处治设计应通过相关物理力学试验 确定处治材料及其掺量 处治后的路基性能指标等 3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挖方路基或者潮湿状态填方路基 应采取设置排水垫层 毛细水隔离层 地下排水渗沟 或盲沟 等措施 4冰冻区各级公路的中湿 潮湿路段 应结合路面结构进行路基结构的防冻验算 必要时 应对路基结构设置防冻垫层或保温层 3 3填方路基 3 3 1路堤高度1 满足公路等级所对应的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及其设计洪水位 2 不含路面厚度的路基高度不宜小于中湿状态路基临界高度 3 不含路面厚度的路基高度不宜小于路基工作区深度 4 季节性冰冻地区 不含路面厚度路基高度不宜小于道路冻结深度 3 3 2路堤高度宜按式 3 3 2 计算确定 Hop 路堤合理高度 m hsw 设计洪水位 m h0 地面高程 m hw 波浪侵袭高度 m hbw 雍水高度 m h 安全高度 m hl 中湿状态路基临界高度 m hp 路面厚度 m hwd 路基工作区深度 m hf 季冻区道路冻结深度 m 3 3 3路堤填料1路堤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 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 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 2泥炭 淤泥 冻土 强膨胀土 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 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堤 冰冻地区的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 3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3 3 3的规定 4液限大于50 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 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5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 当采用细砂 粉砂作填料时 应考虑振动液化的影响 6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应采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 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 采用细粒土填筑时 可采用石灰 水泥 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或综合稳定 3 3 4路堤铺筑 应分层铺筑 均匀压实 压实度应符合表3 3 4的规定 3 3 5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 根据填料物理力学性质 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 1当地质条件良好 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 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 3 5规定 2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 边坡形式宜用阶梯型 边坡坡率应按第3 6节的规定由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并应进行工点设计 3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 1 75 4低路堤宜采用流线形的缓边坡 3 3 6地基表层处理1稳定的斜坡上 地面横坡缓于1 5时 清除地表草皮 腐殖土后 可直接填筑路堤 地面横坡为1 5 1 2 5时 原地面应挖台阶 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 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 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 可予保留 2地面横坡陡于1 2 5地段的陡坡路堤 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 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表3 6 13规定 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3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 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等措施 4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 一般土质地段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基底的压实度 重型 不应小于90 三 四级公路不应小于85 低路堤应对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 分层回填压实 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路床深度 当地基表层土较均匀 密实时 可直接进行压实 5稻田 湖塘等地段 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 清淤 晾晒 换填 加筋 外掺无机结合料等处理措施 当为软土地基时 其处理措施应符合第7 6节规定 3 3 7二级及以上公路路堤与桥台 横向构造物 涵洞 通道 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 并做好填料 地基处理 台背防排水系统等综合设计 过渡段长度宜按式 3 3 7 确定 L 过渡段长度 m H 路基填土高度 m 3 3 8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 可根据地形 地质条件 采用护肩 砌石或挡土墙 当山坡高陡或稳定性差 不宜多挖时 可采用桥梁 悬出路台等构造物 三 四级公路悬崖陡壁地段 当山体岩石整体性好时 可采用半山洞 3 3 9护肩路基 护肩高度不宜超过2m 顶面宽度不应侵占硬路肩或行车道及路缘带的路面范围 3 3 10砌石路基 可用于三 四级公路 1砌石应选用当地不易风化的片 块石砌筑 内侧填石 