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意,主要内容,注意的理论和实验注意的操作定义注意的研究方法注意的应用研究,第一节注意的理论与实验,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资源限置理论与可证伪标准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注意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双耳分听技术,1早期选择模型及其验证技术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3晚期选择模型,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4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比较,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及其验证技术,过滤器模型(filter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刺激,反应,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长时记忆,输入通道,Cherry(1953)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信息实验,体现注意的选择功能这种过滤机制叫瓶颈,按全或无的方式在多个通道间切换,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信息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earlyperceptualprocesses(sensoryregister),Laterperceptualprocesses,过滤器理论存在的问题: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现象,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同时向被试的左、右耳分别呈现3个相互独立的数字,如:右耳:4,9,3;左耳:6,2,7,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存储。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以耳朵为单位的再现被优先选择,效果也优于通道之间不停转换的成对再现的效果,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同时向被试的左、右耳分别呈现不同的听觉材料,解释:进入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被试的高度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高度注意而没有得到进一步加工,结果: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对非追随耳进入的刺激,除了能报告一些物理特征的变化外,不能报告详细信息,甚至刺激变为德语或拉丁语也不能察觉,被试只追随一侧耳朵(追随耳)听到的信息,同时检查从另一侧耳朵(非追随耳)听到的信息。,Cherry(1953)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信息实验,证实了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理论,结果:被试报告听到的是“psychology”,“objective”而不是同一通道的数字与字母的混合物说明被试追随刺激/信息内容而不是通道,而且过滤器让两个通道的信息都通过了,Gray等的刺激内容和通道混淆的实验,说明被试自动追随双耳信息的意义的连续性,注意在左右耳之间自动转移,同时向被试的左、右耳分别呈现相互独立的声音,如:右耳:Psych-12345;左耳:67890-chology,左右耳同时呈现不同的句子,如:左耳-Tr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右耳-knowledgeonthehill,要求被试注意追随耳信息,并报告两耳的接收到的信息,结果:被试报告听到的是“Trereisahouseonthehill.”,过滤器不只通过了一个通道的信息,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信息被试还对输入信号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两个通道信号的意义进行整合,重复Broadbent双耳分听实验;进行追踪耳双耳同时分听实验,Treisman等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实验,同时向被试的左、右耳分别呈现相互独立的声音,如:右耳:ob-2-tive;左耳:6-jet-9,Evidenceagainstfiltering:Someunconsciousprocessingoccurs,GSR(galvanicskinresponse)conditioningexperiment:,Onemessagecomingintheleftear,andanothersetofisolatedwordscomingintherightear.Intherightear,whensubjectsgottheword“carpenter”theywouldgetashock,Afterwardsshockisremoved.Duringdichoticlisteningtest,subjectsshowelevatedGSRtotheword“carpenter”intheunattendedchannel.Eventhoughtheyarentawareofthewordthere,Semanticallysimilarwords(“builder”)alsoelicitGSRresponse-somesemanticrocessingtakesplaceinunattendedchannel.Alsowordsthatsoundsimilar.,Butstillnomemoryformessageandnotconsciouslyawareofmeaning,Thereforethereissomeunconsciousprocessinggoingon,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attenuationmodel,1960)及其验证技术,在Gray、Treisman等工作的基础上,Treisman修正了注意的早期模型,提出了衰减模型,追随耳,非追随耳,物理特征分析,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反应,自己名字,Laterperceptualprocesses,earlyperceptualprocesses(sensoryregister),解释: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都先通过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然后都经过过滤器。非追随耳的信息经过过滤器时受到衰减,以虚线表示;而追随耳的信息未衰减,仍以实线表示。,非追随耳的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衰减模型的局限性,已储存的信息如字词(以圆圈表示)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其强度没有衰减,可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而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而其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难于识别。