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鳞翅目食叶型害虫】茶毛虫茶毛虫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娥稍小,夷褐色。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卵成块产,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色茸毛。成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胸部三节稍小。各体节有8个黄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约13毫米。发生规律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在湖南一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防治方法(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2)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3)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4)结合耕作深理结茧虫蛹。(5)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荟金杆菌或茶毛虫核虫多角体病毒。(6)药剂防治。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50马拉硫磷、 50杀螟松、50辛琉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酪、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酪各50006000倍液,或25灭幼腮1000倍液。茶毒蛾茶毒蛾幼虫及为害症状形态特征:雌蛾体长约18毫米,翅展约3040毫米;雄蛾体略小,体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横线细黑弯曲,内烟有一较大远圆形的黄白色斑,翅尖有3条短黑斜纹,靠近中横线隐现有2条相互靠近的细黑曲线。后翅色稍浅,无线纹。腹部纵列有34个黑色毛丛。卵黄白色。近球形,顶部凹陷、成块状。成熟的幼虫体长2336毫米,黑褐色,较细长多毛,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各有一对荤褐色毛束,第五节有一对白色较短的毛束,第八节背面有一对灰色毛束,向后斜伸。背中及体卿有红色纵线。蛹外有丝茧,棕褐色。茶毒蛾的发生规律:多数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块附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虫群集性强,2龄后逐渐分散为害。防治方法:1.发生严重的茶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卵块,逐园逐丛检查,发现叶背有黄色绒毛状的卵块,将其叶片摘除,在幼虫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个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个大盆,大盆内放一些水并加入农药,放在茶园胎近,待茶毛虫及茶毒蛾孵化后爬出来,掉在药水中,即可将其杀死,而寄生蜂羽化后可飞回茶园消灭此类害虫。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虫,集中杀死,同时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将其震落捕杀。3.于成虫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时点灯诱杀即用100瓦电灯泡或汽油灯高悬于茶丛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虫扑灯掉水而死。4.结合拼作深埋结茧虫蛹。5.生物农药防治,用天力II号(0.12的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亿2亿个孢子)l千克兑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亿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兑水稀释2000倍喷洒。6.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90%的敌百虫、35%的赛丹、25的亚胺硫磷、50的马拉硫磷、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等l0002000倍稀释液、2.5的鱼藤精300倍稀释液、lO的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防治。茶尺蠖茶尺蠖茶园尺蠖类害虫种类很多,均属鳞翅目尺蝗蛾科。它们的共同特性是:成虫体较细瘦,翅宽大而薄,静止时常四翅平展,前后翅颜色相近并常有线纹相连。幼虫体表较光滑,腹部只有第6腹节和臀节上具足,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等。幼龄幼虫喜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 茶尺蠖是茶园尺蠖类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种类之一。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1毫米,翅展约25毫米。体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至黑褐色鳞粉,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及亚外缘线处共有4条黑褐色波状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线纹与前翅隐约相连。外缘有5个小黑点。卵椭圆形,鲜绿至灰褐色,常数十至百余粒堆成卵块,并覆有灰白色丝絮。成熟幼虫体长2630毫米,黄褐、灰褐至赫褐色,第24腹节背面有隐约的菱形花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明显的倒“八”字形黑纹。蛹长约12毫米,红褐色,第5腹节两侧有一眼形斑。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各省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茶园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4月上中旬发生,可延续至5月上中旬。