岩石风化严重或软质岩石路段不宜采用砌石路基 2砌石顶宽不小于0 8m 基底面向内倾斜 砌石高度不宜超过15m 砌石内 外坡率不宜陡于表3 3 9规定 3 3 11填方路基 受地形地物限制或路基稳定性不足时 可采用护脚路基 护脚高度不宜超过5m 受水浸淹的路堤护脚 应予防护或加固 3 4挖方路基 3 4 1土质路堑1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 边坡高度 排水措施 施工方法等 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 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 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 4 1规定 2路堑边坡高度大于20m时 其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按第3 7节确定 3 4 2岩质路堑1岩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边坡高度 施工方法等 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 必要时可采用稳定分析方法予以检算 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 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按附录E确定岩体类型 边坡坡率可按表3 4 2确定 2对于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 边坡高度超过表3 4 2范围的边坡等 边坡坡率应按第3 7节有关规定通过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3硬质岩石挖方路基宜采用光面 预裂爆破等技术 4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 宜采用分层开挖 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技术 3 4 3挖方边坡 当挖方边坡较高时 可根据不同的土质 岩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 边沟外侧应设置碎落台 其宽度不宜小于1 0m 台阶式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 其宽度不宜小于2m 3 4 4边坡坡顶 坡面 坡脚和边坡中部平台 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各种地表排水设施构造尺寸按第4 2节确定 3 4 5边坡土质潮湿或地下水露头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渗沟或仰斜式排水孔 或在上游沿垂直地下水流向设置排水隧洞等排导设施 3 4 6边坡防护 根据边坡稳定情况和周围环境确定边坡坡面防护形式 边坡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措施 稳定性差的边坡应设置支挡工程 条件许可时 宜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防护措施 3 5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3 5 1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方区 应符合第3 3节 3 6节有关规定 必要时 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 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 3 5 2半填半挖路基的挖方区 应符合第3 4节 3 7节有关规定 3 5 3挖方区为土质时 填方区宜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 对挖方区路床范围不符合要求的土质进行超挖换填或改良处治 当填方区采用细粒土时 应在填挖结合部位设置排水设施 必要时 可在填挖交界结合部路床范围铺设土工格栅 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 填方区宜采用填石路堤 3 5 4当填方区地表斜坡陡于1 2 5时 应按第3 6节进行设计 当路基稳定性不足时 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 设置支挡工程等措施 3 5 5填挖交界排水 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和岩土性质 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 除在边沟下设置纵向渗沟外 应在填挖之间设置横向或纵向渗沟 3 5 6路基纵向填挖交界结合部 宜设置过渡段 3 6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 3 6 1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 应遵循综合设计和动态设计的原则 在充分掌握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填料来源及其性质的基础上 进行地基处理 结构型式 排水设施 边坡防护等综合设计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 及时调整设计 保证路基稳定 3 6 2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1 2 5的路堤 以及不良地质 特殊地段的路堤 应作为独立工点进行勘察设计 对重要的路基应进行稳定性监控 3 6 3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的地基工程地质勘察 应满足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C20 的要求 查明地基土的土质类别 层位 厚度 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 以及地下水埋深和分布特征 确定地基承载力 获取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 3 6 4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 填料应满足第3 2 4 3 3 3条规定 压实度应满足第3 2 5 3 3 4条的要求 3 6 5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 