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喜水性和厌水性植物“共生”问题的初探.doc_第1页
对喜水性和厌水性植物“共生”问题的初探.doc_第2页
对喜水性和厌水性植物“共生”问题的初探.doc_第3页
对喜水性和厌水性植物“共生”问题的初探.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解决喜水性和厌水性植物“共生”问题的初探林 威武汉市洪山广场关键词:排水 明沟 暗管 地形自2006年武汉市被正式授予“全国园林城市”的称号以来,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稳步推进。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绿化工程施工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工程施工前按设计图纸将乔、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分层栽植,栽植后一段时间,因为对色块植物的频繁性浇水导致包围于灌木色块中不耐水湿的乔木树种积水烂根,最后导致死亡。如何减少或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本文提出了几种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绿化工程设计阶段,为体现景观的层次性,反映植物轮廓的线条美,设计师往往将不同习性、色相、质地的园林植物搭配,乔、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分层栽植。在大的流线型色块中穿插乔木,或三、五株相间,或十几株并栽体现群体美。栽植后初期景观效果往往比较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养护后,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对于色块,生长季节(尤其在反季节栽植的夏季)需水量大,夏季每天早上、傍晚各浇注一次,天气过于干燥时则要相应增加浇水频次,浇水方式采用人工浇灌或自动喷灌系统辅助喷雾,以增加空气湿度。另一方面,对色块的频繁补水导致栽植于色块中的树种根部土壤水分过多,氧气供给不足抑制根系呼吸,进而减退树木吸收机能。当缺氧严重时,树木根系进行无氧呼吸,容易积累酒精使蛋白质凝固,引起根系死亡。如何解决这个因植物习性差异带来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科学设计,选择生态习性相似的树种搭配栽植为避免施工过程中频繁地变更设计方案,增加各方支出成本,因从源头着手,即设计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地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条件后,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当地条件生长的植物,同时充分考虑到各种植物搭配的生态适宜性,尽量避免采用生态学上“相克”的植物,选择生态习性相似的树种搭配。在此基础上合理组织规划布局,完成设计图纸。绿化工程中耐水湿的园林树种(木本):落羽松、池杉、墨西哥落羽松、垂柳、枫杨、乌桕、白蜡、梨、楝、三角枫、丝棉木、柽柳、夹竹桃等,设计时可优先予以考虑。二、完善设计方案,弱化乔、灌木对水分供给的矛盾设计时对原方案加以优化,隔离出乔、灌木的连接区域,如对孤植或群植乔木,在平面图中将每株轮廓线外围扩大适当区域作为乔木和色块的隔离区,隔离区内可点缀部分观赏性好的耐旱地被植物,如:红花酢浆草等,既弱化了乔、灌木对水分供给的矛盾,又解决了隔离后断层与乔、灌层景观的不连续性。三、改进施工方法,提高绿化养护期内植物的生长成活率绿化施工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人为干预手段改善场地潮湿的环境:(一)乔木树穴表层铺设卵石、陶粒等介质用陶粒做层状蓄水型排水方式的优点:a可以全面均匀,快速的排水;b能将雨水水分保留住40%,供应给植物水分,由于是蓄水型,所以可以节省供水量;c能够对土壤的水分进行调整,调节土壤的温度,保持植物生长的合适温度。(二)乔木树穴底层加砂在乔木种植前对树穴底层增加砂垫层,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效地引流地表水分,保护植物根系生长。(三)树木抬高栽植即不按照常规方法掘穴,而是在原地(或挖浅穴)覆土堆栽。此时为与周边景观保持协调一致,可在树穴四周依势做微地形,使上层根系向四周扩展。当施工区域地下水位偏高时,也可采用此项措施。(四)树穴周边安装排水设施园林绿地的排水方式主要有3种,即利用地形排水、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利用地形排水即在设计阶段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形成自然排水系统排除场地积水,但在某些局部地面排水困难地段,如本文涉及的乔、灌木公共栽植区域,则可开渠排水或设置暗管排除。1.利用地形排水 通过竖向设计将地坡、小道等顺其自然适当加以组织划分排水区域,就近排入水体或附近的雨水干管。