5月下旬后每月约发生一代,世代重叠。若秋季前期温暖,可促使发生第7代。成虫产卵成堆于茶树枝极、茎干裂缝和枯枝落叶间。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4龄后暴食,食量大。老熟时入土化蛹。茶蓑蛾茶蓑蛾蓑蛾类均属鳞翅目蓑蛾科。种类很多。一般为雌、雄异型,雌成虫往往特化成幼虫型,无翅无足,头部和胸部退化、一生栖息在蓑囊中。雄成虫是蛾子,翅发达,翅面上有鳞片或毛,斑纹简单。幼虫吐丝结成各种形状护囊,囊上粘附断枝、残叶,栖息其中。俗称蓑衣虫、背袋虫、袋子虫、吊子虫、避债蛾等。行动时将头、胸伸出,负囊移动。行动迟缓,在茶园形成危害中心。幼龄幼虫咬食叶片下表皮,留下半透膜斑块,成长以后咬食叶片呈不规则形缺刻、孔洞。严重发生时常将叶片咬食得残缺不齐,甚至啃食树皮,造成枯枝死树。是茶园、果园和其他树木的一类重要害虫。形态特征茶蓑蛾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25毫米,深褐色,前翅外缘有2个较透明斑。雌成虫体长约15毫米,较肥胖,黄褐色。后胸及第7腹节环生有淡黄色茸毛。幼虫成熟时体长1628毫米,黄褐色,胸部各节硬皮板上有褐色纵纹和斑块。雄蛹咖啡色。护囊长2530毫米,囊外纵列缀结有许多长短不齐的小技梗,排列较整齐。发生规律湖南、安徽等省一年发生12代,各地不尽相同。一般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两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翌年5月。11月以后,幼虫陆续将护囊封闭悬于枝叶上越冬。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有虫护囊,带出园外集中消灭。(2)发现危害中心及时剪除,严防扩散。(3)药剂防治。在幼龄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80敌敌畏、50杀螟松8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天王星40006000倍液。喷药时注意将护囊喷湿。茶刺蛾茶刺蛾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成虫体肥壮,全体密生绒毛和厚鳞粉,大多黄褐或暗灰色,少数问有鲜绿色,前翅靠近外缘常有l2条斜纹。幼虫体扁,椭圆形或称纸烟形,体上有4列毒刺,俗称“火辣子”、“痒辣子”。少数种类无刺。头小收缩在前胸下,足短小退化。化蛹前结石灰质硬茧壳。幼虫栖居叶背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枯黄半透膜,中龄以后咬食叶片成缺刻,常从叶尖向叶基锯食,留下平宜如刀切的半截叶片。幼虫多食性,是茶树、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一大类重要害虫。形态特征茶刺蛾成虫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20毫米,体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波状斜纹。卵椭圆形,扁平,单产。幼虫成熟时体长2530毫米,长椭圆形,前端略大,背面稍隆起,黄绿至灰绿色。体前端背中有一个紫红色向前斜伸的角状突起,体背中部和后部还各有一个紫红色斑纹。体侧沿气门线有一列红点。低龄幼虫无角状突起和红斑,体背前部3对刺、中部1对刺、后部2对刺较长。茧卵圆形,暗褐色,结茧在土下。发生规律在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三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发。且常以第2代发生最多,为害较大。成虫日间栖于茶丛内叶背,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单产,产于茶丛下部叶背。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背面成半透膜枯斑,以后向上取食叶片成缺刻。幼虫期一般长达2226天。【同翅目吸汁型害虫】小绿叶蝉小绿叶蝉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svescens Fab.。两者形态特征大同小异,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均属同翅目叶蝉。但全国各地主要发生的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态特征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约3.5毫米,包括翅长约3.8毫米。全体黄绿色。头顶中部隐约有2个暗绿色斑点,其前方还有2个绿色小圆圈。前翅黄绿色半透明,腹部卑全部鲜绿色。卵香蕉形,孵化前头端出现一对红点。若虫浅黄至黄绿色,共5龄,翅随龄期增大而加长,喜在嫩梢芽叶上爬行。发生规律各地年发生代数不一,湖南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或茶园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全年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1011月出现两次发生高峰。时晴时雨、雨量不大、气温适宜时最有利其发生。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多栖息在嫩叶背面为害。成虫产卵在嫩梢表皮组织内。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2)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除去大量在嫩梢内的卵粒,恶化成、若虫的食料。(3)药剂防治。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磷、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25优乐得15002000倍液。也可用20杀灭菊、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喷布。喷药宜选择发生高峰前,即若虫数量上升时进行。最好间隔710天,连喷23次。该虫分布在茶丛上层,宜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法。茶蚜茶蚜茶蚜又名桔二叉蚜、可可蚜。属同翅目蚜科。国内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可可等。成、若虫群集在芽梢和嫩叶背面刺吸茶树汁液,致使新梢发育不良,芽叶细弱、卷缩、并排泄“蜜露”诱致烟霉病。