应根据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 路基边坡高度 填料性质等 结合经济与环保因素 经稳定分析计算确定 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 3 6 6排水与防护 应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和岩土性质 设置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排水系统 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做好坡面防护 3 6 7高填方路基设计 应进行路基稳定性计算分析 分析时 应考虑以下三种工况 1 正常工况 路基投入运用后经常发生或持续时间长的工况 2 非正常工况 路基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 3 非正常工况 路基遭遇地震等荷载作用的工况 3 6 8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稳定性分析的强度参数 应根据填料来源与场地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土样 依据分析工况的需要进行室内试验 并结合现场情况确定 1路基填土的强度参数c 值 可采用直剪快剪或三轴不排水剪试验获得 不同工况下试样制备要求见表3 6 8 当路基填料为粗粒土或填石料时 应采用大型三轴试验仪或大型直剪试验仪进行试验 2地基土的强度参数c 值 宜采用直剪的固结快剪或三轴剪的固结不排水剪试验获得 3分析高填方路基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时 应结合场地条件 选择控制性层面的土层试验获得强度参数c 值 可采用直剪快剪或三轴剪的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 当存在地下水影响时 应采用饱水试件进行试验 3 6 9路基抗震稳定性计算分析应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 结合公路等级与路基边坡高度等 确定需要进行抗震稳定性计算分析的路基范围 一般情况下 可按表3 6 9确定 对于基本烈度大于9度的地区 抗震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 对液化土及软土地基应按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44 进行场地稳定性评价 并进行地基处理 对于重要的工程 可提高一个等级确定抗震稳定性计算分析的路基范围 3 6 10路基抗震稳定性计算分析时 可考虑垂直路线走向的水平地震荷载 地震荷载应与土重力 水的浮力相组合 3 6 11稳定性分析 路堤堤身稳定性 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简化Bishop法及基于简化Bishop法的拟静力法 稳定系数Fs按式 3 6 11 1 计算 计算图示见图3 6 11 正常工况 非正常工况 下 不计地震力作用 当地基为软弱或软土地基时 稳定系数计算方法及稳定性应满足7 6节要求 3 6 12路堤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分析 可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及基于不平衡推力法的拟静力法 稳定系数Fs按式 3 6 12 1 和式 3 6 12 2 计算 计算图示见图3 6 12 正常工况 非正常工况 下 不计地震力作用 3 6 13各等级公路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稳定系数 不得小于表3 6 13所列稳定安全系数值 对重要工程的抗震稳定安全系数 可提高一个等级考虑 3 6 14路堤基底处理 应符合第3 3 6条规定 当地基分布有软弱土层时 应按第7 7节规定 做好地基加固设计 当路基稳定系数小于表3 6 13稳定安全系数时 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 设置支挡结构物 加筋等措施 保证路基稳定 3 6 15沉降控制 应加强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的沉降控制 必要时 可采取冲击碾压或强夯增强补压 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等综合措施 以消减路基差异沉降 宜预留一个雨季的沉降期 减少工后沉降 3 6 16稳定性监测 应加强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稳定性监测设计 设计应明确观测的路基段落 观测项目 观测点的数量及位置等 确定稳定性观测控制标准 说明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3 6 17变形动态监控 高填方路基与陡坡路堤施工应注意观测路基填筑过程中的变形动态 对路基施工实行动态监控 观测的项目可参照附表F 2选定 3 7深挖方路基 3 7 1土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 岩石挖方边坡高度超过30m和不良地质地段挖方边坡 应按独立工点进行勘察设计 3 7 2深挖方边坡工程勘探 宜采用钻探 坑 井 槽 探与物探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必要时可辅以硐探 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应满足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C20 的要求 并应查明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特征 2岩土体类型 成因 性状 风化程度 完整程度 分层厚度 3岩土体天然和饱水状态下物理力学性质 如重度 强度参数c 等 4主要结构面 特别是软弱结构面 特征 组合关系 力学属性 与临空面关系 5气象 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6不良地质现象及范围 性质和分布规律 7坡顶邻近建筑物的荷载 结构 基础形式 埋深及稳定状态 8地表径流形态及其对边坡的影响 3 7 3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1岩体和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宜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 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266 