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及曲例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谈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及曲例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谈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及曲例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谈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及曲例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谈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及曲例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浅谈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及曲例分析 【作者】孙经涛 【关键词】竹笛音色特征演奏技巧演奏感染力 【指导老师】刘志燕 【专业】音乐学 【正文】引言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总是以声音来打动人的,而不同音色的声音正是音乐呈现千姿百态的重要原因。竹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吹管乐器,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独特的音色:清脆圆润、婉转悠扬,有时听来如行云流水,有时又听起来使人荡气回肠,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种极富东方民族性格的荡胸涤怀的音色,既能表现痛苦、忧伤的主题,又能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在竹笛演奏训练过程中,音色训练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竹笛的音色特征、演奏技巧等不同的方面阐述,希望通过探讨,使演奏者在演奏笛子时,发音更美、音色质量更好。一竹笛的音色特征竹笛的音色丰富而富于变化。不同调性的笛子、笛膜的不同贴法以及演奏方法的不同都能够产生不同的竹笛音色。(1)不同调性竹笛的音色特征在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由于中国竹笛具有独特的发音原理和制作方式,因而,具有多个调性的音色特征。众所周知,中国竹笛是以竹管制作并与气鸣发声原理相结合的乐器,由于制作竹笛的竹料与制作原理简便,竹笛按照十二平均律各半音相等的律制原则,可以制作出十二支以上调性不同、大小不一的竹笛。不同调性的竹笛,具有不同的音色特征。常用不同调性的竹笛有三类:大曲笛类(一般包括大 A调笛、大bB调笛、大 C调笛等);中音笛类(一般包括 E调笛、F调笛);小梆笛类(一般包括小 G调笛、小 A调笛等)。三类不同调性的竹笛各有其独特的调性音色特征。大曲笛具有音色浑厚、秀丽委婉的特点。这类大曲笛的调性音色适合表现江南的秀丽景色,其音乐艺术风格优雅、华丽、具有独特的意韵。如演奏姑苏行(江先渭曲)、金陵游(蔡敬民曲)等乐曲时,就应选择大C调曲笛。小梆笛类的竹笛具有音色明亮、刚劲有力的特点,其调性音色适合表现北方辽阔的高原风光,以及北方人们性格的豪放,在演奏北方风格的竹笛作品时,如: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编曲)、沂蒙情(耿涛曲)等作品时,应该选择小梆笛类的竹笛。此外,竹笛演奏者在艺术表现中可交替使用不同调性的竹笛,充分运用竹笛的调性音色变化进行艺术表现。