蚜群随芽叶采制成于茶,汤色浑暗,略带腥味,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态特征茶蚜有多型现象。有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背两侧各有4个黑斑。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无翅成蚜肥大,近卵圆形,棕褐色至黑褐色,触角黑色,各节基部乳白色。无翅若蚜体小色较淡,浅棕或浅黄色。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背面显著隆起。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或无翅若蚜在茶树中下部芽梢腋叶间越冬。3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在湖南4月上中旬是发生高峰,为害第一批春茶严重。5月上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天敌增多,卑口数量逐渐下降。夏季高温天气,除高山茶园外,很少大发生。9月以后随着气温下降、虫口数量又有回升,但远不及春茶发生严重。防治方法(1)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抑制蚜虫大发生,如被害梢多,宜分开制茶,或弃之不要。(2)生物防治。蚜虫天敌很多,食蚜蝇、草蜻蛉、瓢虫等对茶蚜抑制很大,加以保护利用。可按瓢蚜比1:250人工移植,释放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3)药剂防治可喷40乐果、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60008000倍液。黑刺粉虱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霉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橙黄色,复眼红色。前翅紫褐色,周缘有7个白斑。后翅淡紫色,无斑纹。体表薄覆白色蜡粉。卵香蕉形,一端较圆钝,并有一短柄固着在叶背上,初产时乳白色,后渐转为黄褐色、紫褐色。幼虫初孵时长椭圆形,淡黄色,有足,能爬行,固定后很快转黑色,背面出现2条白色蜡线呈“8”字形。随着虫体增大,背面出现黑色粗刺,周围出现白色蜡圈。蛹壳黑色有光泽,椭圆形,长约1毫米。背面及周缘共有2930对黑刺,背部常附有2个若虫脱皮壳。发生规律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老龄若虫或蛹在被害叶背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羽化。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是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成虫羽化时,蛹壳背面呈“”形裂孔。卵多产在成叶或嫩叶背面。若虫固定泌蜡后,终生在原处取食。若虫老熟后在原处化蛹。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促进茶园通风透光。(2)生物防治。长角广腹纲蜂和粉虱黑蜂寄生率很高,在黑刺粉虱老龄若虫和蛹期要控制用药,以保护天敌。(3)药剂防治。在各代成虫盛发期和若虫孵化末朗,选喷50辛硫磷、25优乐得、40乐果、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茶网蝽茶网蝽茶网蝽又名茶军配虫。属半翅目网蝽科。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茶区,是西南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为害茶和油茶。以成、若虫聚集在茶树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受害茶树叶面呈现许多灰白色细小斑点,一片苍白,叶背有许多黑色排泄物污染,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萌发迟缓,甚至引起落叶,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扁阔透明多网纹,灰褐至暗褐色。头小,前胸宽阔、片状半透明。翅膜质,长阔而透明,连同胸背均满布褐色网纹。翅面近中部前后有2条横斜的暗色斑纹。卵椭圆略弯曲,乳白有光泽,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叶组织内。若虫初孵长约0.2毫米,乳白色,半透明。以后体色渐变暗绿,黑褐色。翅芽显露,头部及腹侧多笋状突起。发生规律西南茶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茶树中下部叶背组织内越冬。在四川,第1代若虫和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及中下旬盛发;第2代分别于9月中旬及下旬盛发。贵州两代发生均较四川早。各代成、若虫盛发朗大体间隔10天左右。均以第1代发生较整齐,虫口较多,56月间为害较重。若虫孵化后,先聚集整齐排列在中、下部叶背侧脉附近刺为害,以后则渐向中、上部扩散。防治方法 (1)摘除虫卵叶。冬季至早春结合菜园管理,摘除中下部叶背多黑胶的虫卵叶。若虫盛发期,摘除初孵若虫聚集叶,也有一定效果。(2)药剂防治。抓住第1代幼龄若虫盛期喷药。药剂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80敌敌畏、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40005000倍液。喷药时注意喷湿叶,特别是茶丛中下部叶背。【鳞翅目吸汁型害虫】茶小卷叶蛾茶小卷叶蛾为害症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约18毫米,淡黄褐色,前翅中央及翅尖有3条褐色斜行宽纹带,中间一条近中央分叉成“h”形,翅尖一条分叉成“V”形。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呈鱼鳞状排列成块,上覆益有胶质薄膜。幼虫成熟时体长1620毫米,头橙黄,胸部黄绿色,各节有突起物。蛹纺锤形,黄褐色;体长约10毫米,腹部各节背面基部有一排小刺突。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代数随地区不同而异,湖北发生34代,江苏、安徽发生45代,江西、湖北发生56代,广西、广东发生67代,台湾发生89代冬季以幼虫及蛹在树冠表面10厘米叶层卷叶苞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左右发生第一代,以后每月发生1代,且世代重登;高蜂期明显,但全年以春茶发生较严重。7月以后气温升高,有利于天敌活动,故虫口密度有所下降。