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词的本义,顾名思义,词的本义就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字的本义”一般指字形所反映出的字义。按理说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词的产生比文字要早得多。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至今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所以,有许多词在文字产生以前很久就已存在,从它的最初意义发展到文字产生时代它所具有的意义,中间已经过很长的历史过程,其间难免不发生变化。就是说,“词的本义”要比“字的本义”古老。不过,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词的本义是什么?我们现在已很难知道了。,就汉语而言,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汉语词汇的较古的意义,都是凭借文字记载而知道的;而在这些意义里面,当然是文字产生阶段的意义最为古老。而甲骨文和其他古文字的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一般来说就是文字产生阶段的意义,所以,它们既是字的本义,又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词义,这样,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就一致了。,我们这里讲词的本义,要强调两点:第一,我们所说词的本义,指的是造字时代的词义。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工作是根据汉字形体所反映出的造字意图来推测某个词的本义。第二,我们所说词的本义,必须要有文献佐证,即这个意义必须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过,光凭字形是不够的。,(1)分析字形,古人造字往往用形体来表示它的含义,意义寄托在字形上,这就是所谓的“义寄于形”。这一特征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尤为显著。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词义只能是本义。,因为只有本义才能与字形直接切合,才能体现汉字的造字意图。汉字的这种“据义绘形”特征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探求单音词的本义。这种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探求单音词本义的方法,人们一般称之为“据形索义”。,(1)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2)故文,反正为乏。(左传宣公十五年)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说文:“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段注:“不正则乏,二字相背也。”徐灏笺:“乏盖本为凡不正之称,后乃专以贫乏为义。”,(3)于文,皿虫为蛊。(左传昭公元年)(4)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韩非子五蠹)段注:“公私字本如此。今字私行而厶废矣。私者,禾名也。”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目,人眼。象形。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以上字都是象形字。我们只要看看它们篆文的形状,就可以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以上为指事字,它们的形和义彼此吻合。,采,捋(lu)取也。从木从爪。(捋取:用手轻轻摘取。)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以上为会意字,它们的形和义也是吻合的。可见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它们的本义寄托在字体上面,形义密合无间。,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本义:城邑中的道路。)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衙,行貌,从行,吾声。(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行”的本义为十字街。上面这些从“行”的字都与“行”的意义有关。可见,形声字的形和义也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一条规律,即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运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来探求词的本义,应遵循“形义统一”的原则。即字形要能反映本义,本义要与字形切合,也就是要能证明造这个字时,是根据这一意义来构形的。,为达此目的,我们所依据的字形应是较古的文字。因为有的字在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里面是可以看出本义的,但是楷化以后就看不出来了。“戒”字,就很难看出它的本义,只有参照小篆我们才会明白。小篆“戒”像双手持戈之形,本义是“警戒”,说文:“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持戈以戒不虞。,汉字在由甲骨文到金文、再由金文到篆书的演变过程中,即使是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化,也会给分析本义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止”字,小篆很像草木往上长的样子,所以说文解释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其实“止”的本义就是“足”。甲骨文“止”正像足之形。,许慎所见到的古文字资料有限,说文主要是根据小篆的形体来进行分析说解的,而有些形体发展到小篆阶段已产生了较大的演变,失去了造字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因而书中难免有本义与字形不合的情况。,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甲骨文中“为”字像手牵象劳动之形,其本义是“作,干”。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卜辞作手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许说不确。,尽管说文的解说有些是不准确的,然而人们在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时,大多仍依据说文,并参照甲骨文和金文。这是因为说文用形义统一的原则,系统地反映了当时文字的整体,形、音、义的说解来源于古代文献,能够实事求是地为我们提供直接的根据或有用的线索。