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演奏今昔这首作品时,使用了两支不同调性的竹笛(大 C调曲笛与F调中音笛),由于调性音色的不同产生了较强的音色对比,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竹笛演奏者在演奏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竹笛作品时,如:姑苏行(江先渭曲)、金陵游(蔡敬民曲)等,应选择音色浑厚、秀丽委婉的大曲笛(一般用大C调曲笛),这类大曲笛的调性音色适合表现江南的秀丽景色,其音乐艺术风格优雅、华丽、具有独特的意韵。同样,竹笛演奏者在演奏北方风格的竹笛作品时,如: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编曲)、沂蒙情(耿涛曲)等,应选择音色明亮、刚劲有力,且具有歌唱性特点的小梆笛,这类较小的竹笛其调性音色适合表现北方辽阔的高原风光,以及北方人们性格的豪放,其音乐艺术风格高亢、奔放。此外,竹笛演奏者在艺术表现中可交替使用不同调性的竹笛,充分运用竹笛的调性音色变化进行艺术表现。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演奏今昔这首作品时,使用了两支不同调性的竹笛(大 C调曲笛与F调中音笛),由于调性音色的不同产生了较强的音色对比,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2)竹笛“贴膜变声”的音色特征自唐代开始,中国竹笛进入了“贴膜变声”时期。所谓“贴膜变声”,即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膜孔,贴上芦苇管内壁的一层薄膜,使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同时使竹笛的音量也得以增强。竹笛演奏者正确地选用笛膜与调整笛膜的松紧,以及笛膜贴法的不同都会对竹笛的音色产生影响。笛膜有老嫩之分,老的笛膜较厚、硬,略带白色,不那么透明,其发音迟钝,振动不佳;嫩的笛膜较薄、柔软,较透明,其发音清脆、灵敏、振动力度强。另外还应根据笛子的类别稍加区分:曲笛应选择柔软、稍嫩、透明无杂质的笛膜;梆笛则选择柔软、稍厚亦无杂质的笛膜。选好了理想的笛膜后,将它分成方形小块,先在笛子膜孔四周围涂上一些带粘性的液体,如胶水、用清水兑开的桃胶、白芨(中药)、阿胶等(注意不要涂进膜孔的横壁),然后左手拿笛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笛膜(笛膜的膜纹应与笛子的竹纹一致),将笛膜先在膜孔的左侧用左大拇指肚轻轻按住,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笛膜稍稍用力上下揉动,使它产生均匀的皱纹,然后向膜孔右侧贴上。笛膜贴好后,还要注意笛膜的松紧度,贴得太紧影响振动,音色呆滞、细窄、发木;贴得太松,音色松散、发沙,甚至发不出声音来。总之,笛膜对于笛子的音色、音量及其灵敏度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选贴得当,能得到良好的效果,故必须加于仔细选择和精心粘贴。(3)演奏方法产生的竹笛音色特征演奏控制的竹笛音色特征,即竹笛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由于射出气息速度的快慢不同,控制口形的松紧状态不同,以及下唇盖压吹孔边沿的多与少各异等,使竹笛发出的音色具有“音色可变”的总体特征。竹笛演奏者如能充分掌握、运用由演奏控制生成的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对提高竹笛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竹笛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由于射出气息速度(简称“气速”)的快慢不同,使竹笛的音色产生变化,这种“气速”不同所产生的音色变化对竹笛的艺术表现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演奏中运用气速较快者,所发出的音色较闷暗、紧张度较强;运用“气速”较慢者,所发出的音色较松润、秀雅。根据上述原理,竹笛演奏者在艺术表现中,应充分运用“气速”变化的演奏控制手段,使其产生的音色变化适合竹笛作品艺术表现的要求。如:竹笛演奏者在演奏牧民新歌这首竹笛作品时,应充分运用较快的气速,使其音色既柔美,又带有一定紧张度色彩,以此表现辽阔的大草原宽广、壮观的动人景象,以及牧民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同样,竹笛演奏者在演奏姑苏行这首竹笛作品时,应运用较缓慢的气速,使其音色松润、秀丽,以此表现出江南亭、台、楼、阁的俊俏以及溪水潺潺的秀丽景色。