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遗传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遗传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遗传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遗传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言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2. 遗传(heredity)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3. 变异(variation)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个体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异。4.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5.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6. 遗传学的研究任务: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揭露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1. 拉马克 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 达尔文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和泛生学说 魏斯曼 新达尔文主义(种质连续论) 孟德尔 分离和独立分配遗传基本规律(1900年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狄弗里斯 突变学说 萨顿 提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 贝特生 发现性状连锁现象 约翰生 “纯系学说” “基因” 摩尔根 性状连锁现象 创立基因理论 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提出“连锁遗传规律” 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 斯特蒂文特 绘制出第一张遗传连锁图 穆勒和斯特德勒 用X射线诱发果蝇和玉米突变成功 布莱克里斯 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成功 20世纪30年代 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 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数学分析基础 比德尔 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 艾弗里 实验方法证明DNA是转化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 进一步证明DNA的遗传传递作用 沃森和克里克 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论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染色质(chromatin):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看到许多用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的纤细网状物。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分裂时,核内出现的用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的结构,是遗传物质的载体。随体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次缢痕短臂着丝点主缢痕长臂 1. 染色体的形态: 2. 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着丝点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3. 随体(satellite):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和略呈长方形的突出体。4. 端粒(telomere):染色体末端特化部分,染色较深。(作用:防止染色体末端被DNA酶酶解;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染色体结合)5. 着丝点的类型(位置):中间着丝点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端着丝点染色体、颗粒状染色体。6.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7.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则互称为。8. 性染色体:一对形态和所含基因位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9. 染色体组型及组型分析(核型分析)(genome analysis or karyotype analysis):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点,对各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类、编号,研究一个细胞的整套染色体。10. 有些生物的细胞中除了具有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外,还常出现额外的染色体。通常把正常的染色体称为A染色体;把这种额外染色体统称为B染色体。11. 染色质的种类(根据颜色反应):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深的区段。染色线仍紧密卷曲,呈惰性状态。常染色质(euchromatin):染色质线中染色很浅的区段。染色线解旋松散,故色浅,呈活跃状态。异固缩(heteropycnosis):在同一染色体上所变现的收缩差异。12. 异染色质的类型:组成型异染色质:主要为卫星DNA,构成染色体特殊区域,如着丝点等。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存在于染色体的任何部位,在某类细胞中表现为异染色质状态,而在另一类细胞中表现为常染色质状态,如哺乳动物的X染色体。13. 巴氏小体(barr body):雌性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具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像异染色质一样保持凝缩状态,称为。14.第三节 细胞的有丝分裂1.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的方式可分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两种。2. 有丝分裂DNA合成间期分为三个时期: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3. 细胞周期(cell cycle):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包括G1、S、G2、M期四个阶段。4. 有丝分裂的过程(核分裂的变化):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以后逐渐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有两个染色单体。核仁和核膜逐渐模糊不明显。从两极出现纺锤丝。中期:核仁和核膜均消失了。细胞内出现清晰可见由来自两极的纺锤丝所构成的纺锤体。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纺锤体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鉴别和计数的最佳时间)后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受纺锤丝的牵引,每个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两极各具有与原来细胞相同数目的染色体。末期:在两极围绕着染色体出现新的核膜,染色体又变得松散细长,核仁重新出现。纺锤体的赤道板区域形成细胞板,分裂为两个细胞。5. 多核细胞:细胞核多次分裂而细胞质不分裂形成具有很多游离核的多核细胞。6. 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核内染色体复制分裂但核不分裂,产生染色体加倍细胞。 多线染色体:染色线连续复制,但着丝点不裂开,核不分裂。7. 有丝分裂的意义:第四节 减数分裂1. 减数分裂(meiosis):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特点:细胞分裂过程中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等数。 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联会。2. 减数分裂的过程:第一次分裂:前期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各对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紧密并列,逐渐沿着纵向联结在一起。(二价体、联会复合体)粗线期:二价体逐渐缩短变粗。(四合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双线期: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虽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而松懈,但仍被一二个至几个交叉联结在一起。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为浓缩和粗短。(前期终止的标志;交叉的端化;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中期:核仁和核膜消失,细胞质里出现纺锤体。纺锤丝与各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各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后期:受纺锤丝的牵引,各个二价体各自分开,二价体的两个同源染色体分别向两极拉开,每极只分到每对同源染色体的1个。(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末期:染色体移到两极后,松散变细,逐渐形成两个子核;同时细胞质分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二分体、中间期)第二次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点仍连接在一起,但染色单体彼此散得很开。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各个染色单体由纺锤丝分别拉向两极。末期:拉到两极的染色体形成新的子核,同时细胞质又分为两部分。(四分体、四分孢子)3. 减数分裂的意义: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4.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第五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1. 无性生殖(营养体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亲本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合子,随后进一步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2. 高等植物雌雄配子形成的过程:3. 受精(fertilization):雄配子和雌配子融合为一个合子。4. 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一个精核与卵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精核与两个极核受精结合为胚乳核,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5. 胚乳直感(花粉直感 xenia):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metaxenia):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变现父本的某些性状。6. 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包括:营养的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结子、单性结实)7. 营养的无融合生殖:代替有性生殖的营养生殖类型。8. 无融合结子:能产生种子的无融合生殖。(包括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和不定胚三种类型。)9. 孤雌生殖(female parthenogenesis):卵细胞未经受精而发育成单倍体胚。 孤雄生殖(male parthenogenesis):精细胞未与卵细胞结合而发育成单倍体胚。10. 单性结实(parthenocary):在卵细胞没有受精,但在花粉的刺激下,果实也能正常发育的现象。第六节 生活周期1. 生活周期(life cycle):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2.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发生。课后题:2. 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膜体系包括膜结构: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特点:线粒体是细胞氧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心;而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内质网是合成蛋白质以及脂质的场所;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形成有关。3. 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染色体形态有哪些类型?外部形态:长臂、主缢痕、着丝点、短臂、次缢痕、随体。类型:V型、L型、棒状、粒状染色体。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1.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2.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蜘蛛所变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3.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变现出来的相对差异。4.F1:杂种第一代,是指杂交当代所结的种子及由它所长成的植株。5.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6.性状分离(character segregation):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2植株在性状表现上是不同的,一部分植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其余植株则表现另一个亲本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同时表现出来了的现象。7.基因型(genotype)是个体的基因组合,表现型(phenotype)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8. 独立分配规律: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9.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F1所表现的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F1的性状变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花色遗传) 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形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镰形红细胞性贫血症) 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玉米花青素的遗传)10.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指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位点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种等位基因称为。11.致死基因(lethal allele):是指当其发挥作用时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包括显性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基因。12.基因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s):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和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分离比9:7 返祖现象 香豌豆的花色)14.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性状。(分离比9:6:1 南瓜果形)15. 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率。(荠菜果形)16. 显性上位(epistatic dominance):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