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3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3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3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3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3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真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考题1,【译文】(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此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新修”;“更”是副词,“重新”;“题”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在句式上,要抓住“可乎”表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来理解。,考题2,【译文】(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此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同时“以”后省略了“之”,翻译时在句式上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考题1,(原创)下列句子中,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B某故人也,因以告之C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D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考题2,【解析】C。都是被动句,“见于”“为所”都是常见的被动句式。A.状语后置句,“于足下纳百川,于一瞬览万里”。B.省略句,“因以(之)告之”。D.状语后置句,“于此大”。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语在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题2,(原创)选出与句中“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加点字活用相同的一项()A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B单于愈益欲降之C骊山北构而西折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考题3,【解析】D。都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以为美”。A.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C.名词作状语,“向西”。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词语在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考题3,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成分省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和词类活用。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大都与句子理解、翻译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一般很少单独命题。,近几年四川、重庆等地区的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直接设题。在文言文阅读材料后,设置涉及本考点知识的选择题。“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考查了省略句;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考查了同类活用。在做这类题时,我们需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重在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它们与现代汉语同类句式的不同点。如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是“谓语宾语”,所以将文言文“宾语前置”(宾语谓语)句式转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把次序调转过来。,例:下列句子不是倒置句式的一项是()A沛公安在B时人莫之许也C何以战D相如每朝时,常称病,【解析】D。为常式句,无倒装。A项和B项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判断词类活用现象时,要注意古代汉语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如,现代汉语中只能是动词带宾语或补语,而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却可以活用为动词后带上宾语或补语,因此,当我们在文言文中发现某个名词或形容词带了宾语或补语,也就大致能断定它“活用”了。,例:“崇侈其驿”中“崇”和“侈”本来都是形容词,这里却带了宾语“其驿”,就出现了活用现象,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意为“使规模扩大、装修豪华”。,2间接设题。将本考点知识融入其他考点考查题中。如近几年,四川、重庆等地的高考试题中,间接设题多以文言文翻译的形式出现。文言句式的特点正是文言文翻译题的主要采分点之一。,(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例如,判断句要译成“是”的表达形式,倒置句要将倒置的成分(词语)恢复到规范的语法位置上去。例如,状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宾语退到动词谓语之后,等等。,在做这类题时,我们须注意:(1)熟练掌握几种主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和语言标志,做到能准确、快速地识别和判断。,在做这类题时,我们须注意:(3)根据语境,理解语意,理解语句间的语法、逻辑等关系,能准确补充省略内容。,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不要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这些句子,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例:下列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毋吾以也B不吾知也C如或知尔D则何以哉,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解析】C。C项为常式句,无倒装,例句和其他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某些词类活用在今天仍在使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或用法。,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也有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或用法。,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而大多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在现代汉语里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如理解“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地看,可能会受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均为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的意思。,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在阅读训练时,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揣摩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或活用现象。,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4掌握句式特点和用法特点,准确翻译。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要以把握常见文言句式和理解词义为其基础。因此,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判断文言句式的几种方法:,其次要注意考察具体语境以准确翻译句子。如果不注意从句式的角度作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1.沛公欲王关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固定结构,“无所”,被动句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判断句,课时训练(一),4.具告以事介词短语后置兼省略,省略宾语“之”5.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6.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课时训练(一),8.今日之事何如宾语前置句9.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10.赐之彘肩省略句,省略介词“以”1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判断兼提示原因,课时训练(一),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13.何辞为宾语前置句14.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15.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16.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17.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课时训练(一),18.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1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20.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21.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短语后置句,课时训练(一),2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24.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号”后省略介词“于”25.树之以桑介词短语后置句,课时训练(一),26.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27.非我也,岁也判断句28.以为轮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2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3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课时训练(一),31.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介词短语后置句3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3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短语后置句3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3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课时训练(一),3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3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句38.