竹笛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下唇盖压吹孔边沿的多与少对音色变化与音准变化均有较大的影响,对竹笛艺术表现也有重要的作用。在吹奏中盖压吹孔边沿较多者发出的音色轻柔、飘逸,音易偏低;反之,发出的音色结实、明亮,音易偏高。根据此原理,竹笛演奏者在艺术表现中既要重视其音色变化的作用,同时,又要重视对音准的正确控制,如此,方可较好地掌握、运用演奏控制的音色变化与音准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竹笛演奏者控制口形松紧的状态不同,其音色也有着显著差异这对竹笛艺术表现有较大的影响。在吹奏过程中,控制口形较松者,发出的音色较明亮;反之,控制口形较紧者,发出的音色较闷暗。根据这一原理,竹笛演奏者在艺术表现中,应根据不同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不同艺术风格的要求,对口形松紧的状态做相应的调整,使其发出的音色变化适合作品的艺术表现。如:竹笛演奏者在演奏江河水这首情感悲痛的作品时,不可使用过于明亮的音色,而是应根据控制口形松紧的原理,使发出的音色较闷、暗,以适合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此外,演奏者除了运用调整口形松紧产生音色变化手段外,还需要运用其它调整音色的手段进行协调、综合运用。如:运用选择笛膜的厚薄、调整笛膜的松紧、以及增强笛管的湿度等手段,来调节竹笛的音色变化。竹笛演奏者如能对上述诸多改变音色的手段加以充分运用,必将大大提高、增强竹笛的艺术表现力。二.获得优美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方法(一)呼吸方法、气息控制对竹笛音色的影响呼吸与换气是吹奏笛子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与换气方法,才能使笛音饱满。否则不但使今后的继续学习、提高受到阻碍,而且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初学者特别要注意气息的练习和掌握。笛子演奏的呼吸方法,大致可分以下三种:1纯自然呼吸法(即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呼吸方法,完全依靠肺部的扩张与收缩,很少用或不用横隔膜和小腹的运动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吹奏笛子,但缺点很多:第一,气的容量小,在吹奏过程中往往感到气不够用,特别是吹奏长音时,甚感吃力。第二,由于用喉头和口腔来控制气的输出,因而吹奏时间稍久,就会感到头昏眼花,口腔发干,喉咙发疼,有时甚至胸部也感疼痛,对于身体的健康有影响。第三,吹奏快速的乐曲时,需要的气量大,呼吸的动作要很快,这样就会使胸肩上下抖动起伏,不但不雅观,而且还会使全身紧张,影响气的畅通。2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主要依靠腹部的运动。在呼吸过程中要挺直胸脯,使胸腔和小腹成一条线,两肩不得起伏抖动,吸气时腹部渐渐收缩。这种呼吸方法,由于在呼吸时借助了横膈膜的控制,所以减轻了喉头和口腔的负担。它可以使吹奏者避免头昏眼花、口燥喉疼的现象,也能使吹奏者的身体保持平衡,不因上下抖动起伏而引起紧张感。但是,它的缺点也不少的,譬如:(1)不能增大气的储存量;(2)抢气时,气的运用不够灵活,反应迟钝;(3)由于气的运动线长,呼吸的动作就要求很大,易使吹奏者疲劳。3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方法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训练,发展胸部、横膈膜、腹部的联合活动能力,是一种较好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呼吸时,要注意保持全身肌肉的松弛,一般情况下尽量用鼻子呼气。如果气的运用过急过多时,(如抢气)则可用口鼻共同吸气。