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第一节腹外疝PPT课件_第1页
章第一节腹外疝PPT课件_第2页
章第一节腹外疝PPT课件_第3页
章第一节腹外疝PPT课件_第4页
章第一节腹外疝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患者 男性 40岁 10h前用力排便之后阴囊处出现梨形肿块 平卧时肿块不消失 用手还纳也不能复位 肿块紧张发硬 来院之后3h前出现剧烈腹痛 有压痛 反跳痛 局部疼痛明显 1 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2 针对该患者的处理措施首先考虑 3 患者术后病情观察 概念腹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 经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而成的包块 腹股沟疝最常见 占75 90 其中腹股沟斜疝在临床多见 一 病因 1 腹壁强度减弱1 先天性 腹股沟管 股管 脐环 腹白线发育不良2 后天性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年老 肥胖外伤 感染等致肌萎缩 2 长期 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 便秘 排尿困难 妊娠后期 婴儿啼哭 负重 肥胖 二 病理解剖 疝囊 壁腹膜疝环 腹壁的薄弱点或者缺损疝内容物 小肠 大网膜疝外被盖 疝内容物最常见的是小肠 可闻及肠鸣音 难复性疝的内容物最常见为大网膜 三 腹外疝的临床分类及特点 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易复性疝 疝内容物在站立 行走 腹内压增高时出现 平卧 休息或用手向腹腔推送时 疝内容很容易回纳入腹腔 难复性疝 疝内容物与腹壁发生粘连 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腹腔 但不引起严重症状 其内容物大多数是大网膜 嵌顿性疝 疝环较小 腹内压骤然升高时 疝内容物强行通过疝环 疝环弹性回缩时将内容物卡住 使其不能回纳腹腔 绞窄性疝 嵌顿若不能及时解除 动脉血流完全阻断 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 肠管壁失去光泽 弹性 蠕动能力 坏死变黑 腹股沟疝 斜疝 直疝 腹股沟斜疝 腹内脏器 腹股沟管内口 腹股沟管 外口穿出体表并可进入阴囊 大阴唇 属最常见的腹外疝 占腹外疝的90 腹股沟直疝 腹内脏器从直疝三角突出的疝 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心理 社会状况 三 健康史 一 二 四 治疗要点及反应 五 护理评估 一 健康史注意了解有无腹部外伤或手术史 是否可能造成腹壁薄弱 详细询问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病史 如慢性咳嗽 习惯性便秘 前列腺增生等 护理评估 二 身体状况1 易复性疝2 难复性疝3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4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要点 护理评估 1 易复性疝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 无触痛 如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听诊可以闻及肠鸣音 回纳疝块后 可触及腹壁的缺损处 嘱病人咳嗽检查者指尖能感知冲击感 护理评估 2 难复性疝疝块不易或不能回纳 可有坠胀 隐痛不适 护理评估 3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肿块张力高且硬 有明显触痛 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袢 即伴有腹部绞痛 恶心 呕吐 腹胀 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如嵌顿时间过久 疝内容物发生缺血坏死 形成绞窄性疝 此时病人有急性腹膜炎体征 肠管绞窄穿孔者可因疝块压力骤降疼痛暂时缓解 易误认为病情好转 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护理评估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鉴别点斜疝直疝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 可进阴囊不进阴囊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 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 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疝块仍可突出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较多极少 护理评估 四 辅助检查1 透光试验2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3 便常规及潜血4 X线检查 护理评估 五 治疗要点及反应腹外疝一般应及早采用手术治疗 1岁以内的患儿 一般不手术 可暂时采用压迫疝环的方法 如腹股沟斜疝用棉束带包扎压迫 图15 2 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可佩戴特制的疝带 或用其他压迫方法 阻止疝内容物脱出 护理评估 手术治疗1 儿童期腹外疝手术治疗可采用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术 2 成人腹外疝手术治疗可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及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3 嵌顿性疝的患者 如嵌顿时间在3 4小时内 在确认无绞窄的情况下 可先试行手法回纳 以后再择期手术治疗 如手法回纳失败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4 