的规定 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 可采用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 及表3 7 3 1和反算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 2岩体结构面的结合程度可按表3 7 3 2确定 3边坡岩体性能指标标准值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重要边坡应通过试验确定 4岩体内摩擦角可由岩块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乘以表3 7 3 3所列的折减系数确定 5土体力学参数宜采用原位剪切试验 原状土样室内剪切试验及反算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 6土质边坡按水土合算原则计算时 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宜采用三轴试验土的自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按水土分算原则计算时 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宜采用土的有效抗剪强度指标 3 7 4边坡稳定性评价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遵循 以定性分析为基础 定量计算为手段 的原则 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 应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或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 定性判断边坡可能的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 2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应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 按下列原则确定 1 规模较大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宜采用简化Bishop计算 2 对可能产生直线形破坏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面解析法进行计算 3 对可能产生折线形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 4 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 可配合采用赤平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及锲形滑动面法进行计算 5 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 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3边坡稳定性计算应分成以下三种工况 1 正常工况 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 2 非正常工况 边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 3 非正常工况 边坡处于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下的工况 处于季冻区的边坡 在上述三种工况基础外 应考虑冻融的影响 4边坡稳定性验算时 其稳定系数应满足表3 7 4规定的安全系数要求 否则应对边坡进行支护 3 7 5深挖方路基边坡 宜采用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 台阶式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 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 坚硬岩石地段边坡可不设平台 其边坡坡率可调查附近已建工程的人工边坡及自然山坡情况 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综合确定 3 7 6边坡防护设计 应根据边坡地质和环境条件 边坡高度及公路等级 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的综合措施 稳定性差的边坡应设置综合支挡工程 并采用分层开挖 分层稳定和坡脚预加固技术 对地震烈度在7度及以上的强震区 边坡防护结构宜做抗震设计 3 7 7排水系统 应设置完善的边坡地表和地下排水系统 及时引排地面水和地下水 排水系统设计要求应符合第3 4节的规定 各种排水设施构造尺寸按第4 2 4 3节确定 在冻融区 当坡体地下水丰富时 应对地下水排水口设保温措施 防止因冻结导致坡体内地下水难以排出 3 7 8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深挖方高边坡及不良地质 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设计 应采用施工监测 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 1设计应给出对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 应跟进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 施工情况和变形 应力监测的反馈信息 及时对原设计进行校核 修改和补充 2监测的内容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应考虑公路等级 支挡结构特点和变形控制要求 地质条件 根据附表F 1 附表F 3选定 获取边坡不稳定的范围 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地下水 爆破振动等定量数据 量测锚固系统 挡土墙等加固工程的受力 变形等 验证其是否达到预期的作用 如未达到则应采取补救措施 3监测周期应根据公路等级 支挡结构特点 地质条件确定 对于高速公路重点高边坡 监测周期应为公路建成营运后不少于一年 3 8填石路堤 3 8 1填石路堤设计1石质填料来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可利用开山石料 路堑或隧道弃方作为路堤填筑材料 硬质岩石 中硬岩石和软质岩石石料均可用作填石路堤材料 膨胀性岩石 易溶性岩石 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能用于路堤填筑 