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句,省主语“今之众人”3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4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课时训练(一),41.不拘于时被动句42.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43.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44.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45.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课时训练(一),46.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4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48.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49.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50.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短语后置句,课时训练(一),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在夜间”2.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课时训练(一),4.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5.孔雀东南飞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6.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下”,课时训练(一),7.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煎熬”8.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9.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课时训练(一),10.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1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攻占”12.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课时训练(一),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14.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天亮”1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名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课时训练(一),1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17.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课时训练(一),1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19.约从离衡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20.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课时训练(一),1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19.约从离衡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20.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2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课时训练(一),24.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2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6.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课时训练(一),27.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闻”28.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29.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故老:形容词作名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课时训练(一),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狗马一样”31.谨拜表以闻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2.期山东为三处期:名词作动词,“约定”,课时训练(一),33.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3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课时训练(一),3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鼎、玉、金、珠看做”3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课时训练(一),3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38.往往而是,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39.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课时训练(一),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是”表判断的有()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是吾剑之所从坠C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D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E海瑞言俱是F是年谢庄办团练,课时训练(一),1.【解析】CD。A项,“是”是代词,“这样”的意思。B项,“是”是代词,当“这”“这里”解。C、D两项中的“是”表判断。E项,“是”是形容词,当“正确”“对”解。F项,“是”解释为“这”。,课时训练(一),2.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有()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卿欲何言C又安敢毒邪D沛公安在E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F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课时训练(一),2.【解析】BDF。A项,“何”释为“为什么”。B项,正常语序为“卿欲言何”。C项,“安”释为“怎么”。D项,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E项,“谁”与今义相同。F项,正常语序为“臣实不才,又敢怨谁”。,课时训练(一),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B时不我待C客有吹洞箫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课时训练(一),3.【解析】C。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课时训练(一),4.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也不同,课时训练(一),4.【解析】B。与同为判断句,与同为反问句。,课时训练(一),5.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君何以知燕王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课时训练(一),5.【解析】C。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纤歌凝”即“纤歌被凝”,属于动词本身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句“拘于时”为被动句。D项,陈述句。,课时训练(一),6.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沛公军霸上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课时训练(一),6.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BCD,课时训练(一),6.【解析】B。名词作状语,没有活用。,课时训练(一),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_,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_。常以身翼蔽沛公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既来之,则安之外连衡而斗诸侯文书下行直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课时训练(一),7.【参考答案】:,课时训练(一),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中“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卒廷见相如B若入前为寿C道芷阳间行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也,课时训练(一),8.【解析】B。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课时训练(一),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课时训练(一),9.【解析】A。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作名词。,课时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合从合从:即“合纵”B仆欲将临武君将:任命为将军C引弓虚发引:拉开D更羸以虚发而下之下:下面的,下方的,课时训练(二),1.【解析】D。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落下”。,课时训练(二),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间,雁从东方来间:一会儿B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息:痊愈C故疮陨也陨:落下D今临武君尝为秦孽孽:伤痛,课时训练(二),2.【解析】D。孽:形容词用作动词,“打败”。,课时训练(二),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2)先生何以知之?,课时训练(二),3.【译文】(1)翻译时要注意采分点“然则乎”这个固定句式的特点。译为:魏王说:“既然这样,那么射技可以达到如此高超吗?”(2)翻译时要注意宾语前置倒装句。译为:先生凭什么知道这个情况呢?,课时训练(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乌在其为明也?(2)是好苦我。(3)泰然谓美莫己若。,课时训练(二),4.【译文】(1)它的明察在哪里呢?(关键点: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这(镜子)使我好痛苦。(关键点:苦,使动用法)(3)泰然自若地说没有比我更美丽的。(关键点: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课时训练(二),三、(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5.(原创)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上使往视之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C上贤而释之D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课时训练(二),5.【解析】B。为一般句式。A.为省略句,“使”后省略了“之”。C.“贤”为意动用法,后省略了“之”。D.“以”后省略了陈述的对象“之”。,课时训练(二),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