,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有较低的阈值,仍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非追随耳的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阈限概念,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前注意加工:被试在注意之前就对注意的信息进行了加工,前注意加工过程受到早期直觉的感知觉加工和语义自动加工的影响,前注意加工的混淆变得复杂,衰减模型的局限性,3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selectionmodel)/后期选择模型,De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selectionmodel),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一些东西之所以未被注意、未被说出,是因为个体一味地注意和反应其他东西,从而使它们在识别之外未得到继续加工(如从记忆中提取等)的缘故。晚期选择模型由于强调反应的选择,因而又被称为反应选择,追随耳,非追随耳,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注意选择过滤器,反应,工作记忆,实验支持,在哈德威克(Hardwick,1969)的实验中,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要分别作出反应。结果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且两耳差异不显著。1974年,希夫林(Shiffrin)等的实验也支持了此反应选择模型。总之,这些实验结果都提示,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只要所处的条件相同,就能有相同的识别率,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支持,两类注意选择模型中注意选择的位置比较,4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比较,验证两类注意选择模型的实验,对各种选择性注意理论的评价,选择性注意理论的特点,(1)两类注意选择模型中注意选择的位置比较,(2)验证两类模型的实验,Treisman和Geffen(1967),实验技术:追随耳双耳分听程序和对追随耳与非追随耳靶子词程序,A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反应指标: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假设:,实验结果:追随耳靶子词的反应率86%,非追随耳靶子词的反应率为8%,B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C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2)验证两类模型的实验,Treisman和Geffen(1967),实验结果:追随耳靶子词的反应率76%,非追随耳靶子词的反应率为33%,多伊奇批评:两耳不对等,一只为追随耳另一只不是追随耳靶子词加工两次,非追随耳靶子词加工一次追随耳的信息比非追随耳的信息重要得多,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就多很多,Treisman和Riley(1969)的改进在新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当从追随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要对其进行复述,使两耳在接受靶子词的条件上一致,其他安排与前一实验相同。,两耳处于不等的条件。一耳被确定为追随耳两耳靶子词没有保持相同条件,即当追随耳的刺激受到逐个复述,而听到靶子词时停止复述,这反而会使靶子词显得突出而变得重要,以致影响反应输出,使追随耳的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的反应率。,(3)评价,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像双方所想象的那么对立,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它们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4)选择性注意理论特点,A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为前提B将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选择机制C认为各种感觉器官接收的刺激必须经过这一机制,才能得到进一步加工D试图指出注意选择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E最终没有解释注意的机制,不是解释注意的原则,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性,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开始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的机制来解释注意,1Kahneman注意的能量分配模型(1973),2Noman对认知资源有限的两过程一原则(1975),3认知容量模型的三点假设,5对能量模型的质疑,(一)注意的能量分配模型及其支持实验,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二)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支持,4支持实验,Johnson和Heinz(1978)的实验,Schneider和Shiffrin(1979)实验,Schneider和Shiffrin(197)实验,1卡尼曼的注意能量分配模型,(2),(3),(4),(5),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AttentionandEffort)一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1卡尼曼的注意能量分配模型,(1)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2)资源分配方案是决定注意分配的关键。,(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5)当前意愿体现着完成当前作业的要求和目的等,2诺曼认知资源有限的量过程一原则,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提出一个原则,(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1)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2)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3)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ofcomplementarity):,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3,(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认知容量(cognitivecapacity)模型的三点假设:,容量模型假设不同来源的刺激产生的干扰是非特定的。当我们同时进行两件事时,所产生的问题并非由于这两件事互相干扰,而是进行两件事需要较多的资源,超出我们所供应的范围。因此,该模型预测,只要这些活动不超过所需的资源数目,我们便能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当这些活动所需的总资源要求超过既有容量时,要同时进行第二件事,必然使第一件事的反应退步,分配决策有弹性,能改变来适应输入刺激的资源需要。(Johnson&Heinz,1978),(1),(2),(3),4Posner和Boies(1971)双耳同时分听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因变量:侦查刺激的反应时,自变量:侦查声音呈现的条件,5个水平,8个点,刺激呈现顺序,警示信号,4Posner和Boies(1971)双耳同时分听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数字:出现的声音刺激,对侦查声音侦查所需的侦察时间,4Posner和Boies(1971)双耳同时分听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基线侦查时间:第一点显示声音出现在警告信号之前,侦察出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这点是作为比较的基础,(1),如果声音刺激出现在字母前,合理的假定是认为被试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在声音上;反之,声音出现在字母后,很可能由于被试把认知资源分配在主要实验项目上,而增加反应时间,(2),当警告信号出现时,及稍后,声音侦察反应时间减少。