2各级公路路基的浸水部位 应选用遇水不易膨胀和崩解 稳定性好的石料 3填石路堤应做好断面设计 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 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填石路堤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以提供铺筑路面的坚实基础 4填石路堤应按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进行设计 施工前 应通过试验路段 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 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5采用强夯或冲击压路机进行施工的填石路堤 其压实层厚与质量控制标准可通过现场试验或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确定 3 8 2填石料 可根据石料饱和抗压强度指标按表3 8 2进行分类 3 8 3不同强度的石料 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 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宜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 并符合表3 8 3 1 3 8 3 3要求 3 8 4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 可采用孔隙率与施工参数 压实功率 碾压速度 压实遍数 铺筑层厚等 或孔隙率与压实沉降差联合控制 孔隙率应采用水袋法检测 3 8 5填石路堤上部采用其它材料填筑时 填石料最后一层铺筑层厚不得大于400 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0 其中小于5mm的细料含量不应小于30 且铺筑层表面应无明显孔隙 空洞 必要时 可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 3 8 6填石路堤 可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断面型式 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 8 6规定 边部可采用码砌 码砌厚度宜为1 2m 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 边坡较高时 可在边坡中部设置宽度1m 3m的平台 3 8 7填石路堤采用风化岩石和软质岩石时 应采取边部封闭 设置垫层等措施 防止填石路堤产生湿化变形 软弱地基上填石路堤 应与软土地基处理设计综合考虑 3 9轻质填料路堤 3 9 1轻质材料 可用于需减少路堤重度或土压力的路堤填料 其应用范围包括软土地基上路堤 桥涵与挡土墙构造物台 墙 背路堤 拓宽路堤 修复沉陷或失稳路堤等 土工泡沫塑料路堤不宜用于洪水淹没地段 3 9 2轻质材料路堤设计 应根据使用目的 荷载等级 地形地质条件 环境条件及路基几何参数特点 通过技术经济综合论证 合理选择轻质材料类型 路基结构与断面形式 确定材料设计参数 3 9 3用作路堤填料的轻质材料1土工泡沫塑料材料密度不宜小于20kg m3 10 应变的抗压强度不宜小于110kPa 抗弯强度不宜小于150kPa 压缩模量不宜小于3 5MPa 7d体积吸水率不宜大于1 5 桥头搭板下方等特殊部位土工泡沫塑料块体抗压强度不小于250kPa 在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附近 应采用阻燃型的土工泡沫塑料块体 2泡沫轻质土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 9 3 1和表3 9 3 2的规定 设计时宜根据工程需要进一步明确施工湿容重的上限 因工程需要或环境条件制约 需明确泡沫轻质土的抗冻性指标时 可通过试验确定 3用于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路堤的粉煤灰烧失量宜小于20 烧失量超过标准的粉煤灰应作对比试验 分析论证后采用 4软土地区轻质材料路堤设计应进行地基沉降计算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可采用分层总和法 新建公路的工后沉降量应符合第7 7节有关规定 改扩建公路应符合第6 4节规定 3 9 4土工泡沫塑料轻质材料路堤结构设计1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遮断日光紫外线对土工泡沫塑料的直接照射 防止有害物质和明火侵入土工泡沫塑料块体 防止啮齿动物对土工泡沫塑料块体的损害 克服浮力对其的不利影响 2可采用设置支挡结构的直立式断面或者包边护坡的斜坡式断面型式 直立支挡结构设计应符合第5 4节的有关规定 包边防护的斜坡式断面 包边厚度不得小于1 0m 3土工泡沫塑料铺设厚度应根据工后沉降计算的确定 4应充分考虑汽车荷载和上覆路基路面荷载等作用影响 在土工泡沫塑料块体与路面之间 多层土工泡沫塑料块体之间每隔2 3m或4 6层 应设置浇筑钢筋混凝土板和防渗土工布 钢筋混凝土板厚度宜为0 10 0 15m 5土工泡沫塑料块体底部应设置砂砾垫层 厚度宜为0 2 0 3m 必要时可在砂砾垫层上下界面铺设透水土工布 6土工泡沫塑料路堤与一般填土路堤之间应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用台阶式 3 9 5泡沫轻质土路堤结构设计1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严禁气泡轻质土直接暴露 2泡沫轻质土填筑厚度应根据工后沉降计算的确定 3泡沫轻质土路堤直立填筑高度不宜大于15m 最小填筑厚度不宜小于1 0m 当填筑体高度大于3 0m时 与相邻填土路基之间应设置台阶式过渡段 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 0m 当地面横坡较大或者用于路堤加宽时 填筑体底面宽度不宜小于2m 4泡沫轻质土路堤顶面高程宜按区段设计 图3 9 5 1 单个区段顶面高程相等 为适应路面纵 横坡 纵 横向相邻区段顶面高差不宜超过20cm 区段设计宜满足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不小于0 6m 5泡沫轻质土路堤顶面宜设置一层 1 5mm 2 5cm 2 5cm镀锌铁丝网和一层普通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 GH 1型 金属网设在土工膜下 土工膜厚度不宜小于0 5mm 性能应符合 土工合成材料聚乙烯土工膜 GBT17643 2011 的要求 当泡沫轻质土路堤高度大于1m时 宜在距泡沫轻质土路堤顶面0 