成虫白天栖息在茶丛间,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块产于老熟叶背面,每头虫产卵100粒左右。幼成活跃,孵化后能爬行和吐丝下垂随风扩散,将芽叶缀合成苞,吃完后再转移为害,3龄前为害芽头和第一张叶,3龄后老叶和嫩叶都遭为害,一个幼虫一生可为害8张叶片左右,老熟后就在老叶中化蛹。防治方法 结合冬季清园除净杂草,剪除荫枝、弱枝,减少越冬虫蛹。虫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进行轻修剪,并把剪下的枝叶集中烧毁。 及时分批采摘,发现有虫苞时一起摘除,统一杀灭,降低虫口密度。 在成虫盛发期,傍晚安置黑光灯在茶园边诱杀(上半夜或全夜进行)。在闷热、无风、无雨、无明月之夜最宜,灯下放一盆水,并滴入一些煤油或农药,使成虫扑灯,掉入水中而死,虫数多时捞出,以提高诱杀效果。生物防治,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100亿个)l千克兑水100千克喷雾,或每667平方米喷每毫升含0.5亿1.0亿个孢子的青虫菌液,有条件的释放赤眼蜂。化学药物防治,此类害虫由于在叶苞内取食很难杀灭,故应在幼虫卷叶前喷50%的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鱼藤精300400倍稀释液、天力n号30004000倍稀释液、2.5的溴氰菊酯、2096的杀灭菊酪、2.5的天皇星40006000倍稀释液。已结成虫苞的,喷时应将虫苞喷湿为佳。茶谷蛾茶谷蛾为害症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2733毫米,胸部有一圆点。前翅淡黄白色,翅中部有1条黑褐色纹,外有一列小黑点,后翅白色。卵椭圆形,黄绿色。成熟幼虫体长2327毫米,体淡黄色,头黑色,各体节有2条黑色纵带,两侧均有2个黑色毛疣。蛹为淡褐色,背面隆起呈龟壳状。发生规律在海南一年发生4代,各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为1月中旬、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广西一年发生3代,在桂林发生盛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8月上旬及9月下旬,发生严重程度与品种有关。成虫多在下午和傍晚羽化,无趋光性,卵产于老叶背面、嫩叶及茎上。每头雌虫可产卵百余粒。幼虫孵化后可吐丝将24叶或数叶粘结在一起,并可咬食枝皮。幼虫会弹跳,受惊后迅速逃走,耐饥饿能力强。幼虫老熟后在虫苞内、叶片上或土表枯枝上化蛹。防治方法1.发生初期人工剪除虫苞。秋、冬季结合清园(修剪)可去除虫苞,减少翌年虫口数量。2.在发生初期(幼龄期)用80的敌敌畏、40.7的毒死蜱800倍稀释液,或用98%的巴丹1000倍稀释液、35%赛丹1500倍稀释液等进行防治。【蜱螨目螨类害虫】茶橙瘿螨形态特征: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幼蛹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蜗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发生规律: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长江流域茶区1年发生20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蛹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广西桂林为5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茶叶瘿螨形态特征:体长约0.2毫米,紫黑色,腹部近圆柱形,由前向后稍细,腹背部有环纹,背面约60环,背部有5条白色纵列的絮状物,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腹部末端有刚毛l对,向后伸出,足2对。卵黄白色,圆形,半透明,散生于叶表上;若螨体黄褐色,近菱形,长0.050.10毫米,”有白色蜡状物,若虫与成虫相似。发生规律:每年均有发生,以成虫、若虫在叶部越冬,1年发生10多代,且世代重叠,710月为盛发期;成螨常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高温干旱、荫蔽的茶园、苗圃苗木和叶片平展、隆起度大的大叶种易受为害。防治方法: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防治,在虫口高峰期前喷天力II号1000倍稀释液、1.8的爱福丁(新型抗生素)20003000倍稀释液。化学药物防治,采摘期每667平方米用高效低毒农药杀螨星1020克、20的杀灭菊酯4000倍稀释液、73的克螨特2000倍稀释液;50的辛硫磷、35的赛丹及杀灭净1500倍稀释液喷洒。春茶结束时用80%的代森锌15加倍稀释液、25的哇硫磷、25的双甲眯、20的蛹死净、50的灭螨磷8001000倍稀释液、15的速螨酮4000倍稀释液喷洒。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的乙硫磷150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方能达到目的。咖啡小爪螨、茶跗线螨咖啡小爪螨、茶跗线螨咖啡小爪螨Olagonychus coffeae(Nietner) 又名茶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南方主要产茶省有分布。除为害茶外,尚为害咖啡、柑桔、棉花等多种植物。成螨、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被害叶片局部变红,失去光泽,叶面有许多白色蜕皮壳,最后硬化、干枯、落叶。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暗红色。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足4对。卵近圆形,红色,有白色短毛一根。幼螨和若螨椭圆形,橙红色,均有足4对。在福建一年约发生1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滞育现象。全年以秋后至春前的旱季节为害最重,少雨年份更为严重。雌成螨寿命最长,一般1030天。卵散产于叶面主侧脉附近。雌螨有吐丝结网习性。人、畜携带或苗木运输均能帮助其传播扩散。茶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 又名茶黄螨、嫩叶螨、侧多食跗线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长江流域各省茶区均有分布,尤以四川、贵州等省严重。若螨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致使芽叶色泽变褐,叶质硬脆增厚、萎缩多皱、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产量锐减,品质下降。