,虽然随着甲骨文字的大量发现,学者们可以不断地利用甲骨文来纠正许慎的某些说解错误,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全盘否定说文价值的理由。据统计,说文所收9353个字,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的只有1200字,而能以甲骨文以及其他古文字材料来证明许慎说解错误的,估计在100字左右,绝对不足200字。,这样看来,许慎说解9353个字,只说错100到200个字,其正确率在98%99%之间。更何况甲骨文和金文虽然皆早于说文所收的小篆,但较为零散,缺乏大批有影响的文献语言作根据。因此探求词的本义,仍须以说文为津梁。,(2)参证文献语言探求本义必须参证文献语言,即本义不仅要与字形结合,还必须是在文献语言中有过用例。参证文献语言来探求词的本义,可以避免望形生训。,第一,虽然有些汉字是据义构形的,然而人们在以形索义时又往往容易从各自的认识角度作出不同的意义分析,只有参证文献语言,才能准确地确定词的本义。如“隻”,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像右手捉住一只鸟之形。若就字形而论,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从动作行为本身来看,可以理解为“捕获”;其二,从动作行为的结果来看,可以理解为“鸟一隻”。,说文:“隻,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这是从动作行为的结果角度来分析的。马叙伦读金器刻词认为:“为禽获之获本字。说文:获,猎所得也。乃此字义。字从手持鸟,会意。”这是从动作行为本身角度来分析的。,考之古代文献,甲骨文中“隻”作动词,是“捕获”之义。如胡厚宜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72:“贞戉不其隻羌?”(贞戉恐怕不能捕获羌族?)又如郭沫若卜辞通纂641:“隻鹿八,兔二,雉五。”由此可见,“隻”的本义是“捕获”。,如果按照逻辑推理,手持一只鸟(隻)是“捕获”义,那么手持两只鸟(雙)也应该是“捕获”义。然而考之古代文献,“雙”并无“捕获”之义的用例,因此说文曰:“雙,隹二枚也。”“鸟二隻”才是“雙”的本义。,“涕”,从水,弟声。是个形声字。“涕”有“眼泪”和“鼻涕”两个意义。哪一个是“涕”的本义呢?仅从字形上是无法直接看出来的。如果我们参证于古代文献,就会发现先秦文献里的“涕”都只作“眼泪”讲,汉代以后才表“鼻涕”义,所以“涕”的本义应是“眼泪”。,第二,人们在据形索义时,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根据某个字形结构分析,得出的应是某个意义,然而考之于文献语言,却未发现有过这样的用例。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已有上百万年;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距今不过五六千年。,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成体系的最古老的汉字,是距今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由此可知,汉字虽然是据义构形的,但是造字时所据之义未必是语言中某一个词最早产生的意义。因此,参证于文献语言,有助于区分文字的字义和词的本义,从而准确地确定词的本义。,我们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就是要探求出根据字形结构所能考察出的并能被文献语言证明的最早的词义。例如“我”,甲骨文“我”象兵器之形,根据字形分析,“我”的本义应该是某种兵器,然而文献语言中没有这样的用例,它只是作第一人称代词。如说文:“我,施身自谓也。”因此,我们说“兵器”是“我”的字义而不是“我”这个词的本义,“我”的本义是第一人称代词。,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按,语言中的词义具有概括性,而据义构形的汉字往往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概括性的词义。“初”字从刀,从衣,从字形上可以看出“裁衣之始”的意义,然而在现存的古代文献中找不到实际用例。,陈澧东塾读书记:“尔雅初哉首基邢疏: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此皆造字之本义也。及乎诗书雅言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澧谓近人之说多与邢氏同,以说文为本义,尔雅为引申义,其实不尽然也。造初字者无形可画,无声可谐,故以从衣从刀会意也。”,象形、会意以及形声字中的义符都是比较具体的,但它所代表的词,却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意义,而可能一开始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意义。既然要用意音文字来表示抽象意义,那么就不得不以一个具体的字形或义符为依托。因此,我们说“裁衣之始”是“初”字的字义而不是“初”这个词的本义,“始”才是它的本义。,(二)词的引申义,由一个义项延伸出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新义项,我们称之为引申,产生的新词义称之为引申义。,(1)时空引申,指空间名词向时间名词的引申。它的哲学基础是“时间空间不可分割论”。任何物质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我们说到某一事物时,首先必须指明它在什么地方存在,它具有多大的规模或体积,这就是指事物的空间地位或它的广延性;同时也必须说明它的运动过程,所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此,时间与空间总是伴随着运动着的物质的,或者说运动着的物质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之内运动的,空间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物质时间的变化,这样,表示空间的意义可以引申为表示时间的意义。,“处”,有“时”义:杜甫述怀一首诗:“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刘长卿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柳永雨霖铃:“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诸“处”皆当作“时”解。“处”之为“时”,应是空间朝时间方向引申的结果。散文中也有用例:玄怪录卷三:“每至春风动处,秋月明时,众乐声悲,征鸿韵咽。”高九万旧寓舍:“梅欲开时多是雨,草财(才)生处便是春。”以上两例中的“处”与“时”形成对文,“处”即“时”也。,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当此之时处,有东方朔在于殿前过见。”“时处”连文,“处”亦“时”也。,(2)性状引申,由事物、行为的性质、特点而引申出新的意义叫性状引申。例如:“快”,中古有“迅速”之义。晋书王湛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善于某事,一定熟练,迅速。故“快”引伸有“善于”之义。