5m位置加设一层 1 5mm 2 5cm 2 5cm镀锌铁丝网 图3 9 5 1 6软土地区的泡沫轻质土路堤 纵向上宜按10 20m间距设置变形缝 缝宽1 2cm 宜采用泡沫塑料板填塞 7泡沫轻质土路堤与常规路堤纵 横向过渡应符合 图3 9 6 2 当常规填土路堤为粘性土路堤时 应设置多级开蹬台阶与泡沫轻质土路堤衔接 且单级台阶高度宜为0 5m 1 0m 坡比1 1 1 2 否则 常规填土路堤应设置1 1 1 2的斜面与泡沫轻质土路堤衔接 过渡段常规路堤侧应超填至少0 5m后再进行修坡 修台阶处理 对于扩建路堤 旧路堤至少应削坡0 5m后做1 1 1 2斜面或多级开蹬台阶处理 顶面镀锌铁丝网和聚乙烯土工膜应延伸至常规路堤侧至少2m 8在地下水位以下 泡沫轻质土路堤仅用于控制沉降时 无需采取隔断地下水的防水设计 如用于地下结构或地下管线减载 宜设计隔断 疏通地下水的防 排水措施 3 9 6粉煤灰路堤结构设计1可采用纯灰或灰土间隔方式填筑 边坡和路肩应设置土质护坡 上路床范围应采用土质填筑 也可与路面结构层相结合 采用石灰土 二灰土等路面底基层材料作封顶层 2土质护坡时 应根据施工季节和降雨量 设置必要的排水渗沟 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渗沟淤塞 3粉煤灰路堤底部应离开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500mm以上 否则应设置隔离层 隔离层厚度不宜小于300mm 隔离层横坡不宜小于3 4粉煤灰路堤压实度标准应在表3 2 5 表3 3 4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 5高度大于5 0m的粉煤灰路堤 应验算路堤自身的稳定性 其抗滑安全系数应表3 6 13规定 3 9 7材料抗压强度 路堤抗浮稳定性和地基沉降计算1土工泡沫塑料块体的抗压强度验算路面及钢筋混凝土板保护层产生的自重和活载作用于土工泡沫塑料层面的应力 见图3 9 7 1 可按式 3 9 7 1 计算 并应满足式 3 9 7 2 要求 2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抗浮验算1 当土工泡沫塑料铺设于地下水位以下 或受到洪水淹没时 应按式 3 9 7 3 进行抗浮验算 抗浮安全系数为1 1 1 5 最高地下水位或洪水位达到土工泡沫塑料块体的发生概率较低时 取小值 2 当抗浮稳定系数小于抗浮安全系数时 须调整土工泡沫塑料铺设厚度 增加填土荷重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3土工泡沫塑料路堤稳定性验算1 应对土工泡沫塑料块体之间的滑动稳定性 土工泡沫塑料路堤底板位置的滑动稳定性以及土工泡沫塑料路堤的整体稳定性进行验算 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整体稳定性验算应符合第3 6节和第7 6节有关规定 2 土工泡沫塑料块体之间的滑动稳定性和土工泡沫塑料路堤底板位置的滑动稳定性可按式 3 9 7 4 计算 计算滑动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 5 4软土地区土工泡沫塑料路堤设计应进行地基沉降计算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可采用分层总和法 新建公路的工后沉降量应符合第7 7节有关规定 改扩建公路应符合第6 4节规定 3 9 8泡沫轻质土路堤应进行材料抗压强度 路堤稳定性 地基沉降等设计验算 1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工程条件下 泡沫轻质土设计验算相关性能指标取值宜符合表3 9 8 1的要求 2泡沫轻质土路堤抗压强度验算包括 满足路基填料最小强度 CBR 要求的强度验算 填筑体顶部支撑路面和抵抗交通荷载应力的强度验算 填筑体支撑自身稳定的强度验算以及填筑体支撑施工荷载的强度验算 验算时 应取上述四者中的最大值作为泡沫轻质土的设计强度 3软土地基泡沫轻质土路堤设计应进行7 6节沉降和稳定性计算 高填方路堤及斜坡路堤按第3 6节进行稳定性计算等 外部稳定性按第5 4节规定进行验算 在地基沉降验算时 总沉降修正系数宜取1 0 1 1 当表层地基土承载力在两倍的路堤荷载时 取小值 新建公路的工后沉降量应符合第7 7节有关规定 改扩建公路应符合第6 4节规定 4泡沫轻质土路堤抗浮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泡沫轻质土用于地下水位以下 或受到洪水淹没时 应按式 3 9 7 3 进行抗浮验算 2 抗浮安全系数宜取1 05 1 15 最高地下水位或洪水位达到泡沫轻质土填筑体的发生概率较低时 取小值 3 当抗浮稳定系数小于抗浮安全系数时 须调整泡沫轻质土填筑厚度 增加填土荷重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5用于地下结构或管线顶部减载换填时 泡沫轻质土自重和其他荷载的总和应不大于地下结构或管线所能承受最大荷载的0 9倍 3 10工业废渣路堤 3 10 1工业废渣 高炉矿渣 钢渣 煤矸石 等要求1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严禁采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渣用于路堤填料 2高炉矿渣 钢渣必须分解稳定 粒径符合规定要求 具有足够的强度 浸水膨胀率不应大于2 0 压蒸粉化率不应大于5 0 钢渣中金属铁含量不应大于2 0 游离氧化钙含量应小于3 0 前期渣不得单独使用 应采用堆存一年以上的陈渣 3未经充分氧化与陈化的煤矸石 塑性指数大于10或烧失量大于20 的煤矸石不宜直接用于填筑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堤 性能较差的煤矸石应通过改良 并经试验论证后方可采用 4煤矸石中主要成份sio2 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之和不应低于70 烧失量不应大于20 煤矸石中不宜含有杂质 5严禁采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渣用于路堤填料 6使用其他工业废渣填筑路堤时 应通过试验论证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方可使用 3 10 2工业废渣 不应用于浸水地段 以及洪水浸淹部位 3 10 3工业废渣路堤设计 应根据路基所处的环境条件 工业废渣性质及填筑部位等 做好工业废渣路堤横断面形式 路堤结构 防排水系统和防护工程的综合设计 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保证工业废渣路堤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防止工业废渣对地表水 地下水 土壤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 10 4工业废渣路堤设计时 