吸气时,腰部周围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渐向外膨胀,使胸部渐渐扩大,然后,小腹部往里收缩,并继续吸气,使腰部周围全部扩张,胸部全面扩大。呼气时,根据乐曲的强弱、快慢和感情的需要,用小腹和横膈膜的控制逐渐呼出。同时腰部周围的肌肉和胸肋骨也逐渐向内收缩。急吸急呼时,可把气上提。这时,横膈膜和小腹更重要加强运动和控制。在吹奏和呼吸的过程中,全身肌肉不要紧张,对气息要始终保持控制,决不能象日常生活中纯自然呼吸那样全吸全呼。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膈膜还处在控制之中),既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膈膜和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这种呼吸法的优点是:(1)可以扩大气的储存,使气量大大增加;(2)由于用了横膈膜和腹部的运动,大大减轻了胸部和喉头的负担,避免了因吹奏而引起的头昏眼花、口燥喉疼、心慌等现象;(3)缩短了气的运动线,能够灵活地运用抢气和吹奏快速乐曲。这种呼吸方法克服了前两种呼吸方法的弊病,使吹奏笛子更加松弛灵活,是比较理想的呼吸方法。(二)演奏技巧对竹笛音色的影响1.口型、口风、口劲的运用对竹笛音色的影响吹奏口型对竹笛音色的影响。吹奏竹笛时两腮及嘴角似微笑状,嘴唇微微拉平,不可尖起嘴唇中央,否则会使笛音干瘪难听;另外喉腔扩大,使舌尖落点于下齿内侧的牙根处。如舌尖顶在下牙齿尖,就说明喉腔未扩张,这样发音就不会浑厚圆润。在此所要强调的是,为了使风门对吹孔保持一定的角度,要求将下颚向后稍微收进,以利于吹奏时下颚的前后调节。因为音色的变化、以及发音的高低,强弱的控制或者说风门的大小,口风的送风位置,口劲的力度变化都依靠下颚的前扣上下的运动变化来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口风运用对竹笛音色的影响。吹奏竹笛时,口风的调节控制对音色的好坏影响极为重大。一般情况下,人们将口风的变化分为平吹、缓吹、超吹、轻吹、强吹等。对吹孔壁的受风位置分为上、中、下三点。但是,这样简单的归纳还不足以解决音色训练的全部问题。如果我们简单地按照吹低音时口风“缓软”,吹高音时“急硬”的办法吹奏,发出的声音会导致低音虚弱无力,高音紧张尖锐。因此,不同种类的笛子、不同的演奏风格对口风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应该将口风力度的变化与风门大小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要改变低音虚弱无力的现象,就可以加强口风的力度,风门稍加大,适当地收进下唇,将口风送到吹孔比较下的位置,这样发音就会饱满、厚实得多。要想吹奏出悦耳的高音,我们可以将上唇风门部位的肌肉通过两颊肌肉的作用向上提起,下颚向下撑出一点,使风门扩大、变圆,适当加强口风力度,这样吹出的高音将悠扬、通透得多。口劲运用不同也会使笛子产生音色的变化。有的演奏者一次可以吹奏几个小时,口劲可谓大矣,但由于控制口劲的力点不正确(往往用力点位置偏低),所以音色并不好听。口劲用得不好,常会出现挤、压、松垮几种现象。“挤”就是指吹笛时口劲的力度过于集中在风门四周,把风门挤死了,用力不均,失去了嘴角笑肌及两颊肌肉对风门的支撑。“压”是指上唇或下唇用力过大,使风门失去张力,影响口风的运动和送风的角度,致使发音干涩难听,上唇用力过大的情况较为普遍。“松垮”这种现象往往是错误地认为吹笛时唇部肌肉越松越好而造成的,结果使嘴唇肌肉失去弹性而影响风门的控制和口风的调节。2.舌类技巧及运用对竹笛音色的影响舌类技巧运用的好坏,对于丰富笛子的音色及表现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舌类技巧大约可分为吐音与花舌两种,而吐音在笛子演奏中运用较多。吐音比较容易掌握,但必须吹得快、干净、均匀,能强能弱,能软能硬。吐音一般用于:(1)乐句开始的第一个音;(2)吹奏顿音或强而有力的乐句;(3)音程向上大跳时以助口风的骤然加急、加硬;(4)吹奏轻快跳跃的乐句以及没有连线的音和同度的音的连续吹奏等。有的演奏者在吹奏吐音时,往往用劲过大,气息猛冲出口,口水也随着冲出,喷满了吹孔周围,费了很多气力,结果气息不能很好的灌入笛孔,音色也很难听。所以在练习吐音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气息的控制和舌头动作的密切配合。而且要根据乐曲的强弱快慢和高低音的不同、气量的需要等适量地吐音,不能多吐也不能少吐。