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屈原及楚辞...ppt_第1页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ppt_第2页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ppt_第3页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ppt_第4页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第一节有关楚辞的几个问题,一、楚辞的名称,楚辞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汤传),大概在汉初就已经有了。流传到今天,它具有三重含义:第一,它指的是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它也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朝人用上述诗体所写的一批诗。,第三,它也指汉朝人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在这三重含义中,第一种无疑是楚辞一词的本义,所以现在要从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说起。,二、楚辞的产生,1南北文化交流是楚辞产生发展的主要基础。2楚辞与楚国民间文学有密切关系。3楚国的地方音乐孕育了楚辞特有的情调,与此同时,楚国的方言也影响着楚辞。,4楚辞与楚国社会习俗的关系。楚国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国家,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三、楚辞的特点,1句式:诗经以四字为主,二二节奏,楚辞的句式六字句五字句两种,句中是三三和三二节奏。当然也有一些长短不齐的句子。2语气词“兮”的运用,表情达意有一定作用。有时在句末,有时在句中。,3地方色彩:宋人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翼骚序),第二节屈原及其作品,一、屈原的生平,最早记载的是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楚怀王时任左徒,受到重用。后来受到党人的诬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有人认为是疏远,有人认为是放逐。,楚怀王客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在江南一带。屈原经过长期的磨难,最后沉汨罗江自杀。后人吃棕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屈原有关,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二、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二十五篇,其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是屈原所作,王逸以为是宋玉。个别篇章仍无定论。,第三节离骚,一、离骚篇名的意义,是楚国的一种歌曲名称。游国恩楚辞论文集认为,当时楚国歌曲名有“劳商”。两个词异名。扬雄曾作“畔牢愁”。后人把发泄不平之气称为“发牢骚”大概从这里来。,离骚意义:发泄不平之气。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的解释。班固:“离:遭遇;骚:忧愁。”王逸认为,离,别也;骚,愁也。把一个词分成两个词。,二、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认为:“王怒而疏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将创作时间放在楚怀王时期。,郭沫若则认为,绝对不能在此时,应在放逐之后。理由:离骚有他放逐生活的叙述,怀王时还没放逐,不能到江南。快老的叹息,怀王时屈原才40左右。感情极端低沉,怀王时不止于此。大多数学者采用后一说。,三、离骚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1、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第一小段,全诗的开头,也奠定了基础。矛盾还未展开,但从“不抚壮”二句,已看出端倪。至于用香花香草比喻美德或贤才,用美人比君王,则是屈作中特殊的比兴手法。,2、昔三后之纯粹兮伤灵修之数化。第二小段,两层意思。前十二句引述正反历史事例,指出党人把国家引入歧途,后十二句自述忠贞正直,虽被排挤而仍忠于国王。怀王态度不坚定,这种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与党人的斗争;也由于怀王听信谗言,决定了屈原的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三小段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了原因。政治的改革,必须培养人才,不料人才却变质。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保守势力绝不相容。怀王的不悟,助长了邪气。在这种情况下,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强调不屈服,要顽强斗争。这给下文剧烈的思想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第四小段:既然理想不能实现,那么去隐退,独善其身,为个人计较,但这种逃避的态度,与屈原性格是不相容的,这使他内心又起波澜,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第一部分,作者自述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国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群邪蔽贤,壮志难伸,最后表示尽管处于恶劣环境,但仍决心坚持原有的品德和理想。,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1、女嬃之婵媛兮沾余襟之浪浪女嬃劝他随波逐流,改变节操。她是屈原的亲近之人,只从关心爱护一面出发,但对屈原缺乏真正了解,因此,屈原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就只好假托他最崇拜的古代圣君舜,向他倾吐衷肠。,他所引的历史事实,坚信一点:不合理的政治必定覆亡,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使国家昌盛。