应开展下列试验评价工作 1进行化学成份和矿物成份分析试验 确定其化学成份 矿物成份 浸出液内有害物质含量 pH值 烧失量等 评价其对水体 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2进行钢渣压蒸粉化率和浸水膨胀率测定试验 评价钢渣安定性 其试验方法应符合 钢渣稳定性试验方法 GB T24175 有关规定 3进行击实试验 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4应通过试验 确定内摩擦角 粘结强度c 压缩系数 膨胀系数 回弹模量和CBR值 3 10 5工业废渣路堤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业废渣路堤的边坡和路肩应采取土质护坡保护措施 在土质护坡中设置排水渗沟 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渗沟淤塞 2工业废渣路堤上路床范围应采用土质填筑 也可与路面结构层相结合 采用石灰土 二灰土等路面底基层材料作封顶层 3工业废渣路堤底部应高于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500mm以上 并设置隔离层 隔离层厚度不宜小于500mm 隔离层填料可选用塑性指数不小于6 且满足强度要求的粘性土 4当工业废渣路堤高度超过4m时 可在路堤中部设置土质夹层 3 10 6工业废渣路堤高度超过5 0m时 应进行路基稳定性检算 路基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其抗滑稳定系数应符合第3 6节有关规定 3 10 7工业废渣路堤压实度 应在表3 3 4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 3 11路基取土与弃土 3 11 1路基取土场 弃土场 应根据各路段所需取土或弃方数量 结合路基排水 地形 土质 施工方法 节约土地 环境保护等要求 作出统一规划设计 3 11 2取土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土场至路基之间的距离不得影响路基边坡稳定 2桥头引道两侧不宜设置取土场 3兼作排水的取土场 应确保水流通畅排泄 其深度不宜超过该地区地下水水位 并应与桥涵进口高程相衔接 其纵坡不应小于0 2 平坦地段亦不应小于0 1 3 11 3弃土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合理设置弃土场 不得影响路基稳定及斜坡稳定 2桥头 桥下不宜弃土 3沿河弃土时 应防止加剧下游路基与河岸的冲刷 避免弃土阻塞 污染河道 并视需要设置防护支挡工程 3 11 4弃土场 应堆放规则 进行适当碾压 取土场和弃土场应采取必要的排水 防护支挡和绿化等工程措施 保证边坡稳定 避免水土流失 4 路基排水 4 1一般规定4 2地表排水4 3地下排水 4 1一般规定 4 1 1公路路基防排水设计 应根据公路沿线气象 水文 地形 地质 以及桥涵和隧道设置情况 遵循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 防排疏结合 少占农田 保护环境的原则 设置完善 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做好路基防排水与地基处理 路基防护等综合设计 并与路面 桥梁 涵洞 隧道等防排水系统相协调 4 1 2路界地表水 不得流入桥面 隧道及其排水系统 当排水困难且隧道长度小于300m 洞外地表水量较小 含泥量少时 经论证比较确定 4 1 3低填 浅挖路基以及排水困难地段 应采取防 排 截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及时拦截有可能进入路界的地表水 排除路基内自由水 隔离地下水 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4 1 4沿河路基防排水设计 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 设计洪水位 流量 以及河道地形地质条件 合理布设排水设施 做好排水设施出口处理 并与河道导流设施和调治构造物相协调 防止水流冲刷路基边坡及河岸 4 1 5路基排水设施设计 应与农田排灌系统相协调 4 1 6施工场地的临时性排水设施 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各类排水设施的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结构安全可靠 便于施工 检查和养护维修 4 2地表排水 4 2 1路基地表排水设施设计的降雨重现期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应采用15年 其它等级公路应采用10年 各类地表排水设施的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排水流量的要求 沟顶应高出沟内设计水面0 2m以上 4 2 2路基地表排水设施 包括边沟 截水沟 排水沟 跌水与急流槽 蒸发池 油水分离池 排水泵站等 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 并做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 防止出现堵塞 溢流 渗漏 淤积 冲刷和冻结等现象 避免造成对路基 路面和毗邻地带的危害 4 2 3位于水质敏感区域的路基排水设计 应采取必要措施 保护水环境 路基地表水未经达标处理 不得直接排放到路域两侧水系和农田 4 2 4边沟设计要求1边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根据降雨强度 汇水面积 地形地质条件 以及对路侧安全与环境景观的影响程度等确定 条件许可时 宜采用三角形或浅碟形边沟 2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 并不宜小于0 3 困难情况下 可减小至0 1 3当边沟冲刷强度超过表4 2 4所列的明沟最大允许流速时 应采取必要的防护加固措施 4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挖方路段矩形边沟宜增设带泄水孔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或增设路侧护栏 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强度和厚度应满足承载汽车荷载能力的要求 5季节性冰冻地区 浅碟形边沟下的暗埋管 沟 应设置在大地最大冻深线之下 暗埋管 沟 出水口应采取保温防冻措施 4 2 5截水沟设计要求1截水沟应根据地形条件及汇水面积等进行设置 挖方路基的堑顶截水沟应设置在坡口5m以外 并宜结合地形进行布设 填方路基上侧的路堤截水沟距填方坡脚的距离 应不小于2m 在多雨地区 视实际情况可设一道或多道截水沟 