“吐音”大约可分为三种:单吐、双吐、三吐。2.1单吐“单吐”用途很广,在吹奏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单吐技巧并不十分困难,许多初学笛子的人,都可以本能地吹奏吐音。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忽视了对这一技巧的研究和练习,往往吹奏了数年之久,才感到自己还存在着舌头不灵活、发音不干净、不准确、不能快吐等缺点。由于乐曲的风格和情绪多种多样,如果我们只掌握一种单吐方法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单吐技巧来丰富笛子的表现力。单吐又可分为“单外吐”、“单内吐”、“气吐”。“单外吐”是一切吐音的基础。最适于吹奏强、顿、结实、有力的音或乐句。依靠气息和舌头的前后伸缩运动,使舌头有力地向前冲击,击打牙齿和嘴唇,当舌头顶住牙齿和嘴唇后迅速收回时,口腔便发出了“吐、吐”的音,这种发音法便称为“单外吐”。“单内吐”也可称“轻吐”,它和外吐的区别在于舌头伸缩的距离和弹吐的位置不同。它的发音较外吐圆润、柔和,且富有弹性。单内吐适用于轻快、跳跃、诙谐的乐曲。“气吐”也是单吐音的一种,在使用上不象“单外吐”和“单内吐”那么广泛,但是在某些乐曲中偶尔使用一下,却能产生新鲜的感觉。气吐发音浑厚而圆润,多和“历音”、“迭音”的指法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气吐不用于快速的乐句,常用于速度较慢的单音和乐句开始的第一个音。2.2双吐“双吐”是在单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比单吐的速度大致加快一倍,所以它能够完满地表现快速的连续吐奏,产生非常好的演奏效果。双吐和单吐一样,也可以分为内吐和外吐两类。“双外吐”的特点是能快速地吐奏强音、顿音和欢腾、热烈的乐句、乐段,甚至是完整的乐曲。它是笛子吹奏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用途十分广泛。“双内吐”比双外吐柔和、圆润,最适合吹奏轻快,诙谐的曲调。双内吐比双外吐较难掌握一些,因为它要求舌尖往里收,这样就增加了两腮和口腔的控制力量。开始练习时,易感口酸舌笨。初学者只要不畏惧这一点去刻苦练习,就会很快的渡过这一关。2.3三吐“三吐”是由一个双吐加上一个单吐构成,也分为外吐和内吐两种。“三外吐”由“双外吐”和“单内吐”联合构成。而“三内吐”则由“双内吐”、“单内吐”构成。舌头的动作和口形都依照双吐和单吐的方法去做。至于先用单吐好还是先用双吐好,一般来说,八分音符适用单吐,十六分音符适用双吐。三吐的练习,也应是由慢渐快,由低音开始逐渐转向高音。三吐最易表现欢快、跳跃、激奋的感情。它能够较长时间地连续吹奏,造成非常好的效果。在一些独奏曲中用的很多,已成为笛子演奏中不可缺少的演奏技巧之一。此外,“花舌”也是非常重要的舌类技巧之一,俗称“打嘟噜”。此技法的具体要领是将舌体横肌微微收后一点,舌尖的部位适当地贴住上聘,然后利用呼出的气对舌的前部位冲击。由于气的作用,舌与上胯的接触面出现快速异常的颐动,其形成的气流入笛腔,产生细密的碎音效果,此为花舌音.其顺速超过了弦乐的颇弓和弹拨的抡指.多用于北方传统乐曲中,适于表现情绪热烈的气氛、对于抒情、婉转的乐曲旋律,也起到装饰作用,使旋律显得华丽。花舌是北方传统乐曲的重要特征。3.演奏中指类的技巧及运用对竹笛音色的影响指类技巧在三大类技术(口型口风、呼吸、指法)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江南风格传统曲目中,以指的技巧最为常见,如指颤音、倚音、上波音、下波音、叠打音等。由于南派传统乐曲忌用舌,所以装饰音技巧大量使用,这样使得南曲旋律尤为华丽流畅,加上气息的控制,更使乐曲优美、典雅.,构成“南音”的特有风格。而历音、滑音、剁音与飞指等技术,属于北方风格常见的技巧,是表现刚劲、粗犷风格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处理一些传统乐曲时,一定要结合乐曲的风格,合理使用这些指类技巧,否则将使乐曲走“味”。如江南丝竹的中花六板、行街等等乐曲,均不可加进北方风格类的指法技巧。随着笛子艺术的发展,现在创作的笛曲所用技术,大多是南北技巧结合使用,突破了风格的局限性,拓宽了笛子的表现力。如乐曲早晨三五七等,均含南北技巧。“指颤音”是常用的指法技巧,适于表现欢快类的情绪。