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纤细长毛。雄成螨近菱形,稍小。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白色圆形蜡质小点。可发生20多代,以雌成螨在茶芽鳞片内或叶柄等处越冬。一般春茶期发生不多,夏秋茶期日均温20以上,虫口急增,高温干旱季节发生最重。防治方法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有虫苗木带出圃外。对茶跗线螨及时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大量发生。其他方法可参考茶短须螨。【目翅目蚧类】茶长白蚧茶长白蚧茶长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全国大多数产茶省有分布,是华东和中南地区重要的茶树害虫。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梨、苹果等多种植物。以若虫、雌成虫寄生在茶树枝干上刺吸汁液为害。受害茶树发芽稀少,树势衰弱,末老先衰,严重时大量落叶,甚至枯死。形态特征 雌虫介壳灰白色,长约1.5毫米,狭长略作弯茄状,后端稍宽、前端有一褐色壳点。雌介壳下面还有一层暗褐色盾壳,生活史后期、田间常见的是暗褐色盾壳。雌成虫梨形、淡黄色。雄成虫体细弱,具翅一对,体淡紫色,腹未有交尾器。卵椭圆形,淡紫色,产在介壳下。初孵若虫椭圆形,淡紫色,有足、触角,腹未有2根尾毛,可爬行。固定后在体背分泌蜡质形成介壳。雌若虫固定在枝干上。雄若虫喜固定在茶树叶片边缘锯齿上,介壳细长、灰白色。雄蛹长椭圆形,淡紫色。发生规律 长江流域茶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若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羽化,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13代若虫盛孵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1、2代若虫孵化比较整齐。防治方法 (1)苗木检疫。有蚧虫寄生的苗木实行消毒处理。(2)加强茶园管理,清蔸亮脚。促进茶园通风透光。对发生严重的茶树枝条及时剪除。(3)保护天敌。清除的有虫枝条宜集中堆放一段时间,让寄生蜂羽化飞回茶园。瓢虫密度大的茶园,可人工帮助移植。瓢虫活动期应尽量避免用药。(4)药剂防治。掌握若虫盛孵期喷药。可用25亚胺硫磷、喹硫磷、50马拉硫磷、40水胺硫磷、25扑虱灵8001000倍液。秋末可选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1015倍松脂合剂、25倍蒽油或机油乳剂。角蜡蚧角蜡蚧雌虫为害症状形态特征:雌成虫蜡壳厚,灰白色,微带紫红色,体背隆起,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小角突起,直径59毫米,雄虫蜡壳较小,呈放射状。雌成虫暗赤褐色至紫褐色,虫体腹端有圆锥形突起,长约4毫米,雄成虫长约1毫米,赤褐色,有半透明翅l对。卵椭圆形,肉红色。若虫长椭圆形,红褐色。发生规律:在广西桂林一年发生1代,与其他茶区相同,以雌成虫或老熟若虫在茶树枝干越冬。翌年4月中旬5月左右产卵,平均每只雌虫可产卵895000余粒,具有陆续孕卵陆续产孵的习性。68月若虫大量出现,10月雄成虫羽化。 防治方法:参照长白蚧的防治方法。茶梨蚧、茶牡蛎蚧茶梨蚧、茶牡蛎蚧 茶梨蚧Pinnaspis theae (Mask) 属同翅目盾蚧科。大多数产茶省有发生。主要为害茶树。若虫和雌成虫寄生在茶树枝干和叶片主脉附近,刺吸茶树汁液,引起树势衰弱。雌成虫介壳长梨形,长约2毫米,淡褐或黄褐色,有时见有白色者。2个蜕皮壳突出于介壳前端,介壳后半部扩大,上有细线纹。雄介壳长条形,白色,溶蜡状有3条纵脊,两侧边平行。雌成虫体细长,淡黄色。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或叶片上越冬。越冬雌成虫3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较长。3代若虫盛孵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6月下旬和9月上旬。雌虫绝大部分在上、中部枝叶上,少数在叶片主脉两侧。雄虫多在叶片上,沿叶脉寄生,朝同一方向排列整齐。茶牡蛎蚧Lepidosaphes fubulorum Eerris又名东方蛎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国内大多数产茶省有分布,尤以西南茶区为害严重。为害茶、油条、柿等植物。若虫和雌成虫寄生于茶树枝干和中下部叶片上,刺吸茶树汁液,发生严重时引起树势衰弱、叶落枝枯,甚至全株枯死。雌虫介壳长纺锤形,长34毫米,稍弯曲,背面隆起,上有蚌状横纹,形似牡蛎,暗褐色,壳点灰褐色,突出于顶端,并向前成叉状突出。雄介壳体稍小,形状同雌介壳。雌成虫长纺锤状,橙黄色,虫体头端和触角间分布有多数短刺。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两代若虫盛孵期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中旬。若虫孵化不整齐,一般可持续一个月左右。每雌产卵4060粒,卵产在介壳下。初孵若虫性活泼,24小时左右即固定在茶树中下部枝干和叶片上,叶片正面雄虫多于雌虫。【鞘翅目象甲类】绿鳞象甲绿鳞象甲为害症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20毫米,体粉绿色,少数灰黑色或粉黄色,活动力强,爬行迅速,稍有惊动即假死落地(假死习性)。卵椭圆形,黄白色。幼虫体长1517毫米,体肥多皱纹,乳白色,无足。蛹黄白色,长约14毫米。发生规律: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园表土内越冬,翌年4月初开始陆续化蛹和成虫出土。广东、广西盛发期为46月,其他茶区以67月发生最多,8月人土产卵,但广东、广西等茶区因气温适宜,冬季仍有成虫为害。一般幼龄茶树比成龄茶树受害严重,近山边、树林边及杂草丛生的茶园为害也严重。防治方法:此类害虫均具假死性,故可进行人工捕捉。选择被为害的茶丛(叶片有缺刻状),在树冠下铺垫塑料布,摇动茶树,将掉下的成虫集中杀灭。在人工捕杀之前先将杂草锄干净,可不用铺塑料布,直接摇动茶树,让成虫掉在地上进行捕捉。结合茶园冬、春耕作杀灭幼虫和蛹,每667平方米可用95的巴丹300克拌土施于树冠下,然后翻松土壤。药物防治,象甲成虫抗药能力很强,在成虫盛发期用如的敌百虫、50的敌敌畏500倍稀释液、90的巴丹、敌杀死、50的倍硫磷、50的马拉硫磷、50的辛硫磷8001000倍稀释液、10的天皇星乳油3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10的联苯菊酯4加0倍稀释液喷杀,由于成虫有假死习性,故喷药时,树冠和荼丛下面的地面均要喷湿,以杀死成虫。