绞窄性疝则必须紧急手术治疗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一 知识缺乏 二 疼痛 三 体液不足 四 潜在并发症 一 知识缺乏 二 疼痛 三 体液不足 四 潜在并发症 缺乏预防腹外疝复发的有关知识 一 知识缺乏 二 疼痛 三 体液不足 四 潜在并发症 与疝块嵌顿或绞窄及手术创伤有关 一 知识缺乏 二 疼痛 三 体液不足 四 潜在并发症 与嵌顿疝或绞窄性疝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有关 一 知识缺乏 二 疼痛 三 体液不足 四 潜在并发症 术后阴囊血肿 切口感染 护理措施 一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二 手术前护理 三 手术后护理 四 心理护理 五 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 一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 棉束带压迫治疗护理2 疝带压迫治疗的护理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措施 1 棉束带压迫治疗护理脐疝可用5分硬币外裹柔软棉布压迫脐环处 再用棉束带或绷带固定 固定后要经常检查 防止移位导致压迫失效 护理措施 2 疝带压迫治疗的护理应向病人阐明疝带由弹性钢板外裹帆布制成 有左右之分 指导病人正确佩戴 防止压迫错位而起不到效果 护理措施 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手法复位的病人 采取头低足高位 应在24小时内密切观察腹部情况变化 有无腹痛 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的表现 护理措施 二 手术前护理1 一般护理2 病情观察3 治疗配合 护理措施 二 手术前护理1 一般护理 1 休息与活动卧床休息为主 2 饮食护理多饮水 多吃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护理措施 2 病情观察观察腹部情况 病人若出现明显腹痛 伴疝块明显增大 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 不能回纳腹腔 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 需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3 治疗配合 1 控制诱因咳嗽 便秘 排尿困难 防感冒等 2 严格备皮是防止切口感染 避免复发的重要措施 3 灌肠和排尿术前晚灌肠 急诊不灌肠 4 嵌顿性或绞窄性疝准备抗休克 抗感染 护理措施 三 手术后护理1 一般护理2 病情观察 护理措施 三 手术后护理1 一般护理 1 体位与活动 2 饮食 术后6 12小时可进流质 逐步改为半流质 普食 护理措施 1 体位与活动膝下垫一软枕 使髋关节微屈 减少腹壁张力 1 一般于手术后3 6天可考虑离床活动 2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3 年老体弱 复发性疝 绞窄性疝 巨大疝病人卧床时间延长至术后10日方可下床活动 护理措施 2 病情观察 1 预防阴囊血肿 2 预防感染 3 预防复发 4 其他观察处理 护理措施 1 预防阴囊血肿常规压沙袋 重0 5kg 24小时以减轻渗血 使用丁字带或阴囊托托起阴囊 减少渗血 渗液的积聚 促进回流和吸收 护理措施 2 预防感染1 注意观察体温及切口情况 保持敷料清洁 干燥 以防切口感染 2 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 护理措施 3 预防复发嘱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 减少腹内压增高对切口愈合的不利影响 保持大小便通畅 如有便秘应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四 心理护理 五 健康指导1 病人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2 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保持大便通畅 多饮水 多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 3 预防和及时治疗使腹内压增高的各种疾病 其他类型的疝 切口疝 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手术切口向外突出形成的疝 病因 切口感染 最主要 腹部纵行切口 腹内压增高 营养不良 手术原因 处理 手术治疗 脐疝 腹内器官通过脐环向外突出形成的疝 病因 脐环闭锁不全或者组织不坚韧 婴儿啼哭处理 非手术治疗 采用棉束加压包扎 股疝 腹内器官通过股环 经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 病因 妊娠是主要原因处理 由于股疝发生嵌顿导致绞窄性疝机会极高 需要立即手术 白线疝 发生于腹部正中线 白线 处的疝 绝大多数在脐上 也称上腹疝 2011执考题 患者男 62岁 5年来反复出现左侧腹股沟肿块 呈梨形 平卧消失 12小时前搬家具肿块增大 明显疼痛 平卧和手推均不能回纳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诊断为腹外疝入院治疗 1 该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措施是 A 立即手术B 手法复位C 药物止痛D 平卧观察E 抗生素治疗2 患者治疗后即将出院 护士给与指导 不正确的是 A 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B 减少消除引起腹外疝复发的因素C 调整饮食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D 定期随访 腹外疝复发时可在家中观察E 注意避免腹内压增加的动作 如剧烈咳嗽 2011执考题 患者男 68岁 8年来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反复出现右腹股沟肿物 平卧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