警告信号的功能是在增加被试的警觉性,增加可用资源,(3),在第四点的反应时间最少,这是当被试已辨认出第一个字母,声音立刻呈现的情形,(4),结果,4Posner和Boies(1971)双耳同时分听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1)支持Kahneman的第一个假设:当整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竞争的刺激。,结论,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延长时距中(即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被试可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解释第6点增加反应时间的理由。,(2)支持Kahneman的第二个假设:当所需资源超过容量时,听觉侦察反应项目的成绩必然退步,反应时间增加最多的是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源来处理声音,4Johnson和Heinz(1978)的双耳同时分听追随靶子词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程序:向被试两耳同时呈现靶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词,要求被试追索两耳听到的靶词(复述靶词)。,因变量:实验结束后正确回忆非靶子词的比率,结果:感觉辨别度低条件下非靶词的回忆率高于感觉辨别度高条件下的回忆率,结论:(1)非追随信息得到了加工(2)低感觉辨别度条件下加工非靶词需要更多的资源,回忆率较高,5认知容量模型的质疑,(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1)到底什么是资源?资源的本质是什么?(2)没有人能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3)有些研究者认为所谓的“资源”是神经系统基本和组成运作的结果。,讨论,(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何确定加工任务所需的注意量或心理努力?假设:对注意需求的增加伴随躯体紧张的增加,可通过生理指标测量有些任务对注意的需求量,还可以通过选择反应任务中选择反应时测量体现实验:确定因变量的测量指标选择恰当的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二)双加工过程理论,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1)有意识加工: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它是一种要经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加工过程。,(2)自动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具有无意识或低意识特点,只需很少的认知资源就能完成认知任务,受认知资源限制小,对其他认知任务影响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化的,加工效率高。基本上不用注意,形成后很难改变。,双加工过程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注意加工过程,还可以解释感知觉和高级认知加工过程(职业专长能力发展、复杂任务加工能力发展、认知技能发展等),(二)Schneider和Shiffrin(1979)记忆扫描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程序:先识记(1-4个)识记项目,后通过视觉呈现1-4个再认项目,然后对再认项目中是否出现过识记项目通过按“yes”键和“no”键回答,自变量: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范畴(相同和不同)*项目个数(4)*再认项目中识记项目是否出现(2),因变量:一定正确反应率条件下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即正确反应时间,Schneider和Shiffrin(1979)记忆扫描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结论:,(1)不同范畴条件下再认优于相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反应不受识记和再认项目的影响,是平行加工或自动加工(2)相同范畴条件下,反应时间随识记和再认项目数的增加而增加,是系列加工或控制加工(3)证实了双加工理论的存在,Shiffrin和Schneider(1977)视觉搜索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程序: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到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自变量为有无练习()*目标物数量(),无练习组:反应时间是目标物数量的函数,这就是目标物数量效应,即目标物数量增加反应时随之增加,练习组:目标物数量效应消失,反应时变短且趋于稳定,结论:经过练习,信息的控制加工变成了无意识自动加工,三特征整合理论及其错觉性结合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1Treisman(1977,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论(featureintegration)的形成背景,2特征整合论(featureintegration)的内容,3特征整合论(featureintegration)的支持实验,(1)Treisman的视觉搜索实验,(2)Treisman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3)Treisman的错觉性结合实验,(4)汉字识别中读音与呈现方式错觉性结合的研究,1特征整合论(featureintegration)的形成背景,(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Treisman(1977,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论(featureintegration)是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来的,2特征整合理论的内容,(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例如,图形、颜色都是维度,三角形、红色则分别为这两个维度的值,而红色三角形是红色和三角形这两个特征值所组成的客体,(1)Treisman的视觉搜索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程序:在实验中,向被试视觉呈现1到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如兰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同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及所用的时间。,解释:Treisman认为,搜索特征比搜索客体快,并不受所呈现的项目数的影响,是因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式加工;而搜索客体则是系列加工。,结果: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观察靶子所需的时间影响很大,项目数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2)Treisman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举例,(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程序: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卡,所有的刺激分(a)、(b)两类,如下图所示。