桔灰象甲桔灰象甲为害症状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941.02厘米,密披淡褐色或灰白色鳞毛,头管粗短,黑色,中部纵列一条凹沟,鞘翅基部灰白色,中部横列一条灰白色斑纹,有假死习性。发生规律:一年发生l代,少数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在广西桂林3月中旬羽化出土,45月发生最多,其他茶区以56月发生最多,卵产于两叶片重叠处,成块状,幼虫孵化后落入土中。防治方法:此类害虫均具假死性,故可进行人工捕捉。选择被为害的茶丛(叶片有缺刻状),在树冠下铺垫塑料布,摇动茶树,将掉下的成虫集中杀灭。在人工捕杀之前先将杂草锄干净,可不用铺塑料布,直接摇动茶树,让成虫掉在地上进行捕捉。结合茶园冬、春耕作杀灭幼虫和蛹,每667平方米可用95的巴丹300克拌土施于树冠下,然后翻松土壤。药物防治,象甲成虫抗药能力很强,在成虫盛发期用如的敌百虫、50的敌敌畏500倍稀释液、90的巴丹、敌杀死、50的倍硫磷、50的马拉硫磷、50的辛硫磷8001000倍稀释液、10的天皇星乳油3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10的联苯菊酯4加0倍稀释液喷杀,由于成虫有假死习性,故喷药时,树冠和荼丛下面的地面均要喷湿,以杀死成虫。茶子象甲茶子象甲又名茶子象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全国多数产茶省有分布,尤以湖南、贵州等省老茶区发生较重。除为害茶果外,尚为害油茶果。幼虫在茶果内蛀食种仁,引起果实中空,幼果脱落,成虫亦以象鼻状咀嚼式口器啄食茶果,影响茶果产量和质量。成虫还能取食嫩梢表皮,使嫩梢枯死。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11毫米(不包括头管),黑色,稀覆白色鳞毛。头半球状,前端延伸成细长弯曲的管状喙,咀嚼式口器着生在头管前端。触角膝状,着生在头管的1312中间。前胸半球形,散生茶褐色鳞毛和点刻。小盾片密生白色鳞毛。鞘翅上多白色鳞斑,各有10列纵沟。卵长椭圆形,黄白色。幼虫成熟时体长约11毫米。头黄褐色,体黄白色,肥胖多皱,略作“C”形弯曲,足退化。蛹体长约10毫米,黄白色,腹末有短刺1对。发生规律二年发生1代,以当年幼虫和先年新羽化的成虫在土内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下旬陆续出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虫盛发并产卵幼果内。幼虫在果内孵化即取食果仁,910月间陆续出果入士越冬。越冬幼虫在土中直至第二年10月化蛹,蛹经3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留在土内越冬。防治方法(1)深耕灭虫。结合茶园深耕,翻转土壤,抑制其发生。(2)捕杀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先在树下放塑料布,振动茶树,集中捕杀。(3)适时采收茶果。在茶果基本成熟、不影响发芽率的前提下,适当提前采收茶果、摊放在水泥坪上,待幼虫出果后集中消灭。(4)药剂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成虫盛发期喷药。药剂参考茶丽纹象甲。【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又名叶枯病。全国各产茶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叶片呈灰枯状,极易脱落。幼苗受害全株枯死,对树势、生长影响极大。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成、老叶。感病初期在叶尖、叶缘产生黄褐色小斑,水渍状,扩展后病部变褐,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部呈黑褐色线纹。中央为褐色或灰白色相问的云纹状斑,有时病部云纹不明显,为灰白色枯焦状。后期病斑正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质脆,易落。病原 是一种子囊菌亚门球座菌属真菌。病部正面散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子囊腔或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常见,内生分生孢子梗和刚毛。梗的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02136微米。刚毛黑褐色,有13个分隔。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子囊腔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健叶表皮或伤口侵入,518天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地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最盛。树势衰弱,园地管理粗放,采摘过度,螨类为害重,易遭冻害、日灼及台刈后茶园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搞好抗旱、防冻及治虫工作,冬季清除并深埋落叶。(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多抗霉素100ppm进行喷雾防治。在停采园、幼龄园或萌芽前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茶轮斑病茶轮斑病该病是茶园常见病害,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被害叶片大量脱落,并引起枯梢,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下降。症状 主要为害成、老叶。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扩展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期中央为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并产生浓黑色小粒点。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向下扩展引起枯枝。病原 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病部浓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其上生分生孢子梗,无色,丝状。