2截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设置位置 排水量 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 一般情况下 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 3 3截水沟的水流应排至路界之外 不宜引入路堑边沟 4截水沟应进行防渗加固 4 2 6排水沟设计要求1将边沟 截水沟 取 弃 土场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时 应设置排水沟 2排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地形 地质条件确定 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 3 与其它排水设施的连接应顺畅 易受水流冲刷的排水沟应视实际情况采取防护 加固措施 4 2 7跌水与急流槽设计要求1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 水头高差大于1 0m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时 宜设置跌水或急流槽 跌水和急流槽应采取加固措施 2急流槽底的纵坡应与地形相结合 进水口应予防护加固 出水口应采取消能措施 防止冲刷 3为防止基底滑动 急流槽底可设置防滑平台 或设置凸榫嵌入基底中 4 2 8蒸发池设计要求1气候干旱区且路域范围排水困难地段 可利用沿线的取土坑或专门设置蒸发池汇集地表水 2蒸发池边缘距路基边沟外缘的距离应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和安全为原则 并不应小于5m 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得小于湿陷半径 池中设计水位应低于排水沟的沟底 3蒸发池的容量应以一个月内路基汇流入池中的雨水能及时完成渗透与蒸发作为设计依据 每个蒸发池的容水量应根据蒸发池的纵向间距经水力 水文计算后确定 4蒸发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加固措施 蒸发池的设置不应使附近地面盐渍化或沼泽化 4 2 9油水分离池设计要求1路基排水沟出口位于水质特别敏感区 且所排污水水质不满足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中所规定时 可设置油水分离池 2油水分离宜采用沉淀法处理 污水进入油水分离池前 应先通过格栅和沉砂池 3油水分离池的大小应根据所在路段排水沟汇入水量确定 并保证流入分离池的油水能有足够的时间分离或过滤净化 4 2 10下挖式通道排水设计要求1下挖式通道应设置独立 完善的排水系统 排除汇水区域的地表径流水和影响道路功能的地下水 排水设施的布设应与周围其他排水设施相协调 2地表排水径流量计算 设计重现期不宜小于3年 重要区域标准可适当提高 地面集水时间宜为5 l0min 3地下排水量计算 应根据通道下挖深度及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渗流分析计算确定 4应根据气候条件 天然水系 地形 汇水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渗流量 合理确定下挖式通道的排水方式 有条件时 宜采用自流排水方式 1 自流排水方式可用于通道底面高于河渠底面常水位 2 先蓄后排方式可用于通道附近有河渠 修建的出水管较短 汇水面积较小 总水量不超过1000m3 3 泵站排水方式 可用于降雨量大 地下水位较高 且通道底面低于河渠底面而无法自排的通道 4 渗井排水方式 可用于年降雨量小于600mm 地下水位低 含水层渗透性好且埋深不超过10m的通道排水 通道内水流进入渗井前 应设置油水分离池 以保护地下水质 5 蒸发池排水方式 可用于年降雨量小于400mm 蒸发强度大 地下水位低的通道排水 4 2 11排水泵站设计要求1路基汇水无法自流排出时 可设排水泵站 排水泵站包括集水池和泵房 2集水池的容积 应根据汇水量 水泵能力和水泵工作情况等因素确定 3水泵抽出的水 应排至路界之外 4排水泵站其他设计应符合 泵站设计规范 GBT50265 的相关规定 4 2 12互通式立交区路基排水设计要求1互通式立交区路基排水设计应设置独立 完善 通畅的排水系统 其出水口应可靠 畅通 2匝道路基排水设计重现期应根据被交公路等级确定 3互通式立交区路基排水形式应根据互通式立交型式 汇水面积 地形地质条件和环境景观等确定 并做好匝道路基排水设施与主线路基排水设施的衔接配合 4 2 13中央分隔带防排水设计要求1中央分隔带表面采用铺面封闭时 分隔带铺面应采用两侧外倾的横坡 坡度宜与路面横坡度相同 铺面之下应设置防水层 2中央分隔带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时 中央分隔带内部应设置由防水层 纵向排水渗沟 集水槽和横向排水管等组成的综合防排水系统 渗沟宜设置在通讯管构件之下 3凹型中央分隔带的表面宜设置成浅碟型 坡度宜为1 4 1 6 并应在中央分隔带设置由纵向边沟 集水井 横向排水管 边坡急流槽 消力池等组成的综合排水系统 其断面尺寸 设置间距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 4中央分隔带回填土与路面结构层之间应设置防水层 4 3地下排水 4 3 1地下排水设计前 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 勘探和测试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获取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4 3 2危及路基稳定或影响路基强度的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类型 含水层埋藏深度 地层的渗透性等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 采取拦截 旁引 疏干 降低或隔离等措施 地下排水设施应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 1当地下水埋藏浅或无固定含水层时 可采用排水垫层 防渗隔离层 明沟 暗沟 渗沟等 2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存在固定含水层时 可采用渗井 仰斜式排水孔 排水隧洞等 4 3 3排水垫层和防渗隔离层设计要求1当粘质土地段地下水位小于0 5m或粉质土地段地下水位小于1 0m 毛细水可能进入路基工作区时 低路堤底部应设置排水垫层和防渗隔离层 以阻断毛细水上升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 2排水垫层厚度不应小于0 30m 垫层材料宜选用天然砂砾或中粗砂 采用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