白居易有感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快行走,善于行走。与下文“能”相对。,张协状元四出:“小子最快说梦,又会解梦。”梧桐雨四折:“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朴通事卷上:“他那养汉的老婆,只是快说谎,真个气杀我。”水浒传七十五回:“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拨事情。”,(3)实虚引申,指由具体向抽象、由实词用法朝虚词用法的引申。前者扩大了概念的外延,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理”的本义是“治玉”,即对玉石进行加工,故从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引申为治理。诗经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此为治土者。,战国策秦策一:“万端俱起,不可胜理。”此为治事者。淮南子原道训:“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其惟心行者乎!”此为治人者。汉书成帝纪:“朕承太祖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德不能绥理宇内,百姓怨恨者众。”此为治天下者。,木兰诗:“当户理红妆。”此为治颜面者。治玉必循其(si)理,故引申为纹理。淮南子览冥训:“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又引申为道理。墨子非儒下:“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翻译:按照牛体的自然结构,我把刀劈进大的空隙,再顺着骨节间的空隙,完全依照它本来的结构运刀,不曾碰着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以及粘连着骨头和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那大块的骨头呢!,实词的核心义消磨,通过去事件化,导致意义泛化、虚化,从而变成虚词。近代汉语新产生的虚词,大多通过这个途径而来。例如:“在”,本是“存在”的意思。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引申为“居于,处于”。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由“居于,处于”义虚化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或范围等。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这是由实到虚的引申。,由于“在”可置于句末,逐渐又虚化为语气助词,义同现代的“呢”。唐国史补卷中:“德宗晚年绝嗜欲,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每御制奉和,退而笑曰:排公在。”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白居易别春炉:“晚风犹冷在,夜火犹留看。”祖堂集卷一:“师曰:犹有这个纹彩在。”同上卷四:“大师云:秀才太远在。”五灯会元卷三:“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著”中古时期即可用作表处所的介词,相当于“在、于”的意思,读作zhu。世说新语伤逝:“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翻译:庾亮死时,扬州刺史何充去参加葬礼,说道:“把玉树埋进了泥土中,让人的感情怎么能够平静下来啊!全书共有14例,参张永言等世说新语词典。,百喻经小儿争分别毛喻:“口中含嚼,吐著掌中”。唐宋间这种用法仍见用例,见张相书。但同时产生了表示进行时态的助词用法,但字写作“着”,董西厢:“办得个噷(xn吻)着摸着偎着。”,也可表示完成时态。陈师道清平乐:“休休莫莫,更莫思量着,记着不如浑忘着,百种情思枉却。”思量着、忘着,即思量了,忘了。而“记着”则表示进行时态。现代汉语“着”表进行时态。这种用法应是表处所的“着”向时间方面引中的结果。它既是时空引申,又可看作实虚引申。,(4)文化引申,“昏”的本义是“日暮”。说文:“昏,日冥也。”又有“结婚”义。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按,“婚”本作“昏”,后写作“婚”。,娶妇为什么要以昏时呢?原来这是中国母系社会瓦解之后抢婚制度的遗踪。刘师培古政原始论说:“其礼行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为谁所何耳。”,“寺”的本义是官署名称。汉代的中央机构往往以“寺”命名,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东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从西域用白马驮来佛经,住在管理四方来宾的鸿胪寺。次年在洛阳建造白马寺放置佛经,并作为宾舍。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佛寺,从此佛寺都以“寺”命名,于是“寺”由官署名称引申为“佛教庙宇”义。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汉”的本义指“汉水”。如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由于刘邦曾被封为汉王,主要领地在汉水上游的汉中,所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国号为汉,于是“汉”成为了朝代名。又由于汉朝统治的时间长(前206公元220年),所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把华夏族称为“汉”。,(5)因果引申,即甲义是导致乙义产生的原因,乙义的产生是甲义延展的必然结果。例如:“虚”的本义是“大丘”。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引申为“空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则空虚,故引申为空虚。”商君书农战:“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又同书去强:“仓府两虚,国弱。”,空虚则不实,故引申为虚假。韩非子八奸:“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大是因,空、假是其果,属因果引申。,说文:“张,施弓弦也。”广雅释诂二:“张,开也。”“张”施之于“眼”,则是把眼睛打开,如视力正常,打开眼睛必有所见,故“张”引申有“看”的意义。“张”是“看”的条件和原因,属因果引申。,京本通俗小说西山窟鬼:“教授把三寸舌尖舐破窗眼儿张一张,喝声彩,不知高低”水浒传四十五回:“不想石秀却在板壁后假睡,正张得着,都看在肚里了。”又五十三回:“李逵爬上来,舐破窗纸张时,见罗真人独自一个坐在云床上。”诸“张”字均应释为“看”。,又有“张见”一词,“张见”即“看见”。水浒传四回:“(鲁智深)拿起一根折木头,去那金刚腿上便打,簌簌地泥和颜色都脱下来,门子张见道:苦也!”“张见”连文,张,看也。,但二者仍有细微区别,“张”是“远看”、“偷看”,“看”既可表示近看,也可表示远看,还可表示偷看,不过要加修饰语。现代汉语有“张望”一词,即此义。