在(a)类中靶子是0,干扰项是Q;而在(b)类中靶子是Q,干扰项是0。在所有的刺激卡程序:中靶子只有一个或无,而干扰项则可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的数目。靶子和干扰项在画面上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在每次试验前,告之被试何为靶子,然后用速示器呈现。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有”或“无”的反应。,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2)Treisman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举例,(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结果:在(b)类刺激卡中搜索Q要显著地快于在(a)卡中搜索0,解释:Treisman认为,在(b)卡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在(a)卡中搜索0,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3)Treisman的错觉性结合实验,(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注意的条件下,被试报告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了彼此的交换,如将红色的P报告为为黄色的P,IC指的是在注意分散或者过载的情况下实验的材料的特征或者组成部分会错误的结合。如在现实的生活中会出现把白桌子上的绿台灯说成绿桌子上的白台灯的现象。IC的实验过程是以特征的错误率为测量的指标,通过双作业任务操纵注意直接探讨注意的机制。,(4)汉字识别中读音与呈现方式错觉性结合的研究,(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IC实验的一般要求:(1)刺激呈现后立即被掩蔽.(2)限制刺激呈现的时间.(3)采用低记忆负荷的,简单的搜索或检测任务.(4)用差错率作为指标(特征差错率和特征结合差错率),目标相同*目标无关*错觉性结合目标,(4)汉字识别中读音与呈现方式错觉性结合的研究,(3)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验在一台兼容计算机上进行,每个刺激字的大小为1.2*1.2cm。被试距离显示器约为50厘米,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在标有“左”,“右”的“2”键和“1”键上。,当目标出现的同时呈现字的读音,有三种呈现方式,即读音是刺激字之一的读音;读音是目标字的读音;读音既不是刺激字的读音,也不是目标字的读音。让被试判断该目标字是否在刺激字对中出现过,并按相应键进行反应,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快,计算机记录反应的正误,约一半被试用左手做“是”反应,用右手作“否”的反应;另一半被试则相反。,每次测验的过程为:显示器上呈现“请按任意键开始”字样,被试按键后显示器中央出现该试点“*”;1秒后消失,两个刺激字同时并排呈现,持续40ms;刺激子对消失,其位置呈现由随机点组成的掩屏刺激,持续1秒,目标字出现。,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三加工定向注意,一任务定义注意,二持续性注意,四三种注意定义的关系,一任务定义注意(Task-DefinedAttention),1任务定义注意的定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被试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实验考察被试是否正确执行了某项任务而忽略了其它任务此概念常用在关心注意的结果而非注意本身的实验中任务定义注意仅仅定义了引起注意的过程,如,只对颜色做出反应而不对方向维度做出反应,2任务定义注意的关键问题,避免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避免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二持续性注意(maintainingattention),1持续性注意的定义,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如,儿童识别红色字母的实验,2问题区分引起注意的过程和保持注意的过程,三加工定向注意(Process-OrientedAttention),1加工定向注意的定义,指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如,当任务要求只对红色字母O进行反应时,增加红色字母的数量,反应时延长;增加绿色字母的数量,反应时不变。,2发生条件只有当眼前呈现太多刺激或任务而使人的心理加工过程无法高效地操作时,注意才是必要的,四三种注意定义的关系,1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2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3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是这一定义似乎又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研究者,仅仅知道自己研究注意是不够的,更需要明晰研究的是”哪一种”注意,第三节注意的研究范式,在注意的研究方法中,通常是把注意的状态作为自变量,观察记录不同注意状态下的反应,并在很多时候根据实验的结果反过来推论注意的某些特征,一提示范式(CuingParadigms),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提示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个输入源的加工与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进行比较研究注意的分配问题,(三)提示范式的研究范例,对注意指向的引导,1提示有效性,(1)定义:提示指向的位置与刺激出现的位置的吻合程度,可以控制注意指向刺激出现位置的可能性大小,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就在该位置呈现,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却在其他的位置上呈现,提示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没有向被试提供随后呈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信息,注意指向目标位置的可能性较大,注意指向目标位置的可能性较小,注意指向目标位置的可能性介于有效试验和无效试验之间,提示有效性为自变量,并以觉察反应的反应时为因变量,注意集中于被提示的位置会导致对该位置的加工时间缩短,而对未被提示位置的加工则要延长,内源性提示,外源性提示,2提示类型,(1)根据提示是否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有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符号提示(symboliccues)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如从注视点指向可能目标位置的箭头。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centralcues)、或内源提示(endogenouscues),外围提示(peripheralcues):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exogenous)提示,外源性提示,内源性提示,2提示类型,(2)根据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和无效试验的比例来区分,提示也可以分为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两类,预言性提示(predictivecues):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与不被提示的位置相比,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这种提示是有预言性的,此类提示将鼓励被试有意地注意被提示位置。