分生孢子纺锤形,4个分隔,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黄褐色或暗褐色,两端细胞小而无色,顶端细胞生有35根刺毛,无色。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天,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温条件适于发病,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防治方法 (1)加强园地管理,及时排除渍水,增施肥料。(2)抓好采摘管理,防止捋采、强采,造成枝叶伤口。机采或修剪后要及时喷药保护。(3)药剂防治。选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再连续喷23次,效果更好。菜炭疽病菜炭疽病茶炭疽病在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尤以西南、江南等山区茶园发生较普遍。病重年可引致茶树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春茶产量。症状 主要为害成叶。在叶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但受主脉限制常表现为半叶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粒点。病原 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圆孢属真菌。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短杆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大小为3622.5微米。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月在雨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萌发后从叶背茸毛侵入,经发育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重。雨湿对分生孢子的传播和萌发最重要。树势衰弱,氮肥施用过多的茶园易于发病,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树势培养管理,雨季作好排水降湿工作。(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莱特15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5百菌清1000倍液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茶赤叶斑病茶赤叶斑病为害症状分布及为害症状: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主要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淡绿小斑,逐步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张叶或全叶,病斑颜色较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一条褐色隆起线,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成叶和老叶大量枯焦,甚至脱落,导致树势衰弱而影响产量。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此病届高温高湿性病害,特别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发生,56月为始发期,78月为盛发期,幼的茶园知台别茶园在夏季供水不足时易受热害,叶片出现枯焦,成为此病侵染的部位。防治方法:在夏季干旱前中耕松土,合理采摘,加强培育,增施磷肥和钾肥,改良土壤性状,增强茶树根系的吸收能力,有条件的茶园应灌溉抗旱,或对幼龄茶园铺草,以增强保水能力。药物防治,停采期和休眠期用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用25的灭菌丹400倍稀释液、5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50的多苗灵可湿性粉剂800l000倍稀释液,在6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喷药,或参照云纹叶枯病防治方法。茶网饼病茶网饼病为害症状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各产茶区中的局部茶园有发生,主要发生于成叶上,病斑不规则,无明显边缘,病叶的背面沿叶脉产生白色网状突起斑纹,上生有白色粉状物,病叶有时向上卷起,病斑后期呈紫黑色,最后引起落叶。此病不危及嫩叶,但可通过叶柄侵染到嫩茎部,引起枯枝。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一般46月及910月为盛发期,通常在低温、高山多雾、高湿、日照短、荫蔽及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较严重。叶片厚,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抗此病能力强,反之则较易感病。防治方法: 加强茶园护理,增施磷肥、钾肥或有机肥,使植株生长健壮,除净杂草,砍掉遮荫树,使茶园通风透光,以消灭病菌越夏的场所。及时采摘,以防其侵染嫩芽梢。发病严重的茶园,封园后及时进行冬季清园修剪,并摘除病叶烧毁,以减少翌年的病菌基数。合理施肥,冬季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可提高其抗病能力。药物防治,非采摘茶园喷0.6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70的百菌清700800倍稀释液或0.3的硫酸铜稀释液。采摘期用放线酮410-5稀释液或多抗霉素l10-4稀释液喷施,连喷23次,每7天左右喷1次。茶煤病茶煤病为害症状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在叶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煤层斑,逐渐扩大,以致覆盖整片叶,后期在黑色烟煤上产生短刺毛状物,色泽深黑,煤层厚而疏松,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暗黑色,影响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使芽叶生长受阻。