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doc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doc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doc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doc_第4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ttp:/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设计(B案)望月怀远设计理念如果简单用一个字概括诗歌的学习重点的话,那就应该是:读。所以这个设计最主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教学目标1. 了解张九龄的生平。2. 注意诗中的精当用词。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读诗来分析诗歌的境界。教学难点诗歌的境界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二、作者简介学生简介作者。三、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四、意境赏析在读的基础之上,请学生任意找出一联,赏析它的意境。明确:首联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颔联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颈联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尾联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教案的教学实情分析读诗歌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开始效果也许不好,但经过老师的指导,可以使得学生明显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诵读的兴趣。对教师的建议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关键的。但是往往这个最关键的步骤,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步骤。所以一定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山居秋暝设计理念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教学重点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教学难点品读同类诗歌。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教学流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1.自读诗歌,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教案的教学实情分析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对教师的建议诗的学习,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习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诸子登岘山设计理念本诗歌比较好理解,如果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看他们经过备课怎么讲解,效果会更好。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诗歌。教学流程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师生共同研究作者的基本情况。二、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请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有层次地引导其他同学解读诗歌。“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方法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怎么去分析一首诗歌。让学生成为老师。两种讲解方法。讲解一:提问讲解。 思想情感: 思考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思考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明确: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思考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明确: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思考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思考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明确: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艺术特色: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讲解二:自己讲解,突出重点。 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枯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帆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艺术特色: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板书设计 解读一: 首联:凭空落笔貌离神合 颔联:由虚入实与上粘连 颈联:远近景物一片萧条 尾联:自然用典由人及己 解读二: 首联:凭空落笔揭示真理 颔联:紧承上联照应诗题 颈联:登山所见烘托悲情 尾联:两相对比令人伤感 教案的教学实情分析学生成为了老师,自己设计如何讲课,如何成为其他同学的老师,是诗歌鉴赏专题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教师的建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老师注重方法的培养,把大量容易看懂的诗歌交给学生去讲解,去分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建议老师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大胆地把讲台让出来。燕歌行设计理念长诗要学会短教。要使用点面结合的赏析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赏析艺术技巧。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流程一导入诗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1学生简介作者2学生简介写作背景: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明确:“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明确:“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明确: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诗歌的第一部分老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以下环节分组提问回答由两个小组对抗分析,轮流由其中一组提问,另外一组回答。老师点评,看哪个小组问题提得质量高,分析得切中肯綮。以下问题与答案仅供参考。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明确:“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明确: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明确: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明确: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