这种主张既能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于是就在下文进入了“上下求索”的幻境,在精神活动领域里开拓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把复杂的内心矛盾一步步推向高潮。,2、跪敷衽以陈辞兮好蔽美而嫉妒。上天追求的失败。,3、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三次求女,是理想的第二次追求,第二次失败。,三次求女,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一是喻求贤,求同志,王逸创此说。二是喻求贤君,朱熹创此说。三是指为王求贤妃,明赵星南主此说。四喻求通君侧之人,清梅冲持此说,近人游国恩力主之。五喻求贤诸侯,清蒋骥主此说。,第二部分,另辟神境,实是第一部分内容之虚化,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他不仅追求美丽的容貌,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在政治上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完1、索藑茅以筳篿兮-周流观乎上下。第一小段,在复杂的矛盾心情中提出了去与留的问题。,2、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蜷局顾而不行。第二小段,屈原再次上天,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忽然看到地下祖国,不再前进,表现了眷念祖国情绪。,想象极为丰富,浪漫色彩极为浓厚。马茂元先生称之为“屈原灵魂深处苦痛的绝叫,生命活力最后的颤抖。这种精神活动尽量迷离恍惚,空阔无边,但文所反映的现实心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精神似乎超脱了现实,离开了苦难的深渊,可是看到故乡时,血肉相联的情感,又粉碎了他的美好幻境,在这幻想的破灭里,放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光芒。”,3、乱曰完。第三小段写自己最终的结局。第三部分在行与留的矛盾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以身殉国的精神。,四、离骚的艺术结构,辩证地看,求索,远游是对现实的否定,最终的选择又是对远游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愈离开现实,却又愈接近现实。文词重点在幻想,主题重心却在现实。幻想是现实的倒影。,两条线索。全诗两条基本线索:现实矛盾斗争的过程,二为心灵的辩证运动的历程。前者为副线,后者为主线。现实过程:内美好修节节受挫上下求索以身殉国心灵过程:满怀希望失望痛苦徘徊往复绝望决裂,现实过程中面对三种矛盾冲突:一是自己的努力与楚王的不悟和排斥的矛盾;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的谗佞的矛盾,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矛盾。,心灵的表现,也是三种冲突: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抒情诗却具有故事性情节。,五、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爱国主义者的形象,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物。爱国主义的表现:1爱好修洁。2追求美政。3忧国忧民。4坚贞不屈。,六、离骚浪漫主义色彩,对于理想的追求,这是浪漫主义的主要骨架,扎根于现实糅神话,历史故事,理想,自然现象为一体。美丽的象征。三大意象群中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项:,人事意象群:肯定:自我、尧、舜、禹、汤、文王等。否定:君王、党人、变质的同僚、女嬃等。花草禽鸟意象群:肯定:江离、芷、秋兰、鸷鸟等。否定:艾、椒以及鸩、雄鸠等。神仙传说意象群:肯定:玉虬、翳、羲和、望舒、百神、伊尹、彭咸等。否定:帝阍、宓妃、蹇修、简狄、灵氛、巫咸等。,七、离骚中屈原矛盾心理活动的反映及思想发展的过程,矛盾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虚设三个人物表现出来,女嬃、灵氛、巫咸。,思想发展过程:“愿俟时乎吾将刈”,“延伫乎吾将反”,“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远逝以自疏”,“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五句是思想发展的五个过程。,第四节屈原其他作品简介,一、九章,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但这个总题名不是诗人自定,而是后人辑录时所加。朱熹“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篇名: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地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哀郢:,第一段到“思蹇产而不释”,写郢都沦落,诗人和人民一起向东方流亡,内心无限伤痛,对故都怀念不已,对前途感到十分渺茫。第二段到“蹇侘傺而含戚”,表现诗人仍渴念着故乡,联想到自己的被放逐,更加忧愁痛苦。,第三段到“美超远而逾迈”,斥责奸佞的嫉贤误国,指出楚王的昏暗不明,感伤君子的被弃逐。第四段“乱曰”,是全诗的总结,用鸟返故乡,狐死首丘的比喻,来表达他日夜怀念郢都的深厚沉痛的爱国感情。,主要内容:1、深厚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关心;对党人的揭露;对祖国的眷恋。,2、强烈的追求精神。总之,本诗抒发了对郢都沦陷和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感情,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和身遭放逐的悲愤哀怨之情。,写作特色:(一)全篇突出“哀”字,哀郢与自哀两线索交织结合。(二)反复吟咏,使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三)通过具体事物抒发哀痛之情,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感情与行动融为一体。(四)借助形象的比喻和重言表达哀痛之情。,二、天问,是一篇奇文,它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者在篇中提出170多个问题,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三、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