“张开”是因,“看见”是果,所以是因果引申。,(6)动静引申,即表示静态的甲义往往可以引申出表示动态的乙义。反之亦然。例如:“田”的本义是“打猎”。如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毛传:“田,取禽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畋”。广韵:“畋,取禽兽也。”这是表动态。,渔猎时代主要生产活动是田猎,农业时代主要生产活动是种田,所以种田也叫做“田”。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甫田:大田。无田甫田:不要去耕大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佃”(tin,耕种)。汉书韩安国传:“即上言方佃作时。”颜师古注:“佃,治田也。”种田之处也叫做“田”。释名释地:“已耕者曰田。”如国语周语下:“田畴荒芜。”“田”作“田地”讲时是表示静态。,鼓,说文:“郭也。春分之音”徐锴曰:“郭者,覆冒之意。”“鼓”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表示手持棒槌击鼓。“鼓”的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应该是先有名词鼓,然后才有动词鼓。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敲击大鼓堂堂响,士兵跳跃弄刀枪)此为名词。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考:击。)此名词动词同诗共见。,诗经秦风车邻:“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既见君子,并坐鼓簧。”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作为动词,不仅可以鼓鼓,也可以鼓钟、鼓瑟、鼓簧、鼓琴,还可以鼓人,意义更加泛化。这也是动静引申,由静向动的引申。,(7)正反引申,即具有矛盾关系或对立关系的两个意义之间构成的引申。例如:“迎接”与“拒绝;抗拒”为两种对立关系的行为,它们不仅成为“逆”的两个义位,并且这两个义位之间有着引申关系。“逆”的本义是“迎接”,扬雄方言卷一:“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迎接者与被迎接者行走的方向正好相反,因此“逆”引申出“反;倒着”义,如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若与某人相反则必不顺从某人,因此“逆”又引申出“不顺从”义,顾野王玉篇:“逆,不从也。”如诗经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朱熹注:“逆,违命也。”,对人不顺从则可能导致行动上的“拒绝”或军事上的“抗拒”,如战国策齐策;“故专兵一志以逆秦。”高诱注:“逆,谓拒之。”这几个意义的发展线索可归纳为:逆:迎接反;倒着不顺从拒绝;抗拒。“逆”的“拒绝;抗拒”义是由本义“迎接”间接引申出来的。,“受”的本义是“接受”说文:“受,相付也。”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甲骨文“受”像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交给另一只手。就接受东西的一方来说是“接受”,而就施事方来说则是“授予;付给”。,因此“受”由本义“接受”引申为“授予;付给”义。王筠说文句读:“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们一般把引申义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所谓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由于某个词的各个引申义都是由该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这种引申很像辐射的形式,所以有的人又称之为“辐射式”。,“节”的本义是“竹节”。竹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截分,把事物截分为若干段;二是节制,这若干段的长短是有一定规定的。根据“截分”的特点,“节”可引申为木节、关节、季节、节拍等义。根据“节制”的特点,“节”可引申为节制、符节、气节、法度等义。,(1)不遇盘根错节,何以识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木节。(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季节。,(4)贵在中节。(盐铁论相刺)节拍。(5)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节制。(6)杖汉节牧羊。(汉书苏武传)符节。,(7)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气节。(8)礼不逾节。(礼记曲礼)法度。,所谓“间接引申”,是指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另外的意义来,即由本义直接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这种引申很像链条的形式,所以有的人又称之为“链条式”。,“朝”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义如下:(1)割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更新项目公共交通优化与接驳方案
- 2025年叉车司机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
- 蓝宝石生产线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英语等级考试教育试题及答案
- 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方案
- 废弃矿山废弃物安全处理技术方案
- 建筑装饰工程环境友好型设计与实施方案
- 黄冈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 文案优化笔试题目及答案
- 堤防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
- 生态学群落演替课件
- 2022年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TCTCA 13-2023 凉感织物席规程
- 心血管急救药物用法总结
- GB/T 17194-1997电气导管电气安装用导管的外径和导管与配件的螺纹
- GB/T 12224-2005钢制阀门一般要求
- GA/T 1481.2-2018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公安应用第2部分:终端定位技术要求
- TB T2075-《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
-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 员工培训记录表(模板)
- 气质类型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