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山的坝卡囡村寨介绍.doc_第1页
普洱茶山的坝卡囡村寨介绍.doc_第2页
普洱茶山的坝卡囡村寨介绍.doc_第3页
普洱茶山的坝卡囡村寨介绍.doc_第4页
普洱茶山的坝卡囡村寨介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班章茶区精品普洱茶【大班章茶区】坝卡囡寨 茶寨名:坝卡囡 曾用名及别名:巴卡囡、巴卡诺名称来源:“坝卡囡”系傣语地名,“坝”即坝子,“卡”即荒凉的,“囡”即小,坝卡囡,意即为“荒凉的小坝子”所属村委会: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 民族:拉祜族语言: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文字: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但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但现在年轻人大多习汉文。海拔:1650米 常住人口:55户,267人古茶面积:全村拥有林地24587亩,其中古茶园占有1000余亩,但古茶树间距较大,棵树尚未统计,树龄多在200年以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辖一个县级市、两个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其中勐海县又被称作“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著名的“茶王”老班章就位于勐海县的布朗山古茶区。布朗山乡的班章村委会下辖五个自然村: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和巴卡竜,被称作“班章五寨”。其中,老班章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茶气强劲、浓酽霸气”的独特口感,有普洱“王者”之称,而其他四个寨子或多或少都和老班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环境、茶叶风格都极其类似。“班章五寨”可以算得上是整个勐海茶区的“明星产区”了,这五个寨子几乎囊括了布朗古茶山最核心的优质产区“大班章茶区”一半以上的古茶资源。“班章五寨”里面有一个寨子很有特点,与其他四个寨子苦茶、甜茶都有分布不同,所产茶叶全部为大树甜茶,这个较为特别的寨子叫坝卡囡。 拉祜族:与葫芦伴生的爱茶民族大班章茶区的“班章五寨”其中老班章、新班章是哈尼族的分支爱伲人村寨,老曼峨是布朗族村寨,而余下的坝卡囡和巴卡竜则为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查阅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县志可知,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和西藏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大约在公元750年至850年后来逐渐南迁,曾在丽江、大理、楚雄、普洱一带居住,南宋大理国时期迁入澜沧和西双版纳。其服饰也很好的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拉祜族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之一,原生村社、母系大家庭、双系大家庭等社会特征在20世纪末仍有遗存。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至1990年又先后成立了孟连、双江、镇沅三个拉祜族等多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单一拉祜族自治县,那是美丽的拉祜山乡,人间的世外桃源,也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拉祜族也常自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他们以葫芦为图腾,来到拉祜族的村寨,寨门、服饰、农具、乐器、用品处处可见葫芦的印记,拉祜族传唱至今的创始史诗牡帕密帕记载,至高无上的厄莎神,创造了天地日月,创造了孕育人类的葫芦籽,始祖扎迪和娜迪从葫芦里出来繁衍了人类,从此才有了拉祜族。在过去茶叶还不值钱的时候,拉祜族多以农耕和狩猎为生,传统上成年男子出门身上至少带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葫芦笙。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葫芦保存籽种,表示五谷丰登;饮用葫芦水,表示健康长寿;房屋、生产工具、衣物等有葫芦标志,表示吉祥如意。拉祜族与普洱茶的渊源也是非常久远的,勐海县的勐宋、勐住、布朗山等茶区的拉祜族村寨都拥有着数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其中部分是布朗先民“古濮人”栽培的,也有一部分是迁徙至此时拉祜族先辈种下。所以,拉祜族与布朗族、爱伲人一样,也是一个擅于种茶、喜爱饮茶的民族。