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全年以第一轮茶和第四轮茶发生较严重,同时与助类(长绵蚧、角蜡蚧、红蜡蚧等)、黑刺粉虱、蚜虫的发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病菌以茵丝体、子囊壳或分生把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抱子随风雨飞散到上述害虫的分泌物上,并从中摄取养料进行扩展,过着腐生性生活,并通过上述害虫的活动传播。其病菌主要为害叶片表面,不深人组织内部,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易于发生。防治方法:适当修剪,除净杂草,增强树势,以利通风透光,冬季结合深翻将枝落叶埋人士中,可减轻发病。杀灭册类、黑刺粉虱及蚜虫。对阶类的防治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对黑刺粉虱的防治在初孵幼虫期进行。药物防治,停采期用0.6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其余参照黑刺粉虱、助类、蚜虫的防治方法。【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红锈藻病茶红锈藻病茶红锈藻病是近年茶树上逐渐发生严重的一种茎叶病害。在我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广东、海南、湖南等省发病较重。症状该病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片,果实亦可受害。茎上病斑初呈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圆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包围枝干,呈紫黑色。在湿度大的47月,病茎上可产生铁锈色的子实体,用扩大镜观察可见细小橙黄色的毛状物,此为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被害枝干经几年后,皮层粗糙开裂。茎干被害后,树势生长明显减弱,在旱季常出现顶端叶片稀疏,枝梢干枯,枝干呈紫黑色。为害成叶形成近圆形斑,正面隆起,直径56毫米,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叶片受害以海南茶区发生普遍。病原是一种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藻类。病原藻类的营养体在寄主细胞组织内寄生,病部所见到的橙黄色毛状物即为繁殖体的抱囊梗和抱子囊。泡囊梗直立。粗而短,顶端膨大再生小梗着生抱子囊。抱子囊圆球形,橙黄色,成熟后遇水湿即产生游动抱子。游动抱子双鞭毛,无色。发生规律病原藻类以营养体在病枝皮层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末夏初形成抱囊梗和袍子囊。游动袍子逸出后借雨水传播,萌发后侵入寄生,在细胞间生长蔓延,表现病状。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不断进行再侵染。此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碱性、粘质土以及干旱、水渍造成树势衰弱的发病重。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的茶树,病害发展慢且受害轻。防治方法针对茶树生长衰弱的原因,进行土壤改良,加强耕作管理,增强抗病力,此为治本的方法。药剂防治可选用铜制剂喷雾。茶菟丝子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防治方法: 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 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 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667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盐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地衣和苔藓地衣苔藓分布及为害症状: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地衣是茶树枝干上的腐生植物,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 地衣三种。壳状地衣形状不一致,常紧贴于树干表面,不易剥离,常见的如文字地衣呈皮壳状,表面有黑纹;叶状地衣平铺于枝干表面,下面有很细的假根附着在树皮上,但不能吸收养分和水分,只起支撑固定作用,灰白色,边缘反卷似叶状,容易剥落。此种地衣比较常见;枝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边境安全防护员培训总结课件
- 垃圾屋数据中台建设中的隐私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悖论研究
- 哌啶酮盐酸盐在抗肿瘤药物中的构效关系与血脑屏障穿透机制
- 后疫情时代公共空间声压分级标准争议
- 反射棱镜纳米镀层环境稳定性与长周期可靠性研究
- 反光胶条生产工艺能耗与碳排放的碳中和路径重构
- 单相诱导塑封电机模块化设计对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的支撑度评估
- 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透明化与溯源信任机制构建
- 化工生产链中三氯乙烷挥发性逸散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防控系统构建
- 功率倍增放大模块面向空天应用的极端环境可靠性强化与热失控预警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YY/T 0471.3-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
-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的应用》精品课件
- 主编-孙晓岭组织行为学-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超疏水材料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 《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样式及说明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 Q∕GDW 12154-2021 电力安全工器具试验检测中心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