,非预言性提示(nonpredictivecues)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试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提示不具有预言性,在此条件下被试对被提示位置的任何注意分配都能提供研究注意自动引发过程的素材,RT无效试验-RT有效试验随SOA提示和目标变化,就可以得到在不同提示条件下注意的一些规律,Posner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1)靶刺激(target)出现在左视野或右视野,注意在左右视野转移。(2)靶出现前会有一个提示性的线索刺激(cue)(3)靶刺激出现在提示线索的同一空间位置称为有效提示出现在提示线索的相反空间位置称为无效提示(4)研究证明手动反应时在无效提示条件下慢于有效提示条件,产生提示效应。因为在无效提示条件下,注意需要从提示位置脱离开并转移到靶刺激位置。,+,Stormark的外源性提示,cue:中性意义词和消极意义词;target:*,+,情绪词中性词,+,+,*,*,600ms,1/3,valid,F键,RTi,1/3,Ivalid,F键,RTv,词性2*提示类型2,情绪词作为线索,RTvRTi,这种差异比中性词大情绪词获得了更高的注意,条件反射实验,实验组,+,90分贝白噪音,+,+,皮肤电增加,控制组,+,90分贝白噪音,+,+,+,+,+,+,*,+,*,实验组,控制组,RTvRTi,RTvRTi,故意把注意从负性情绪线索上撤离,2/3,1/3,威胁性信息产生警觉,接着逃离,(三)提示范式的研究范例,(1)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和晚期选择理论相互矛盾,却又各自得到不同实验的支持(2)说明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都是注意的机制,只不过存在于不同条件之下。(3)研究者就必须找到决定注意选择位点早晚的条件,提示范式的实验研究对此做出了贡献,1知觉负载说,决定注意在早期还是晚期阶段起作用的关键变量是刺激或任务所施加的知觉负载量如果知觉系统没有超负荷,那么所有的刺激都应该被识别,选择可以在更晚的阶段发生,Lavie,Luck和Hillyard,(1)只要某个特定的认知子系统面临来自多个输入的干扰,注意就在这个系统中起作用。(2)选择的位点是由干扰的位点决定的。(3)知觉负载大(知觉加工过程面临干扰),则注意在知觉加工过程起作用(早期选择)(4)工作记忆负载大,则注意在工作记忆阶段的加工过程起作用(晚期选择)。,2用提示范式对知觉负载说的实验验证,Vogel,(1)高工作记忆负载下,提示在知觉加工前后出现都影响作业成绩,晚期选择,(2)高知觉负载下,提示在知觉加工前影响作业成绩,早期选择,二搜索范式,基本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继时呈现,最常见的搜索范式,视觉搜索任务,搜索函数,搜索函数,斜率几乎为0,平行搜索,反应时随刺激规模增大,循序搜索,目标缺乏试验的斜率大于目标存在试验的斜率,中止加工,终止加工,RTp=2.6X+bRTu=9.2X+c,三过滤器范式,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哪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即通过实验指导语,使被试的注意指向某一个刺激信息,而过滤掉其他刺激信息;而后又研究这些被过滤掉的信息对被试反应产生的影响,从而分析注意的特点。,经典实例,1双耳分听技术(追随耳技术),2整体-局部范式,3双侧任务范式,4Stroop范式,5负启动范式,2整体-局部范式,大图形由小图形组成,自变量,应用领域,当要求被试报告局部特征时,如果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不一致,那么反应时变慢当要求被试报告整体特征时,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一致几乎没有影响,(1)要求被试注意整体还是局部,(2)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是否一致(一致、无关、矛盾),实验结果,用于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间交互作用的研究,2整体-局部范式,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2整体-局部范式,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2整体-局部范式,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2整体-局部范式,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E,E,E,E,E,E,E,E,E,E,E,2整体-局部范式,300ms,500ms,200ms,2500ms,E右手食指按J,H右手中指按K,E,E,E,E,E,E,E,E,E,E,E,300ms,500ms,200ms,2500ms,注意水平(2)*刺激一致性(2),H,H,H,H,H,H,H,H,H,H,H,E,E,E,E,E,E,E,E,E,E,E,2整体-局部范式,300ms,500ms,200ms,2500ms,E右手食指按J,H右手中指按K,注意水平(2)*刺激一致性(2),E,E,E,E,E,E,E,E,E,E,E,2整体-局部范式,300ms,500ms,200ms,2500ms,H,H,H,H,H,H,H,H,H,H,H,E右手食指按J,H右手中指按K,注意水平(2)*刺激一致性(2),E,E,E,E,E,E,E,E,E,E,E,2整体-局部范式,300ms,500ms,200ms,2500ms,H,H,H,H,H,H,H,H,H,H,H,E右手食指按J,H右手中指按K,注意水平(2)*刺激一致性(2),3双侧任务范式flankertaskparadigm,任务要求,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在目标字母两侧的字母(即要求被试注意中央的字母),(1)当中央与两侧字母一致时,反应时较快,中央与两侧字母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实验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BIM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监狱安防监控设备升级改造及远程监控服务合同
- 2025年连锁餐饮企业智能点餐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度国际连锁酒店品牌区域代理权授受及运营管理合同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技能测试试卷(含心理学资料)
- 医疗与教育双重视角下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利用
- 汉长安城遗址的启示录教育技术如何重塑教育生态
- 学生动机与教育成效心理学的智慧
- 江苏省镇江市2026届化学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考核试题与答案
- GB/T 20671.7-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7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 GB/T 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
- KAX-1铁路客车安全记录仪检修说明书
- 麦当劳-标准化管理
- 法国西电MICS中文操作说明书
- (高清正版)JJF 1908-2021 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
- 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 清表施工方案4常用
- 纯化水系统再验证方案E
- 5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罐课程设计说明书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骨科学分册资料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