设计时地表种植草皮,最小坡度为5。2.明沟排水在园内及树旁纵横开浅沟,内外联通,以排除地表积水、土壤中多余水分和过高的地下水的排水技术措施。这是园林中一般采用的排水方法,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做好全园排水系统,使多余的水有个总出口。明沟主要指土明沟,也可以在一定地段根据需要砌砖、石或混凝土明沟,坡度不小于4。采用明沟排水应因地制宜,可结合当地地形情况因势利导,做成一种浅沟式,沟中可任其自然有一些植物生长,此种浅沟形式对于穿越草坪的幽径尤为适合。几种土明沟断面形式(图1)土明沟通常采用梯形断面(图1 a),其最小底宽不应小于30,位于分水点的明沟深度可用20,沟中水面与沟顶高度不小于20(即超高)(图2),h20。三角形断面常用于花丛树坛旁或临时性明沟处,并要求其边坡交角成90角度(图1 b)。明沟最小允许纵坡i min=21,土质明沟imax8。砖砌(或混凝土)明沟断面形式(图3)砖砌(或混凝土)明沟纵向坡度i min23。明沟排水是目前我国大量应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排除地表径流。在较大的园区可设主排、干排、支排和毛排渠4级,组成网状排水系统,排水效果较好。但明沟排水工程量大,占地面积大,易塌方堵水,养护维修任务重。3.暗沟排水又称盲渠(沟)排水,多使用在不易开沟的栽植区,一般通过地下埋藏暗沟(管)形成地下排水系统,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可以从暗管接头处或管壁滤水微孔渗入管内排走,起到控制地下水位、调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不耐水湿植物生长环境的作用。暗沟排水的优点:a取材方便,可利用废料,造价低廉;b不需要附加雨水井等构筑物,地面不留痕迹,从而保证了园区绿地草坪及活动场地的完整性;c不占地,不妨碍生产操作,排盐效果好,养护任务轻。暗管排水系统由排水管和集水管组成。前者又称吸水管,用以直接排除土壤中多余的水,降低地下水位,调控土壤水、盐状况;后者则汇集由吸水管排除的地下水,并输送到排水骨干河沟中去。排水暗管通常布设在同一深度,按等距排列。对于透水性较差的粘性土或在上部有浅位阻水层时,暗管间距宜加密。为了增强排水效果,也可采用深暗管与浅明沟(或土暗沟等)相结合的双层排水形式。对于侧向来水,则按截渗排水要求布设暗管。暗管埋设的深度和间距,主要根据排水标准而定。中国南方暗管埋深一般为11.2米,间距为820米;北方一般为1.52.3米,间距为50200米。(表1、表2)表1土壤质地对盲沟埋深的影响 土 壤 类 别埋 深(m)砂 质 土1.2壤 土1.4-1.6黏 土1.4-1.6泥 炭 土1.7表2盲沟支管深、管距 土 壤 种 类管 距(m)管 深(m)重黏土8-91.15-1.30致密黏土和泥炭岩黏土9-101.20-1.35砂质和黏壤土10-121.1-1.6致密壤土12-141.15-1.55砂质壤土14-161.15-1.55多砂壤土或砂中含腐殖质16-181.15-1.50砂20-24 盲沟沟底纵坡坡度i纵5%,在地形等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纵坡坡度应尽可能取大坡度,以利于地下水的排出。盲沟的布置形式取决于地形及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常见的可用树枝式或鱼骨式,由支渠集水于干渠排除。对排水要求高即全天候型,可多设支渠。几种类型盲沟的断面构造(图4)(五)改变浇水方式要科学地进行水分管理。如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和习性确定浇水量:一般草本植物较木本要多浇一些水;喜欢湿润的海棠类、兰科等多浇水,耐旱能力较强的仙人掌类要少浇水;叶大质软的多浇,反之少浇。浇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方式,即直接将水分或肥料养分输送到植株根系附近土壤表层或深层的自动化与机械化结合的最先进的灌溉方式,具有持续供水、节约用水、不破坏土壤结构、维持土壤水分稳定、省工、省时等优点,适合于各种地势,其土壤湿润模式是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最佳模式。结束语绿化种植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生态习性的相容性,对解决喜水性和厌水性植物“共生”问题,以上提出的一些想法在具体施工实践中可以灵活加以运用,如条件允许时,栽植地可以采用布置暗管的方法,同时改善浇水方式,人工浇灌乔木、色块“共生”地段时控制浇水频次和每次浇注时间,尽量避免乔木树穴周边积水,或改用滴灌,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率。参考文献1、 吴为廉编著 景观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下册)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175-183页;2、 游浩、朱照林主编 市政工程设计施工系列图集 园林 景观工程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