勐海茶区除了布朗山大班章茶区的坝卡囡、巴卡竜两个拉祜族寨子之外,更多的拉祜族人聚居在与布朗山接壤的贺开古茶山,贺开村委会的9个村民小组中,班盆老寨、班盆新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这6个村寨都是拉祜族寨子,另有曼贺勐、曼贺纳两个傣族寨子,一个广冈哈尼寨子,可以说贺开村委会是以拉祜族为主体的村委会。大班章茶区拉祜族的传统饮茶方式西双版纳州的拉祜族分布很广泛,发展到今天不同地域的拉祜族饮食、服饰、风俗等已有了些许差异,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差异正越来越明显。比如布朗山的拉祜族、贺开的拉祜族、景洪大勐龙和勐海勐阿的拉祜族虽然同属于拉祜纳(黑拉祜),但布朗山和贺开的拉祜族的衣饰却有着很多布朗族的元素,这是由于和布朗族混杂聚居,彼此影响的结果。而在语言交流上,布朗山和贺开的拉祜族都可以与大勐龙的拉祜族自由交流,但与勐阿拉祜族交流就比较困难。坝卡囡属于布朗古茶山的大班章茶区,这里的拉祜族与贺开的拉祜族都受到了当地布朗族、爱伲人相当大的影响,对茶有着近乎敬畏的理解。布朗山大班章茶区的拉祜族聚居区域,不光盛产普洱茶,而且茶叶品质在整个布朗山都首屈一指。坝卡囡的拉祜族本身非常喜爱喝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动之前,晚上回来之后,喝茶是他们自小养成的习惯,更是一大趣味。布朗山一带的拉祜族有谚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和布朗族的酸茶、傣族的青竹茶和哈尼族的土锅茶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饮茶的方式一样,拉祜族也有着自己本民族最传统的饮茶方式,常用来待客的有三种: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饮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烧茶,所用茶叶不是纯芽头,而是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整枝采下,然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烤出来的头道茶要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会给客人喝,以示无毒无害,客人可以放心喝茶。烤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茶方法,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人开水煮,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适宜,这种烤茶汤水香气足,味道浓烈,饮后提神非常明显。最后一种是糟茶,也是拉枯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些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再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经过了一定的发酵,汤水略有苦涩酸味,但有解渴开胃的功能。坝卡囡的古茶树特点及其分布整个大班章茶区的寨子相聚都不太远,坝卡囡寨与新班章寨交界,离老班章寨也不算太远,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随着润元昌“大班章一号”的上市,大班章概念也越发火热,使得许多普洱“发烧友”张口必提大班章,一时间关于大班章各个寨子的误传也出现了许多。比如市面有种普洱茶产区特点划分说法:班章苦,思茅淡,临沧涩,易武柔。后三项先撇开不谈,单说“班章苦”,有许多茶友认为整个大班章茶区以老班章、老曼峨为中心都是苦茶的产区,其实不然。大班章茶区所在的布朗古茶山,当地茶农普遍习惯将茶叶分为甜茶和苦茶两种,老班章并不是苦茶,而是被归为甜茶类。不单当地茶农将老班章划为甜茶类,茶商、资深茶人大都认可“老班章属甜茶系的代表”,不是以苦涩见长的。虽然我们也发现了老班章古茶园中有着类似老曼峨苦重的茶树,但这是为数极少的个体特例,在老班章整体风格中,可以忽略不计。坝卡囡的古茶树全部是甜茶大树,所以特点表现非常接近老班章,可以说比新班章的香气、甜度等方面都更类似。与老班章相比,坝卡囡只是厚度不够,饱满度稍有不如,香气、回甘、喉韵都神似。坝卡囡的甜种茶树与布朗山其他寨子的甜茶不太一样,比如老曼峨的甜茶,多是近几十年栽种的茶树,受原先苦茶无人问津所影响,当地村民采取有性繁植的种植方式育苗,才种植了不少甜茶树,以增加茶叶的销量。但随着老曼峨“苦名”远播,其苦茶反而更受追捧,渐渐甜茶便疏于管理,甚至有些挖掉了事。而坝卡囡的甜种茶树却多是树龄超百年、树干明显的大树,三五成群的分布在寨子附近的山坡上,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上,紧连大森林。这里的生态环境相当原始,海拔高、日照足,雨水均匀,加上布朗山肥沃的红土,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有人说,在云南做普洱茶,不读懂布朗山,不能算真正的茶人;换言之,在布朗山做班章茶,如果不吃透大班章的村村寨寨,也不能算真正的班章茶人。而坝卡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