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再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oc_第1页
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再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oc_第2页
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再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oc_第3页
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再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学年崇仁中学校本课程-教科研-教职工教科研成果分享 第二期 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再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崇仁中学教师校本培训专题之二5内容摘要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人员伤亡惨重,与此同时极个别90后中学生对此次灾难中遇难者的悲惨遭遇表现出了极度的漠视。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再次凸显。笔者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终极追求,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落实语文学科人文功能的根本任务。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人员伤亡惨重,可谓国难当头。就在山河齐哀举国同悲,广大人民抗震抢险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极个别90后中学生对遇难者生命的漠视甚至幸灾乐祸态度令人发指,他们的言行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风波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新一代究竟怎么了?他们悲天悯人的人类天性到哪里去了?我认为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上功利主义泛滥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因此,笔者再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关乎国家民族的教育论题。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其中语文学科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应该义不容辞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因为我认为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一)语文课程人文性最强,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在我看来,生命教育是人文性的首要体现和根本内容,试想如果人连对自己的或他人的生命都可以冷眼旁观的话,他所接受的教育的人文性又从何谈起呢?抛开生命教育而妄谈语文的人文性,恐怕这样的人文性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集中概括了中国古代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其实也可说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向往,故而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二)语文教材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纵观各门学科,语文学科有着比之其他学科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其中不乏作家文豪们优秀的人文关怀深沉的生命关怀等内容,这些内容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语文课堂也理应是生命教育的第一阵地。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教师可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对自己当时心路历程的剖析,不正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另外,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她对待苦难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以及她奉献给儿子的毫不张扬的无私的母爱。这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生命的平和与快乐。又如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病重的年轻画家琼珊有坚强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为常春藤树画上最后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挽救了琼珊年轻的生命,更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三)、语文的范围很广,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除了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还可以把优秀的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甚至影视作品、通俗歌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倾听、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品味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感受生命的意义。汶川地震后,媒体上出现了不少饱含人性之光和生命意识的诗歌、视频、歌曲等等,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献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节选)中写到: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又如歌曲生死不离中的歌词: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相信生命不息/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这些材料或哀伤凄婉或振奋人心,它们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三、生命教育的具体方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生命教育的元素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已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这也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的,必须注意生命教育渗透语文学科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接受自己的命运,使之具有热爱自我的强烈意识与责任感。人生难免有高潮和低谷。成功时,要用温和的眼光来看自己,即使生命已跌到最低点,也要坦然接受,忍受自己的命运,爱自己的命运。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去寻找、珍惜生命的可爱,勇敢面对生命中不如意。如:在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作者虽然身染残疾,依然微笑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第二,创设一些能感染人的情境。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乐曲声中,学生极易感受到乐曲震撼人心之美,而这种震撼也自然来自对贝多芬在拼搏中奏响生命强音的震撼,对他在厄运中发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敬佩。而这与课文本身的内容又是相通的。第三,教材与教法宜生动,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与乏味的负担。如:教师在讲解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可以用这样几句小诗做画龙点睛之笔:“爱在左,勇气在右。使穿枝拂叶的人,虽踏着荆棘,亦不觉得苦。有泪可落,原也不是悲凉”。让学生感受了文字的灵妙,又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又如奥运会短跑冠军刘易斯对史铁生的敬佩能引发学生对作家其人与其作品的浓厚兴趣,穿插类似的故事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教学与德育渗透,引发学生认同,进而悦纳这种挫折中以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使生命大放异彩的做法,进而对他们未来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除了语文教材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扩展视野,领悟生命的内涵。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就此次汶川地震,教师可让学生到报刊,网络上去搜集一些震撼人心的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仅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又使之领略了不同类型的立意构思,更让学生又一次被那些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相信学生定能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悲壮和无法荒凉。第五,可采取随机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掌握机会,进行有关生命事件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省思、探讨。就这次汶川地震中出现的重大人员伤亡情况而言,如果学生对此没有具体的直观感受,那么伤亡数字对学生而言难免就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毫无感染力的数学量而已。所以我及时收集灾区图片制作幻灯课件,向学生集中展示在这次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区人们家园毁灭痛失亲人的悲惨境遇,并配以相关文字,力求激发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感恩意识。从课堂效果看,课件中的照片及文字对学生心灵形成了极大震撼,整个观看过程极为安静,不少学生不忍卒睹掩面垂泪。课后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以所看照片为题材写一篇随笔短文,记叙抒情均可。作业上交以后,出现了不少感受细腻情感真实的文字,有位同学这样写道:“以前我花钱如流水,从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整天只想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帅?看着灾区的惨状,我的嘴里尝到了咸咸的滋味,好苦,真的好苦。没有这一次,可能我永远也长不大了。收拾好情绪,去做一切自己该做的事,我再也不能荒废时间虚度人生了,再也不能带着没有灵魂的身体而活着了。”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感受,学生有这样的感悟着实令人欣慰和振奋。所谓教学相长恐怕就是如此吧。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用心体会各种教学素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正如阿尔贝特-施怀特所说:“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 ,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四、生命教育的展望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要真正落实生命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珍爱自己生命,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就得有把它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意识,不能把生命教育看成一个单独的课程或者把生命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我们只有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领会到生命的真谛,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作为教师,我深信,当我们将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哺育作用。而这,也同时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生命不仅需要快乐,需要健全,生命更需要灿烂。要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我们的教育就应当致力于搭建灿烂生命的舞台,因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语)后记:本文完成之时正值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5月19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