如魏显忠的扬鞭催马远粮忙的开头,就是用指颇音表现一种喜悦的情绪。吹奏时,手指顺动要均匀、持久和放松,手指讲究手指的控制能力,而不能是失控下的机械颤动。“倚音”讲究干净利索,音比本音要轻。上下波音,吹奏时比倚音显得慢而清晰。滑音,分为上猾音、下滑音和回滑音三种。上滑音是由较低音向较高音滑动,手指由右向左匀速移动。移动的音程可以是二度或三度以上,要求做抹动动作,而不留两音之间的痕迹,达到与弦乐的滑音一样完善的效果。但由于竹笛按孔的原理,竹笛的滑音要比弦乐滑音难掌握。下滑音演奏方法反之即可。回滑音又名揉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即从本音滑到上一音或下一音再滑回原位。但笛子不是任何两音均可滑动,筒音则不能“滑”。滑音是竹笛吹奏中较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常妙维肖地表现乐曲中的各种鸟呜.如余占友的百鸟音便是其一。在优美抒情的乐段中加入滑音,则可以加强旋律的歌唱性,使音乐更加婉转动人。滑音也可用在模仿戏剧里的唱腔音乐,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使乐曲别具风味。剁音,是在历音基础上,以强烈的气冲音、吐奏与手指的极其快速进行三者相结合,以最短的时间吹出最强烈的音,讲究爆发力,气、舌、指三者密切配合。由于速度太快,剁音中经过的音,几乎听不出或干脆不加经过音.飞指,是用一手按笛孔,另一手在其余孔上左右快速抹动。剁音与飞指在北方传统乐曲中常见,用在乐曲高潮处,适于表现热烈、粗犷类的音乐。气、舌、指三大类的技术相辅相成,在演奏过程中相互协调配合,不可分离使用。而在基础训练中,可逐一侧重习之。三.获得好的竹笛演奏音色的曲例分析(一)乐曲牧民新歌牧民新歌作者简广易,1944年出生于重庆。这首曲目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了内蒙古的草原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了牧民们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和富有诗意的放牧生活画卷,抒发出了作者初出茅庐时坚定自信的激越豪情。牧民新歌草原气息浓郁。全曲最大特点一是深情,二是豪放。深情是一线串珠,贯穿全曲;豪放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既表现了内蒙草原的辽阔,也表现了蒙古族牧民宽广的胸襟、粗犷豪爽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自由抒展的引子,旋律十分美妙动人。它以羽调式自然音上下波动,自由伸展。在此气息的运用上要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要控制好音的强弱、长短来模仿马头琴的音色,犹如牧民的吟唱。整段运用垫音、颤音、滑音等笛子演奏技法,对旋律的巧妙装饰,刻划出了特定的意境,展现出迷人的草原景色。在抒情宁静的旋律中,一定要注意强弱规律的运用及情绪的变化,否则吹出的音色干巴而不清脆而导致旋律过于平淡。吹奏小快板的吐音时力度要均匀,富有弹性尽可能的使气息集中地从风门送入吹孔,以免浪费气力,影响音质。结尾由于运用了花舌、飞指等演奏技巧,生动地模拟了马的嘶鸣声,最后急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学原万马奋蹄、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全曲在高潮中结束。统观全曲,深情而豪放。演奏这首曲目,首先要全身心地放松,音色要清润而甜美,感情要深切而细腻,让每一个音符都发自演奏者的心底,伴随着感情的色彩飞出笛外,融抒情与激情为一体,使其极富歌唱性与感染力。(二)乐曲姑苏行姑苏行是一首江南风格的代表曲目乐曲,在表现上宜以声悦人、以情感人,演奏上强而不燥,弱而不虚。乐曲一开始的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姑苏园林之前的美想,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本曲在旋律的进行上采用了较多的演奏技巧给全曲注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